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2579U -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52579U
CN211252579U CN201922288587.1U CN201922288587U CN211252579U CN 211252579 U CN211252579 U CN 211252579U CN 201922288587 U CN201922288587 U CN 201922288587U CN 211252579 U CN211252579 U CN 211252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baffle
duct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85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加春
安亚洲
左小明
张冠文
仲优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22885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52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52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52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该送风装置的包括主风道和与主风道相连的多个水平风道,各水平风道的末端形成有出风口,主风道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进风口。轴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上,用于向进风口内引入气流。导流盘设置在主风道内与进风口相对的内壁上,导流盘用于将进风口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轴流风机于向进风口内引入气流,气流进入主风道内对着导流盘吹,导流盘将进风口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从而实现对各水平风道的均匀送风,之后气流就可以从各水平风道末端的出风口供出,实现各出风口的均匀送风。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轨道车辆空调通常采用如专利号为CN204095824U的专利公开的轨道车辆空调风道结构进行送风系统。该结构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匀送风。但在空调送风口后需要设置软风道,及复杂的主风道,成本高,流程长、阻力大,送风压头高。
此外,由于空调主机送风口与车辆主风道连接,主风道与支风道连接,支风道通过条缝或孔口等向客室送风。送风系统不同程度存在送风不均匀、风道复杂、流程阻力大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结构存在的送风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主风道和与主风道相连的多个水平风道,各水平风道的末端形成有出风口,主风道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进风口;轴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上,用于向进风口内引入气流;导流盘,设置在主风道内与进风口相对的内壁上,导流盘用于将进风口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流盘上形成有朝向进风口凸出的锥形导风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平风道上设置形成有多个出风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平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组件,第一导流板组件用于将进入水平风道的气流分配给各出风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平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导流板组件,第二导流板组件与第一导流板组件间隔设置,第二导流板组件用于配合第一导流板组件实现各出风口的均匀出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水平风道包括左风道和右风道,左风道和右风道分别连接在主风道的左右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左风道和右风道分别与主风道相垂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左风道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出风口,右风道的上下两端也分别形成两个出风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组件包括弯曲的第一导流板和弯曲的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呈“人”字形连接并分别设置在左风道内和右风道内朝向主风道,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用于将气流分配给位于左风道/右风道的上下两端的出风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板组件还包括调风导流板,调风导流板可转动地设置在与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连接的相邻位置处,调风导流板用于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风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流板组件包括括弯曲的第三导流板和弯曲的第四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呈“儿”字形设置并分别与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相间隔,第三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左风道/右风道的上端的出风口,第四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左风道/右风道的下端的出风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风道的内壁和/或水平风道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海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还包括底盘,主风道和水平风道安装在底盘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风口上设置有导流圈,轴流风机安装在导流圈上。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送风装置,送风装置为上述的送风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轴流风机于向进风口内引入气流,气流进入主风道内对着导流盘吹,导流盘将进风口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从而实现对各水平风道的均匀送风,之后气流就可以从各水平风道末端的出风口供出,实现各出风口的均匀送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实施例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送风装置的导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送风装置的导流盘的第一导流板组件和第二导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结构存在的送风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送风装置的实施例包括主风道10和与主风道10相连的多个水平风道,各水平风道的末端形成有出风口21,主风道10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进风口11。轴流风机30设置在进风口11上,用于向进风口11内引入气流。导流盘40设置在主风道10内与进风口11相对的内壁上,导流盘40用于将进风口11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轴流风机30于向进风口11内引入气流,气流进入主风道10内对着导流盘40吹,导流盘40将进风口11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水平风道内,从而实现对各水平风道的均匀送风,之后气流就可以从各水平风道末端的出风口21供出,实现各出风口21的均匀送风。
