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69963U -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69963U
CN211269963U CN201922278284.1U CN201922278284U CN211269963U CN 211269963 U CN211269963 U CN 211269963U CN 201922278284 U CN201922278284 U CN 201922278284U CN 211269963 U CN211269963 U CN 211269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lifting mechanism
lifting
movable body
inne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782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靖轩
陈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782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69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69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69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锅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该升降锅锅体,包括外锅、内锅和升降机构,内锅能够相对外锅沿预定方向运动;升降机构包括设于外锅的第一升降机构和设于内锅的第二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支撑件和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支撑件转动的活动体,活动体的宽度大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宽度;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操作第二升降机构至支撑件支撑在外锅锅沿时,内锅处于下降状态;操作第二升降机构上升并转动活动体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时,内锅处于上升状态。该升降锅锅体的升降结构简单,方便操作,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简化了结构也使得升降锅锅体更易于清洗,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常见的火锅按结构可以分为普通火锅、鸳鸯火锅、升降火锅等。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升降锅,尤其是升降火锅,升降火锅与传统的火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增加了一套升降控制机构和滤网,即增加了滤网的升降功能,通过升起滤网可以使得汤锅内的食物露出水面,进而能够轻易地将食物从锅中捞出,方便用餐人员夹取,给用餐人员提供了便利性。
现有的具有升降功能的升降锅,其升降功能的实现一般采用旋转结构,有滤网下降加热和上升两种状态。然而,目前常见的升降火锅结构复杂,在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切换时需要很复杂的步骤,例如导轨旋转上升型的升降火锅,不仅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将导轨焊接在锅身上,保证滤网沿导轨光滑移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旋转几圈才能将滤网旋出,并且焊接在锅内壁上的导轨不易清洗干净。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能够简化升降结构,降低制造难度和使用者操作时的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升降锅锅体,包括:
外锅;
内锅,所述内锅能够相对所述外锅沿预定方向运动;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外锅的第一升降机构和设置于所述内锅的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支撑件和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所述支撑件转动的活动体,所述活动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宽度;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所述支撑件;
操作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至所述支撑件支撑在所述外锅锅沿时,所述内锅处于下降状态;
操作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上升并转动所述活动体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时,所述内锅处于上升状态。
上述升降锅锅体,包括外锅、内锅和升降机构,在内锅上设置第二升降机构,在外锅上设置与该第二升降机构相配合的第一升降机构,可以利用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的组合来实现内锅的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进一步,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支撑件和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所述支撑件转动的活动体,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操作该第二升降机构,一种状态下,能够使支撑件支撑于外锅的锅沿,此时内锅可以处于下降状态,另一种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升降机构上升并转动活动体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时,此时内锅可以处于上升状态,由此实现了内锅的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这样,不仅简化了升降结构,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还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降低了使用者操作时的难度,使得使用者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同时由于简化了结构也使得内锅和外锅便于清洗,提高了清洗效率,可以提高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锅的锅沿,可以理解为外锅的边缘,或外锅上端的边缘,或外锅的上端端面,或靠近外锅的上端端面。
