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5432U -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 Google Patents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5432U
CN211295432U CN201921951545.5U CN201921951545U CN211295432U CN 211295432 U CN211295432 U CN 211295432U CN 201921951545 U CN201921951545 U CN 201921951545U CN 211295432 U CN211295432 U CN 211295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connector
negative electrode
female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515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德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hui Precision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hui Precision Me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hui Precision Metal Produc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5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5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磁吸接头,包括母连接器以及公连接器,所述母连接器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负极、第一正极,所述公连接器设置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负极、第二正极;第一负极和第二负极、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分别电性连接;其中,以第一负极和第二负极上接触的面作为参照面,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为相对其所在参照面上的凸起结构或者凹槽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一连接结构由此相互匹配并形成插接;第一正极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的侧面或者正面朝向母连接器的面上,以使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呈角度或者平行设置;第二正极对应匹配第一正极的位置设置于第二连接结构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数据线。

Description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的数据线。
【背景技术】
磁吸接头是现今很流行的一种接头,即采用公母接头磁吸连接,公头用于插接至外部电子设备中,母头在磁吸的作用下解决了用户在以往插接时候的不方便和费时费力的问题,如用户在驾驶时、视觉较弱的环境时等,磁吸接头无疑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市面上主流的磁吸接头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磁吸的特性,会使得能被磁吸的导物如金属被吸附至磁吸接头处,由于磁吸接头本身质量较轻也很容易吸附至其他可被磁吸的产品上,如此以来磁吸接头内部用于充电的端子会发生磨损和污损,首先会使得传递的效率受到影响,其次是异物很容易使得磁吸接头一端上的正负极接通从而引起短路,磁吸接头会因此损坏失效,严重时甚至带来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吸接头及具有磁吸接头的的数据线、电子产品。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一种磁吸接头,包括母连接器和与母连接器可分离式连接的公连接器,母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上,另一者环绕第一连接结构设置或也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上,第一负极和第一正极位于不同平面。
优选地,第一连接结构为凸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凸台的正面,另一者设置在凸台的侧面;或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凸台的正面或侧面,另一者环绕凸台设置且凸台相对于其凸起。
优选地,母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数据端,第一正极、第一负极及第一数据端中的一者设置在凸台正面,一者设置在凸台侧面,另一者环绕凸台设置且凸台相对其凸起。
优选地,第一正极设置在凸台的侧面,第一数据端设置在凸台的正面,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凸台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接结构为桶状结构,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底面,另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内侧面;或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底面或内侧面,另一者环绕桶状结构设置且桶状结构相对于其凸起。
优选地,母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数据端,第一正极、第一负极及第一数据端中的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底面,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内侧面,另一者环绕桶状结构设置且桶状结构相对于其凸起。
优选地,第一正极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内侧面,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底面,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桶状结构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接结构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圆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的任一种,第一负极环绕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且外轮廓与其一致。
优选地,第一数据端包括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第一D-端、第一D+端,其中,两个第一D-端以第一D+端呈中心对称设置。
优选地,公连接器上设置有匹配第一连接结构可形成插接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和第一正极、第一负极、第一数据端依次相互匹配的第二正极、第二负极、第二数据端,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其对应分别依次接触并电性连接。
优选地,公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的外壁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沿着公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朝另一个的方向上伸出,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可以套嵌住另外一个。
优选地,第一正极可为金属环、金属镀层、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为以上和第一正极相互匹配的任一种;第一数据端为金属环、金属镀层、弹性触头,弹性触针、贴片、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第二数据端为以上和第一数据端相互匹配的任一种。