可选的,如图1所示,进风口11上设置有导流圈111,轴流风机30安装在导流圈111上。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流盘40上形成有朝向进风口11凸出的锥形导风体41。设吹向锥形导风体41的气流速度为Vi,在锥形导风体41的导流作用下,Vi产生X向、Y向分速度,即Vix、Viy,Vix垂直风道壁面,形成静压。采用导流盘,让轴流风机的送风实现第一次分流,使部分动压转换成静压,同时抑制涡流产生,减小流阻损失,抑制涡流产生,降低噪声,减小压力损失,节省能量。气流沿各水平风道均匀分配流量。在沿程阻力作用下,气流速度下降,静压逐渐增大
更为优选的,可以让进风口11的横截面积小于主风道10的横截面积,以使得气流速度下降,静压增加。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水平风道上设置形成有多个出风口21,以实现多向出风。可选的,出风口21为矩形出风口。
更为优选的,水平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组件50,第一导流板组件50用于将进入水平风道的气流分配给各出风口21,实现各出风口21出风均匀。更为优选的,如图2和图4所示,水平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导流板组件60,第二导流板组件60与第一导流板组件50间隔设置,第二导流板组件60用于配合第一导流板组件50实现各出风口21的均匀出风。采用第一导流板组件50和第二导流板组件60相配合,可以进行第二次分流,强化层流,抑制涡流,让动压转换成静压,实现低速均匀送风,减小流阻损失,降低噪声。
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水平风道包括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分别连接在主风道10的左右两侧。可选的,左风道20a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出风口21,右风道20b的上下两端也分别形成两个出风口21。这样,采用一个进风口11、四个出风口21的内置风道形式,有利于送风均匀,减小客室温度梯度,提升舒适性。
优选的,主风道10的内壁和/或水平风道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海绵70,海绵起保温、密封、降噪、减震作用。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分别与主风道10相垂直。从而让风道呈工字型中心对称分布,使流程长度相等,利于均匀送风。可选的,主风道10、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的风道截面为矩形,矩形面积较大,形成静压箱效果,实现均匀送风。
可选的,主风道10、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组成的风道,可以采用盖板式风道结构,即组成风道的顶板是可以拆卸,从而有利于风叶、风道保养维护。可选的,主风道10的顶板、左风道20a的顶板以及右风道20b的顶板都是相对独立设置的,从而便于各封堵的独立保养维护。可选的,各顶板可以通过螺栓组固定于工字型风道板上。可选的,工字型风道板可以由左隔板、左中隔板、2件中隔板、右中隔板、右隔板焊接而成,构成风道骨架。工字型风道板焊接在底盘组件上,使空调机组内置风道成为可能。由于内置风道可以实现低速均匀送风,因而直接可以向客室静压箱送风。机组送风口后无需复杂的主支风道系统,大大降低成本,减小流程损失,无需高压头风机送风,实现节能。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导流板组件50包括弯曲的第一导流板51和弯曲的第二导流板52,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呈“人”字形连接并分别设置在左风道20a内和右风道20b内朝向主风道10、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用于将气流分配给位于左风道20a/右风道20b的上下两端的出风口21。
如图4所示,更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板组件50还包括调风导流板53,调风导流板53可转动地设置在与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连接的相邻位置处,调风导流板53用于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的风量,提升送风均匀度。在使用时,可以先通过调风导流板53调节通过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的风量,当风量均匀后,再将调风导流板53固定住即可。可选的,调风导流板53可以通过二螺栓连接的,可以围绕1只螺栓为轴心沿另1只螺栓扇形移动,以微调各出风口21风量,当各出风口21送风均匀后,将2只螺栓紧固。具体的,当一个出风口21所在的流道距离较长,流阻大时,就让调风导流板53调节更多的风量给该出风口21。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导流板组件60包括括弯曲的第三导流板61和弯曲的第四导流板62,第三导流板61和第四导流板62呈“儿”字形设置并分别与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相间隔,第三导流板61和第一导流板51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左风道20a/右风道20b的上端的出风口21,第四导流板62和第二导流板52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左风道20a/右风道20b的下端的出风口21。这样,在使用时,通过第三导流板61和第一导流板51的配合以及第四导流板62和第二导流板52的配合,可以对气流进行第二次分流,强化层流,抑制涡流,让动压转换成静压,实现低速均匀送风,减小流阻损失,降低噪声。
可选的,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第三导流板61以及第四导流板62均焊接在风道的底板内。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第三导流板61以及第四导流板62共同起到分流、导流、汇流、流量调整作用。由于为弧形导流板,可以引导气流以层流移动,抑制涡流产生,降低噪声,减小压力损失,节省能量。由于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第三导流板61以及第四导流板62均为弧形导流板,在弧形导流板的导流作用,气流以层流状态流经导流板间的通道,抑制涡流产生,减小流阻,实现节能。通过上述导流板的作用,可以让各出风口的气流呈2股气流以层流状态汇合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成对称分布,流程损失相同,流量相等。左风道20a上下二出风口21虽然流程长短不一,但在第一导流板组件50和第二导流板组件60的分流下,流量调整至相等。同样右风道20b上下二出风口流程长短也不一样,在第一导流板组件50和第二导流板组件60的分流下,流量调整至一致。这样通过上述结构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四个出风口21的出风流量相等,风速适宜,实现均匀送风同时,确保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选的,送风装置还包括底盘80,主风道10和水平风道安装在底盘80上,从而实现风道的一体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采用多孔隔板取代上述的导流盘40,会使得送风阻力大,噪声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送风装置,采用上述的送风装置可以实现空调机组送风制冷/制热的均匀化,提高用户体验。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送风不均匀的问题、解决了风道复杂、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了流程阻力大、送风压头高、不节能的问题,也解决了噪声大的问题。使得无需机外复杂风道实现均匀送风,,空调主机送风口之后无需复杂的风道系统,大大降低成本。此外,空调送风口后直接进入客室静压箱送风,没有风道流程损失,无需高压头风机送风,实现节能,可以降噪2-3dB。此外,风道保养维护也比较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风道(10)和与所述主风道(10)相连的多个水平风道,各所述水平风道的末端形成有出风口(21),所述主风道(10)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进风口(11);
轴流风机(30),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1)上,用于向所述进风口(11)内引入气流;
