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9107U -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9107U
CN211339107U CN201922243396.3U CN201922243396U CN211339107U CN 211339107 U CN211339107 U CN 211339107U CN 201922243396 U CN201922243396 U CN 201922243396U CN 211339107 U CN211339107 U CN 211339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cavity
manual
water
ch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339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亚
张凯
魏世超
毕远伟
杜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Nuclear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Nuclear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Nuclear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Nuclear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92224339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9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9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9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所述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相连通的大颗粒过滤器、手动隔膜泵、消毒剂消毒单元、手动抽吸泵、深度净化单元以及装配在末端管道上的产水阀,其中:所述大颗粒过滤器包括用于安置于水源中的多孔底阀和套在所述多孔底阀外部的布袋;所述消毒剂消毒单元包括一折叠水箱,所述折叠水箱的顶部设有消毒剂添加口以添加消毒剂;所述深度净化单元包括主过滤器和用于支撑所述主过滤器的折叠架,所述主过滤器内置一体式滤芯。所述应急供水系统通量大,产水质好。

Description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国内80%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恶化引起水源水质的改变,水源中各种细菌、微生物、重金属等超标,水源性疾病时有发生,人们户外旅行、部队野外驻训等情况下的饮水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作业环境的应急供水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灾难发生后,附近水源受到污染无法满足居民安全饮水需求。道路损毁、电力中断,大型净水设备、空投矿泉水等措施救援范围有限,目前市场上以反渗透为基础的手动净水装置水质较好,但产水量每小时只有几升水,难以满足大量灾民的饮水需求,因此,传统应急救援方式亟需得到补充,我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体系也急需研制一种大通量、便携式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野外大通量供水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用于将野外受到轻微污染的江河湖泊等水源净化为安全的生活饮用水,甚至是直饮水。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相连通的大颗粒过滤器、手动隔膜泵、消毒剂消毒单元、手动抽吸泵、深度净化单元以及装配在末端管道上的产水阀,其中:
所述大颗粒过滤器包括用于安置于水源中的多孔底阀和套在所述多孔底阀外部的布袋,所述多孔底阀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消毒剂消毒单元包括一折叠水箱,所述折叠水箱的顶部设有消毒剂添加口以添加消毒剂,所述折叠水箱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折叠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深度净化单元包括主过滤器和用于支撑所述主过滤器的折叠架,所述主过滤器内置一体式滤芯,所述主过滤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主过滤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产水阀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隔膜泵可拆卸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手动隔膜泵为大通量手动隔膜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安装框,其中所述第一支腿、第二支腿的底部均固定有定位脚,所述第一支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腿的顶部通过插槽和插销连接,所述安装框通过插槽和插销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上,所述主过滤器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过滤器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上的安装槽;所述手动抽吸泵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过滤器包括筒体、连接于所述筒体顶部开口上的密封盖,和设置在所述筒体内壁上用于安装所述一体式滤芯的滤芯安装支架,其中所述滤芯安装支架的外缘与所述筒体内壁密封连接,中心形成有出水的集水孔,所述一体式滤芯的顶部由密封盖密封,中心形有中心空腔,所述中心空腔与所述集水孔相连通;
所述一体式滤芯为多层复合滤芯,包括多层依次紧密连接的空心圆柱形过滤层,由外及内依次为陶瓷层、复合吸附层、防护层和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中心形成空腔,所述复合吸附层由多孔材料和粘结剂挤压而成,所述防护层的材质为KDF和ATS吸附树脂,所述多孔材料为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一体式滤芯外径为40mm-160mm,空腔直径为5mm-10mm,所述陶瓷层的厚度为3mm-8mm、复合吸附层的厚度为5mm-30mm,所述防护层的厚度为5mm-20mm,所述活性炭层的厚度为5mm-20mm,所述一体式滤芯的长度为80mm-40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沸石粉为经由盐酸处理的改性沸石粉,所述膨润土为钠基膨润土或钙基膨润土或两种混合型,所述高岭土采用煅烧高岭土,所述氧化铝采用活性氧化铝,所述石墨烯为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阴离子改性石墨烯、氧化还原石墨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所述陶瓷层的材质为天然硅藻陶瓷
所述活性炭层的材料为椰壳碳,所述活性碳为载银活性碳;
所述KDF和ATS的比例为(1:0.2)~(1:3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便携箱;所述便携箱包括第一收纳模块和第二收纳模块,所述第一收纳模块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支架、所述手动隔膜泵、所述管道的卡槽,所述支架用于支撑手动隔膜泵,所述第二收纳模块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腿、所述第二支腿、所述安装框、所述过滤器的卡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性炭层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活性炭与纳米银溶胶超声10-90min,真空40-80℃下干燥1-5h后,进行挤压成型,其中:活性炭粉末粒径高于200目,纳米银粒子粒径为100-600nm;
挤压成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温度为50℃~150℃,压力为0.5MPa~1.5MPa的条件下,挤压1h~3h;
第二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3MPa~5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第三阶段:在温度为200℃~350℃,压力为4MPa~7MPa的条件下,挤压3h~6h;
第四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5MPa~8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得到的挤压滤芯在模具内自然降温到20-30℃,得到活性炭层;