优选地,当第一正极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的侧面时,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在插接时,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侧面互相接触。
优选地,沿母连接器朝公连接器的方向上为长度方向,单个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所接触的宽度大于0.3mm。
为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技术方案,即一种数据线,数据线包括上述的磁吸接头,以及线材及USB接口,母连接器与线材一端电性连接,USB接口设置于线材远离母连接器的一端并和线材电性连接,同时,USB接口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公连接器一端可插接于外部电子设备中,一端与母连接器磁性吸附并插接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将正负极位于不同平面,防止磁性接头在磁吸的作用下,引入外部异物导致正负极短接从而损坏磁吸接头的情况,有效的避免了短路风险,从而提高磁吸接头的可靠性增加其使用寿命;
还有一点是该种设计对比传统方式的接头受力后的稳定性更好,即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受到外力时,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由于不在同一个平面,均很难在自身弹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出现形变、坍塌就正负极互相导通,引起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损坏。
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为凸台,在可与外部凹槽实现插接的同时,巧妙利用第一连接结构将正负极位于不同平面,该种方式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所能接触的空间被充分利用,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有限的空间内正负极对接时所能接触的面积可以设置的更大,即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具备足够的传输载体,因此在实现数据信号传输的同时,可实现大电流传输,达到更好的充电效率;
3、第一数据端是根据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的位置适配的,无论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在侧面上还是第一连接结构朝向公连接器的正面上,其第一连接器的正面和侧面均会被充分利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接触时,任意一个所能接触的面均被利用,无论是用于电能传输还是数据传输,都做到了空间的最大利用,从而实现大电流传输和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4、进一步通过限定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凸台的侧面,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凸台的正面,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凸台设置,而这样的优势在于,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进行正负极对接时,正极(第一正极)和负极(第一负极)在与公连接器连接时可以实现正负极呈60°~120°的角度充电,如90°侧充、错位充,这种方式下的传输方式,接触的面积要远大于传统的正负极在同一个平面对接,同时稳定性和可靠性强于传统形式。
5、进一步第一连接结构采用桶状结构的凸起且在环内壁设置第一正极,即第一连接结构会完全隔离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外部异物无法使得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导通,避免了外部异物的干扰导致短路,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失效的问题,在保持大电流传输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磁吸接头的可靠度和品质。
6、在基于第一连接结构采用桶状结构的前提下,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所述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进而第一连接结构将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完全隔离,被第一负极磁吸的外部异物仅会保留在第一连接结构的外侧,无法内侧面的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导通,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外部异物的干扰导致短路,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失效的问题。
7、进一步限定第一负极上设置磁性体,使得第一负极可满足具有导电性同时兼顾带有磁性,由此可获得更大的磁吸面积,从而加大磁吸力又节省了空间。
8、该磁吸接头可实现产品客制化;满足不同客户产品需求,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负极的外轮廓形状设置成矩形、圆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等,磁吸充电线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圆形结构、方形结构、长条形结构、异形结构,从而满足使用不同的电子设备。
9、进一步对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进行限定,其中第一数据端中的第一D-端、第一D+端采用中心对称排列,即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可实现正反对接,特定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为圆形时,其可360°对接,从而用户可单手操作,不分正反随意插,适合随时使用,也可作防呆设计,保护电路。
10、进一步在外壁设置第三连接结构,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可以套嵌住另外一个,第一是加大了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稳固性,第二是在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插接后,第一负极或者第二负极均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在充电过程中可实现防水保护,避免了磁吸接头触水受损害;第三是防止外部的异物在磁吸的作用下被吸附至其上,如一些微小且带静电的颗粒会影响到电能传输的效率,并且避免了短路的现象发生,增加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11、进一步在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的选择上,第一正接和第二正极同理可根据需求设定不同的特征,如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其均具有弹性,利用该特点可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连接时更为紧固,而金属环、金属镀层则稳定性更强,所能接触的面更大,具体设计同理根据不同客户产品需求以及具体所需要适配的电子设备指定。
12,基于当第一正极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的侧面时,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的基础上,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仅仅在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侧面互相接触,也就是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同样分别和正负极错开在同一个平面,这样即使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短路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充电;增加了磁吸接头的耐用程度和使用寿命。
