CN211478736U -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8736U
CN211478736U CN201922282403.0U CN201922282403U CN211478736U CN 211478736 U CN211478736 U CN 211478736U CN 201922282403 U CN201922282403 U CN 201922282403U CN 211478736 U CN211478736 U CN 211478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lens element
optical axi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24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金华
李明
刘彬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24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8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8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87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光学镜组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1.0<f123/f<1.7;f/EPD≤2.0。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使得光学镜组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多的应用到各种终端,其中摄像装置成为终端的标准配置,随着感光元件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等常用感光元件性能的提高及其尺寸的增加,感光元件的像元数增加及其像元尺寸的减小,镜头模组逐渐有往高像素及小型化领域发展的趋势。
相关技术中,为保证光学镜头的高成像质量,需要在镜头中增加更多的镜片数量来实现,其虽然具有相对良好的成像性能,但却具有较长的镜头总长,难以应用在小型化要求较高的便携式终端上。因此,在终端往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下,亟需一种能够维持优良成像效果且小型化的光学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且可满足小型化需求。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且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1.0<f123/f<1.7;
f/EPD≤2.0;
其中,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所述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为f,所述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为EPD。
由此,通过上述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以及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和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同时,可以使得光学镜组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克服相关技术中光学镜组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的问题。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tan(HFOV)/SD11<1;
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由此,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1.5<f1/f6<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由此,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f6|/R62<8;
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由此,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45<CT4<0.9;
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由此,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2.0<CT1/(T12+T23)<3.0;
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由此,可使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或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1<(CT1+CT2+CT3)/TTL<0.3;
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由此,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3.0<|vd4-vd3|<42.0;
其中,vd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d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由此,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的成像品质。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CT5/|SAG51|<2.0;
其中,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由此,可以使得第五透镜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共一种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的光学镜组。
通过采用上述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可以在具有优良成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缩短摄像头模组的总尺寸,从而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上述的摄像头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摄像头模组,终端不仅能够往更薄的方向设计,具有更大的内部设计空间,终端还可以带给用户更好地成像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1.0<f123/f<1.7;f/EPD≤2.0;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为EPD。由此,通过上述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以及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和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同时,可以使得光学镜组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光学镜组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光学镜组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每个透镜中最靠近被摄物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透镜的光焦度可以是透镜在光轴处的光焦度。透镜的物侧面为透镜的朝向物面一侧的表面,透镜的像侧面为透镜的朝向像面一侧的表面。表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表示该表面朝物面凸设,也即表示该表面朝像面为凹设;表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表示该表面朝像面凸设,也即表示该表面朝物面为凹设。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其中,第一透镜110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其中光焦度等于像侧面光束会聚度与物侧面光束会聚度之差,光焦度表征光学系统对入射平行光束的屈折本领,光焦度的数值越大平行光束折得越厉害。当光焦度大于零时,也即光焦度为正光焦度时,光束的屈折是会聚性的;当光焦度小于零时,也即光焦度为负光焦度时,光束的屈折是发散性的;当光焦度等于零时,光束即为平面折射,此时沿光轴的平行光束经折射后仍是沿光轴的平行光束,不出现屈折现象。
第二透镜120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二透镜120具有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光焦度可以是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三透镜130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光焦度可以是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且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四透镜140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包括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五透镜150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光焦度可以是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在三维空间、欧几里得、几何学,球面可以被设定为是在R空间中与一个定点距离为r的所有点的集合,此处r是一个正的实数称为半径,固定的点称为球心或中心,且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中至少一个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反曲点可以是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第六透镜160包括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光焦度可以是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1.0<f123/f<1.7;
f/EPD≤2.0;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例如,f123/f可以为1.529、1.421、1.504、1.124、1.34、1.247或者1.535,f/EPD可以为1.87、1.85、2.00、1.93、1.59、1.82或者1.87。由此,通过上述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以及合理设置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和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同时,可以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从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克服相关技术中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的问题。
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S2还可以设置有光阑S0,此时,能够使出射光瞳远离像面S15,在不降低光学镜组100的远心性的情况下还能减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直径,从而实现小型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阑S0固定于其他透镜上,从而能够减少光学镜组100的体积,实现小型化的设计。
第六透镜160与像面S15间还可以设置有红外滤光片170,红外滤光片170包括物侧面S13及像侧面S14,且红外滤光片170为玻璃材质。红外滤光片170用于隔绝红外光,避免红外光进入像面S15,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成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光学镜组100在白天的成像效果。
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及第五透镜150的材质可以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使光学镜组100减少重量并降低成本。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及第五透镜150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玻璃材质的透镜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0.5<tan(HFOV)/SD11<1;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
例如,tan(HFOV)/SD11可以为0.725、0.625、0.818、0.668、0.573、0.675或者0.726。由此,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1.5<f1/f6<0;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
例如,f1/f6可以为-0.640、-0.580、-0.570、-0.410、-0.820、-1.38或者-0.52。由此,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0.5<|f6|/R62<8;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例如,|f6|/R62可以为5.449、5.936、5.966、5.917、7.101、0.958或者7.628。由此,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0.45<CT4<0.9;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
例如,CT4可以是0.676、0.876、0.59、0.46、0.48、0.377或者0.657(厚度的单位为毫米)。由此,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2.0<CT1/(T12+T23)<3.0;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例如,CT1/(T12+T23)可以是2.438、2.281、2.014、2.725、2.053、2.624或者2.602。由此,可使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0.1<(CT1+CT2+CT3)/TTL<0.3;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例如,(CT1+CT2+CT3)/TTL可以是0.232、0.261、0.211、0.239、0.237、0.248或者0.252。由此,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3.0<|vd4-vd3|<42.0;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
例如,|vd4-vd3|可以是35.56、36.39、39.34、35.56、4.57、32.67或者35.56。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
0.5<CT5/|SAG51|<2.0;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