所述复合吸附层由多孔材料混合物和粘接剂经过研磨、零价铁改性、高密度挤压而成,所述多孔材料为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所述多孔材料的微孔孔径大小为0.01μm~10μm,研磨后颗粒粒径目数高于200目,所述粘接剂为聚丙烯腈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所述复合吸附层通过以下步骤:
步骤1,将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得到混合物;
步骤2,将上述混合物进行充分研磨,控制研磨得到的混合粉末的颗粒粒径目数高于200目,优选为300~500目;
步骤3,对步骤2得到的研磨混合物粉末进行纳米铁改性:a,常温下将混合粉末在淀粉含量3%-15%、亚铁离子含量1%-10%、pH为7-11的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后取出烘干;
b,将步骤a中的烘干粉末在在pH为8-10的硼氢化钠水溶液中浸泡3-15分钟后取出晾干;
c,将步骤b中的晾干粉末在氮气保护条件下以50-130℃/h的升温速率加热至约300-500℃,保温1-5小时,降温至150℃以下,取出自然降温,得到改性混合粉末;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改性混合粉末在300℃~500℃的条件下干燥5h~10h;
步骤5,向步骤4得到的干燥改性混合粉末中加入目数高于200目的粘接剂,混合均匀,
步骤6,将步骤5得到的混合物挤压成型,所述挤压成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温度为50℃~150℃,压力为0.5MPa~1.5MPa的条件下,挤压1h~3h;
第二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3MPa~5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第三阶段:在温度为200℃~350℃,压力为4MPa~7MPa的条件下,挤压3h~6h;
第四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5MPa~8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步骤7,将步骤6得到的挤压滤芯在模具内自然降温到20-30℃,得到复合吸附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进水口,所述壳体的底部形成有出水口,所述壳体与所述一体式滤芯之间形成入水通道,所述一体式滤芯中心形成供水流流出的中心空腔;
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用于密封固定所述一体式滤芯底部的托盘,所述托盘的外缘密封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托盘的中心形成有与所述中心空腔相对应的集水孔,所述壳体顶部固定有密封压紧一体式滤芯顶部的压块;
所述壳体包括底部为漏斗形结构的筒体以及可拆卸装配在所述筒体顶部的顶盖,所述托盘为扁圆柱形,所述顶盖的外部固定有外伸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应急供水过滤器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空腔内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封口底部开口,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开孔,所述连接管的底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托盘的集水孔上形成有内螺纹,所述连接管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集水孔内,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压块的中心形成有为贯通的螺纹孔,所述连接管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
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的一体式滤芯对应的凹槽,所述的托盘底部形成有加强筋,或者所述集水孔环周形成有加强筋;
所述中心空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上止口和下止口,所述压块为与所述上止口相匹配密封的圆柱形结构,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下止口相匹配密封的凸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动隔膜泵包括泵体本体,所述泵体本体的两侧均密封装配有一端盖,所述泵体本体和每一所述端盖之间均密封装配一膜片,所述泵体本体及其两侧的端盖和膜片通过压紧机构锁紧,每一所述膜片受摇杆驱动机构往复形变,其中:
所述泵体本体和两侧的所述膜片围合形成密封的驱动腔以及与所述驱动腔互不连通的进料腔和出料腔,所述摇杆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所述泵体本体上形成有与进料腔相连通的进料口和与所述出料腔相连通的出料口;
每一所述端盖内形成有一凹腔以及分别与所述凹腔相连通的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每一所述凹腔与对应的膜片之间密封连接形成用于贮存流体的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的体积随所述膜片的形变发生变化,每一所述进料通道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上的进料单向阀将所述进料腔和相应所述封闭腔体相连通,每一所述出料通道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将相应所述封闭腔体和出料腔相连通;
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沿流体输送方向分别设置于泵体本体两侧,摇杆驱动机构在与流体输送相垂直的方向驱动膜片移动发生形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泵体本体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固定螺栓孔;
所述泵体本体、端盖和膜片平行配合,所述膜片的外形轮廓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壁外形轮廓和所述泵体本体的两侧壁外形轮廓相同;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在泵体本体外侧的泵体本体定位耳环、固定在所述端盖上的端盖定位耳环,穿过所述泵体本体定位耳环和端盖定位耳环、两端利用锁紧螺母紧固的螺纹连接杆
每一所述驱动腔、进料腔和出料腔的两侧壁面均设置有侧壁凹环,三个所述侧壁凹环分别与形成在膜片相应面上的三个膜片凸环配合密封
每一所述端盖为外凸壳体结构,每一所述凹腔、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的侧壁面上均形成有端盖凹环,三个所述所述端盖凹环与形成在所述膜片相应面上的三个膜片凸环配合密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摇杆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另一端从泵体本体穿出的摇杆结构、受所述摇杆结构驱动沿轴向往复移动的联轴件、分别固定在所述联轴件两端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发生正向形变的支撑卡盘I以及通过弹性的支撑连杆固定于相应所述端盖上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发生反向形变的支撑卡盘II,其中所述支撑连杆、支撑卡盘I、支撑卡盘II联轴件同轴装配;
每一所述端盖的凹腔中心设有定位孔以固定所述支撑连杆的一端,所述支撑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形成在所述支撑卡盘I、膜片和支撑卡盘II上的中心孔固定在所述联轴件的端部上;
所述支撑卡盘I和支撑卡盘II为形状大小相同的圆盘形结构,均包括卡盘A面和卡盘B面,其中每一所述卡盘A面朝向所述膜片,所述支撑卡盘I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联轴件端部插入的腔体,所述支撑卡盘II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支撑连杆端部插入的空腔
所述卡盘A面主体为平面,边缘为环形曲面结构,所述卡盘B面为辐射状轮毂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一所述膜片上形成有单向圆环凸起使其发生正向和反向的形变;
每一所述膜片的两面分别为膜片A面和膜片B面,其中单向圆环凸起形成在所述膜片A面上,所述膜片B面朝向泵体本体一侧,所述膜片A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I同心配合,所述膜片B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同心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摇杆结构包括驱动件和固定于所述驱动件顶部的手动摇杆,所述驱动件通过转动机构与所述泵体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底部为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与所述联轴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的顶部从形成在所述泵体本体上的顶部开孔穿出;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所述顶部开孔两侧的两个定位件和穿过所述定位件和所述驱动件且两端利用螺母固定的定位螺栓;