13、限定当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时,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任一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母连接器朝公连接器的方向上,单个第一正极的第二正极接触的宽度大于0.3mm,保证足够接触面积,以使其可承接大电流传输同时不引起发热,增长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14、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数据线,该磁吸接头可利用与数据线上,从而该数据线可具备磁吸接头所有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的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中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母连接器部分特征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磁吸接头中母连接器适配不同型号的公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磁吸接头中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磁吸接头;20、母连接器;30、公连接器;201、第一正极;202、第一负极;203、第一数据端;2031、第一D-端;2032、第一D+端;204、第一连接结构;205、第一隔离结构;206、第三连接结构;301、第二正极;302、第二负极;303、第二数据端;3031、第二D-端;3032、第二D+端;304、第二连接结构;305、第二隔离结构;
200、线材;300、USB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吸接头,该磁吸接头用于为电子设备传输电能以及数据信息,其中电子设备不予限定,示例性的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本。
该磁吸接头在满足常用磁吸接头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同时还兼顾大电流传输,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磁吸接头100包括母连接器20及公连接器30,公连接器30与母连接器20磁性吸附连接,且吸附连接后公连接器30与母连接器20插接配合形成电性连接。当需要利用磁吸接头100给电子设备充电和/或数据连接时,为了适应不同型号的电子设备,可更换不同的公连接器30与母连接器20磁性吸附并配合。
可以理解,上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为:和外部电子设备进行插接的一端作为公连接器,而作为外部电能输入的一端作为母连接器。
请参阅图2,其中公连接器30可适配的电子设备插口类型可为Lightning、Micro-USB、Type-C的任一种;
可以理解,根据上述可知,在公连接器30背离母连接器20的一端用于和外部电子设备插接,值得说明的是,其适配的电子设备插口的插口类型不限定于上述几种,根据当下主流市场环境的插口类型进行替代,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权利范围内。
请参阅图3,母连接器20靠近公连接器30的一端包括用于传输电能的第一正极201、第一负极202,以及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第一数据端203,其中第一正极201以及第一负极202用于传输电能,第一数据端203用于传输数据信号;同理,公连接器30靠近母连接器20的一端包括第二正极301、第二负极302、第二数据端303,第二正极301、第二负极302、第二数据端303用于和母连接器20上的第一正极201、第一负极202、第一数据端203对应相互匹配,以实现电能传输以及数据信号的传输;其特征如下:
1、第一正极201可为金属环、金属镀层、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301也可为其上与第一正极201相互匹配的特征之一;
2、第一负极202为可导电块,具体的形状结构不予限定,其外轮廓可为矩形、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或者仅用于工业设计的自研形状;
3、第一数据端203、第二数据端303为金属环、金属镀层、弹性触头,弹性触针、贴片、金属镀层的任一种。
可以理解,上述“互相匹配”定义为:结构上的适配以及电性的适配,示例性的如:当第一正极201为弹性触头或接触弹片或弹性触针时,第二正极301为了匹配第一正极201应当为金属环、金属镀层,以使第一正极201和第二正极301获得更优的接触环境,作为另一种选择,第二正极301也可以是与第一正极201匹配的弹性触头、接触弹片或弹性触针;而当第一正极201为金属环、金属镀层时,第二正极301可为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或者金属环、金属镀层,具体选择根据磁吸接头10所需功能和适用环境而定,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的特征均属于本行业领域人员常见结构,且各个特征之间的选择,即上述提及的“相互匹配”,也应当是本行业领域人员易为知道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过多阐释。
进一步地,其中第一正极201和第二正极301、第二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以及第一数据端203和第二数据端303均互相匹配的同时应当具有互换性,即上述结构特征在母连接器20和公连接器30可以互相置换,示例性的如:母连接器20上的第一正极201可置于公连接器30上,那么此时母连接器20上应当为与其相互适配的第二正极301。
其中,第一正极201、第一负极202、第一数据端203、第二正极301、第二负极302、第二数据端303中用于承接导电的材质不予限定,可为铜芯、金芯、铁芯中的任一种;仅需满足可实现电能传输或者数据信号传输即可,本实施例可选地为全铜芯,以达到更好的传输效率。
请结合图3以及图4,在第一负极202朝向公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204,对应公连接器30的第二负极30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304,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互相匹配且可形成插接,从而实现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限位。
进一步地,以第一负极202上和第二负极302的接触面作为参照面,第一连接结构204为相对其上的凸台结构或者凹槽结构,可选地为凸台结构,即对应的第二连接结构304为凹槽结构,从而将第一连接结构204置入第二连接结构304即实现插接,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反之当第一连接结构204为凹槽结构时,对应的第二连接结构304即为凸台结构,同理可实现插接,第一连接结构204、第二连接结构304的具体形状不予限定,其插接的具体方式也不予限定,仅需满足可拆式固定连接即可。
更进一步地,对第一正极201、第一负极202、第一数据端203和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位置关系进行阐述,其包括以下情况:
①、第一负极202围绕第一连接结构204设置,且第一连接结构204相对第一负极202凸起;第一数据端203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204的正面上,第一正极201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其中,第一正极201和第一数据端203可以互换位置。
②、第一正极201围绕第一连接结构204设置,且第一连接结构204相对第一正极201凸起;第一数据端203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204的正面上,第一负极202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其中,第一负极202和第一数据端203可以互换位置。
③、第一数据端203围绕第一连接结构204设置,且第一连接结构204相对第一数据端203凸起,第一正极201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204的正面上,第一负极202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其中,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可以互换位置