上述活动体可以具有上升状态和下降状态,当活动体处于上升状态时,内锅可以处于上升状态,当活动体处于下降状态时,内锅可以处于下降状态。
上述活动体的宽度大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宽度,可以使得活动体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下降状态。上述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可以使得在内锅从下降状态到上升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并且活动体可以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内锅处于上升状态时,所述活动体卡扣在所述限位槽内。
上述内锅处于上升状态时,活动体处于上升状态,活动体可以至少部分地置于所述限位槽内,这样,有助于提高内锅处于上升状态时的稳定性,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锅外侧壁连接,所述活动体与所述支撑件铰接。
上述支撑件与内锅的外侧壁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各种连接方式,例如焊接、螺钉连接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体为U形连接杆,所述U形连接杆具有卡脚,所述支撑件设有连接孔,所述活动体的卡脚与所述连接孔枢转连接。
通过所述卡脚和所述连接孔使所述活动体与所述支撑件枢转连接,这样,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活动体的转动,而且方便加工和制造,制造成本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由所述外锅向上延伸而成,所述支撑件为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杆,所述两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宽度,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位于所述两支撑杆之间。
上述两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宽度,可以使在操作过程中,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当内锅处于下降状态或处于上升状态时,也可以使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容置在两支撑杆之间。
可选的,上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支撑部可以自外锅的外侧壁向上延伸,且支撑部的顶端与连接部的底端相连;当活动体处于上升状态时,即内锅处于上升状态时,可以使活动体支撑于连接部的顶端。进一步,活动体可以支撑卡扣于连接部顶端形成的限位槽内。
上述两支撑杆的长度可不小于第一升降机构与外锅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体为U形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分别枢转连接所述两支撑杆,且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转动所述活动体可使得所述活动体支撑在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顶端。
可选的,上述U形连接杆的外径可以与限位槽的宽度相适配,方便连接杆支撑卡扣于限位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上端面呈凹进弧面,所述凹进弧面形成限位槽,所述活动体可支撑卡扣在所述限位槽内。
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一升降机构向靠近所述外锅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上端面呈凹进弧面,所述凹进弧面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靠近所述外锅的弧面段不低于远离所述外锅的弧面段,以使所述活动体能够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下降状态。
这样,有助于活动体的放置,方便活动体从上升状态到下降状态的转换,容易操作,更易于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的配合,结构稳定可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锅设有过滤孔。
应理解,该内锅可以为筛网或过滤网,在内锅上设置过滤孔,可过滤食材,可以在内锅升起时,让食物从汤汁中脱离而露出来,让使用者可以更方便的夹取各种喜欢的菜品食用,方便实用。
以上可知,一方面,操作第二升降机构,使支撑件支撑在外锅的锅沿时,活动体处于下降状态时,内锅处于下降状态。此时,可以适于食物在锅内加热状态时,内锅完全沉浸在外锅中,食物也可以完全浸泡在汤水中。当然,在不使用该升降锅锅体时,也可以让支撑件支撑在外锅的锅沿,让内锅处于下降状态,以节省空间。
另一方面,操作第二升降机构,使第二升降机构上升并转动活动体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时,即活动体处于上升状态并支撑卡扣于限位槽内时,内锅处于上升状态。当食物加热完成后,需要食用锅中的食物时,可以操作该第二升降机构,使活动体支撑在限位槽顶面,将内锅维持在上升状态,从而方便使用者夹取锅中的食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内锅的上部两端。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对称设置于所述外锅的上部两端,即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可以相对应的布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为设置于所述外锅外侧的固定把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为设置于所述内锅外侧的活动把手。
该第二升降机构可以作为内锅的把手或手柄,该第一升降机构可以作为外锅的把手或手柄。在需要移动该升降锅锅体时,可以手握该第二升降机构来移动内锅,或者手握该第一升降机构来移动外锅。这样,一举两得,既能实现内锅升降的效果,又便于内锅和外锅的起拿。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升降锅锅体。
该烹饪器具可以为升降锅,本申请对于升降锅的具体应用场景不作特殊限制,该升降锅可以作为各种具有升降功能的锅具使用,例如该升降锅可以为升降火锅,可以为升降蒸锅,可以为升降电火锅,可以为升降电炖锅等。
该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锅盖,所述锅盖盖设于升降锅锅体上。
该升降锅主要由内锅、外锅、升降机构和锅盖组成。锅盖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在使用者使用内锅和不使用内锅时都能盖上锅盖进行加热,所以内锅和外锅一般设计成相同大小的口径,这样锅盖既可以盖设在内锅上,也可以盖设在外锅上。
可选的,内锅的锅口可以设置成台阶状,这样可以使内锅的底部能够放入外锅的情况下,锅盖也可以盖合在上面。