所述驱动端为马鞍状结构,所述联轴件位于所述马鞍状结构的中部空隙内,所述联轴件的中部通过螺栓螺母固定于所述马鞍状结构上;
所述马鞍状结构上形成有两个同轴的贯穿孔,所述联轴件的中心沿其径向形成有一联轴通孔,固定螺栓穿过贯穿孔、联轴通孔配合螺母将所述马鞍状结构与所述联轴件固定在一起;所述手动摇杆为细长杆件,其顶部为握柄形,其底部插接于形成在所述驱动件顶部的插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的供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大颗粒过滤器置于水源中,水源中的大颗粒物经由大颗粒过滤器过滤除去后,在大通量手动隔膜泵的作用下,水流进入折叠水箱内,通过消毒剂添加口向折叠水箱内添加消毒剂灭菌,灭菌完成后,打开手动抽吸泵,消毒后的水进入到主过滤器内,经由一体式滤芯的过滤后,从产水阀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整机采用预过滤、杀菌和深度净化组合工艺,能够适用于多种污染水源,产水量大,能够同时满足上千人的用水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供水机能够将受到轻微污染的江河湖泊等五类以上地表水处理成生活饮用水,对于较为干净的水源甚至能够达到直饮水标准,产水质好,特别适用于野外安全用水。
3.整机采用人性化设计,可无工具拆装;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体积小,重量轻,两人即可轻松搬运至指定地点。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滤芯具有多层过滤结构,克服目前固定床和移动床离子交换法的缺点,具备多重过滤功能,极大地简化了净水工艺,结构简单,操作更换方便,便于搬运和运输,适用于应急供水场景,相对于多种模块复合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利用多层套用的结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运输,可空投,适用于应急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复合滤芯,结构简单,操作更换方便,极大地简化了净水工艺,便于搬运和运输,特别适用于应急供水场景,能够解决目前净水设备多级过滤结构依次串联造成的工艺复杂、结构繁琐、占地面积大、难以实现应急救援情况下快速响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式复合滤芯具有多层过滤结构,具备多重过滤功能,根据户外复杂水质情况所包含的污染物类型,针对性地设计了涵盖全范围的净化系统,能够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细菌病毒等污染物,将五类及五类以上水源处理成为生活饮用水,相对于现有PP棉、微滤、超滤等多模块串联过滤方式,一支滤芯集成了多种过滤模块功能;
5.相对于反渗透膜分离或离子交换分离而言,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滤芯阻力小,产水量大,可达1-2t/h,便于应急供水情况下的手动操作,能够及时地为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提供足量的、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6.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隔膜双通道结构,泵的输送流量大,可以达到4m3/h,远远高于现有同类型手动泵的流量范围,(现有相同尺寸手动泵的流量为0.1-0.5m3/h),能够满足应急情况下的供水需求。双隔膜双通道结构整机可以手动拆卸,无需辅助工具,便于户外使用后的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固定螺栓螺母构成的锁紧机构,拆卸省时省力,另外,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搬运,符合户外应急救援设备使用需求。
7.本实用新型采用摇杆驱动结构,手动摇杆驱动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操作省时省力,阻力小,操作方便。首先,手动泵驱动机构结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人员操作不会引起快速疲劳;其次,泵体内驱动结构行程小,经过手动摇杆放大,操作端力臂大、行程长,摇动摇杆所需力量较小;第三,驱动机构内的阻力主要集中在508和802之间的摩擦,以转轴形式的发生的滚动摩擦比面摩擦的引起的阻力小;最后,支撑连杆为具有预压紧的弹性连杆,在手动摇杆驱动机构从变形位置恢复到原始位置时,弹性作用会有利于驱动机构自动回位,减少人员操作外力。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大通量手动隔膜泵支架。
图3为深度净化单元支架。
图4为深度净化结构图。
图5为便携式箱体中第一收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便携式箱体中第二收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布袋,2-多孔底阀,3-管道,4-手动隔膜泵,5-消毒剂,6-折叠水箱,7-手动抽吸泵,8-深度净化单元,9-产水阀,10-支架,11-第一支腿,12-安装框,13-第二支腿,14-主过滤器,15-一体式滤芯,16-密封盖,17-筒体,18-滤芯安装支架,19-第一收纳模块,20-第二收纳模块,21-安装槽。
图7是一体式滤芯的剖面图。
图8是一体式滤芯的立体结构
图9是过滤器结构图。
图10是过滤器剖面图。
其中,2a-壳体,2.1a-顶盖,2.2a-筒体,3a-托盘,4a-固定杆,5a-压块,6a-进水口,7a-出水口,8.1a-陶瓷层,8.2a-复合吸附层,8.3a-防护层,8.4a-活性炭层
图11是手动隔膜泵整体结构示意。
图12是手动隔膜泵结构爆炸图。
图13是泵体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15是膜片A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支撑卡盘B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摇杆驱动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19是手动隔膜泵结构剖视图
图中:1b--端盖,101--凹腔,102--进料通道,103--出料通道,104--端盖凹环,105--端盖定位耳环,106--中心定位孔,2b--支撑连杆,31--支撑卡盘I,32-支撑卡盘II,301--环形曲面,302--辐射状轮毂,303--腔体,4b--膜片,401--膜片本体,402--进料单向阀,403--出料单向阀,404--膜片凸环,405--单向圆环凸起,406--定位卡槽,5b--泵体,501--泵体本体,502--底座,503--进料口,504--进料腔,505--出料口,506--出料腔,507--驱动腔,508--固定孔,509--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10--顶部开孔,511--侧壁凹环,512--定位螺栓,6b--螺纹连接杆,7b--联轴件,8b--驱动件,801--插槽,802--贯定位穿孔,803--贯穿孔,9b--锁紧螺母,10b--手动摇杆,11b--封闭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3相连通的大颗粒过滤器、手动隔膜泵4、消毒剂消毒单元、手动抽吸泵7、深度净化单元8以及装配在末端管道上的产水阀9,其中:
所述大颗粒过滤器包括用于安置于水源中的多孔底阀2和套在所述多孔底阀2外部的布袋1,所述多孔底阀2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4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手动隔膜泵4可拆卸固定于支架10;
所述消毒剂消毒单元包括一折叠水箱6,所述折叠水箱6的顶部设有消毒剂添加口以添加消毒剂5,所述折叠水箱6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4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折叠水箱6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7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深度净化单元8包括主过滤器14和用于支撑所述主过滤器14的折叠架,所述主过滤器14内置一体式滤芯15,所述主过滤器14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7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主过滤器1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产水阀9相连通。
通过以上各单元的配合,本系统可进行大颗粒过滤、消毒剂消毒和过滤清除污染物等净化产水直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甚至是直饮水标准,产水阀9可接储水袋等方便饮用的容器,手动隔膜泵的支架10、折叠水箱6和折叠架的设置,使得本系统更适用于野外使用,便于拆装和携带。