例如,CT5/|SAG51|可以是1.72、1.00、1.82、0.58、1.53、1.87或者1.48。由此,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正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镜组,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1.0<f123/f<1.7;f/EPD≤2.0;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为EPD。由此,通过上述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以及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和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同时,可以使得光学镜组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光学镜组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的问题。
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成像用光学镜组100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1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111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121
由表1以及图1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529;f/EPD=1.87。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529,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1.87,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725。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64。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5.449。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676。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438。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32。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5.56。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72。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15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161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2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2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3所示,表3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3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171
由表3以及图3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421;f/EPD=1.85。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421,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1.85,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625。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58。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5.936。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876。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281。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61。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6.39。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1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12
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4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5所示,表5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5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21
由表5以及图5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504;f/EPD=2。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504,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2,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818。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57。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5.966。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59。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014。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11。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9.34。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82。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6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6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71
图6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6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2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7所示,表7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7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7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281
由表7以及图7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124;f/EPD=1.93。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124,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1.93,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668。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41。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5.917。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46。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725。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39。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5.56。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0.58。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1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1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21
图8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8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9所示,表9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9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2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31
由表9以及图9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34;f/EPD=1.59。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34,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1.59,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573。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82。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7.101。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48。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053。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37。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4.57。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53。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6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0所示:
表10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71
图10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10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表11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11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381
由表11以及图11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247;f/EPD=1.82。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1.247,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1.82,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675。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1.38。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0.958。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377。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624。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48。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2.67。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87。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2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2所示:
表1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22
图1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12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实施例七
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光学镜组100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以及第六透镜160。光学镜组100的相关参数如表13所示,表13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值,HFOV表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表13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31
由表13以及图13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一透镜11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一透镜11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二透镜12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二透镜12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三透镜13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四透镜14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四透镜14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因此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五透镜15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凹设,第五透镜15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光轴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因此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光轴处朝向像面为凹设。第六透镜160的物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物面为凸设,第六透镜160的像面侧于与圆周处朝向像面为凸设。
进一步地,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23/f=1.535;f/EPD=1.87。
