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01506U - 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留置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01506U CN211301506U CN201921617345.6U CN201921617345U CN211301506U CN 211301506 U CN211301506 U CN 211301506U CN 201921617345 U CN201921617345 U CN 201921617345U CN 211301506 U CN211301506 U CN 2113015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welling
- puncture needle
- needle body
- push
- she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及导引组件,留置座具有沿第一轴线贯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穿刺针本体沿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穿刺针本体穿设,留置鞘一端与留置座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留置鞘另一端为自由端;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回收组件设置于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导引组件设置于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在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后,导引留置鞘在预定位置移动。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同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机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留置针。
背景技术
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实用新型了第一支留置针“Braunüle”。80年代初,静脉留置针进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90年代,开放式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开放式留置针的出现,大大减少了病人因普通钢针多次穿刺的痛苦,尤其是在儿科和老年病科,并逐渐推广到其它科室。
由于人体血管的脆弱性,在留置针穿刺的过程中,穿刺针仅仅用作单纯的穿刺作用,在穿刺针穿刺完退出后,作为留置鞘的软管进入血管深处的过程中,要完全依托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推送,由于人体血管的韧性,往往会造成留置鞘在进入血管深处时会与血管壁产生较大摩擦阻力,从而造成留置鞘的打弯或者折断,导致留置针穿刺的失败。尤其在动脉的穿刺过程中,由于动脉往往置于皮下深处,具有不可见性,因此在完整的穿刺过程中,更易造成穿刺失败,需要多次穿刺,影响患者的体验,增加医疗支出,增加院内感染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以解决现有的留置针中,留置鞘推送困难,易打弯和折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留置针,其包括:
留置座,具有沿第一轴线贯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所述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穿设,所述留置鞘的一端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留置鞘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至一预定位置;
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以及
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可选的,所述导引组件包括:
推拉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
可伸缩的密闭部件,一端与所述推拉件密闭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密闭部件用以在所述推拉件的驱动下伸缩,并密闭所述推拉件与所述回收组件;以及
导丝,至少一部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所述导丝的一端与所述推拉件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导丝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远端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自所述留置鞘的自由端穿出,以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可选的,所述导丝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近端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自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退出所述留置座。
可选的,所述密闭部件包括薄膜或波纹管。
可选的,所述密闭部件与所述推拉件密闭连接的一端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孔尺寸与所述推拉件的外轮廓尺寸相匹配,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推拉件外;所述导引组件还包括:
挡板,设置于所述推拉件与所述导丝相连接的一端,所述挡板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对应的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尺寸,且大于对应的所述密封件的内孔尺寸;所述挡板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挡板通过所述密封件带动所述密闭部件伸长。
可选的,所述回收组件包括一壳体,所述留置针还包括:
限位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限制所述推拉件向远端方向移动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导丝的表面具有亲水性。
可选的,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连接;以及
