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6458U -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6458U
CN211376458U CN202020495204.8U CN202020495204U CN211376458U CN 211376458 U CN211376458 U CN 211376458U CN 202020495204 U CN202020495204 U CN 202020495204U CN 211376458 U CN211376458 U CN 211376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ow
transfer switch
power transfer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52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燕
龚进
胡建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Switchgea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952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76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6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6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壳体的上层和下层分别内设有第一、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第三接线端,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四接线端、第五接线端和第六接线端,第一接线端与第六接线端通过第一母排组搭接,第二接线端与第五接线端通过第二母排组搭接;第三接线端与第四接线端通过第三母排组搭接,特点是:第二母排组包围第三母排组,呈“[]”形;第一母排组包围第二母排组,呈“[]”形。优点:结构紧凑、用排量少、层次分明、产品成本降低、安装更便捷。

Description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旁路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高性能PC级的转换开关,特别适用于数据中心、医疗和轨道交通等重要行业。在具有传统的两路电源之间转换功能的同时,又加入了独特的旁路转换开关,相当于两个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并联。理论上这种接线由成套厂家完成,但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通常由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造厂完成接线,并提供一个包含所述接线结构在内的完整的旁路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给成套厂家。然而,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结构由于体积较大、母排用量大、用户接线不方便等因素,很难令用户满意。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结构加以合理的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安装更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的上层内设有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所述壳体的下层内设有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第三接线端;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四接线端、第五接线端和第六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与第六接线端通过第一母排组搭接;所述第二接线端与第五接线端通过第二母排组搭接;所述第三接线端与第四接线端通过第三母排组搭接;所述第二母排组包围第三母排组,呈“[]”形;所述的第一母排组包围第二母排组,呈“[]”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接线端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负载接线端;第三接线端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二电源接线端;所述的第四接线端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第五接线端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负载接线端;第六接线端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一电源接线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负载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负载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二母排组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一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一母排组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二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三母排组搭接;在壳体后侧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的第一母排组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三母排组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上的出线端的下方;或,所述的第三母排组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一母排组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上的出线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母排组包括第一连接排、第一出线排和第一搭接排,所述第一连接排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接线端,第一连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搭接排的一端,第一搭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出线排的内部,第一出线排的一端电连接第六接线端,第一出线排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母排组包括第二出线排、第二连接排和第二搭接排,所述第二出线排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接线端,第二出线排的内部电连接第二搭接排的一端,第二搭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连接排的一端,第二连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五接线端,第二出线排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母排组包括第三连接排、第三出线排和第三搭接排,第三连接排的一端电连接第三接线端,第三连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搭接排的一端,第三搭接排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出线排的内部,第三出线排的一端电连接第四接线端,第三出线排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排和第一出线排均为两端分别向两侧弯折90゜的Z字形排,所述的第一搭接排为直排。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出线排和第二连接排均为两端分别向两侧弯折90゜的Z字形排,所述的第二搭接排为直排。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连接排、所述的第三出线排和第三搭接排均为直排。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优点之一、第二母排组包围第三母排组,呈“[]”形;第一母排组包围第二母排组,呈“[]”形。使得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出线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优点之二、开关后侧的负载出线端位于整个出线端的上方或下方,更便于用户接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后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后侧无母排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后侧母排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外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内部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顶板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顶板上的第一盖板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隔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隔板上的第二盖板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内的风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内的框架示意图。