所述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的供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大颗粒过滤器置于水源中,水源中的大颗粒物经由大颗粒过滤器过滤除去后,在大通量手动隔膜泵4的作用下,水流进入折叠水箱6内,通过消毒剂添加口向折叠水箱6内添加消毒剂灭菌,灭菌完成后,打开手动抽吸泵7,消毒后的水进入到主过滤器14内,经由一体式滤芯15的过滤后,从产水阀排出。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消毒剂为有效氯为70%以上的高纯度次氯酸钙,能够在30min内迅速消灭水源中的各种细菌病毒。
实施例2
为了提高本系统的通量、洁净度和便携性,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说明。
作为优选方式,布袋1安装在多孔底阀2上,在保证多孔底阀2的水通量的同时有效拦截水源中的树叶、泥沙、水藻等大颗粒悬浮物。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管道为食品级软管,采用浸出物满足国标要求的国内或国外进口软管,通过快速接头连接整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作为优选方式,手动隔膜泵4为大通量手动隔膜泵4,优选为往复式双隔膜手摇泵,所述手动隔膜泵4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支架10,工作时可用脚踩实支架10,省力便捷,出水量大,可快速将水源通过食品级软管3输送至折叠水箱6内。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支腿11、第二支腿13和安装框12,其中所述第一支腿11、第二支腿13的底部均固定有定位脚,所述第一支腿1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腿13的顶部通过插槽和插销连接,所述安装框12通过插槽和插销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13上,所述主过滤器14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框12上,所述过滤器14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13上的安装槽21,所述手动抽吸泵7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腿11上。
所述手动抽吸泵7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腿11上,并通过锁母固定牢固,所述手动抽吸泵7的最大工作压力可达3bar,能够满足深度净化单元8的工作压力需求。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过滤器14包括筒体17、连接于所述筒体17顶部开口上的密封盖16,和设置在所述筒体17内壁上用于安装所述一体式滤芯15的滤芯安装支架18,其中所述滤芯安装支架18的外缘与所述筒体17内壁密封连接,中心形成有出水的集水孔,所述一体式滤芯15的顶部由密封盖16密封,中心形有中心空腔,所述中心空腔与所述集水孔相连通。
密封盖16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与所述筒体17顶部,可通过密封盖16上的把手徒手旋拧开闭,无需任何工具,所述一体式滤芯15为深度净化单元8最核心部件,其底部固定于所述滤芯安装支架18上,通过滤芯安装支架18顶部的锁母拧紧固定,水由手动抽吸泵7加压进入过滤器14,所述筒体17的顶部侧壁上形成有进水口,水流通过该进水口进入到筒体17内,在压力驱动下由外向内通过一体式专用滤芯15,水经过一体式滤芯15的过滤后,从滤芯安装支架18上形成的集水孔排出,最终从筒体17底部的出水口排出。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一体式滤芯15为多层复合滤芯,由300目~600目的多种纳米多孔吸附材料混胶后通过高密度挤压工艺加工而成,拥有超大比表面积、超大吸附容量和超高过滤效率,水源中的各种污染物被彻底过滤清除,产水直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甚至是直饮水标准。
实施例3
为了增加便携性,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箱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便携箱,用于容纳所述大颗粒过滤器、手动隔膜泵4、消毒剂消毒单元、手动抽吸泵7、深度净化单元8、支架10和折叠架。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便携箱包括第一收纳模块19和第二收纳模块20,所述第一收纳模块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所述支架10、所述手动隔膜泵4、所述管道的卡槽,所述第二收纳模块20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腿11、所述第二支腿13、所述安装框12、所述过滤器14的卡槽。整机撤收时可将拆卸的各个部件依次放入卡槽,保证运输安全。
使用时,整机搬运至指点地点后,首先打开第一收纳模块19和第二收纳模块20,取出各个部件,按照图1用管道3(食品级软管)依次连接好多孔底阀2、手动隔膜泵4和折叠水箱6,将布袋1套在多孔底阀2上,然后将第一支腿11、第二支腿13通过插槽与安装框12连接固定,随后将过滤器14安装在安装框12、第二支腿13的安装槽28内固定,再将手动抽吸泵7通过锁母固定在第一支腿11上,用管道3(食品级软管)依次连接折叠水箱6、手动抽吸泵7、过滤器14和产水阀9,至此,整机组装完成。
然后进入制水阶段,首先将多孔底阀2放置在江河湖泊等水源中,启动大通量的手动隔膜泵4,将江河湖泊水缓缓输送至折叠水箱6中,然后向其中投加一定量的消毒剂5,搅拌均匀静置30min后,启动手动抽吸泵7将水加压至深度净化单元8,经一体式滤芯15过滤后通过产水阀9排出,可采用储水袋等进行收集,方便后续饮用。
实施例4
为了提高一体式滤芯15的过滤效果。
所述一体式滤芯15包括多层依次紧密连接的空心圆柱形过滤层,由外及内依次为陶瓷层8.1、复合吸附层8.2、防护层8.3和活性炭层8.4,所述活性炭层中心形成空腔,所述复合吸附层由多孔材料和粘结剂挤压而成,所述防护层的材质为(KDF高纯铜锌滤料,ATS离子交换树脂)KDF和ATS吸附树脂,所述多孔材料为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陶瓷层8.1、复合吸附层8.2、防护层8.3和活性炭层8.4通过粘接剂复合。
更优选地,所述沸石粉为改性沸石粉。具体的为采用10%~15%盐酸处理的改性沸石粉。所述膨润土为钠基膨润土或钙基膨润土或两种混合型。进一步优选为钙基膨润土。所述高岭土采用煅烧高岭土。所述氧化铝采用活性氧化铝。所述石墨烯为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阴离子改性石墨烯、氧化还原石墨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进一步优选为氧化石墨烯、阴离子改性石墨烯。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陶瓷层的材料为天然硅藻陶瓷,外表面可清洗,实现滤芯重复使用,不会因长时间使用造成污染物堵塞。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活性炭层的材料为椰壳碳,所述活性碳为载银活性碳。所述活性炭层用于除去水中异味,改善口感。活性炭材料经载银改性处理,具有抑菌功能。活性炭层采用挤压棒状活性炭结构,吸附面积大,吸附容量大。
所述活性炭层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活性炭与纳米银溶胶超声10-90min,真空40-80℃下干燥1-5h后,进行挤压成型,其中:活性炭粉末粒径高于200目,纳米银粒子粒径为100-600nm;
挤压成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温度为50℃~150℃,压力为0.5MPa~1.5MPa的条件下,挤压1h~3h;
第二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3MPa~5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第三阶段:在温度为200℃~350℃,压力为4MPa~7MPa的条件下,挤压3h~6h;
第四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5MPa~8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得到的挤压滤芯在模具内自然降温到20-30℃,得到活性炭层。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复合吸附层由多孔材料混合物和粘接剂经过研磨、零价铁改性、高密度挤压等工艺制备而成。多孔材料的微孔孔径大小为0.01μm~10μm,研磨后颗粒粒径目数高于200目。所述粘接剂为聚丙烯腈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所述复合吸附层能拦截细菌病毒微生物,能高效吸附余氯和有机物,能高效去除铬、镍、砷、铜、铅等重金属,还能去除放射性核素。
作为优选方式,一体式滤芯15外径为40mm-160mm,空腔直径为5mm-10mm,陶瓷层(3mm-8mm)、复合吸附层(5mm-30mm)、防护层(5mm-20mm)和活性炭层的厚度为(5mm-20mm),长度80mm-400mm。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复合吸附层通过以下步骤:
步骤1,将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得到混合物;
步骤2,将上述混合物进行充分研磨,控制研磨得到的混合粉末的颗粒粒径目数高于200目,优选为300~500目;