通过上述①②③三种方式,使得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呈角度设置或者平行设置,角度可选地限定于60°~120°或者180°,从而使得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错开于同一个平面,降低可导电的外部异物在磁吸的作用下吸附于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之间使其导通短路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母连接器20的可靠性,同时有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对其支撑,并且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第二正极301和第二负极302由于不在同一个平面,因此第一正极201、第一负极202、第二正极301和第二负极302无论在何种情况,均很难在自身弹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出现形变、坍塌就正负极互相导通,引起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损坏。
可以理解,上述“正面”即第一连接结构204正面朝向母连接器20的表面上,“侧面”即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
请参阅图3以及图4,为进一步更好地阐述上述的角度限定,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呈角度设置定义为:将第一负极202上和公连接器30接触部分,即第一负极202上和第二负极302接触部分所在的平面假定为平面a,同理,将第一正极201上和第二正极301接触导电的部分所在的平面假定为平面b,平面a和平面b所交叉的夹角即为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正极201是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侧面上,而当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为曲面时,此时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的角度定义为第一连接结构204的外壁和平面a的夹角。
可以理解,上述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的角度为“60°~120°或者180°”,即当第一正极201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04正面朝向母连接器20的表面上时,此时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位于不同平面,但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角度呈180°,而当第一正极201或者第一负极202其中一个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时,此时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的角度呈60°~120°,本实施例中以优选的90°为例来进行说明。
优选地,基于上述第一连接结构204为圆形的凸台结构,第二连接结构为凹槽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一中第一正极201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且和第一负极202所在平面呈90°设置;第二正极301与第一正极201之间互相匹配,即设置在第二连接结构304,从而可使得可实现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在360°任意角度磁吸连接均可实现充电(实施例一中下文均以该优选的方式加以阐述)。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之间,可设置第一隔离结构205,第一隔离结构205采用绝缘材质,如绝缘漆、绝缘胶、绝缘纸、绝缘纤维制品、塑料、橡胶、漆布漆管及绝缘浸渍纤维制品的任一种,所述第一隔离结构205可选地采用橡胶圈并套嵌至第一连接结构204上,第一负极202继而套嵌在第一隔离结构205上,以使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在第一隔离结构205下不容易直接接触,从而避免导致短路,以此增加母连接器20可靠性和稳定性。
请结合图3以及图5,为更好的阐述公连接器30的安装方式,参照上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正极301无论是采用金属环连接在还是采用镀层的形式,仅需满足使得公连接器30连接母连接器20时,第二正极301和第一正极201接触部分所在的平面b、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接触部分所在的平面a,平面b和平面a呈60°~120°即可。
进一步地,在第二正极301和第二负极30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结构305,所述第二隔离结构305和第一隔离结构205的材质和功能一致且相互匹配,即位置相互对应,此处不再过多阐述。
请结合图3以及图6,第一连接结构204“可选地为凸台结构”时,公连接器30上的第二连接结构304对应为凹槽结构,此时第二正极301设置于第二连接结构304的内壁上,以和第一正极201相互匹配,从而当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在进行插接时,第一正极201置于第二连接结构304内部且和其内壁上的第二正极301接触从而电性导通,以及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接触从而电性导通并互相抵持,此时正负极通路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同时,第一数据端203和第二数据端303对应接触并电性连接,由此母连接器20和公连接器30同时实现电能的传输和数据信号的传递。
进一步地,当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插接后,第一隔离结构205以及第二隔离结构305可将正负两级完全隔离,即将第一负极202、第二负级302和第一正极201、第二正极301隔离,防止串流、漏电、电扰的情况发生,避免了短路,从而增加了充电过程中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204为凹槽结构时,第二连接结构304对应为凸台结构,此时第二正极301设置于第二连接结构304的外壁上,采用该种替换方式应当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为满足上述“磁性吸附连接”的条件,可选地在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至少一个上设置磁性体(图未示),即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均可采用磁性体,或者其中一个采用磁性体,另一个采用可被磁吸吸附的磁吸22体即可;
磁性体在第一负极202和/或第二负极302的位置关系不予限定,其可采用一体成型、镀层或者固定连接任一种方式,仅需满足具有导电性同时兼顾带有磁性的特点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理解,“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在磁吸吸附连接的形式在该技术领域已经相对成熟,本实用新型限定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至少一个上设置磁性体,使得第一负极202、第二负极302可满足具有导电性同时兼顾带有磁性,由此可获得更大的磁吸面积,从而加大磁吸力又节省了空间,仅为实现磁吸较优的一种方式,并不是限定磁性体的具体位置,如果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磁性体通过物理连接等方式和磁吸接头100上除第一负极202、第二负极302之外的结构进行替换或者组合,如第一连接结构204或者第二连接结构304上,即将磁性体移动位置;凡组合或者替换后的效果还仅仅是实现“磁性吸附连接”,那么组合或者替换本实用新型相应组件同样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7,为满足上述实现“数据信号传输”的条件,所述第一数据端203包括第一D-端2031、第一D+端2032,第一D-端2031、第一D+端2032的数量不予限制,仅需满足其位置关系为,第一D-端2031、第一D+端2032呈中心对称,第二数据端303包括第二D-端3031,第二D+端3032;第二D-端3031为环形,其中第二D-端3031和第一D-端2031,第二D+端3032和第一D+端2032分别相互匹配且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