牵拉部件,与所述穿刺针本体相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牵拉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牵拉所述穿刺针本体;
所述穿刺针本体被配置为:初始处于第三位置;在所述牵拉部件的驱动下,所述穿刺针本体向近端方向由所述第三位置移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穿刺针本体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以及若干沿径向开设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腔贯通,当所述穿刺针本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留置座内。
可选的,所述留置座包括透明部分且当所述穿刺针本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穿刺针本体上的通孔与所述透明部分对应。
可选的,所述回收组件还包括:
引导盘,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相对的头端与末端,所述头端用以穿刺,所述末端通过所述引导盘与所述牵拉部件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沿第一轴线设有引导轨,所述引导轨用以限定所述引导盘的径向和周向的自由度。
可选的,所述留置针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限位部件用以限制所述引导盘向近端方向移动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牵拉部件包括拉线。
可选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留置座连接的一端设有密封圈,和/或,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设有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留置座包括主干支和旁支,所述主干支沿所述第一轴线贯通,所述旁支自所述主干支上伸出并具有第三端,所述回收组件和导引组件皆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干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所述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在穿刺针组件完成穿刺后,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进而设置于留置座之第二端的导引组件可导引留置鞘在预定位置移动,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穿刺针本体被回收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导丝被推出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导丝被回收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密闭部件与推拉件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
100-留置座;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第三端;
200-穿刺针组件;210-穿刺针本体;220-留置鞘;
300-回收组件;310-壳体;320-牵拉部件;330-引导盘;340-引导轨;
400-导引组件;410-密闭部件;411-密封件;420-导丝;430-推拉件;440-挡板;450-限位部件;
500-延长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患者接受穿刺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以解决现有的留置针中,留置鞘推送困难,易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所述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所述留置座至少具有沿第一轴线贯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所述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穿设,所述留置鞘的一端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留置鞘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所述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所述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由此,在穿刺针组件完成穿刺后,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进而设置于留置座之第二端的导引组件可导引留置鞘在预定位置移动,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穿刺针本体被回收后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导丝被推出后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导丝被回收后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密闭部件与推拉件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留置针,其包括:留置座100、穿刺针组件200、回收组件300以及导引组件400,所述留置座100至少具有沿第一轴线贯通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穿刺针组件200包括穿刺针本体210及留置鞘220,所述穿刺针本体210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220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210穿设,而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供血液通过;所述留置鞘220的一端(近端)与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一端10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远端);留置鞘220一般为软管,该第一内腔在实际使用中还用于供液体通过,如常用于输液或抽取血液;所述穿刺针组件200用以穿刺入一预定位置,该预定位置如可为动脉或静脉。所述回收组件300设置于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210;所述导引组件400设置于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300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后,导引所述留置鞘220在预定位置移动。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穿刺之前,穿刺针组件200主要设置于留置座100的第一端101,回收组件300则设置于留置座100相对的第二端102,在完成穿刺后,穿刺针本体210可沿第一轴线缩退并收纳于回收组件300中,进而,导引组件400可用于导引所述留置鞘220在预定位置移动,以避免直接推送留置鞘220而造成留置鞘220打弯和折断。