可选的,外锅的锅身可以设计成直壁式,这样能够让内锅平稳的放在外锅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升降锅锅体,包括外锅、内锅和升降机构,在外锅上设置第一升降机构,在内锅上设置与第一升降机构相配合的第二升降机构,可以利用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的配合作用来实现内锅的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该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支撑件和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支撑件转动的活动体,第一升降机构可滑动穿过支撑件,操作该第二升降机构,一种状态下,能够使支撑件支撑于外锅的锅沿,内锅容置于外锅的内部,此时内锅可以处于下降状态,另一种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升降机构上升并转动活动体从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时,此时内锅可以处于上升状态。
由此,该升降锅锅体的升降结构简单,升降机构的零部件较少,方便操作,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由于简化了结构也使得升降锅锅体更易于清洗,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实用性强,能够提高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升降锅锅体,因而至少具有与所述升降锅锅体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锅锅体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锅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锅锅体处于下降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锅锅体处于上升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锅;
11-第一升降机构;
101-限位槽;102-连接部;103-支撑部;
2-内锅;
21-第二升降机构;
201-活动体;202-支撑件;203-中环部;
22-过滤孔;
3-锅盖。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第一升降机构的外侧,是指第一升降机构远离外锅的一侧;同样的,第一升降机构的内侧,是指第一升降机构靠近外锅的一侧。
除非另有说明,上、下、左、右、内、外方位名词等指的是升降锅锅体放置时常规理解的方位。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的升降锅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使用麻烦,不容易清洗干净等问题,影响了使用者的感受。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完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升降锅锅体。该烹饪器具能够缓解传统的升降锅存在的结构复杂、在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切换时需要很复杂的步骤、不容易清洗干净等缺点。
可以理解,该烹饪器具可以为各种具有升降功能的炊具,例如该烹饪器具可以为升降锅,升降锅可以为升降火锅,可以为升降蒸锅,可以为升降电火锅,可以为升降电炖锅等。
为了简化,本申请实施例以升降火锅为例对所述烹饪器具做具体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是在结构和操作性上进行改变,食物在锅内加热状态时,内锅上的第二升降机构的活动体处于自然下垂状态,第二升降机构的支撑件可以支撑在外锅的锅沿,内锅可以完全沉在外锅中;而在升起状态时,将内锅上的第二升降机构的活动体支撑在外锅上的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即可实现上升或下降两种状态的配合方式,达到将内锅升降的功能。
具体地,请参照附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升降锅锅体和锅盖3,升降锅锅体包括:外锅1、内锅2和升降机构,其中,内锅2能够相对于外锅1沿预定方向运动,即内锅2可以在外锅1内实现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在外锅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升降机构11,在内锅2的外侧设置有与该第一升降机构11相配合的第二升降机构21,通过外锅1上的第一升降机构11和内锅2上的第二升降机构21的配合设置,能够使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或下降状态。
上述内锅2的外径和外锅1的内径可以相适配,锅盖3可以盖设于内锅2上,当不需要使用内锅2时,锅盖3也可以盖设于外锅1上。
该烹饪器具主要由锅盖3、内锅2、外锅1和升降机构组成。锅盖3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在使用者使用内锅2和不使用内锅2时都能盖上锅盖3进行加热,所以内锅2的口径和外锅1的口径需要相适宜的设置,这样锅盖3既可以盖设在内锅2上,也可以盖设在外锅1上。
内锅2的锅口可以设置成台阶状,这样可以使内锅2的底部能够放入外锅1的情况下,锅盖3也可以盖合在上面。
外锅1的锅身可以设计成直壁式,这样能够让内锅2平稳的放在外锅1内。
如图4所示,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外锅1的第一升降机构11和设置于内锅2的第二升降机构21,第二升降机构21包括支撑件202及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支撑件202转动的活动体201,活动体201可以具有上升状态和下降状态,操作第二升降机构21,可以使支撑件支撑在外锅锅沿,活动体201处于下降状态,内锅2容置于外锅1的内部,此时内锅2和外锅1可以抵接,内锅2处于下降状态,内锅2内的食物可以浸泡在汤水中进行加热。
如图5所示,当食物加热完毕后,为了使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可以操作第二升降机构21,将第二升降机构21的活动体201提起,转动活动体201并使活动体201运动至上升状态,并且活动体201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顶部,此时第一升降机构11与第二升降机构21平稳配合,内锅2高出水面,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从而更方便食用者夹取锅内的食物。
可以看出,上述升降锅锅体,在将内锅2提起或放下时,不需要旋转内锅2,只需要向外或向上拉起活动体201,或者向内松开活动体201的动作即可完成,也无需在锅体上焊接导轨,大大减少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和制造难度。
此外,该升降锅锅体为手动式,不容易出现故障,使用寿命长,能够避免现有的电动式升降火锅容易出现故障、造价成本高等问题。