进一步地,其中一种方式为:第一D-端2031、第一D+端2032的其中一个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04正对母连接器20的表面的正中心位置,则以本身中心对称,另一个至少为2个且以其为中心对称排列;从而满足“第一D-端2031、第一D+端2032呈中心对称”的条件。
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的方式为:第一D+端2032为1个,第一D-端2031为2个时,第一D+端2032位于正中心位置,即第一连接结构204正对母连接器20的表面的正中心位置,第一D-端2031以第一D+端2032为中心设置在其两侧并对称排列。该类设计的好处在于,即当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连接处的形状无论采用何种形状时(图示为圆形),采用该类方式均可实现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的正反插。
上述已对母连接器20以及公连接器30上必要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下面综合上述必要特征,通过其他实施例并结合位置关系以及连接方式进行细化描述: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实施例二仅为基于实施例一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二中所选的特征为:
第一正极201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的任一种,可选地为金属镀层,第二正极301采用为金属环或者镀层的任一种,可选地为金属镀层,其中第一连接结构204本实施例可选地为凸台结构,第二连接结构304可选地为凹槽结构;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均采用圆柱形导电环,同时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至少一个上设置磁性体,使其具有导电性同时兼顾带有磁性,可实现磁吸连接。
可以理解,此时第一正极201无需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侧面上形成凸起,第一连接结构204可直接和第二连接结构304插接,该类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正极201和第二正极301;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在接触时均采用面接触,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面接触对比点连接,可使得电性导通时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适应更大的电流通过,使得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满足大电流传输,可满足4A以上的电流传输,并且第一正极201在插接时不会发生形变,使得磁吸数据线的耐久程度更好,使用寿命增长,且由于结构简单可通用各种工作环境,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9,实施例三仅为基于实施例一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三中所选的特征为:
第一正极201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可选地为接触弹片,其余特征和实施例一中保持一致;
该类方式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进行插接时,第一正极201挤压第二连接结构304的内壁会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固定在第二连接结构304内部,使得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在连接时更为稳固,即加大了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的连接力度,防止母连接器20和母连接器20突然松开导致电子设备掉落损坏,加大了磁吸接头10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0,为进一步阐述当第一正极201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时的安装方式,其中第一隔离结构205的宽度l应该大于第一正极201在第一负极202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宽度i,降低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在插接时,第一正极201挤压发生弹性形变直接和第一正极202导通,导致短路的机率;同时,沿母连接器20朝公连接器30的方向上,单个第一正极201与第二正极301接触的宽度大于0.3mm,更优地为大于0.6mm,以使其可承接大电流传输同时不引起发热,增长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其中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连接结构204朝向母连接器20的表面保持d的距离,以使母连接器20在于母连接器20进行插接时,第一正极201仅侧面接触到母连接器20的第二正极301;防止导通母连接器20上其他可导电区域从而带来干扰,从而引起短路的情况。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1以及图12,实施例四为基于实施例一至三中其中一个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四中所选的特征为:
第一负极202或者第二负极302的外壁设置第三连接结构206,实施例四中其余特征和实施例一至三的其中一个中保持一致,其中第三连接结构206可理解为,以第一负极202或者第二负极302接触部分为参考面,沿着公连接器30或者母连接器20的其中一个朝另一个的方向上伸出,使得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其中一个可以套嵌住另外一个,也可理解为插接,示例性的如:当第三连接结构206设置于母连接器20上时,母连接器30可通过第三连接结构206插接至公连接器20中,同时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也为插接,因此该设计的好处在于,第一是加大了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稳固性,第二是在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插接后,第一负极202或者第二负极302均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防止外部的异物在磁吸的作用下被吸附至其上,如一些微小且带静电的颗粒会影响到电能传输的效率,并且避免了短路的现象发生,增加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3以及图14,实施例五仅为实施例一至四中其中一个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五中所选的特征为:
其中第一连接结构204采用凸台,且呈现桶状结构,
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另一者设置在桶状结构的内侧面;或者所述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或内侧面,另一者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且桶状结构相对于其凸起,同样,第二连接结构304采用桶状结构的凹槽以和第一连接结构204的结构相互匹配。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桶状结构”的示意为,以第一连接结构204为凸起为例,即朝向公连接器30的一面上掏空,使得该凸起朝向公连接器30的一面呈现一凹槽,即为桶状结构;亦就是说第一连接结构204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起于第一负极202上的凹槽,即对于以第一负极202为参考面来说,第一连接结构204相当于凸起结构,但是其第一连接结构204本身则又为凹槽的结构。
此时第一连接结构204可与第一负极202一体化加工成型,也可单独设置。
优选地,本实施例五采用第一正极201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204的内侧面,第一负极201环绕第一连接结构204设置且第一连接结构204相对其第一负极201凸起;
同理,此时第二连接结构304的结构为匹配第一连接结构204即相当于一个凹槽于第一负极202中的凸起,第二正极301则设置在第二连接结构304凸起部分的外侧,实施例五其余特征和实施例一至四中其中一个中保持一致。
