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45202U -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 Google Patents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45202U
CN211245202U CN201922344743.1U CN201922344743U CN211245202U CN 211245202 U CN211245202 U CN 211245202U CN 201922344743 U CN201922344743 U CN 201922344743U CN 211245202 U CN211245202 U CN 211245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ight body
neck
left body
m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447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一峰
田建东
宋战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ar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ar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ar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ar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4474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45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45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45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左本体、右本体、第一按摩电极和第二按摩电极;第一按摩电极设在左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设在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左本体和右本体均为弧形且相对设置;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连杆;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适用不同的人体颈部粗细佩戴使用,且两个按摩电极能够自动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以能够与人体颈部的两侧肌肉贴附,有利于提高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个人健康护理用品,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背景技术
颈部按摩器是佩戴在人体颈部(或脖子)上使用的一种个人健康护理设备,利用按摩器内侧的按摩电极给颈部提供按摩,让颈部肌肉放松并促进颈部血液循环,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由于不同用户的颈部粗细不一致,为了让颈部粗细不一致的用户在使用颈部按摩器都能尽量让按摩电极与颈部两侧肌肉贴附以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因此要求颈部按摩器必须提供调节功能以使颈部按摩器能在不同颈部粗细佩戴使用。
例如,中国专利CN2013103893564公开一种颈部按摩器,主要包括一个圆弧状的按摩主体,在按摩主体的两个端部则分别连接左颈枕以及右颈枕,按摩主体内具有腔室,在腔室内设有两按摩组件,并且这两按摩组件均能够沿按摩主体的内侧面伸出;在按摩主体与左颈枕之间以及按摩主体与右颈枕之间均设有一个夹紧机构,其主要是用于使得按摩器在按摩时能够夹紧颈部,夹紧机构可以包括圆弧状弹片或U型弹片或扭簧。在按摩前通过夹紧机构可以增大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按摩器可以轻松套设于人体颈部,而在套设完成后夹紧机构又自动缩小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从而使得按摩器夹紧颈部。该技术方案中虽然能够利用夹紧机构根据人体颈部粗细来自动调节左颈枕与右颈枕之间的跨度以夹紧在颈部,但是,由于按摩主体自身并不会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不会改变自身所预设的弧度,从而不会改变两个按摩组件的位置及朝向,使得两个按摩组件很难与人体颈部保持舒适的贴附:当颈部较粗的用户佩戴时,不仅可能两个按摩组件之间距离过小而无法调节而导致两个按摩组件没有贴附在颈部两侧肌肉上,还可能因颈部尺寸大于按摩主体的预设弧度导致按摩组件压紧在颈部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而当颈部较细的用户佩戴时,也可能因为两个按摩组件的位置无法同步调节,导致利用左颈枕与右颈枕夹持在颈部时按摩组件与颈部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而导致两个按摩组件不能与颈部贴附。
又如,中国专利CN2018204433706公开了一种挂脖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弹性臂、第一手柄、第二手柄、电极组件以及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电脉冲发生装置,该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固定地连接在该弹性臂的两侧,通过弹性臂的形变来实现挂脖式颈部按摩器的佩戴,从而在不损坏电脉冲发生装置的前提下能很好地适应脖子的粗细,并借助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连通电脉冲发生装置以及电池的重量的向下作用使得电极组件良好舒适地贴附于颈部而不会造成针刺痛感。该技术方案同样存在电极组件固定在弹性臂的内侧面而无法距离移动或调整角度,导致很难适用夹持在不同的颈部时都能让电极组件的端面与脖子保持很好的贴附,且颈部较粗的用户使用时由于弹性臂形变较大从而产生较大的弹力使得电极组件压紧在颈部而产生压迫感或痛疼感。
再如,中国专利CN2018216832590公开了一种可根据颈部大小进行调节的颈部按摩器,包括盒体和壳体,盒体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盒体内腔的顶部且位于电动马达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板,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位于盒体内部的表面套设有与竖杆相适配的套管。该技术方案可根据颈部大小进行调节两个颈箍伸出壳体的长度,从而改变两个颈箍之间的跨度以满足颈部大小所需。然而,壳体的弧度是固定的,无法与不同颈部大小相匹配,而设在壳体内侧面的按摩体并不能随着颈箍长度的变化而改变位置或朝向,难以保证按摩体能够与不同颈部大小都能保持贴附。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是通过改变颈部按摩器的两个夹持端之间的开口大小或跨度大小来适应人体颈部粗细的夹持需要,在解决不同颈部粗细夹持的佩戴需求时却忽略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仍存在因按摩电极的位置不能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进行调整而难以让按摩电极与人体颈部两侧的肌肉保持贴附按摩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使用舒适的可调式颈部按摩器,能够在适用不同的人体颈部粗细佩戴使用时让两个按摩电极能够自动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以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左本体、右本体、第一按摩电极和第二按摩电极;第一按摩电极设在左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设在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左本体和右本体均为弧形且相对设置;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连杆;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
