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31107U - 一种哺乳文胸 - Google Patents

一种哺乳文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31107U
CN211431107U CN201921931727.6U CN201921931727U CN211431107U CN 211431107 U CN211431107 U CN 211431107U CN 201921931727 U CN201921931727 U CN 201921931727U CN 211431107 U CN211431107 U CN 211431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ratio
vest
fixedly connected
vest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17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敏
朱光明
杨珍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Qiany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Qiany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Qiany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Qiany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172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31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31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31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衣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哺乳文胸,其包括下捆、背心式后比以及彼此对称交叉设置的左罩杯和右罩杯;所述下捆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下侧,并与所述背心式后比形成封闭环状结构,所述下捆的上侧形成有与所述背心式后比相对设置的罩杯位;所述左罩杯和所述右罩杯分别定位连接在所述罩杯位内;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上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肩带,所述左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右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所述右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左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所述下捆和所述背心式后比一体成型,且所述下捆的中部设置有排扣。该哺乳文胸能够方便女性进行哺乳,并保证对胸部可靠的支撑,防止胸部下垂。

Description

一种哺乳文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哺乳文胸。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提高,现在产后妇女在哺乳时对哺乳文胸的选择越来越讲究。哺乳文胸既要体现女性形体的性感,也要实现方便的哺乳功能,现有的哺乳文胸对女性胸部塑形效果差,且开扣方式大都选择的是上开式,从肩部摘取挂钩,向下放置罩杯,宝宝头部直接压在下翻的罩杯上,长时间哺乳会引起宝宝头部出汗不适甚至交叉感染。且现有的哺乳文胸的罩杯为直接扣在乳房上,哺乳时罩杯必须全部掀开,无论在穿着胸罩或者哺乳过程中都会造成胸部缺乏支撑,进而导致下垂现象的发生,在哺乳过程中,由于胸部下垂,需要女性用手托住乳房进行哺乳,操作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哺乳文胸,能够方便女性进行哺乳,并保证对胸部可靠的支撑,防止胸部下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哺乳文胸,其包括下捆、背心式后比以及彼此对称交叉设置的左罩杯和右罩杯;
所述下捆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下侧,并与所述背心式后比形成封闭环状结构,所述下捆的上侧形成有与所述背心式后比相对设置的罩杯位;
所述左罩杯和所述右罩杯分别定位连接在所述罩杯位内;
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上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肩带,所述左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右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所述右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左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
所述下捆和所述背心式后比一体成型,且所述下捆的中部设置有排扣。
可选的,所述下捆包括通过所述排扣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右侧,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右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左侧,且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左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排扣包括卡勾和卡扣,所述卡勾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自由端,所述卡扣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自由端。