其中,f123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为f,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为EPD。
通过合理平衡的透镜配置使得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满足:f123/f=6.62/4.31=1.535,可以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避免高阶球差的过度增大,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当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较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高阶球差过度增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降低。
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满足:f/EPD=4.31/2.299=1.87,使得光学镜组100具有大光圈的特点,从而可以增加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增强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而当光学镜组100的总有效焦距与光学镜组100的入瞳直径超出上述范围时,会导致光学镜组100的光圈较小,降低了光学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光通量,也就降低了光学系统在暗环境下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tan(HFOV)/SD11=0.726。
其中,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且最大视场角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SD11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和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满足光学镜组100高质量成像品质的同时,还可使光学镜组100展现的视场角与总长相匹配,维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1/f6=-0.52。
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和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光焦度,使前透镜组合和后透镜组的正负球差抵消,实现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的提升。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f6|/R62=7.628。
其中,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R62为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调整第六透镜160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偏折角,增加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的匹配度,同时改善轴外视场像散,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4=0.657。
其中,CT4为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合理控制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使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范围,可保证该镜片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减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可控制光学系统场区在合理范围内,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T12+T23)=2.602。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三个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产生碰撞,此外,CT1与T12、T23的缩短,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薄形化,也可避免其数值过小而不利于组装,增加光学系统敏感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1+CT2+CT3)/TTL=0.252。
其中,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130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通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厚度配置,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同时保持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vd4-vd3|=35.56。
其中,vd3为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vd4为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合理选择透镜材料,使得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修正光学镜组100的色差,提高光学镜组100头成像清晰度,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品质。
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关系:
CT5/|SAG51|=1.48。
其中,CT5为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第五透镜150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其中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面则定义为负。通过控制第五透镜150满足上述关系,可以使得第五透镜150形状适当有利于第五透镜150的制造及成型,减少第五透镜150形成型不良的缺陷。同时可修整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场区,保证光学系统场区的平衡,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光学镜组10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7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4所示:
表14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72
Figure BDA0002324245210000481
图14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由图14可以看出470.0000nm、510.0000nm、555.0000nm、610.0000nm以及65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球差的焦点偏移均在0.050毫米以内,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且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畸变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摄像头模组200包括光学镜组及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为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由于在匹配同等尺寸芯片的情况下,光学镜组具有更短的光学总长,从而能够有效缩短摄像头模组200的总尺寸,实现较小型化的设计,另外,光学镜组还有较好的平衡场曲的效果,有较高的解析能力,因此具备良好的成像品质。具有优良成型品质且小型化的摄像头模组200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种小型化的电子设备,以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第一透镜110及第二透镜120具有相对一致且较小的口径,能够使封装有光学镜组的摄像头模组200具有小前端的结构,小前端结构的摄像头模组200同样能够很好地适应多种小型化的电子设备。具体地,在一些应用中,小前端结构的摄像头模组200能够缩小电子设备上的摄像光孔面积,以增大屏占比。
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摄像头模组200应用于终端300中。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300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游戏机等搭载有摄像镜头的设备。摄像头模组200可以安装在终端300的外壳上或者屏幕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摄像头模组200的具体安装位置。另外,内部硬件的尺寸很大地影响了终端300的小型化程度,而通过应用较薄的摄像头模组200,终端300能够在摄像头模组200的光轴方向上节省出空间,即能够节省终端300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这不仅使终端300能够往更薄的方向设计,同时还能够灵活地调配终端300的内部硬件的位置关系,从而提升内部设计空间。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且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1.0<f123/f<1.7;
f/EPD≤2.0;
其中,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所述光学镜组的总有效焦距为f,所述光学镜组的入瞳直径为EP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tan(HFOV)/SD11<1;
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D1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1.5<f1/f6<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f6|/R62<8;
其中,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45<CT4<0.9;
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2.0<CT1/(T12+T23)<3.0;
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1<(CT1+CT2+CT3)/TTL<0.3;
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与光轴上的厚度,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3.0<|vd4-vd3|<42.0;
其中,vd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d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关系:
0.5<CT5/|SAG51|<2.0;
其中,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10.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组。
1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头模组。
CN201922282403.0U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Active CN211478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2403.0U CN211478736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2403.0U CN211478736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8736U true CN211478736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5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2403.0U Active CN211478736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87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3374A (zh) * 2021-06-10 2021-07-0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3374A (zh) * 2021-06-10 2021-07-09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17667A (zh) 摄像镜头
CN114114650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4185157B (zh) 光学镜头
CN11353440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4603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721345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3805310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51518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1263926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156612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775999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1478736U (zh)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115079383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4637094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5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53050B (zh) 光学系统和具有其的取像模组、电子装置
CN113589495B (zh) 外置镜头
CN11348498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80365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543902U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5771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41535A (zh) 广角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09669A (zh)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211577550U (zh) 广角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755810B (zh) 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