具体地,该升降锅锅体的正常的下降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内锅2内的食物浸泡在汤水中进行加热,内锅2的上的第二升降机构21搁在锅口上,内锅2完全放在外锅1中。当食物加热完毕以后,将第二升降机构21的活动体201提起,外锅1上的第一升降机构11可以从第一升降机构11的中环部203的空间穿过,使内锅2高出水面,而后可以往中间收拢第二升降机构21的活动体201,可以将活动体201放置挂在外锅1的第一升降机构11的顶部,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升降机构11与第二升降机构21平稳配合,内锅2高出水面,使用者可以对食物进行夹取。
如图1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内锅2可以为筛网或过滤网,或在内锅2上设置有过滤孔22,例如可以在内锅2的底壁上设置过滤孔22,也可以在内锅2的底壁和侧壁上均设置过滤孔22。从而可以过滤食材,可以在内锅2升起时,让食物从汤汁中脱离而露出来,让使用者可以更方便的夹取各种喜欢的菜品食用,方便实用。
如图1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11可以为设置于外锅1外侧的固定把手。
第一升降机构11可以对称设置在外锅1的外侧上部两端,将第一升降机构11设置在外锅1的把手安装处,即可以将第一升降机构11作为外锅1的把手或手柄,这样,在需要移动外锅1时,可以手握该第一升降机构11来移动外锅1,从而一举两得,充分发挥的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多功能性,既能实现内锅2升降的效果,又便于升降锅锅体的起拿。
如图1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机构21可以为设置于内锅2外侧的活动把手。
第二升降机构21可以对称设置在内锅2的外侧上部两端,且第二升降机构21与第一升降机构11相对应的设置。将第二升降机构21设置在内锅2的把手安装处,即可以将第二升降机构21作为外锅1的把手或手柄,这样,在需要移动内锅2时,可以手握该第二降机构来移动内锅2,从而一举两得,充分发挥的第二升降机构21的多功能性,既能实现内锅2升降的效果,又便于升降锅锅体的起拿。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11设置有限位槽101,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或活动体201处于上升状态时,活动体201卡扣在限位槽101内,即活动体201可以至少部分地置于限位槽101内。这样,有助于提高内锅处于上升状态时的稳定性,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该第一升降机构11的上端面呈凹进弧面,凹进弧面形成限位槽101,活动体201可支撑卡扣在限位槽101内。限位槽101靠近外锅1的弧面段不低于远离外锅1的弧面段,以使活动体201能够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运动至下降状态。
该第一升降机构11可以包括连接部102和与该连接部102连接的支撑部103,该支撑部103的一端可以与外锅1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与连接部102固定连接,用于支撑连接部102;连接部102的上端面可以设置限位槽101,用于与第二升降机构21的活动体201相配合,当活动体201运动至上升状态时,可以将活动体201放置于该限位槽101内,实现第一升降机构11与第二升降机构21的稳定配合。
如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第一升降机构11向靠近外锅1的方向倾斜设置。可选的,第二升降机构21具有能够允许第一升降机构11穿过的中环部203;第一升降机构11可滑动穿过该中环部203。
第一升降机构11可以包括连接部102和支撑部103,连接部102的上端设置限位槽101,连接部102可以向靠近外锅1的方向倾斜设置,即连接部102的上端更靠近外锅1,相对而言,连接部102的下端则与外锅1的距离较远。这样,当操作第二升降机构21,提起活动体201时,有助于第一升降机构11从第二升降机构21的中环部203穿过,有助于完成内锅2提起和放下的切换。
可选的,该连接部102的截面可以呈U形。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11的上端面呈凹进弧面,该凹进弧面两端分别为靠近外锅1的弧面段和远离外锅1的弧面段,两弧面段之间圆滑过渡,靠近外锅1的弧面段的高度要高于远离外锅1的弧面段的高度。
第一升降机构11的连接部102的上端为限位槽101,该限位槽101可以为凹进的弧面结构,并且该弧面结构的两端高度不等,这样,有助于活动体201的放置,更易于二者的配合,结构稳定可靠。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二升降机构21包括与内锅2外侧壁连接的支撑件202,活动体201与支撑件202铰接,活动体201位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02与内锅2的外侧壁连接,活动体201与支撑件202铰接。
具体地,活动体201可以为铰接于支撑件202上的U形连接杆,U形连接杆具有卡脚,支撑件202设有连接孔,通过卡脚和连接孔使活动体201与支撑件202枢转连接。这样,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活动体的转动,而且方便加工和制造,制造成本低。
第一升降机构11由外锅1向上延伸而成,支撑件202可以为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杆,两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宽度,可以使在操作过程中,第一升降机构11可滑动穿过支撑件202;当内锅2处于下降状态或处于上升状态时,也可以使第一升降机构11位于两支撑杆之间。
上述活动体201可以为U形连接杆,U形连接杆分别枢转连接两支撑杆,且活动体201位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转动活动体201可使得活动体201支撑在第一升降机构11的顶端。上述U形连接杆的外径可以与限位槽101的宽度相适配,方便连接杆支撑卡扣于限位槽101内。
以上可知,上述第一升降机构11包括连接部102和支撑部103,连接部102的上端设置限位槽101。上述第二升降机构21包括支撑件202和活动体201两部分,其中,支撑件202的一端可以与内锅2固定连接,支撑件202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活动体201转动连接,活动体201可以自由转动,当不使用该升降锅锅体或内锅2处于下降状态时,活动体201可以自然下垂,可以节省空间,拉动或向上提起活动体201时可以将活动体201放入第一升降机构11的限位槽101内,此时,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第二升降机构21稳定的挂在第一升降机构11上。第一升降机构11的连接部102向靠近外锅1的方向倾斜,当转动或提起活动体201时,内锅2由于重力作用使第一升降机构11的活动体201竖直下垂,活动体201位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即活动体201的外端超过第一升降机构11的连接部102,便可以直接放下,使第一升降机构11从第二升降机构21的中环部203穿过,这样,可以完成内锅2提起和放下的切换,当内锅2处于下降状态时,第二升降机构21的支撑件202可以稳定搁在锅身口上。
此外,由于第一升降机构11的高度较高,而第一升降机构11的前段活动体201部分与后端支撑件202分为了两部分,这样也可以较好的解决手柄烫手的问题。