可选的,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右侧通过第一侧比与所述右罩杯固定连接,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左侧通过第二侧比与所述左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比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比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比的上端、所述第二侧比的上端分别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于位于同一侧的肩带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比和所述第二侧比均为双层加压结构。
可选的,所述肩带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侧比的上侧边缘或者所述第二侧比的上侧边缘、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上侧边缘依次连接并形成用于和腋下相适应的弧形结构;
所述左罩杯和所述右罩杯的上侧边缘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弧形结构的最低点与该直线相平齐。
可选的,所述肩带上靠近所述左罩杯或者右罩杯的可拆卸连接处设置有防卷边贴,且所述防卷边贴的宽度和所述肩带的宽度相一致。
可选的,所述下捆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40mm~80mm。
可选的,所述左罩杯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竹炭棉层、纺布层以及蕾丝层,所述右罩杯与所述左罩杯的结构完全相同。
可选的,所述背心式后比的领口为U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背心式后比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一支撑骨和两根第二支撑骨;
所述第一支撑骨位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中部处;
以所述第一支撑骨所在的直线作为参考线,所述两根第二支撑骨关于所述参考线对称布置;
且所述第二支撑骨为向所述第一支撑骨凸出的弧形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哺乳文胸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哺乳文胸包括一体成型的下捆和背心式后比,能够对胸部进行有效的定型和支撑,在女性穿着哺乳的过程中,通过下捆配合连接背心式后比结构对乳房进行有力的扶托,防止女性的胸部在哺乳期间下垂,稳固乳房。且下捆和背心式后比之间形成有罩杯位,用于对罩杯进行定位和安装,该罩杯位的设置能够用于更好的容纳和收紧胸部的脂肪,防止胸部脂肪的外溢和下坠。左罩杯和右罩杯的上端分别交叉可拆卸地设置于肩带上,在对婴儿进行哺乳时,通过下捆托住胸部的下半部分,而左罩杯或者右罩杯能够灵活打开以便于露出乳晕和乳头,方便哺乳,下捆能够保证完全托住乳房的下半部分,无需用手托住乳房进行哺乳,方便操作。交叉连接的开合方式方便实现单手挂扣,结构设计简单有效。下捆的中部设置排扣,方便女性对该哺乳文胸进行穿戴,节约时间,调整方便。整个文胸的结构设计非常简单,效果可靠,有效的方便了女性在进行哺乳时的相关操作,适合进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哺乳文胸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哺乳文胸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捆;11、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背心式后比;3、左罩杯;4、右罩杯;5、肩带;6、排扣;61、卡扣;7、弧形结构;8、U形结构;9、第一支撑骨;10、第二支撑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哺乳文胸,其包括下捆1、背心式后比2以及彼此对称交叉设置的左罩杯3和右罩杯4;所述下捆1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2的下侧,并与所述背心式后比2形成封闭环状结构,所述下捆1的上侧形成有与所述背心式后比2相对设置的罩杯位;所述左罩杯3和所述右罩杯4分别定位连接在所述罩杯位内;所述背心式后比2的上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肩带5,所述左罩杯3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右侧的所述肩带5相连接,所述右罩杯4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左侧的所述肩带5相连接;所述下捆1和所述背心式后比2一体成型,且所述下捆1的中部设置有排扣6。
基于以上结构,在对该哺乳文胸进行使用时,采用下捆1中部的排扣6对文胸进行穿戴,操作方便,提高穿文胸的效率,节约时间,排扣6在前侧的设计非常方便用户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文胸始终属于最舒适的位置。其背心式后比2既能够对女性的背部进行支撑和包裹,还能够为下捆1对胸部的支撑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下捆1与背心式后比2一体成型的结构,能够保证对背部完整有效的包裹,在实际哺乳过程中,下捆1能够对解开罩杯的胸部进行有力的扶托,防止女性的胸部因为哺乳期增大后出现下垂的现象。且下捆1和背心式后比2之间形成的罩杯位能够对胸部进行稳固,提供大容量的胸部空间设计,更好的容纳和收紧胸部的脂肪,防止胸部脂肪的外溢所造成的胸下坠的问题。左罩杯3和右罩杯4彼此对称交叉分布,左罩杯3的上端和位于右侧的肩带5可拆卸地连接,右侧的上端和位于左侧的肩带5可拆卸地连接,左罩杯3和右罩杯4用于打开后露出乳晕和乳头,方便进行哺乳操作,下捆1用于对胸部进行可靠有效的支撑,防止乳房下垂,其无需用手托住乳房进行哺乳,简化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交叉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用户的单手挂扣,省时省力,且使用非常方便,不会对婴儿造成伤害或者不便。整个文胸的结构设计非常简单,生产和制造方便,适合进行推广使用。
其中,下捆1包括通过排扣6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第一支撑部11固定连接于背心式后比2的右侧,且第一支撑部11与右罩杯4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12固定连接于背心式后比2的左侧,且第二支撑部12与左罩杯3固定连接,排扣6包括卡勾和卡扣61,卡勾固定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1的自由端,卡扣61固定设置于第二支撑部12的自由端。第一支撑部11和右罩杯4固定连接为一体,第二支撑部12和左罩杯3固定连接为一体,方便直接从前侧对胸部进行塑型和固定,穿着方便,通过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确保文胸的便捷固定,且下捆1能够实现对胸部的有力支撑和扶托,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钢圈结构能够为女性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感。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哺乳时,只需要单手将单侧的罩杯打开,则罩杯能够从下捆1上方翻下露出乳房,供婴儿食用。