图中:100.壳体;200.第一进气口;300.第二进气口;11.第一母排组、111.第一连接排、112.第一出线排、113.第一搭接排、12.第二母排组、121.第二出线排、122.第二连接排、123.第二搭接排、13.第三母排组、131.第三连接排、132.第三出线排、133.第三搭接排;21.第一接线端、22.第二接线端、23.第三接线端;31.第四接线端、32.第五接线端、33.第六接线端;10.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1.第一二次端子;20.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1.第二二次端子;30.顶板、301.第一接线孔、302.第一通气孔、303.第一安装孔、3031.第一配合孔、3032.第一固定孔、304.第一盖板、3041.第一盖板固定孔;40.隔板、401.第二接线孔、402.第二通气孔、403.导线通过孔、404.联锁通过孔、405.第二安装孔、406.第二盖板、4061.第二盖板固定孔;5.竖梁;6.横梁;7.底部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示为基准,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一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分为上下两层,所述上下两层中每层均设有一双电源开关,其中位于上层的是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又称为旁路开关(MTSE);而位于下层的是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又称为双电源转换开关(ATSE)。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开关是四相开关,从右到左分别为N相、A相、B相、C相。若为三相开关,则从右到左分别为A相、B相、C相。
继续参阅图2,在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后侧出线处,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接线端21、第二接线端22和第三接线端23。其中第一接线端21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第二接线端22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负载接线端;第三接线端23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在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后侧出线处,自上而下设有第四接线端31、第五接线端32和第六接线端33。其中第四接线端31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第五接线端32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负载接线端;第六接线端33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由于在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中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和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为并联的电连接关系。因此,第一接线端21与第六接线端33搭接;第二接线端22与第五接线端32搭接;第三接线端23与第四接线端31搭接。
如图1所示,第一接线端21与第六接线端33通过第一母排组11搭接;第二接线端22与第五接线端32通过第二母排组12搭接;第三接线端23与第四接线端31通过第三母排组13搭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包括第一连接排111、第一出线排112和第一搭接排113。其中第一连接排11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接线端21,第一连接排111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搭接排113的一端,第一搭接排11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出线排112的内部,第一出线排112的一端电连接第六接线端33,第一出线排112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包括第二出线排121、第二连接排122和第二搭接排123。其中第二出线排12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接线端22,第二出线排121的内部电连接第二搭接排123的一端,第二搭接排12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连接排122的一端,第二连接排12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五接线端32。所述第二出线排121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包括第三连接排131、第三出线排132和第三搭接排133。其中第三连接排131的一端电连接第三接线端23,第三连接排131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搭接排133的一端,第三搭接排13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出线排132的内部,第三出线排132的一端电连接第四接线端31,第三出线排132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位于壳体100后侧的中心区域。而第二母排组12包围第三母排组13,呈其中一对相对边断开的方形,比如“[]”形。同样的,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包围第二母排组12,呈其中一对相对边断开的方形,比如“[]”形。此种设置,使得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后侧出线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用排量少、从而使得产品成本得以降低。上述的“[]”形是柜体从其后视图中表现出的形状。若是从壳体100的侧面来观察的话,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第二母排组12和第三母排组13在壳体100的前后方向上是错开的,这样便于接线。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负载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负载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搭接;在壳体100后侧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上的出线端的下方;或,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上的出线端之间。此种设置,使得负载出线端偏于整个出线端的上方或下方,更便于用户接线。所述的第一搭接排113、所述的第二搭接排123和第三搭接排133均为直排,且两端冲孔用于安装。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三连接排131和第三出线排132同样为直排。所述的第三连接排131同样两端冲孔用于安装。而所述的第三出线排132需在两端及中部开设三组冲孔用于安装。所述的第一连接排111、第一出线排112、第二出线排121和第二连接排122均为两端分别向两侧弯折90゜的Z字形排。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排111和第二连接排122的两端分别开设一组孔,用于安装。而所述的第一出线排112和第二出线排121除在两端分别开设一组孔,用于安装外,还在其内部开设另一组孔,用于与相应的搭接排电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安装过程是:先安装第三母排组13,然后安装第二母排组12,最后安装第一母排组11,整个结构更加便于安装。
图11为壳体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壳体100的框架包括竖梁5和横梁6。所述的竖梁5竖向设置,而所述的横梁6横向设置。两者搭接形成壳体100的框架。在壳体100的底部具有底部支架7,所述的底部支架7也就是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具体的,所述的竖梁5和横梁6均为C字型材。
如图4、图5所示, 所述壳体100的顶部设有顶板30,所述的顶板30位于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上方。在壳体100的中部设有隔板40,所述的隔板40位于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上方。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包括位于顶部前方的第一二次端子101。同样的,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包括位于顶部前方的第二二次端子201。所述的第一二次端子101和所述的第二二次端子201均用于接线,从而使得外部控制信号能够通过二次端子来控制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和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动作。
如图6所示,通常所述的顶板30为一金属板。所述的顶板30包括第一接线孔301、第一通气孔302、第一安装孔303。所述的第一接线孔301用于在对所述的第一二次端子101进行接线时,腾出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者的接线。所述的第一通气孔302用于内部气流向外部流出,从而便于内部热量的散发。所述的第一安装孔303用于所述顶板30的安装,使得所述顶板30能固定在其满足设计要求的位置上。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安装孔303包括位于顶板30四个角上的第一配合孔3031和均匀分布于顶板30周边的第一固定孔3032。所述的第一配合孔3031通常与四角立柱上方的安装帽相配合,而所述的第一固定孔3032由固定螺钉通过后安装在四周的横梁6上。
如图7所示,所述的顶板30还包括一第一盖板304。所述的第一盖板304与第一接线孔301相配合,即当所述的第一二次端子101不进行接线操作时,所述的第一盖板304覆盖住所述的第一接线孔301并固定,从而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满足所述顶板30的功能要求。具体的,所述的第一盖板304上设有第一盖板固定孔3041。