实际中,留置座100一般具有一主干支与一旁支,主干支沿第一轴线贯通,旁支则斜向从主干支上伸出,主干支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旁支则为第三端103。优选的,所述回收组件300和导引组件400皆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干支(如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在完成对留置鞘220的导引后,留置鞘220被推送至预定的位置(如深入血管一定的长度),而后将导引组件400的导丝420收纳进导引组件中,方可拆除导引组件400、回收组件300以及穿刺针本体210,仅保留留置座100和留置鞘220作为留置使用部件。可选的,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在回收组件300拆除后,可与动脉压检测装置连接。留置座100的第三端103一般可通过延长软管500与肝素帽连接,以用于供输液等,延长软管500亦为中空的管状件。实际中,由于留置座100之第三端103的旁支管较短,在后续使用中连接肝素帽或输液针时会带来不便,故而常采用延长软管500将该第三端103延长。可选的,延长软管500的自由端可设置密封盖或肝素帽,以便于进行后期的抽血检验等。
如图1所示,在留置针未使用而处于初始状态时,穿刺针本体210穿设于第一内腔中,且穿刺针本体210的头端(即用于穿刺的一端)超出留置鞘220的自由端,即穿刺针本体210的头端伸出于第一内腔之外。可理解的,该第一内腔的内径与穿刺针本体210的外径相匹配,且较佳地,穿刺针本体210与留置鞘220两者套设在一起时,紧密结合,基本无空隙。需理解,留置鞘220与第一端101连接处,可以是平齐的(即留置鞘220完全处于留置座100的外部),此时第一内腔的近端开口即为留置座100的第一端101;留置鞘220也可以部分伸入留置座100的内部,此时第一内腔的近端开口位于留置座100的内部,可选的,留置鞘220与留置座100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导引组件400包括:推拉件430、可伸缩的密闭部件410以及导丝420。所述推拉件430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密闭部件410的一端与所述推拉件430密闭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回收组件300的近端部,所述密闭部件410用以在所述推拉件430的驱动下伸缩,并密闭所述推拉件430与所述回收组件300;所述导丝420的一端与所述推拉件430(如通过挡板440与推拉件430连接,详见下文)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导丝420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430向远端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经由所述留置鞘220的自由端穿出,以导引所述留置鞘220在预定位置移动。优选的,所述导丝420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430向近端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自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退出所述留置座100。在本实施例中,推拉件430为一推拉杆。
请参考图5,更优选的,所述密闭部件410与所述推拉件430密闭连接的一端包括密封件411,所述密封件411的内孔尺寸与所述推拉件430的外轮廓尺寸相匹配,所述密封件411套设于所述推拉件430外;所述导引组件400还包括:挡板440,所述挡板440设置于所述推拉件430与所述导丝420相连接的一端;所述挡板440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对应的所述密闭部件410的内部尺寸,且大于对应的所述密封件411的内孔尺寸;所述挡板440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430向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挡板440通过所述密封件411带动所述密闭部件410伸长。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密闭部件410还包括薄膜,该薄膜具有第三内腔,该第三内腔的内尺寸略大于推拉件430的外尺寸,推拉件430可在第三内腔中移动;该第三内腔的近端通过密封件411与推拉件430封闭,密封件411的内孔尺寸则与推拉件430的外尺寸相匹配。密封件411如可为橡胶或硅胶等半硬性密封材料制成,当推拉件430向近端(远离第二端102的方向)移动时,可带动挡板440扣进薄膜中,直至挡板440与密封件411接触抵靠,推拉件430继续向近端方向移动时,挡板440则带动密封件411向近端移动,进而密封件411带动薄膜,使薄膜伸展开,同时挡板440带动导丝420回退而收入薄膜中。较佳的,第三内腔与留置座100的内部保持连通,且第三内腔与薄膜的外部保持隔离。薄膜的伸缩可通过褶皱、堆叠、变形及卷曲等形式实现。可选的,导丝420的一端固定于挡板440上,并通过挡板440与推拉件430实现连接,另一端则为自由端。较佳的,如图4所示,薄膜以最大程度伸展后,薄膜与挡板440的连接点相对于第二端102的距离大于导丝420的总长度,如此当推拉件430向近端移动带动薄膜完全伸展开后,导丝420能够自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完全退出所述留置座100,进而完全被收纳于所述薄膜与回收组件300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回收组件300包括:壳体310以及牵拉部件320,所述壳体310可拆卸地与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连接;所述牵拉部件320与所述穿刺针本体310相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牵拉部件320设置于所述壳体310内;用以牵拉所述穿刺针本体210;所述穿刺针本体210被配置为:初始处于第三位置;在所述牵拉部件320的驱动下,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向近端方向由所述第三位置移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穿刺针本体210收纳于所述壳体310的内部。这里的第三位置,主要指穿刺针本体210用于供穿刺时的位置,其头端伸出于第一内腔之外;而第四位置,指穿刺针本体210沿第一轴线向近端移动,至完全收纳于所述壳体310的内部时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当推拉件430向远端(朝向第二端102的方向)方向移动,可驱动导丝420从留置鞘220的自由端穿出,同时可带动薄膜收缩。较佳的,推拉件430、导丝420与留置座100三者同轴设置。这里,薄膜与壳体310共同对导丝420形成封闭,使导丝420与外部相隔离,保证了导丝420在引导过程中病人不会与外界接触而感染。