以上可以看出,该烹饪器具的使用方法简单,结构简单,容易清洗,不需要在锅体内焊接导轨,正常下降状态时,内锅2上的第二升降机构21支撑在锅体上,食物加热完毕后,将活动体201拉开一定角度后可以将内锅2提起,并将第二升降机构21的活动体201放在第一升降机构的限位槽101内进行配合,以达到内锅2升起的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1);
内锅(2),所述内锅(2)能够相对所述外锅(1)沿预定方向运动;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外锅(1)的第一升降机构(11)和设置于所述内锅(2)的第二升降机构(21),所述第二升降机构(21)包括支撑件(202)和能够以预定角度绕所述支撑件(202)转动的活动体(201),所述活动体(20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宽度;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可滑动穿过所述支撑件(202);
操作所述第二升降机构(21)至所述支撑件(202)支撑在所述外锅(1)锅沿时,所述内锅(2)处于下降状态;
操作所述第二升降机构(21)上升并转动所述活动体(201)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运动至支撑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顶部时,所述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设置有限位槽(101),所述内锅(2)处于上升状态时,所述活动体(201)卡扣在所述限位槽(10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02)与所述内锅(2)外侧壁连接,所述活动体(201)与所述支撑件(202)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201)为U形连接杆,所述U形连接杆具有卡脚,所述支撑件(202)设有连接孔,所述活动体(201)的卡脚与所述连接孔枢转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由所述外锅(1)向上延伸而成,所述支撑件(202)为相对设置的两支撑杆,所述两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宽度,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可滑动容置在所述两支撑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201)为U形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分别枢转连接所述两支撑杆,且所述活动体(201)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转动所述活动体(201)可使得所述活动体(201)支撑在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顶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上端面呈凹进弧面,所述凹进弧面形成限位槽(101),所述活动体(201)可支撑卡扣在所述限位槽(101)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01)靠近所述外锅(1)的弧面段不低于远离所述外锅(1)的弧面段,以使所述活动体(201)能够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1)的外侧运动至下降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升降锅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2)设有过滤孔(22)。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升降锅锅体。
CN201922278284.1U 2019-12-18 2019-12-18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269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78284.1U CN21126996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78284.1U CN21126996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69963U true CN211269963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0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78284.1U Active CN21126996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699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5099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锅体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5099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锅体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69963U (zh) 升降锅锅体和烹饪器具
CN203074386U (zh) 能自动沥油的油炸锅
CN206994886U (zh) 一种能够自动过滤食物的火锅桌
CN109363607A (zh) 一种洗碗机碗篮组件及集成茶杯托架的洗碗机碗篮
CN203776652U (zh) 一种自动烹饪设备
CN210055639U (zh) 一种智能升降内胆的电饭煲
CN211269964U (zh) 升降锅体和烹饪器具
CN207679295U (zh) 一种旋转升降式多用火锅
CN211432243U (zh) 一种多功能料理锅
CN210842648U (zh) 一种带有喷淋系统的内胆升降电饭煲
CN108903624A (zh) 一种三剑合璧多功能设备
CN108497909A (zh) 一种便于捞取食物的电热杯
CN107095586B (zh) 机械式升降火锅
CN208371626U (zh) 一种可以滤油的煎锅
CN106108679B (zh) 升降式火锅捞料器
CN206420004U (zh) 一种防翻锅的天然气灶用支承锅架
CN217772068U (zh) 一种方便倾倒茶水的智能煮茶器
CN209983998U (zh) 一种自动炒菜装置
CN217274321U (zh) 一种便于刷锅水排放的商用炒炉
CN217827591U (zh) 一种具有空气炸和火锅功能的烹饪装置
CN205215037U (zh) 一种加工汉堡的食物杆烤盘
CN217338308U (zh) 一种方便清理的抽拉式烧烤架
CN205215036U (zh) 侧部加热汉堡的食物滑槽烤盘
CN218484332U (zh) 一种汤锅的可拆卸清洗隔水煮结构
CN212037219U (zh) 一种智能电饭煲收水盖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