步骤3,对步骤2得到的研磨混合物粉末进行纳米铁改性,在混合粉末颗粒微孔内部形成纳米零价铁粒子,得到改性混合粉末;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改性混合粉末在300℃~500℃的条件下干燥5h~10h;
步骤5,向步骤4得到的干燥改性混合粉末中加入目数高于200目的粘接剂,混合均匀,
步骤6,将步骤5得到的混合物挤压成型,该高密度挤压工艺共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温度为50℃~150℃,压力为0.5MPa~1.5MPa的条件下,挤压1h~3h;
第二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3MPa~5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第三阶段:在温度为200℃~350℃,压力为4MPa~7MPa的条件下,挤压3h~6h;
第四阶段:在温度为100℃~300℃,压力为5MPa~8MPa的条件下,挤压2h~4h。
经高密度挤压工艺成型(采用此种工艺挤压,滤芯结构致密,密度可以达到5000kg/m3以上,吸附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增大,有害物质在此层几乎全部被拦截,同时吸附层机械强度好,不会有滤料破损,跑漏的情况),滤芯结构致密,机械强度高,在使用中不会出现破损,微粒漏跑的情况
步骤7,将步骤6得到的挤压滤芯在模具内自然降温到25℃,制备得到复合吸附层。可处理多种细菌、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以及放射性核素。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步骤1中,所述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和粘接剂的重量比为(60~80):(10~25):(4~10):(0.1~10):(4~10):(5~15);所述重量比更优选为(65~75):(12~23):(5~8):(0.5~6):(5~9):(7~12)。上述混合均匀整体空间作用范围增大,还有一些场增强效应,具体组分配比可根据物质属性和实际废水的特性而选择。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步骤3中纳米铁改性的方法为:
a,常温下将混合粉末在淀粉含量3%-15%、亚铁离子含量1%-10%、pH为7-11的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后取出烘干;
b,将步骤a中的烘干粉末在在pH为8-10的硼氢化钠水溶液中浸泡3-15分钟后取出晾干;
c,将步骤b中的晾干粉末在氮气保护条件下以50-130℃/h的升温速率加热至约300-500℃,保温1-5小时,降温至150℃以下,取出自然降温。
经过零价铁改性后吸附材料发达的微孔结构内有零价铁涂层,在发达的孔隙结构对细菌病毒微生物、有机物、余氯、重金属离子、放射性核素进行快速吸附的同时,零价铁涂层能够牢固固定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防止析出、脱落,能够保证净化水的使用安全性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复合吸附层的密度5000kg/m3以上,如10000-80000kg/m3,优选30000-50000kg/m3,所述活性炭层的密度为5000kg/m3以上,优选为10000-80000kg/m3,更优选为30000-50000kg/m3
实施例5
所述主过滤器14包括壳体2a,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进水口6a,所述壳体的底部形成有出水口7a,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一体式滤芯15底部的托盘a3(所述托盘a3形成滤芯安装支架18),所述托盘3a的外缘密封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托盘3a的中心形成有与所述中心空腔相对应的集水孔,所述壳体顶部固定有密封压紧一体式滤芯15顶部的压块5a。
压块5a下压所述一体式滤芯15顶部,并密封所述空腔的顶部,托盘3a用于固定并密封所述一体式滤芯15的底部,托盘与壳体连接处通过粘接剂粘接,防止托盘上方液体通过间隙流入托盘下方壳体。一体式滤芯15与压块连接处、一体式滤芯15与托盘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垫片,起密封作用,进一步避免水路短路。
经过预处理和灭菌的地表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壳体侧上方的进水口6a进入壳体,当水注满壳体内壁与一体式滤芯15外部形成的空间后,在压力驱动下将依次穿过一体式滤芯15的陶瓷层、复合吸附层、防护层和活性炭层,净化后进入中心空腔,经由中心空腔、集水孔和出水口7排出。
水在穿过一体式滤芯15时,其中的微小颗粒和部分细菌被拦截在陶瓷层外侧。细菌病毒微生物、有机物、余氯、重金属离子在复合吸附层的孔隙结构中被捕捉,并被零价铁涂层进一步还原,牢牢固定于微孔中。由于复合吸附层滤芯材料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经过研磨和高密度挤压后,单位体积所具有的吸附面积远远高于普通吸附材料,因此对各种污染物的捕捉能力强,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高,净化效率可以达到99.9%。净化后的水再经过防护层,进一步确保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并通过活性炭层改善水质口感。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壳体2a包括底部为漏斗形结构的筒体2.2a以及可拆卸装配在所述筒体顶部的顶盖2.1a。所述顶盖与所述筒体顶部螺纹连接,所述进水口6a形成在所述筒体的上部侧壁上,所述出水口7形成在所述漏斗形结构的最底部,所述托盘3a固定在所述筒体2.2a内且位于漏斗形结构的最顶部。
底部为漏斗形的筒体与端盖密封连接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将滤芯定位其中实现过滤吸附效果。漏斗形的设置可提高排水效果以及收集效果。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托盘3a为扁圆柱形,托盘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支撑组合式滤芯,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顶盖2.1a的外部设有外伸杆。借助外伸杆旋转所述顶盖2.1a,便于顶盖的拆装,外伸杆可设置4个,其与顶盖可设计为一体式,也可设计为拆卸式。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应急供水过滤器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空腔内的连接管4a,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封口底部开口,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开孔,所述连接管的底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托盘的集水孔上形成有内螺纹,所述连接管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托盘上,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压块的中心形成有为贯通的螺纹孔,所述连接管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压块上。
所述连接管为等直径中空薄壁圆柱杆,所述连接管的中上方和中下方设计有4个开孔,开孔轴线与杆轴线方向垂直。工作时,一体式滤芯15中心的空腔穿过连接管4a置于托盘3a上,通过压块5a与连接管4a顶部的螺纹连接将一体式滤芯15压紧于托盘3a上。
经过净化的废液进入一体式滤芯15的内腔,通过连接管4a上的4个开孔进入连接管内腔,进一步通过连接管4a A端开口进入筒体2.2a下方锥形腔内,通过出水口7a排出。
连接管采用下端与托盘固定连接上端与压块连接的方式,减少了端盖对吸附滤芯的挤压定位要求,提高拆卸安装定位的便利性,尤其避免端盖安装时对吸附滤芯可能造成的密封不良。而且吸附滤芯结构简单,操作更换方便,可大幅减少人员操作、维护工作。可处理多种放射性核素的组合式吸附滤芯结构简单,所需配套应用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能够大量简化现有放射性废液处理吸附工艺流程,便于工业化推广。
作为优选方式,为提高对吸附滤芯的定位效果,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的吸附滤芯对应的凹槽,方便安装且利于提高下端的密封效果。同时为提高连接强度,所述的托盘底部形成有加强筋,或者所述集水孔环周形成有加强筋等。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中心空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上止口和下止口,所述压块为与所述上止口相匹配密封的圆柱形结构,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下止口相匹配的凹槽。增加迂回式设计,提高密封效果。所述的一体式滤芯15与托盘间,以及一体式滤芯15与压块间均设置有密封垫以进一步避免水路短路。
实施例4
为了提高手动隔膜泵4的通量,使其更加适用于野外使用。
所述手动隔膜泵4包括泵体本体501,所述泵体本体501的两侧均密封装配有一端盖1b,所述泵体本体和每一所述端盖1b之间均密封装配一膜片4b,所述泵体本体501及其两侧的端盖1b和膜片4b通过压紧机构锁紧,每一所述膜片4b受摇杆驱动机构往复形变,其中:
所述泵体本体501和所述膜片4b之间形成有密封的驱动腔507,和与所述驱动腔507互不连通的进料腔504和出料腔506,所述摇杆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位于所述驱动腔507内,所述泵体本体501上设有与进料腔504相连通的进料口503和与所述出料腔506相连通的出料口505;
每一所述端盖1b内形成有一凹腔101、分别与所述凹腔101相连通的进料通道102和出料通道103,每一所述凹腔101与对应的膜片4b之间形成用于贮存流体的封闭腔体11b,所述封闭腔体11b的体积随所述膜片4b的形变发生变化,每一所述进料通道102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4b上的进料单向阀402将所述进料腔504和相应所述封闭腔体11b相连通,每一所述出料通道103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4b上的出料单向阀403将相应所述封闭腔体11b和出料腔506相连通。
每一膜片4b均包括膜片本体401以及对称装配于所述膜片本体401上的进料单向阀402和出料单向阀403,每一膜片4b上的进料单向阀402装配于泵体本体的进料腔504和相应端盖的进料通道102之间,只用于控制被输送液体从进料腔504进入封闭腔体11b。所述封闭腔体11b用于工作过程中被输送流体的贮存。出料单向阀403装配于泵体本体的出料腔506和相应端盖的出料通道103之间,只用于控制被输送液体从封闭腔体11b排出到出料腔506。进料腔504用于连通相应封闭腔体11b与进料口,出料腔506用于连通相应封闭腔体11b和出料口。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进料口503和出料口505沿流体输送方向分别设置于泵体本体501两侧,摇杆驱动机构在与流体输送相垂直的方向驱动膜片4b移动发生形变。
两个膜片4b的往复形变造成两个封闭腔体11b的容积交替扩大和缩小,形成被输送流体的吸入和排出,实现流体的输送。
具体的,两个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两个膜片分别为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第一端盖的凹腔101与第一膜片密封形成的封闭腔体11b为第一腔室,第二端盖凹腔101与第二膜片密封形成的封闭腔体11b为第二腔室,第一端盖上形成的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分别为第一进料通道和第一出料通道,第二端盖上形成的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分别为第二进料通道和第二出料通道。
当摇杆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膜片靠近封闭的第一腔室时,第一腔室空间体积缩小,压力增大,第一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403打开,进料单向阀402闭合,流体依次通过第一腔室、第一出料通道、第一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403、第一出料腔从出料口505排出,然后摇杆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膜片靠近第二腔室时,同时带动第一膜片发生与上述形变相反方向的形变,第一腔室空间体积增大,压力减小(第一膜片上的进料单向阀402打开,出料单向阀403闭合,流体依次通过进料口503、进料腔504、第一膜片上的进料单向阀402、第一进料通道102从而进入第一腔室,)与此同时,第二膜片靠近第二腔室造成第二腔室空间体积缩小,压力增大,第二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403打开,进料单向阀402闭合,流体依次通过第二腔室、第二出料通道103、第二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403、出料腔506从出料口505排出。如此,随着摇杆驱动机构的往复运动,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的形变造成两个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容积交替扩大和缩小,形成被输送流体的吸入和排出,实现流体的输送。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泵体本体501的底部固定有底座502,所述底座502上设有固定螺栓孔。泵体本体501和底座502构成本实用新型手动泵的泵体5b,底座502用于本实用新型泵体5b的固定。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泵体本体501、端盖1b和膜片4b平行配合,膜片4b外形轮廓与端盖1b内侧壁和泵体本体501侧壁外形轮廓相同。三者配合可形成封闭腔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在泵体本体501外侧的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09、固定在所述端盖1b上的端盖定位耳环105,穿过所述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09和端盖定位耳环105、两端利用锁紧螺母9b紧固的螺纹连接杆6b。
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09为对称设置有两个,为封闭式定位耳环,每一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09上形成有供所述螺纹连接杆6b穿过的封闭通孔,所述端盖定位耳环105对称设有两个,为非封闭式定位耳环,每一所述端盖定位耳环105形成有供所述螺纹连接杆6b穿过的开放通孔。(封闭孔和非封闭孔相结合的设计,便于快速安装定位)螺纹连接杆6b两端均设置有螺纹,穿过泵体本体定位耳环509和端盖定位耳环105,两端通过锁紧螺母9b紧固,实现泵体本体501及其两侧膜片4b和端盖1b的紧固。所述锁紧螺母9b为手动可拆卸组装的螺母。
作为优选方式,每一所述驱动腔507、进料腔504和出料腔506的两侧壁面均设置有侧壁凹环511,与形成在膜片4b相应面上的膜片凸环404配合密封。如此便于泵体本体501和膜片4b的定位装配,并起到密封作用。每一膜片4b的相应面上设有三个膜片凸环404,分别与驱动腔507、进料腔504和出料腔506侧壁面上的侧壁凹环511相对应。
作为优选方式,每一所述端盖1b为外凸壳体结构,每一所述凹腔101、进料通道102和出料通道103的侧壁面上均形成有端盖凹环104,所述端盖凹环104与形成在所述膜片4b相应面上的膜片凸环404配合密封。如此便于端盖1b和膜片4b的定位装配,并起到密封作用。每一膜片4b的相应面上设有三个膜片凸环404,分别与凹腔101、进料通道102和出料通道103的侧壁面上的端盖凹环104相对应。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摇杆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位于所述驱动腔507内另一端从泵体本体501穿出的摇杆结构、受所述摇杆结构驱动沿轴向往复移动的联轴件7b、分别固定在所述联轴件7b两端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4b发生形变支撑卡盘I31。
手动摇动摇杆结构的顶部,摇杆结构驱动联轴件7b沿轴向往复运动,联轴件为圆柱形,联轴件7b驱动支撑卡盘I31轴向移动时,该支撑卡盘I31推动膜片4b发生形变,对应凹腔101体积变化,推动流体流动。支撑卡盘I31可与膜片4b固定连接,在联轴件7b往复移动时,通过推拉膜片4b使其发生形变。
除了以上推拉使膜片4b发生形变,为了更加省力和使得膜片4b准确回位,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增加支撑卡盘II和支撑连杆组成的复位组件,具体的:
所述摇杆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位于所述驱动腔507内另一端从泵体本体501穿出的摇杆结构、受所述摇杆结构驱动沿轴向往复移动的联轴件7b、分别固定在所述联轴件7b两端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4b发生正向形变(使得相应密封腔体体积变大)支撑卡盘I31以及通过弹性的支撑连杆2b固定于相应所述端盖1b上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4b发生反向形变(使得相应密封腔体体积变大)的支撑卡盘II32,其中所述支撑连杆、支撑卡盘I、支撑卡盘II联轴件同轴装配。
具体的,两个支撑卡盘I分别为第一支撑卡盘I和第二支撑卡盘I,两个支撑卡盘II分别为第一支撑卡盘II和第二支撑卡盘II,两个支撑连杆分别为第一支撑连杆和第二支撑连杆,第一支撑卡盘I、第一支撑卡盘II和第一支撑连杆对应设置在泵体本体一侧,第二支撑卡盘I、第二支撑卡盘II和第二支撑连杆对应设置在泵体本体另一侧。
当联轴件7b驱动第一支撑卡盘I靠近第一端盖移动时,第一支撑卡盘II同向移动,弹性的第一支撑连杆压缩,第一支撑卡盘I推动第一膜片发生正向形变,第一腔体空间减小,当联轴件7b驱动第二支撑卡盘I向靠近第二端盖移动时,第二膜片发生正向形变,第一腔体空间减小,同时第一支撑连杆恢复形变,第一支撑卡盘II向远离相应端盖一侧移动,第一支撑卡盘II推动第一膜片发生反向形变,第一腔体空间增大。
