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34333U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34333U CN211434333U CN201820383525.1U CN201820383525U CN211434333U CN 211434333 U CN211434333 U CN 211434333U CN 201820383525 U CN201820383525 U CN 201820383525U CN 211434333 U CN211434333 U CN 2114343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liquid
- double
- valve
- drainage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属于手术废液收集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窥镜刨削系统和等离子体手术系统的引流液容易被污染、无法分段分离的问题。包括双腔单向阀以及相互并联的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双腔单向阀包括阀套以及设于阀套内部的阀芯,阀套的出水口分别与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的进水口连接;过滤支路的进水口与直通主路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切换阀;双腔单向阀具有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和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具有过滤档位和直通档位;使用时,阀套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连接。上述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可用于收集和过滤引流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废液收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术过程中,内窥镜刨削系统和等离子体手术系统的引流液中会存在组织液和软组织碎屑,这些组织液和软组织碎屑可以用于病理化验或者用于科研实验的组织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现有技术中,内窥镜刨削系统和等离子体手术系统的引流液经过负压吸引装置直接与废液瓶连接。
但是,在上述引流液的收集过程中,由于没有完整闭链的无菌环境,容易污染引流液,导致引流液中的组织液和软组织碎屑无法用于后续的化验和实验。同时,由于无法选择性地对引流液进行分段分离,导致废液瓶中的引流液过多,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萃取,也会对后续的化验和实验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窥镜刨削系统和等离子体手术系统的引流液容易被污染、无法分段分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包括双腔单向阀以及相互并联的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双腔单向阀包括阀套以及设于阀套内部的阀芯,阀套的出水口分别与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的进水口连接;过滤支路的进水口与直通主路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切换阀;双腔单向阀具有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和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具有过滤档位和直通档位;使用时,阀套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双腔单向阀的进水口靠近出水口的一侧设有止位件。
进一步地,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壁设为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过滤支路通过连接接头可拆卸地并联在直通主路的两端。
进一步地,连接接头的两端设有倒角。
进一步地,第一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第二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的连接管路、直通主路的管路以及过滤支路的管路的直径为8mm~12mm。
进一步地,第一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第二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的连接管路、直通主路的管路以及过滤支路的管路的壁厚为0.5mm~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a)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设有双腔单向阀,通过双腔单向阀可以控制双腔单向阀的出水口与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的通断,从而可以选择性地对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某段待测引流液进行收集,避免了待测引流液稀释的情况。
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还具有一条过滤支路,其与直通主路并联,通过切换阀可以控制双腔单向阀的出水口与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的通断,当需要对引流液进行过滤时,切换阀位于过滤档位,从双腔单向阀流出的引流液会流经过滤支路后流至集液瓶,从而能够实现对待测引流液中软组织碎屑的过滤和分离。
c)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是一套独立的引流液过滤装置,能够保证引流液过滤和收集的整个过程均处在无菌环境中,从而减小了引流液被污染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处于同时对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处于对第一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处于对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处于未对引流液进行过滤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箭头方向为引流液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1-双腔单向阀;101-阀芯;102-阀套;2-过滤支路;201-过滤桶;202- 过滤件;3-直通主路;4-切换阀;5-第一引流液系统;6-第二引流液系统; 7-集液瓶;9-螺旋结构;10-止位件;11-连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其包括双腔单向阀1以及相互并联的过滤支路2和直通主路3,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分别与过滤支路2和直通主路3的进水口连接;过滤支路2 进水口与直通主路3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切换阀4;双腔单向阀1具有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和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4具有过滤档位和直通档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可以是内窥镜刨削系统和等离子体手术系统,也可以是其他需要对其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的系统,在此不一一限定。
使用时,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连接,过滤支路2和直通主路3的出水口与集液瓶7连接。
当需要同时收集并过滤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某段待测引流液时,如图2所示,双腔单向阀1位于双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均与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连通;切换阀4位于过滤档位,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通过过滤支路2与集液瓶7连通,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与直通主路3断开;第一引流液系统5 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1和过滤支路2后流入集液瓶7,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2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2中,从而实现软组织碎屑与引流液的分离;当该段引流液收集完成后,可以将盛有待测引流液的集液瓶7取下,获得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未被污染和稀释的待测引流液。