进一步的,背心式后比2的右侧通过第一侧比与右罩杯4固定连接,背心式后比2的左侧通过第二侧比与左罩杯3固定连接,第一侧比的下端与第一支撑部11固定连接,第二侧比的下端与第二支撑部12固定连接,第一侧比的上端、第二侧比的上端分别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于位于同一侧的肩带5上。第一侧比固定于背心式后比2和右罩杯4之间,第二侧比固定于背心式后比2和左罩杯3之间,从而能够辅助将身体两侧的脂肪向胸部集中,防止乳房外扩或者脂肪流失到后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比和第二侧比的结构面料采用排毒面料,从而能够对胸部淋巴进行疏通,保证用户胸部的健康,预防胸部疾病。且第一侧比和第二侧比均为双层加压结构,能够针对胸部外扩区和背部的连接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脂肪的收拢和塑型,保证能够将两侧的脂肪向胸部聚拢,进而更有利于凸显完美的胸部线条。
另外,肩带5的外侧边缘、第一侧比的上侧边缘或者第二侧比的上侧边缘、背心式后比2的上侧边缘依次连接并形成用于和腋下相适应的弧形结构7,该弧形结构7能够与用户的腋下相适应,在穿着过程中的舒适度更高。且左罩杯3和右罩杯4的上侧边缘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弧形结构7的最低点与该直线相平齐,女性进入哺乳期后,胸部会随着乳液的分布而增大,设计左罩杯3和右罩杯4采用交叉布置的形式并相平齐,能够确保对胸部的保护,且降低因为胸部增大而造成的走光风险,有效的保护女性的隐私。弧形结构7的最低点和直线相平齐,能够对副乳进行有效的包裹和塑型,且防止文胸的边缘对腋下造成挤压或者卡肉的现象,整体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和可靠。
可选的,肩带5上靠近左罩杯3或者右罩杯4的可拆卸连接处设置有防卷边贴,且防卷边贴的宽度和肩带5的宽度相一致,将文胸的肩带5宽度适当加宽,从而能够缓解胸部对肩部造成的压力,且在肩带5内部设置防卷边贴,预防肩带5的卷边,并且能够抚平副乳。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下捆1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40mm~80mm,较宽的下捆1能够有效的稳固乳房、防止脂肪回流,并有力的支撑和扶托乳房,防止其在哺乳期间出现下垂现象,下捆1的宽度能够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保证对乳房的可靠承托即可。
进一步的,左罩杯3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竹炭棉层、纺布层以及蕾丝层,右罩杯4与左罩杯3的结构完全相同,罩杯结构内部设置竹炭面层,能够更好的让胸部排除毒素,便于使得乳头回复到红晕状态。且竹炭棉层、纺布层以及蕾丝层的三层配合能够使得胸部罩杯获得大容量的空间设计,更好的容纳和收紧胸部的脂肪,防止胸部脂肪外溢以及下坠,蕾丝层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使得整个文胸的外形更加美观。
此外,背心式后比2的领口为U形结构8,穿着更加舒适美观,背心式后比2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一支撑骨9和两根第二支撑骨10,第一支撑骨9位于背心式后比2的中部处,能够对中部位置进行定位和支撑,以第一支撑骨9所在的直线作为参考线,两根第二支撑骨10关于参考线对称布置,从两侧辅助支撑后背,并起到一定的塑型作用,解决因为哺乳时期过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导致后背变厚和变大的困扰,对用户背部的脂肪进行划分和支撑,从而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且第二支撑骨10为向第一支撑骨9凸出的弧形骨,弧形骨的设计更加符合实际人体构造,通过H型平背,实现美化后背的设计。
该哺乳文胸将罩杯和下捆1连接为一体,采用下捆1作为胸托一体成型,实现对胸部的定型作用,解决女性在哺乳时不方便脱扣的困扰,并为因为乳液的分布而增加的胸部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并有效的解决胸部增大后下垂的问题。哺乳时期,女性因为摄入过高的蛋白质食物而导致增胖、出现副乳且后背变厚变大,长期抱小孩又会增加后背酸痛的问题,穿着该哺乳文胸时,其背心式后比2能够对背部进行可靠的支撑和塑型,降低背部的不适。且罩杯的内侧采用竹炭棉面料,侧侧比采用排毒面料,能够有效的解决乳房淤堵和乳晕色深的问题,维护女性胸部健康。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哺乳文胸,其能够对胸部进行有效的定型和支撑,在女性穿着哺乳的过程中,通过下捆1配合连接背心式后比2结构对乳房进行有力的扶托,防止女性的胸部在哺乳期间下垂,稳固乳房。且下捆1和背心式后比2之间形成有罩杯位,用于对罩杯进行定位和安装,该罩杯位的设置能够用于更好的容纳和收紧胸部的脂肪,防止胸部脂肪的外溢和下坠。左罩杯3和右罩杯4的上端分别交叉可拆卸地设置于肩带5上,在对婴儿进行哺乳时,通过下捆1托住胸部的下半部分,而左罩杯3或者右罩杯4能够灵活打开以便于露出乳晕和乳头,方便哺乳,下捆1能够保证完全托住乳房的下半部分,无需用手托住乳房进行哺乳,方便操作。交叉连接的开合方式方便实现单手挂扣,结构设计简单有效。下捆1的中部设置排扣6,方便女性对该哺乳文胸进行穿戴,节约时间,调整方便。整个文胸的结构设计非常简单,效果可靠,有效的方便了女性在进行哺乳时的相关操作,适合进行推广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捆、背心式后比以及彼此对称交叉设置的左罩杯和右罩杯;
所述下捆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下侧,并与所述背心式后比形成封闭环状结构,所述下捆的上侧形成有与所述背心式后比相对设置的罩杯位;
所述左罩杯和所述右罩杯分别定位连接在所述罩杯位内;
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上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肩带,所述左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右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所述右罩杯的上端可拆卸地和位于左侧的所述肩带相连接;