导流盘(40),设置在所述主风道(10)内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的内壁上,所述导流盘(4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1)引入的气流均匀分散到各所述水平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盘(40)上形成有朝向所述进风口(11)凸出的锥形导风体(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道上设置形成有多个所述出风口(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导流板组件(50),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50)用于将进入所述水平风道的气流分配给各所述出风口(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导流板组件(60),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60)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5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60)用于配合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50)实现各所述出风口(21)的均匀出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水平风道包括左风道(20a)和右风道(20b),所述左风道(20a)和所述右风道(20b)分别连接在所述主风道(10)的左右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道(20a)和所述右风道(20b)分别与所述主风道(10)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道(20a)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两个所述出风口(21),所述右风道(20b)的上下两端也分别形成两个所述出风口(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50)包括弯曲的第一导流板(51)和弯曲的第二导流板(52),所述第一导流板(5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呈“人”字形连接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风道(20a)内和所述右风道(20b)内朝向所述主风道(10),所述第一导流板(5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用于将气流分配给位于所述左风道(20a)/所述右风道(20b)的上下两端的所述出风口(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件(50)还包括调风导流板(53),所述调风导流板(53)可转动地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导流板(5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连接的相邻位置处,所述调风导流板(53)用于调节通过所述第一导流板(5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的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件(60)包括括弯曲的第三导流板(61)和弯曲的第四导流板(62),所述第三导流板(61)和所述第四导流板(62)呈“儿”字形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板(51)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相间隔,所述第三导流板(61)和所述第一导流板(51)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所述左风道(20a)/所述右风道(20b)的上端的所述出风口(21),所述第四导流板(62)和所述第二导流板(52)配合将气流均匀地分配给位于所述左风道(20a)/所述右风道(20b)的下端的所述出风口(2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10)的内壁和/或所述水平风道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海绵(7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底盘(80),所述主风道(10)和所述水平风道安装在所述底盘(80)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上设置有导流圈(111),所述轴流风机(30)安装在所述导流圈(111)上。
15.一种空调机组,包括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922288587.1U 2019-12-17 2019-12-17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Active CN211252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8587.1U CN211252579U (zh) 2019-12-17 2019-12-17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8587.1U CN211252579U (zh) 2019-12-17 2019-12-17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52579U true CN211252579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90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8587.1U Active CN211252579U (zh) 2019-12-17 2019-12-17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52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9368A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US4819548A (en) Dual nozzle cabin ventilation system
CN105546778B (zh) 一种实现均匀送风的静压箱
CN203478543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5333501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
WO2022037304A1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空调风道
CN110901673A (zh) 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
CN211252579U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机组
US9011216B1 (en) Diversion directional nozzle
CN211417258U (zh) 送风结构及空调机组
CN103453639A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344296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4315690A (zh) 一种用于坐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CN211710829U (zh) 有轨车辆及其静压风道
CN212029852U (zh) 一种出风面板及立式空调
CN212667209U (zh) 扶手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109804U (zh) 送风装置以及带有送风装置的通风系统
CN107366966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726459A (zh) 一种角式横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CN103453645A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11261201U (zh) 适用于室内高效均匀送风的球形风口与空调系统
CN203274155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203274156U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213090098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出风装置
CN105135585A (zh) 一种形成空气池气流组织的双侧通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