复位组件可以(1)确保膜片在往复运动中能够自然变形,并准确回到初始位置;(2)支撑连杆的预弹性作用有利于减小操作阻力。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端盖1b的凹腔101中心设有定位孔以固定所述支撑连杆2b的一端,所述支撑连杆2b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形成在所述支撑卡盘I、膜片和支撑卡盘II上的中心孔固定在所述联轴件7b的端部上。所述定位孔可以与支撑连杆配合,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卡盘I31和支撑卡盘II32未形状大小相同的圆盘形结构,均包括卡盘A面和卡盘B面,其中每一所述卡盘A面朝向所述膜片4b,所述支撑卡盘I31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联轴件7b端部插入的腔体303,所述支撑卡盘II32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支撑连杆2b端部插入的空腔。
所述腔体303或所述空腔为矩形或圆形,形成在所述支撑卡盘I或支撑卡盘II的中心位置。所述联轴件7b、支撑卡盘I31、膜片4b、支撑卡盘II32、弹性支撑连杆2b同轴配合装配,与联轴件7b共同进行往复运动。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卡盘A面主体为平面,边缘为环形曲面结构301,所述卡盘B面为辐射状轮毂结构302。
作为优选方式,每一所述膜片上形成有单向圆环凸起405使其发生正向和反向的形变。所述单向圆环凸起405朝向所述端盖一侧。
作为优选方式,每一所述膜片的两面分别为膜片A面和膜片B面,其中单向圆环凸起405形成在所述膜片A面上,所述膜片B面朝向泵体本体一侧,所述膜片A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I32同心配合,所述膜片B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31同心配合。
所述膜片A面形成有环形的用于固定所述支撑卡盘I的定位卡槽406,所述膜片B面形成有环形的用于固定所述支撑卡盘II的定位卡槽406。支撑卡盘I和支撑卡盘II均起到支撑和驱动膜片4b的作用。
为了减小驱动摇杆的摩擦力,所述摇杆结构包括驱动件8b和固定于所述驱动件8b顶部的手动摇杆10b,所述驱动件8b通过转动机构与所述泵体本体50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8b底部为驱动端,其位于所述驱动腔507内与所述联轴件7b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8b顶部形成在所述泵体本体501上的顶部开孔510穿出。
所述顶部开孔510形成供所述驱动件8b发生摆动的空间。所述驱动件8b通过转动机构与所述泵体本体501转动连接,可减小驱动过程的摩擦力,转动摩擦摩擦力小,节约人力。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所述顶部开孔510两侧的两个定位件和穿过所述定位件和所述驱动件8b利用螺母固定的定位螺栓512。
所述定位件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8b的两侧,每一定位件上形成有一固定孔508,所述驱动件8b的中部形成有定位贯穿孔802,定位螺栓穿过所述固定孔508、定位贯穿孔802端部利用螺母固定。
手动摇杆10b的手柄端沿垂直于流体输送方向往复摇动,以所述定位螺栓连接为轴,带动驱动件8b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驱动端为马鞍状结构,所述联轴件7b位于所述马鞍状结构的中部空隙内,所述联轴件7b的中部通过螺栓螺母固定于所述马鞍状结构上。
所述马鞍状结构上形成有两个同轴的贯穿孔803,所述联轴件7b的中心沿其径向形成有一联轴通孔701,固定螺栓穿过贯穿孔803、联轴通孔701配合螺母将所述马鞍状结构与所述联轴件7b固定在一起。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动摇杆10b的顶部为握柄形,便于人工手动操作。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动摇杆10b为细长杆件,其底部插接于形成在所述驱动件8b顶部的插槽内。所述驱动件8b顶端中心沿轴向纵深开槽形成所述插槽801,装配时,驱动件8b穿过泵体本体顶部开孔将中下部置于泵体本体驱动腔内,通过固定螺栓将中部贯穿孔与泵体本体顶端对称设置的两个驱动件固定孔508配合,形成驱动轴。手动摇杆10b可拆卸,便于携带,适用于野外应急。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管道相连通的大颗粒过滤器、手动隔膜泵、消毒剂消毒单元、手动抽吸泵、深度净化单元以及装配在末端管道上的产水阀,其中:
所述大颗粒过滤器包括用于安置于水源中的多孔底阀和套在所述多孔底阀外部的布袋,所述多孔底阀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消毒剂消毒单元包括一折叠水箱,所述折叠水箱的顶部设有消毒剂添加口以添加消毒剂,所述折叠水箱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隔膜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折叠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深度净化单元包括主过滤器和用于支撑所述主过滤器的折叠架,所述主过滤器内置一体式滤芯,所述主过滤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手动抽吸泵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主过滤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产水阀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隔膜泵可拆卸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手动隔膜泵为大通量手动隔膜泵;
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安装框,其中所述第一支腿、第二支腿的底部均固定有定位脚,所述第一支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腿的顶部通过插槽和插销连接,所述安装框通过插槽和插销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上,所述主过滤器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过滤器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腿上的安装槽;所述手动抽吸泵安装于所述第一支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过滤器包括筒体、连接于所述筒体顶部开口上的密封盖,和设置在所述筒体内壁上用于安装所述一体式滤芯的滤芯安装支架,其中所述滤芯安装支架的外缘与所述筒体内壁密封连接,中心形成有出水的集水孔,所述一体式滤芯的顶部由密封盖密封,中心形有中心空腔,所述中心空腔与所述集水孔相连通;
所述一体式滤芯为多层复合滤芯,包括多层依次紧密连接的空心圆柱形过滤层,由外及内依次为陶瓷层、复合吸附层、防护层和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中心形成空腔,所述复合吸附层由多孔材料和粘结剂挤压而成,所述防护层的材质为KDF和ATS吸附树脂,所述多孔材料为沸石粉、膨润土、高岭土、石墨烯、氧化铝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一体式滤芯外径为40mm-160mm,空腔直径为5mm-10mm,所述陶瓷层的厚度为3mm-8mm、复合吸附层的厚度为5mm-30mm,所述防护层的厚度为5mm-20mm,所述活性炭层的厚度为5mm-20mm,所述一体式滤芯的长度为80mm-40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便携箱;所述便携箱包括第一收纳模块和第二收纳模块,所述第一收纳模块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支架、所述手动隔膜泵、所述管道的卡槽,所述支架用于支撑手动隔膜泵,所述第二收纳模块内形成有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支腿、所述第二支腿、所述安装框、所述过滤器的卡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过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进水口,所述壳体的底部形成有出水口,所述壳体与所述一体式滤芯之间形成入水通道,所述一体式滤芯中心形成供水流流出的中心空腔;
所述壳体内底部设有用于密封固定所述一体式滤芯底部的托盘,所述托盘的外缘密封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托盘的中心形成有与所述中心空腔相对应的集水孔,所述壳体顶部固定有密封压紧一体式滤芯顶部的压块;
所述壳体包括底部为漏斗形结构的筒体以及可拆卸装配在所述筒体顶部的顶盖,所述托盘为扁圆柱形,所述顶盖的外部固定有外伸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供水过滤器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空腔内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封口底部开口,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开孔,所述连接管的底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托盘的集水孔上形成有内螺纹,所述连接管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集水孔内,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压块的中心形成有为贯通的螺纹孔,所述连接管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