所述下捆和所述背心式后比一体成型,且所述下捆的中部设置有排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捆包括通过所述排扣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右侧,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右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左侧,且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左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排扣包括卡勾和卡扣,所述卡勾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自由端,所述卡扣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右侧通过第一侧比与所述右罩杯固定连接,所述背心式后比的左侧通过第二侧比与所述左罩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比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比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侧比的上端、所述第二侧比的上端分别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于位于同一侧的肩带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比和所述第二侧比均为双层加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的外侧边缘、所述第一侧比的上侧边缘或者所述第二侧比的上侧边缘、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上侧边缘依次连接并形成用于和腋下相适应的弧形结构;
所述左罩杯和所述右罩杯的上侧边缘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弧形结构的最低点与该直线相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上靠近所述左罩杯或者右罩杯的可拆卸连接处设置有防卷边贴,且所述防卷边贴的宽度和所述肩带的宽度相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捆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40mm~8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罩杯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竹炭棉层、纺布层以及蕾丝层,所述右罩杯与所述左罩杯的结构完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领口为U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哺乳文胸,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式后比上沿纵向设置有第一支撑骨和两根第二支撑骨;
所述第一支撑骨位于所述背心式后比的中部处;
以所述第一支撑骨所在的直线作为参考线,所述两根第二支撑骨关于所述参考线对称布置;
且所述第二支撑骨为向所述第一支撑骨凸出的弧形骨。
CN201921931727.6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哺乳文胸 Active CN211431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727.6U CN211431107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哺乳文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727.6U CN211431107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哺乳文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31107U true CN211431107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293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1727.6U Active CN211431107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哺乳文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31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7463B2 (en) Hands-free pumping and nursing bra or tank
US20190014829A1 (en) Pumping and nursing bra
US20090083895A1 (en) Sleeping Garment with Support for Women
CN113142691A (zh) 一种哺乳内衣
CN210471047U (zh) 一种乳房矫正内衣
CN211431107U (zh) 一种哺乳文胸
CN110710734A (zh) 一种哺乳文胸
CN210299538U (zh) 一种哺乳期妇女专用的塑身衣
KR102034847B1 (ko) 기능성 바디 슈트
CN208798707U (zh) 塑身纤体衣
CN214431881U (zh) 一种防止挤压的哺乳内衣
CN218474135U (zh) 一种中空假捻加工丝孕妇文胸
CN214802389U (zh) 一种琼丝丁面料轻薄透气塑身衣
CN218682089U (zh) 一种透气型哺乳内衣
CN212629885U (zh) 一种防下垂的多功能无钢圈女士内衣
CN214431874U (zh) 一种护胸健康内衣
CN216220224U (zh) 一种护胸宝
CN213307467U (zh) 一种一体式弹性瘦身内衣
CN212728802U (zh) 一种多层易哺乳吊带衫
CN203776174U (zh) 一种镀银的保健文胸
CN218921727U (zh) 一种新型舒挺文胸
CN216821835U (zh) 一种哺乳型文胸
CN215303099U (zh) 一种防走光的立体包裹型文胸
CN214903851U (zh) 一种高支撑度双肩带可调节运动内衣
CN214283333U (zh) 一种乳腺护理文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