当需要收集并过滤第一引流液系统5的某段待测引流液时,如图3 所示,双腔单向阀1位于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5与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引流液系统6与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断开;切换阀4位于过滤档位,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通过过滤支路2 与集液瓶7连通,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与直通主路3断开;第一引流液系统5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1和过滤支路2后流入集液瓶7,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2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2 中,从而实现软组织碎屑与引流液的分离;当待测引流液收集完成后,可以将盛有该段引流液的集液瓶7取下,获得第一引流液系统5的未被污染和稀释的待测引流液。
同样地,需要收集并过滤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待测引流液时,如图4 所示,双腔单向阀1位于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6与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引流液系统5与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断开;切换阀4位于过滤档位,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通过过滤支路2 与集液瓶7连通,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与直通主路3断开;第二引流液系统6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1和过滤支路2后流入集液瓶7,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2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2 中,从而实现软组织碎屑与引流液的分离;当该段引流液收集完成后,可以将盛有待测引流液的集液瓶7取下,获得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未被污染和稀释的待测引流液。
当不需要对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或第二引流液中的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时,如图5所示,双腔单向阀1位于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4 位于直通档位,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通过直通主路3与集液瓶7连接,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与过滤支路2断开,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或第二引流液系统6中的引流液不经过过滤支路2,直接流入集液瓶7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设有双腔单向阀1,通过双腔单向阀1可以控制其出水口与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通断,从而可以选择性地对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中的某段待测引流液进行收集,避免了待测引流液稀释的情况。同时,上述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还具有一条过滤支路2,其与直通主路3并联,通过切换阀4可以控制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与过滤支路2和直通主路3的通断,当需要对引流液进行过滤时,切换阀4 位于过滤档位,从双腔单向阀1流出的引流液会流经过滤支路2后流至集液瓶7,从而能够实现对待测引流液中软组织碎屑的过滤和分离。
此外,上述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是一套独立专用的引流液过滤装置,能够保证引流液过滤和收集的整个过程均处在无菌环境中,从而减小了待测引流液被污染的可能性。
由于在收集待测引流液的过程中,需要将盛有待测引流液的集液瓶7 取下,更换其他的集液瓶7,为了避免在更换集液瓶7的过程中,仍然有引流液不断地流出,污染地面或其他物品,上述切换阀4还具有止液档位。当需要更换集液瓶7时,可以暂时将切换阀4调至止液档位,此时,双腔单向阀1与过滤支路2和直通主路3均断开,引流液不会从上述引流液过滤装置中流出,从而避免了在更换集液瓶7过程中引流液污染地面或其他物品的情况。
同样地,为了避免引流液中的软组织碎屑沉积在切换阀4与连接管路侧壁之间的角落中,也可以在双腔单向阀1与切换阀4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壁设置为螺旋结构9,引流液在螺旋状的连接管路中流动,自身的扰动较大,从而能够避免引流液中的软组织碎屑沉积在切换阀4与连接管路侧壁之间的角落中。
具体的,螺旋结构9可以是螺旋的槽或螺旋的凸起,槽或凸起与连接管的内壁是圆弧的平滑过渡连接。
对于双腔单向阀1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可以包括阀套102以及设于阀套102内部的阀芯101,阀芯101和阀套102相互配合,可以控制双腔单向阀1位于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和双引流液系统档位。示例性地,当阀芯101位于连接第一引流液系统5的进水口时,双腔单向阀1位于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6与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连通;当阀芯101位于连接第二引流液系统6的进水口时,双腔单向阀1位于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5与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连通;当阀芯101位于两个进水口之间时,双腔单向阀1位于双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5和第二引流液系统6 均与双腔单向阀1的出水口连通。采用阀芯101和阀套102相互配合,通过阀芯101的转动能够简单地对双腔单向阀1的档位进行切换,操作简单、方便。
为了避免双腔单向阀1的阀芯101转动过度,双腔单向阀1的进水口靠近出水口的一侧设有止位件10,这样,阀芯101仅能够在两个进水口的止位件10之间转动,不会转动至出水口,从而避免了双腔单向阀1 的阀芯101转动过过度的问题。
考虑到需要收集和过滤的待测引流液占引流液总流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直通主路3的路径长度小于所述过滤支路2的路径长度,也就是说,直通主路3与连接双腔单向阀1和切换阀4的管路位于一条直线上,构成主管路,过滤支路2为并联在直通主路3两端的支管路。在引流液的收集和过滤过程中,仅有少部分待测引流液需要经过过滤,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大部分引流液可以不经过过滤,直接从主管路流入集液瓶7中,需要待测引流液可以通过支管路流入集液瓶7中,由于主管路的长度小于支管路的程度,从而能够减少引流液的整个收集过程所用的时间,提高引流液收集和过滤效率。
为了能够方便地收集过滤支路2中的软组织碎屑,过滤支路2可以通过连接接头11可拆卸地并联在直通主路3的两端。考虑到安装的方便性,连接接头11的两端设有倒角,这样,在组装过滤支路2与直通主路 3时,过滤支路2可以在倒角的作用下,顺畅地与连接接头11套接固定,实现过滤支路2与切换阀4和集液瓶7可拆卸地连接。