当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调节连杆的两末端分别与左本体的第一端及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就调节了连杆在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的外露长度,由此相应的调整了第一按摩电极及第二按摩电极的位置,从而在适用不同的人体颈部粗细佩戴使用时让两个按摩电极能够自动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以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连杆呈直线形或弧形。
优选的,连杆的水平长度为1-10cm。
优选的,当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时,连杆的第一末端对应与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当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接触相连时,连杆隐藏在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
优选的,左本体和右本体其中之一内设有脉冲发生模块,左本体和右本体其中之一内设有蓄电池,在左本体的第一端相对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导线,该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第一按摩电极和第二按摩电极均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
优选的,连杆设有走线槽,导线设在走线槽内。
优选的,左本体和右本体均包括内壳体和可拆卸装配在内壳体上的外壳体,第一按摩电极固定在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固定在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
优选的,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
优选的,外壳由硬质弹性塑料或金属制成,内壳由软质塑料或硅胶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CN2013103893564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采用夹紧机构从而简化了产品的整体结构,且本实用新型在通过连杆改变左本体与右本体所围区域来适用人体颈部粗细的过程中,同时使两个按摩电极的位置得以适应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确保了两个按摩电极针对不同颈部粗细用户时均能与颈部两侧肌肉保持贴合。
本实用新型与CN2018204433706的技术方案相比: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使两个按摩电极的位置得以适应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确保了两个按摩电极针对不同颈部粗细用户时均能与颈部两侧肌肉保持贴合;另一方,本实用新型是由左本体与右本体产生弹性形变提供夹持弹力来佩戴在颈部,而不是依靠连杆产生弹性形变来使左本体与右本体夹持在颈部,避免了依据连杆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两个按摩头产生较大的作用力使按摩头压紧在颈部导致人体颈部出现压迫感或痛疼感的情形,有利于改善使用舒适度和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与CN2018216832590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让颈部按摩器适用不同的颈部粗细的实现方式完全不一样,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连杆调节左本体与右本体之间的距离来使左本体与右本体所围区域调整至与人体颈部粗细相匹配;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按摩电极的位置适应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以确保按摩电极与颈部保持舒适的贴合,有利于改善不同颈部粗细的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体验。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及其简单的结构,无需单独对按摩头设置较为复杂的位置调整机构,在利用连杆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调整左本体与右本体所围区域的同时也促使了按摩头的位置同步调整,确保按摩头的位置与人体颈部粗细相适用,在佩戴使用时能够确保按摩头与人体颈部的两侧肌肉贴合,从而解决了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多年来无法难题,属于“小发明解决大问题”的技术创新。
附图说明
图1是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在非佩戴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非佩戴使用状态下仅画出左本体和右本体的内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在佩戴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佩戴使用状态下仅画出左本体和右本体的内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左本体1、右本体2、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第一按摩电极3设在左本体1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4设在右本体2的第一端的内侧面;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为弧形且相对设置,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设有连杆5;其中,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5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5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5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
当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调节连杆5的两末端分别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及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就调节了连杆5外露出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长度(以下简称“外露长度”),从而可以改变左本体1、连杆5及右本体2所围成区域大小使之与人体颈部粗细相匹配。
其中,连杆5的两末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连接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连杆5的第一末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滑动相连,且连杆5的第二末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也是滑动相连的,此时,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均可相对连杆5进行滑动运动,可以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让左本体1和右本体2同时滑动来快速调节连杆5的外露长度;二是,连杆5的第一末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固定相连,而连杆5的第二末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也是滑动相连,此时,仅由右本体2能相对连杆5滑动,通过右本体2来调节连杆5的外露长度;三是,连杆5的第一末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固定相连,而连杆5的第二末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也是滑动相连,此时,仅由左本体1能相对连杆5滑动,通过左本体1来调节连杆5的外露长度。