该设计的好处在于,第一连接结构204采用环形的凸起且在环内壁设置第一正极201,即第一连接结构204会完全隔离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外部异物无法使得第一正极201和第一负极202导通,同理第二连接结构304同样也使得第二正极301和第二负极302完全隔离,无论是母连接器20还是公连接器30均避免了外部异物的干扰导致短路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失效的问题,在保持大电流传输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磁吸接头的可靠度和品质。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5,实施例六仅为实施例五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六中所选的特征为:第一连接结构204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圆形的任一种。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外轮廓”形状均为限制外轮廓从客观角度上的大致形状,而不限定完全为某一形状,如第一连接结构204为矩形时,其矩形周围采用圆弧过渡,或者曲面过渡,但是从客观角度上其整体大致还是呈现矩形状,均归纳为矩形。
可选地,本实施例第一负极202、第二负极302采用矩形且互相匹配,同理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或者矩形加圆弧过渡的形状,同样的第二连接结构304和第一连接结构204相互匹配,其余特征和实施例五保持一致。
实施例六主要为形状上的改进,仅为强调公连接器30以及母连接器20为满足适用电子设备所需可适应性更改形状,如圆形结构、方形结构、长条形结构、异形结构,即自研形状,示例性的如:当适用的电子设备为超薄型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时,为方便此类电子设备插上磁吸接头100后能够平放,应当将磁吸接头100的外形同样更换为扁平形状,采用圆形的磁吸接头100则在结构设计上较为突兀。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6(为方便描述已简化),实施例七仅为实施例一至六的补充或者进一步改进,其中实施例六中所选的特征为:
第一连接结构204设置为至少一个,可选地为两个,同时第二连接结构304和第一连接结构204相互匹配以满足插接,其余特征和实施例一至六其中一个保持一致。
可以理解,在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其上采用多个第一连接结构204或者第二连接结构304,第一是通过多个限位增加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插接的紧固性,并可以做到更精密的连接,从而使得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连接更为牢固,从而不易松动,第二是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结构204或者第二连接结构304,可使得其相隔的间隙变小,即使外部环境中很小的异物都很难进入其缝隙中,避免了短路同时保证了充电过程中的效率。
归纳实施例一至六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旨在阐述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连接方式,其为建立于现有磁吸技术上,能充分利用空间并增加充电效率和可靠性的一种形式。
即在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插接的基础上,利用第一连接结构204和第二连接结构304将正负极呈角度设置或者平行设置,使其无论是受力形变的情况下还是异物进入时,均不轻易引起正负极导通短路导致磁吸接头100失效,从而增加磁吸接头100的可靠性;并能充分利用空间,即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接触的每个面都被利用,使得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在有限的空间内正负极对接时所能接触的面积可以设置的更大,即第一正极201和第二正极301、第一负极202和第二负极302所接触的面积,因此在实现数据信号传输的同时,可实现大电流传输,达到更好的充电效率。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磁吸接头100实施例一至七中涉及到的全部或部分特征通过稠合、简单变化、数量增减、互相变换等方式进行组合、替换,如各组件、特征、结构摆放移动位置;或者为了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连接上更为紧密而做出一些现有技术的叠加,或者将其所构成的产品一体设置;或者可拆卸设计;凡组合后的组件可以组成具有本实用新型所述功能的电路装置/设备/装置/系统,用这样的电路装置/设备/装置/系统代替本实用新型相应组件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变形例一: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基于实施例一至七的基础上还提供变形例一,其中变形例一将用于实现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磁吸的磁性体采用电磁铁,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其中该种类型的磁性体可设置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的至少一个上,并与其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采用电磁铁的磁性体可在通电下产生磁性,当磁性体设置于母连接器20上时,公连接器30上可设置能被磁吸的金属或者磁铁,即具有能被磁吸的特征,当母连接器20不引入外部电源时,母连接器20上的磁性体不产生磁力,因此外部环境中的异物不会由于磁吸力被吸附至母连接器20上引起短路,而当母连接器20接入外部电源通电后,磁性体即开始产生磁力,可以实现和公连接器30的磁吸连接,同时在需要将母连接器20拔下时,仅需将外部电源断路即可,避免了过度拉扯。
进一步地,公连接器30和母连接器20内部可设置控制模块(图未示),磁性体和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控制模块可设有自动断电功能,可避免长时间充电,浪费电源,损坏电子设备。
实施例八:
为了更好地阐述和补充实施例一至七以及变形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又一技术方案如下:
即一种数据线,该数据线(未标号)包括实施例一至七以及变形例一所述的磁吸接头100,以及线材200、USB接口300,其中磁吸接头100,线材200、以及USB接口300电性连接,具体地,其中磁吸接头100的母连接器20和线材200连接,公连接器30可置于外部设备的插口内,USB接口300设置于线材200远离母连接器20的一端且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公连接器30一端可插接于外部电子设备中,通过母连接器20和公连接器30的磁吸,以和其形成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磁吸接头100所构成的数据线应当具有磁吸接头100中所有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九:
为了更好地阐述和补充实施例一至七以及变形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提供又一技术方案如下:
即一种电子产品,该电子产品可为移动电源、转接装置、U盘、移动硬盘,其包括实施例一至八以及变形例一所述的磁吸接头100的全部特征或者部分特征,具体地,该电子设备可将磁吸接头100的母连接器30作为其上的插口,将实施例八中的数据线作为其配套的产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磁吸接头即具有该连接器的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将正负极位于不同平面,防止磁性接头在磁吸的作用下,引入外部异物导致正负极短接从而损坏磁吸接头的情况,有效的避免了短路风险,从而提高磁吸接头的可靠性增加其使用寿命;
还有一点是该种设计对比传统方式的接头受力后的稳定性更好,即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受到外力时,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由于不在同一个平面,均很难在自身弹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出现形变、坍塌就正负极互相导通,引起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损坏。