对于过滤支路2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可以包括过滤桶201以及设于过滤桶201内的过滤件202(例如,过滤网)。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 2时,可折叠过滤桶201可以过滤引流液中的软组织碎屑,并将软组织碎屑留在可折叠过滤桶201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引流液中的软组织碎屑的含量会较多,因此,上述过滤件202可以为可折叠过滤芯,可折叠过滤芯能够根据留存在其中的软组织碎屑量,适当地增大过滤芯内部的空间,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软组织碎屑。此外,采用可折叠过滤芯,可以将软组织碎屑留存在过滤芯中,而不是留存在过滤桶201中,当软组织碎屑过多时,可以更换可折叠过滤芯,而无需更换整个过滤支路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更换过滤件202的目数,选择保留的样品的颗粒大小。
对于上述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的材质,其可以采用无菌透明塑料,或者可以经受射线消毒的塑料均可,例如,PVC或PVP。
为了保证引流液能够顺畅地在上述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流动,第一引流液系统5与双腔单向阀1的连接管路、第二引流液系统6与双腔单向阀1的连接管路、双腔单向阀1与切换阀4的连接管路、直通主路3的管路以及过滤支路2的管路直径应该控制在8mm~12mm的范围内,例如,10mm左右。综合考虑常规引流液的流动性以及软组织碎屑的颗粒大小,将上述各个管路的直径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带有软组织碎屑的引流液能够顺畅地在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中流动,避免软组织碎屑堵塞管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管路的直径不能够过大,这样不仅影响管路的柔韧性,不方便安装,而且还会影响整个装置的紧凑性,导致其占用空间过大。
同样地,考虑到管路的柔韧性,上述管路的壁厚应该小于或等于 1.5mm,但是,为了避免管路在安装过程中,壁厚过薄发生破损,上述管路的壁厚应该大于或等于0.5mm。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双腔单向阀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连接,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的出水口与集液瓶连接;
步骤S2:当需要同时收集并过滤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的待测引流液时,双腔单向阀位于双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均与双腔单向阀的进水口连通,切换阀位于过滤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和过滤支路后流入集液瓶,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中;
当需要收集并过滤第一引流液系统的待测引流液时,双腔单向阀位于第一引流液系统连通档位,切换阀位于过滤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和过滤支路后流入集液瓶,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中;
当需要收集并过滤第二引流液系统的待测引流液时,双腔单向阀位于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位于过滤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依次流经双腔单向阀和过滤支路后流入集液瓶,引流液在流经过滤支路时,软组织碎屑会被过滤并保留在过滤支路中;
当不需要对第一引流液系统和/或第二引流液中的引流液进行收集和过滤时,双腔单向阀位于双引流液系统档位,切换阀位于直通档位,第一引流液系统和/或第二引流液系统中的引流液经过直通主路流入集液瓶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方法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腔单向阀以及相互并联的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
所述双腔单向阀包括阀套以及设于阀套内部的阀芯,所述阀套的出水口分别与过滤支路和直通主路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过滤支路的进水口与直通主路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切换阀;
所述双腔单向阀具有第一引流液系统档位、第二引流液系统档位和双引流液系统档位,所述切换阀具有过滤档位和直通档位;
使用时,所述阀套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引流液系统和第二引流液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单向阀的进水口靠近出水口的一侧设有止位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壁设为螺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支路通过连接接头可拆卸地并联在直通主路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头的两端设有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第二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的连接管路、直通主路的管路以及过滤支路的管路的直径为8mm~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第二引流液系统与双腔单向阀的连接管路、双腔单向阀与切换阀的连接管路、直通主路的管路以及过滤支路的管路的壁厚为0.5mm~1.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83525.1U CN211434333U (zh) | 2018-03-21 | 2018-03-21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83525.1U CN211434333U (zh) | 2018-03-21 | 2018-03-21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34333U true CN211434333U (zh) | 2020-09-08 |
Family
ID=72311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8352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434333U (zh) | 2018-03-21 | 2018-03-21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34333U (zh) |
-
2018
- 2018-03-21 CN CN201820383525.1U patent/CN21143433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65131B (zh)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装置以及过滤方法 | |
CN105668706B (zh) | 带有储水隔膜压力罐的自动正反冲洗超滤反渗透净水系统 | |
CN101835527A (zh) | 带有手动启动回冲泵的毛细薄膜过滤器 | |
WO2016095399A1 (zh) | 净水系统 | |
CN112545569B (zh) | 一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采集器 | |
CN211434333U (zh) | 一种双腔吸引过滤收集装置 | |
CN209673485U (zh) | 一种水质监测预处理装置 | |
CN108689547A (zh) | 一种流体净化器 | |
CN114923736A (zh) | 一种应用于净水器检测的水质易挥发性物质加标取样装置 | |
CN104652536A (zh) | 一种家庭供水系统 | |
CN209596266U (zh) | 一种心血管内科引流瓶 | |
CN204475425U (zh) | 一种家庭供水系统 | |
CN204803116U (zh) | 一种净水装置 | |
CN203771829U (zh) | 一种空调制冷剂的过滤装置 | |
CN207411283U (zh) | 一种冬季冰下野外淡水浮游动物收集装置 | |
CN109060445A (zh) | 一种水质检测取样装置 | |
CN215574651U (zh) | 一种流式荧光检测液路系统 | |
CN103900305A (zh) | 一种空调制冷剂的过滤装置 | |
CN201996897U (zh) | 一种全封闭式胆道冲洗装置 | |
CN109253393B (zh) | 一种机械自控式管路换向装置 | |
CN206347182U (zh) | 一种磁力推吸开关接头 | |
CN208155811U (zh) | 一种用于流式荧光收集的液路系统 | |
CN205529551U (zh) | 洗衣机用自清洁除杂质装置 | |
CN219579527U (zh) | 冲洗引流管 | |
CN219375649U (zh) | 一种dpmas冲洗一体化管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