优选的,所述留置针还包括:限位部件450,所述限位部件450沿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限制所述推拉件430向远端方向移动的距离。当推拉件430向远端推动至限位部件450的位置时,导丝420伸出留置鞘220之自由端的长度可在3cm~4cm的范围内,以便更好地导引留置鞘220进入血管,此时薄膜可处于完全收缩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限位部件450相对所述留置座100之第二端102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于壳体310内,并通过壳体310外部的调节装置实现调节,例如,可在壳体310上沿轴向开设调节缝,而该调节缝的两侧设有自封闭的橡胶膜,限位部件450通过一连杆穿过该调节缝而与壳体310外部的调节装置连接,通过调节装置的移动,带动限位部件450移动而实现调节。在其它的一些示例中,限位部件450还可以具有磁性,并通过壳体310外的磁性调节装置实现调节等。当推拉件430向远端推送至限位部件450的位置时,即被限位部件450所阻挡而无法继续移动。由此限位部件450限位了推拉件430向远端的移动,从而限制了导丝420伸出留置鞘220的自由端的长度。较佳的,为保证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导丝420的引导范围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保证产品较好的适用性,限位部件450对推拉件430之限位的调节范围(导丝420伸出留置鞘220的自由端的长度)可设定为2cm~5cm。
可选的,如图1所示,在留置针未使用而处于初始状态时,薄膜可处于完全折叠的状态,以使得整个留置针能够尽可能的短一些,便于封装和运输。较佳的,推拉件430初始所处的位置与薄膜所处的位置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导丝420的自由端完全收入穿刺针本体210的头端以内,便于穿刺针本体210进行穿刺。
由于留置针在未使用而处于初始状态时,一般被密封保护,进一步的,与留置座100相连接的回收组件300、导引组件400一同形成了密封体系(如装于密封袋中),可保证在留置针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导丝420不会与外界接触,保持洁净。更进一步的,薄膜的密闭状态能保证导丝420在引导过程中,被穿刺者在此处不会产生与外界的接触而感染,操作者也不会在此处与被穿刺者血液接触而产生感染。此外,当留置针完成穿刺过程后,回收组件300和导引组件400从留置座100上拆离后,沾染血液的导丝420被完整收纳于薄膜中,阻断了操作者与血源的接触,避免了被感染的风险。可以理解的,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波纹管代替薄膜,作为密闭部件410的主体构件。波纹管亦具有较好的伸缩性能,能代替薄膜使用。
优选的,导丝420的表面具有亲水性,如可在导丝420的表面涂有亲水性涂层,保证导丝420在接触血液后变得非常光滑,大大降低导丝420与血管壁的摩擦,从而更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
可选的,壳体310为一管状体,一端与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可拆卸地连接,如可为类似肝素帽的旋进固定方式等。所述回收组件300还包括:引导盘330,该引导盘330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310内;所述壳体310的内部沿第一轴线设有引导轨340,所述引导轨340用以限定所述引导盘330的径向和周向自由度。具体的,引导盘330的外径大致与壳体310的内径相同或略小,其可以在壳体310中沿第一轴线自由地移动,较佳的,引导轨340凸起于壳体310的内壁,引导盘330的表面开设有轨道孔,该轨道孔与引导轨340相匹配,由此,当引导盘330置入壳体310中时,轨道孔对准引导轨340,引导轨340即限定了引导盘330无法沿径向跳动,也无法沿周向转动,保证引导盘330只能沿轴向移动。进一步的,穿刺针本体210的末端通过所述引导盘330与所述牵拉部件320连接。可选的,穿刺针本体210的末端与引导盘330的一端固定连接,而该引导盘330的另一端则与牵拉部件320固定连接,如此配置,通过拉动牵拉部件320,即可通过引导盘330带动穿刺针本体210移动。较佳的,牵拉部件320包括拉线,该拉线的一端固定于引导盘330上,另一端伸出壳体310,为自由端,供操作者牵拉。更佳的,拉线的自由端可连接一拉环,以便于操作。可以理解的,牵拉部件320还可包括其它机构以代替拉线,如拉杆等。
优选的,引导盘330与穿刺针本体210同轴设置,即穿刺针本体210的末端连接于引导盘330的中心。更优选的,穿刺针本体210的第二内腔的内径大于导丝420的外径,引导盘330的中心沿轴向还设有一贯穿孔,该贯穿孔与穿刺针本体210的第二内腔保持连通,以便于导丝420穿设,可选的,贯穿孔的周围设有自封闭的密封圈,以保持对导丝420的封闭。优选的,引导轨340为两个,其沿壳体310的直径方向相对设置,同样的,引导盘330上相对开设有两个轨道孔,两个引导轨340能更好地引导和限位引导盘330。
需理解,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轨340也可以设置于壳体310上的凹槽,与之相适配的,引导盘330的外周设有凸起;亦或者引导轨340为独立的轨道,而引导盘330具有与之相配的缺口;此外引导轨340的数量也不限于一根或两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配置,本实用新型对此均不作限制。
较佳的,壳体310的轴线与留置座100之主干支的第一轴线重合。引导盘330在移动的过程中,至少保持引导盘330之远端一侧(图中左侧)与外界不连通,即引导盘330使留置座100形成封闭,可避免穿刺针本体210与外界接触。