如图8所示,通常所述的隔板40为一金属板。所述的隔板40包括第二接线孔401、第二通气孔402、导线通过孔403、联锁通过孔404和第二安装孔405。所述的第二接线孔401用于在对所述的第二二次端子201进行接线时,腾出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者的接线。所述的第二通气孔402用于内部空气向上流通时,经过所述隔板40时的气流的通过。所述导线通过孔403用于导线的经过,或称用于导线的排线。所述联锁通过孔404用于联锁的通过。所述的联锁连接所述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和所述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所述第二安装孔405用于所述隔板40的安装固定。
如图9所示,所述的隔板40还包括一第二盖板406。所述的第二盖板406与第二接线孔401相配合,即当所述的第二二次端子201不进行接线操作时,所述的第二盖板406覆盖住所述第二接线孔401并固定,从而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满足所述隔板40的功能要求。具体的,所述的第二盖板406上设有第二盖板固定孔4061。
如图10为壳体100内部的气流示意图,在壳体100的底部具有第一进气口200,在壳体100下方的左右两侧具有第二进气口300,所述的气流由上述的第一进气口200和第二进气口300进入壳体100内部后,向上流动,并经过隔板40上的第二通气孔402,最后经顶板30上的第一通气孔302流到壳体100的外部。进一步,在壳体100内,若还存在其他隔板,则其他隔板上也应开设通气孔来满足气流通过。

Claims (9)

1.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一壳体(100),所述壳体(100)的上层内设有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所述壳体(100)的下层内设有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一接线端(21)、第二接线端(22)和第三接线端(23);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后侧自上而下设有第四接线端(31)、第五接线端(32)和第六接线端(33);所述第一接线端(21)与第六接线端(33)通过第一母排组(11)搭接;所述第二接线端(22)与第五接线端(32)通过第二母排组(12)搭接;所述第三接线端(23)与第四接线端(31)通过第三母排组(13)搭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母排组(12)包围第三母排组(13),呈“[]”形;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包围第二母排组(12),呈“[]”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接线端(21)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第二接线端(22)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负载接线端;第三接线端(23)为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所述的第四接线端(31)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第五接线端(32)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负载接线端;第六接线端(33)为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负载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负载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一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搭接;所述的第一双电源转换开关(1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和所述的第二双电源转换开关(20)的第二电源接线端经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搭接;在壳体(100)后侧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上的出线端的下方;或,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上的出线端位于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上的出线端和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上的出线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母排组(11)包括第一连接排(111)、第一出线排(112)和第一搭接排(113),所述第一连接排(11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接线端(21),第一连接排(111)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搭接排(113)的一端,第一搭接排(11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出线排(112)的内部,第一出线排(112)的一端电连接第六接线端(33),第一出线排(112)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母排组(12)包括第二出线排(121)、第二连接排(122)和第二搭接排(123),所述第二出线排(12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接线端(22),第二出线排(121)的内部电连接第二搭接排(123)的一端,第二搭接排(12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二连接排(122)的一端,第二连接排(12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五接线端(32),第二出线排(121)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母排组(13)包括第三连接排(131)、第三出线排(132)和第三搭接排(133),第三连接排(131)的一端电连接第三接线端(23),第三连接排(131)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搭接排(133)的一端,第三搭接排(133)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出线排(132)的内部,第三出线排(132)的一端电连接第四接线端(31),第三出线排(132)的另一端为出线端,用于与外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排(111)和第一出线排(112)均为两端分别向两侧弯折90゜的Z字形排,所述的第一搭接排(113)为直排。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出线排(121)和第二连接排(122)均为两端分别向两侧弯折90゜的Z字形排,所述的第二搭接排(123)为直排。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排(131)、所述的第三出线排(132)和第三搭接排(133)均为直排。
CN202020495204.8U 2020-04-08 2020-04-08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Active CN211376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5204.8U CN211376458U (zh) 2020-04-08 2020-04-08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5204.8U CN211376458U (zh) 2020-04-08 2020-04-08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6458U true CN211376458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7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5204.8U Active CN211376458U (zh) 2020-04-08 2020-04-08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76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19169U (zh) 一种变流装置
CN212909366U (zh) 一种永磁变流器模块
CN207265919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
CN211376458U (zh) 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6697985U (zh) 一种充电桩的交流输入模块
CN200986856Y (zh) 电容器
CN202511423U (zh) 一种暖通空调电控柜
CN206283406U (zh) 变流器柜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6410927A (zh)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充电变流器
CN111010052A (zh) 双电机控制器
CN115589690A (zh) 一种新能源商用车多合一控制器
CN114006532B (zh) 一种变流装置
CN212180899U (zh) 一种多用户电表
CN215185948U (zh) 低压配电盒及动力电池系统
CN212677605U (zh) 一种电动汽车交流电机控制器
CN209328990U (zh) 电池模块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078056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集成控制器
CN211529824U (zh) 一种旁路型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8623553U (zh) 永磁牵引逆变器
CN216905631U (zh) 一种集成式电力电子单元
CN202856632U (zh)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
CN206712511U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的充电装置
CN213661432U (zh) 一种具有旁路功能的高压变频器
CN217902294U (zh) 一种轴向布置的控制器系统
CN209795203U (zh) 车辆悬浮控制器电气布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