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为凸台,在可与外部凹槽实现插接的同时,巧妙利用第一连接结构将正负极位于不同平面,该种方式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所能接触的空间被充分利用,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有限的空间内正负极对接时所能接触的面积可以设置的更大,即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具备足够的传输载体,因此在实现数据信号传输的同时,可实现大电流传输,达到更好的充电效率;
3、第一数据端是根据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的位置适配的,无论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在侧面上还是第一连接结构朝向公连接器的正面上,其第一连接器的正面和侧面均会被充分利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接触时,任意一个所能接触的面均被利用,无论是用于电能传输还是数据传输,都做到了空间的最大利用,从而实现大电流传输和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4、进一步通过限定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凸台的侧面,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凸台的正面,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凸台设置,而这样的优势在于,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进行正负极对接时,正极(第一正极)和负极(第一负极)在与公连接器连接时可以实现正负极呈60°~120°的角度充电,如90°侧充、错位充,这种方式下的传输方式,接触的面积要远大于传统的正负极在同一个平面对接,同时稳定性和可靠性强于传统形式。
5、进一步第一连接结构采用桶状结构的凸起且在环内壁设置第一正极,即第一连接结构会完全隔离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外部异物无法使得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导通,避免了外部异物的干扰导致短路,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失效的问题,在保持大电流传输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磁吸接头的可靠度和品质。
6、在基于第一连接结构采用桶状结构的前提下,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所述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进而第一连接结构将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完全隔离,被第一负极磁吸的外部异物仅会保留在第一连接结构的外侧,无法内侧面的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导通,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外部异物的干扰导致短路,充电效率下降甚至短路失效的问题。
7、进一步限定第一负极上设置磁性体,使得第一负极可满足具有导电性同时兼顾带有磁性,由此可获得更大的磁吸面积,从而加大磁吸力又节省了空间。
8、该磁吸接头可实现产品客制化;满足不同客户产品需求,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负极的外轮廓形状设置成矩形、圆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等,磁吸充电线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圆形结构、方形结构、长条形结构、异形结构,从而满足使用不同的电子设备。
9、进一步对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进行限定,其中第一数据端中的第一D-端、第一D+端采用中心对称排列,即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可实现正反对接,特定当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为圆形时,其可360°对接,从而用户可单手操作,不分正反随意插,适合随时使用,也可作防呆设计,保护电路。
10、进一步在外壁设置第三连接结构,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可以套嵌住另外一个,第一是加大了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稳固性,第二是在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插接后,第一负极或者第二负极均不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在充电过程中可实现防水保护,避免了磁吸接头触水受损害;第三是防止外部的异物在磁吸的作用下被吸附至其上,如一些微小且带静电的颗粒会影响到电能传输的效率,并且避免了短路的现象发生,增加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11、进一步在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的选择上,第一正接和第二正极同理可根据需求设定不同的特征,如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其均具有弹性,利用该特点可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在连接时更为紧固,而金属环、金属镀层则稳定性更强,所能接触的面更大,具体设计同理根据不同客户产品需求以及具体所需要适配的电子设备指定。
12,基于当第一正极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的侧面时,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的基础上,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仅仅在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侧面互相接触,也就是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同样分别和正负极错开在同一个平面,这样即使第一数据端和第二数据端短路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充电;增加了磁吸接头的耐用程度和使用寿命。
13、限定当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时,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任一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母连接器朝公连接器的方向上,单个第一正极的第二正极接触的宽度大于0.3mm,保证足够接触面积,以使其可承接大电流传输同时不引起发热,增长磁吸接头的使用寿命。
14、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数据线,该磁吸接头可利用与数据线上,从而该数据线可具备磁吸接头所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母连接器和与母连接器可分离式连接的公连接器,所述母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所述第一正极和所述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上,另一者环绕第一连接结构设置或也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上,所述第一负极和第一正极位于不同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凸台,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凸台的正面,另一者设置在所述凸台的侧面;