优选的,限位部件450还用于限制引导盘330向近端方向移动的距离,具体的,当引导盘330被牵拉部件320驱动而向近端移动,直至限位部件450的位置时,即被限位部件450所阻挡而无法继续移动,避免引导盘330被拉出壳体310而导致穿刺针本体210和其所沾染的血液等与操作者接触。可理解的,当限位部件450被调节至最大位置时(即限位部件450在其可调节范围内,最靠近第二端102的位置),引导盘330移至限位部件450的位置时,引导盘330与留置座的第二端10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穿刺针本体210的总长度,以使穿刺针本体210能完整地容置于壳体310中。回收组件300、导引组件400与壳体310的密闭设置保证了留置针在保存、运输过程中自身不受感染,阻断了操作者与病人血液的接触,避免了操作者被病人血液感染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具有若干沿径向开设的通孔212,所述通孔212与所述第二内腔贯通,当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留置座100内。穿刺针本体210如可为中空的钢针,实际中,穿刺针组件200用于穿刺入血管,血液可经由穿刺针本体210的第二内腔流出,示意穿刺的进程。进一步的,回血可由通孔中或近端开口溢出,便于操作者观察穿刺针组件200进入血管的状态。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通孔为两个,该两个通孔的开设方向相对,且两个通孔间隔一定的距离布设,以便于操作者在不同的角度均能观察到。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较佳的,所述留置座100具有至少一个透明部分且所述穿刺针本体210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穿刺针本体210上的通孔与所述透明部分对应,以便于操作者观察。可以理解的,留置座100也可以是整体透明的。更佳的,壳体310亦是整体透明的,壳体310上具有刻度,用以显示限位部件450的位置,以反映限制导丝420进入血管深处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310与所述留置座100连接的一端设有密封圈,或者所述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设有密封圈,亦或者壳体310与所述留置座100连接的一端以及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均设有密封圈。这里的密封圈如可为橡胶密封圈等,主要用于防止穿刺针本体210收纳进入壳体310后血液溢出。当穿刺针本体210处于第四位置时,穿刺针本体210被完全收纳于壳体310中,在回收组件300、穿刺针本体210和导引组件400从留置座100上拆离后,自身亦密闭,利于后期医疗废物的回收,避免医疗废物的回收过程中,回收人员被穿刺针本体210扎的风险。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留置针的具体使用步骤。
步骤1:留置针穿刺过程中,首先用穿刺针组件200穿刺桡动脉或其它动静脉,当观察到通孔中有少量血液流出后,可粗略确定穿刺针组件200已穿过血管(一般此时为穿透血管)。
步骤2:缓慢拉动牵拉部件320,带动穿刺针本体210向近端回退,直至穿刺针本体210到达第四位置,穿刺针本体210被完全收纳于壳体310中(如图2所示)。
步骤3:缓慢回退留置鞘220,当看到喷血(血流较大)状态,可确定留置鞘220的自由端进入血管内。
步骤4:向远端推动推拉件430,将导丝420缓慢推进,导丝420经由留置鞘220的第一内腔,穿出至血管中,直至推拉件430被限位部件450所阻挡,导丝420即达到最大推送距离(如图3所示)。
步骤5:固定推拉件430,在导丝420的导引下,推送留置鞘220至预定的深度。
步骤6:向近端拉动推拉件430,使导丝420回退,使挡板440扣进薄膜,进而带动薄膜伸展,以使导丝420完全被收纳于薄膜与壳体310的内部(如图4所示)。
步骤7:拆离回收组件300、导引组件400与穿刺针本体210,暴露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
步骤7a:可选的,利用肝素帽对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进行封管。
步骤7b:可选的,在留置座100的第二端102连接动脉压监测管。
完成上述步骤后,即完成留置针的穿刺过程,实际使用中,仅保留留置座100以及留置鞘220,作为使用部件,留置鞘220留置于预定的血管内部。其余的回收组件300、导引组件400以及穿刺针本体210均作回收处理。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留置针包括留置座、穿刺针组件、回收组件以及导引组件,所述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在穿刺针组件完成穿刺后,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穿刺针本体,进而设置于留置座之第二端的导引组件可导引留置鞘的延伸方向,如此配置,能避免因直接推送留置鞘而造成留置鞘打弯和折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留置座,具有沿第一轴线贯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穿刺针组件,包括穿刺针本体及留置鞘,所述穿刺针本体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留置鞘具有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以供所述穿刺针本体穿设,所述留置鞘的一端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留置鞘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穿刺针组件用以穿刺至一预定位置;
回收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以及
导引组件,设置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用以在所述回收组件回收并容置所述穿刺针本体后,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组件包括:
推拉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
可伸缩的密闭部件,一端与所述推拉件密闭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回收组件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密闭部件用以在所述推拉件的驱动下伸缩,并密闭所述推拉件与所述回收组件;以及
导丝,至少一部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所述导丝的一端与所述推拉件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导丝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远端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自所述留置鞘的自由端穿出,以导引所述留置鞘在所述预定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近端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自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退出所述留置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部件包括薄膜或波纹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部件与所述推拉件密闭连接的一端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内孔尺寸与所述推拉件的外轮廓尺寸相匹配,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推拉件外;所述导引组件还包括:
挡板,设置于所述推拉件与所述导丝相连接的一端,所述挡板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对应的所述密闭部件的内部尺寸,且大于对应的所述密封件的内孔尺寸;所述挡板被配置为,在所述推拉件向近端方向移动时,所述挡板通过所述密封件带动所述密闭部件伸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包括一壳体,所述留置针还包括:
限位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限制所述推拉件向远端方向移动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的表面具有亲水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壳体,可拆卸地与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连接;以及
牵拉部件,与所述穿刺针本体相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牵拉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牵拉部件用以牵拉所述穿刺针本体;
所述穿刺针本体被配置为:初始处于第三位置;在所述牵拉部件的驱动下,所述穿刺针本体向近端方向由所述第三位置移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穿刺针本体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以及若干沿径向开设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内腔贯通,当所述穿刺针本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留置座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座包括透明部分且当所述穿刺针本体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穿刺针本体上的通孔与所述透明部分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还包括:
引导盘,沿所述第一轴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穿刺针本体具有相对的头端与末端,所述头端用以穿刺,所述末端通过所述引导盘与所述牵拉部件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沿第一轴线设有引导轨,所述引导轨用以限定所述引导盘的径向和周向的自由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的距离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限位部件用以限制所述引导盘向近端方向移动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件包括拉线。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留置座连接的一端设有密封圈,和/或,所述留置座的第二端设有密封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座包括主干支和旁支,所述主干支沿所述第一轴线贯通,所述旁支自所述主干支上伸出并具有第三端,所述回收组件和导引组件皆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干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17345.6U CN211301506U (zh) | 2019-09-26 | 2019-09-26 | 留置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17345.6U CN211301506U (zh) | 2019-09-26 | 2019-09-26 | 留置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01506U true CN211301506U (zh) | 2020-08-21 |
Family
ID=72051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17345.6U Active CN211301506U (zh) | 2019-09-26 | 2019-09-26 | 留置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01506U (zh) |
-
2019
- 2019-09-26 CN CN201921617345.6U patent/CN2113015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02886B2 (en) | Intravenous catheter and insertion device with reduced blood spatter | |
KR102560266B1 (ko) | 미드라인 카테터 배치 장치 | |
JP6600377B2 (ja) | カテーテル挿入器具 | |
US9604035B2 (en) | Apparatus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access | |
US4995866A (en) | Combined needle and dilator apparatus | |
AU2006264300B2 (en) | Intra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 |
EP3773856A1 (en) | Iv catheter with a tip protector | |
JPH07148268A (ja) | カテーテルの導入器組立体 | |
US20060079844A1 (en) | Needle apparatus | |
CN211301506U (zh) | 留置针 | |
CN112546338A (zh) | 留置针 | |
CN211327421U (zh) | 留置针 | |
JP2000014791A (ja) | カニューラの導入方法および導入具 | |
CN112546337A (zh) | 留置针 | |
US10159820B2 (en) | Anatomical structure access | |
JPH07275359A (ja) | 留置針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2 Address after: 514031 huangtang Road, Meijiang district,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Weiwei Zhil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4031 huangtang Road, Meijiang district,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Weiwei medical device (Group)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