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的一体式滤芯对应的凹槽,所述的托盘底部形成有加强筋,或者所述集水孔环周形成有加强筋;
所述中心空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上止口和下止口,所述压块为与所述上止口相匹配密封的圆柱形结构,所述托盘上形成有与所述下止口相匹配密封的凸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隔膜泵包括泵体本体,所述泵体本体的两侧均密封装配有一端盖,所述泵体本体和每一所述端盖之间均密封装配一膜片,所述泵体本体及其两侧的端盖和膜片通过压紧机构锁紧,每一所述膜片受摇杆驱动机构往复形变,其中:
所述泵体本体和两侧的所述膜片围合形成密封的驱动腔以及与所述驱动腔互不连通的进料腔和出料腔,所述摇杆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所述泵体本体上形成有与进料腔相连通的进料口和与所述出料腔相连通的出料口;
每一所述端盖内形成有一凹腔以及分别与所述凹腔相连通的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每一所述凹腔与对应的膜片之间密封连接形成用于贮存流体的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的体积随所述膜片的形变发生变化,每一所述进料通道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上的进料单向阀将所述进料腔和相应所述封闭腔体相连通,每一所述出料通道通过固定在相应膜片上的出料单向阀将相应所述封闭腔体和出料腔相连通;
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沿流体输送方向分别设置于泵体本体两侧,摇杆驱动机构在与流体输送相垂直的方向驱动膜片移动发生形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本体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固定螺栓孔;
所述泵体本体、端盖和膜片平行配合,所述膜片的外形轮廓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壁外形轮廓和所述泵体本体的两侧壁外形轮廓相同;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在泵体本体外侧的泵体本体定位耳环、固定在所述端盖上的端盖定位耳环,穿过所述泵体本体定位耳环和端盖定位耳环、两端利用锁紧螺母紧固的螺纹连接杆;
每一所述驱动腔、进料腔和出料腔的两侧壁面均设置有侧壁凹环,三个所述侧壁凹环分别与形成在膜片相应面上的三个膜片凸环配合密封;
每一所述端盖为外凸壳体结构,每一所述凹腔、进料通道和出料通道的侧壁面上均形成有端盖凹环,三个所述端盖凹环与形成在所述膜片相应面上的三个膜片凸环配合密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另一端从泵体本体穿出的摇杆结构、受所述摇杆结构驱动沿轴向往复移动的联轴件、分别固定在所述联轴件两端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发生正向形变的支撑卡盘I以及通过弹性的支撑连杆固定于相应所述端盖上以驱动相应所述膜片发生反向形变的支撑卡盘II,其中所述支撑连杆、支撑卡盘I、支撑卡盘II联轴件同轴装配;
每一所述端盖的凹腔中心设有定位孔以固定所述支撑连杆的一端,所述支撑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形成在所述支撑卡盘I、膜片和支撑卡盘II上的中心孔固定在所述联轴件的端部上;
所述支撑卡盘I和支撑卡盘II为形状大小相同的圆盘形结构,均包括卡盘A面和卡盘B面,其中每一所述卡盘A面朝向所述膜片,所述支撑卡盘I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联轴件端部插入的腔体,所述支撑卡盘II的卡盘B面形成有供所述支撑连杆端部插入的空腔
所述卡盘A面主体为平面,边缘为环形曲面结构,所述卡盘B面为辐射状轮毂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膜片上形成有单向圆环凸起使其发生正向和反向的形变;
每一所述膜片的两面分别为膜片A面和膜片B面,其中单向圆环凸起形成在所述膜片A面上,所述膜片B面朝向泵体本体一侧,所述膜片A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I同心配合,所述膜片B面与所述支撑卡盘I同心配合;
所述摇杆结构包括驱动件和固定于所述驱动件顶部的手动摇杆,所述驱动件通过转动机构与所述泵体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底部为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位于所述驱动腔内与所述联轴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的顶部从形成在所述泵体本体上的顶部开孔穿出;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所述顶部开孔两侧的两个定位件和穿过所述定位件和所述驱动件且两端利用螺母固定的定位螺栓;
所述驱动端为马鞍状结构,所述联轴件位于所述马鞍状结构的中部空隙内,所述联轴件的中部通过螺栓螺母固定于所述马鞍状结构上;
所述马鞍状结构上形成有两个同轴的贯穿孔,所述联轴件的中心沿其径向形成有一联轴通孔,固定螺栓穿过贯穿孔、联轴通孔配合螺母将所述马鞍状结构与所述联轴件固定在一起;所述手动摇杆为细长杆件,其顶部为握柄形,其底部插接于形成在所述驱动件顶部的插槽内。
CN201922243396.3U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Active CN211339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3396.3U CN211339107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3396.3U CN211339107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9107U true CN211339107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7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3396.3U Active CN211339107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91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4476A (zh) * 2020-12-25 2021-05-14 海南自贸区浩天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式自净化集成式水站
CN112978968A (zh) * 2019-12-12 2021-06-18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及供水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8968A (zh) * 2019-12-12 2021-06-18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及供水方法
CN112794476A (zh) * 2020-12-25 2021-05-14 海南自贸区浩天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式自净化集成式水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39107U (zh) 一种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
CN106630320B (zh) 一种集成化净水器
CN208454662U (zh) 新型净化池中的多层吸附过滤板
CN112978968A (zh) 野外手动应急供水系统及供水方法
CN114349193B (zh) 一种便携式高净化度净水器
CN212417266U (zh) 一种过滤器
CN103435110A (zh) 一种电解催化吸附过滤器
CN101020587A (zh) 便携式净水器
CN103112972B (zh) 一种陶瓷膜液体吸管
CN212076697U (zh) 一种户外净水系统
RU2568730C1 (ru)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жидкости
CN203564859U (zh) 一种新型净水器
CN112973285A (zh) 应急供水的复合滤芯及其制备方法、过滤器及其过滤方法
CN209178151U (zh) 一种便捷式净水机
CN203411407U (zh) 一种便携式净水器
CN203486927U (zh) 一种电解催化吸附过滤器
CN210885574U (zh) 一种高效移动型净水器
JP2012035175A (ja) 浄水装置
CN211770602U (zh) 一种防气堵同轴复合多级过滤滤芯及其净水装备
CN218709785U (zh) 一种饮水净化装置
CN216191659U (zh) 一种具有过滤和杀毒的功能水处理设备
CN209352660U (zh) 一种纯水净化器
CN104710049B (zh) 便携式泥水净化器
CN115340202A (zh) 新型无动力一体化净水设备
CN218451959U (zh) 一种用于便携净水器的底阀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