或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凸台的正面或侧面,另一者环绕所述凸台设置且所述凸台相对于其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一数据端,所述第一正极、所述第一负极及所述第一数据端中的一者设置在凸台正面,一者设置在凸台侧面,另一者环绕凸台设置且凸台相对其凸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凸台的侧面,所述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凸台的正面,所述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凸台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桶状结构,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另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内侧面;
或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或内侧面,另一者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且桶状结构相对于其凸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所述第一负极及所述第一数据端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一者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内侧面,另一者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且桶状结构相对于其凸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数据端设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底面,所述第一负极为环状磁体,其环绕所述桶状结构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圆圆柱形、圆台形、棱柱形、椭圆形或者腰形的任一种,所述第一负极环绕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且外轮廓与其一致。
9.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端包括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第一D-端、第一D+端,其中,所述两个第一D-端以所述第一D+端呈中心对称设置。
10.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连接器上设置有匹配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可形成插接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和所述第一正极、第一负极、第一数据端依次相互匹配的第二正极、第二负极、第二数据端,所述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连接时,其对应分别依次接触并电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公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的外壁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沿着公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朝另一个的方向上伸出,使得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可以套嵌住另外一个。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可为金属环、金属镀层、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为以上和所述第一正极相互匹配的任一种;所述第一数据端为金属环、金属镀层、弹性触头,弹性触针、贴片、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第二数据端为以上和所述第一数据端相互匹配的任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正极设置于第一连接结构的侧面时,第一正极采用接触弹片、弹性触头、弹性触针的任一种,第二正极采用金属环、金属镀层的任一种,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在插接时,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侧面互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吸接头,其特征在于:单个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所接触的宽度大于0.3mm。
15.一种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磁吸接头,以及线材及USB接口,所述母连接器与所述线材一端电性连接,所述USB 接口设置于线材远离所述母连接器的一端并和线材电性连接;
所述公连接器一端可插接于外部电子设备中,一端与所述母连接器磁性吸附并插接配合。
CN201921951545.5U 2019-11-04 2019-11-12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Active CN2112954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844489 2019-11-04
CN201921884448 2019-11-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5432U true CN211295432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37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51545.5U Active CN211295432U (zh) 2019-11-04 2019-11-12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54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9274B2 (en) Electrical coupler
EP3364506A1 (en) Magnetic electrode button
CN104505679B (zh) 一种连接器和一种连接器的实现方法
CN20700979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防脱落电连接器
WO2021042770A1 (zh) 一种数据线
CN108649369A (zh) 一种自动分离接口组件
CN209592526U (zh) 一种磁吸连接器
CN108448347A (zh) 一种磁吸连接器
WO2014168337A1 (ko) 자력식 인터페이스
CN108604753A (zh) 一种拼接式电连接器
CN211295432U (zh) 磁吸接头及具有该磁吸接头的数据线
CN210668916U (zh) 一种弹针式快充数据线
CN214543748U (zh) 磁吸移动电源
CN210838361U (zh) 一种磁吸连接器及磁吸电源适配器
CN206532996U (zh) 磁吸式数据线及无线充电器
CN213402518U (zh) 充电装置及智能装置
CN209730310U (zh) 端子组件、连接器、数据线及连接器组件
WO2023123623A1 (zh)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09742599B (zh) 磁吸连接器、磁吸连接线及电子装置
CN110600956A (zh) 一种应用磁铁为负极导电的弹针式快充数据线
CN206806610U (zh) 一种磁吸接头
CN210779242U (zh) 插头及具有该插头的数据线
CN204333510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6162010U (zh) 一种二合一充电线
CN112018559A (zh) 电连接组件、电子设备及电连接组件的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0

Address after: No.109, longan 5th Road, Hume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aiked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03, building B, No. 13, Futang Road, tangxiayong second industrial zone,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HUI PRECISION HARDWAR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