并且,当根据人体颈部粗细调节连杆5外露出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露出长度时,改变了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分别带动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同步运动,从而让第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自动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使第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的位置能够与人体颈部的两侧肌肉贴附以获得较佳的使用效果。以下结合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在非佩戴使用状态及佩戴使用状态来分别说明第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具体是如何自动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进行位置调整。
如图1所示当颈部按摩器处于非佩戴使用状态时,左本体1相对右本体2没有被调节拉伸,此时,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接触设置,连杆5的两端分别隐藏在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内,从而连杆5外露出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长度为0。此时,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选择以第一按摩电极3的中心点与第二按摩电极4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最小距离A0,左本体1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的最大内径B(指左本体1的内侧面与右本体2的内侧面之间直线距离的最大值)也是初始值B0,左本体1的第二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二端之间的跨度C为初始值C0。
其中,选择适当的B0值与颈部较细的用户的颈部尺寸相匹配,让连杆5的外露长度为0时,可调式颈部按摩器佩戴在颈部时也能够确保第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与人体颈部两侧的肌肉保持很好的贴附。例如,一般设置左本体1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的最大内径B的初始值B0为8-12cm。
结合图3所示颈部按摩器处于佩戴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颈部按摩器是让左本体1的第二端和右本体2的第二端分别夹持在颈部两侧,分别利用左本体1和右本体2自身的弹性形变产生夹持力,使可调式颈部按摩器能够适用颈部粗细进行舒适的佩戴使用。当颈部尺寸大于初始值B0的用户使用可调式颈部按摩器时,适当将左本体1朝远离右本体2的方向拉伸,调节连杆5的外露长度让左本体1、右本体2与连杆5三者所围区域的最大内径B同步得以增大至实际值B1,使实际值B1与用户的颈部尺寸相匹配为止。随着连杆5的外露长度变化,导致了左本体1的第一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变化,不仅带来了左本体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的最大内径B的同步变化使得让左本体1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能够与人体颈部粗细相适用,还通过左本体1的第一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变化让第一按摩电极3及第二按摩电极4的位置也同向变化(即,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之间的距离A也从最小距离A0调整至实际值A1),从而使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能够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而贴附在颈部两侧肌肉提供按摩。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增加可调节外露长度的连杆5,提供左本体1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大小与人体颈部粗细进行匹配调整,且同时让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的位置随着左本体1与右本体2所围区域大小的调节同步变化,使得能够适用人体颈部粗细来改变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的位置,确保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能够适用人体颈部粗细而贴附在颈部两侧肌肉提供按摩。
其中,连杆5呈直线形或呈弧形。优选采用弧形的连杆5。由于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为弧形且相对设置,在弧形的连杆5作用下,左本体1的第一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左本体1的第二端会朝向右本体2的第二端发生摆动,让左本体1的第二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二端之间的跨度C1相对初始值C0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连杆5呈弧形能够确保左本体1的第二端相对右本体2的第二端之间的跨度不至于过大而导致产生的夹持力过小出现无法夹持佩戴的情形,有利于提高可靠性及对不同颈部粗细的用户适用性。
其中,设置连杆5的水平长度为1-10cm为宜,确保通过连杆5能够改变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的相对距离,从而改变本体1、右本体2与连杆5三者所围区域大小的调节范围以尽可能覆盖各种人群的颈部粗细,提高产品的适应性。
其中,当连杆5的第一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为一体结构,也可以设置连杆5与左本体1或右本体2为分体连接结构。以连杆5的第一固定在右本体2的第一端,而连杆5的第二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滑动相连为例进一步说明。
实现连杆5的第一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之间滑动相连的具体结构有很多种,这种结构均结构简单且可靠性较高。例如,左本体1的第一端内设滑槽,连杆5的第二端可滑动的限位设在滑槽内。又如,在连杆5的第二端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设有滑槽而其中另一设有导轨,利用导轨限位在滑槽内实现两者的滑动相连。再如,在连杆5的第二端设有齿条,而左本体1的第一端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相连,利用齿条不同位置与齿轮啮合从而改变实现连杆5与左本体1的第一端之间的相对距离,达到调节连杆5的外露长度。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包括内壳体和可拆卸装配在内壳体上的外壳体(图中未画出),第一按摩电极3固定在左本体1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4固定在右本体2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
其中,连杆5的第一端与左本体1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固定相连,而连杆5的第二端与左本体1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2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其中另一滑动相连。例如,连杆5的第一端与左本体1的内壳体的第一端是一体结构,而在右本体2的内壳体的第一端设有滑槽,连杆5的末端可滑动的设在滑槽内。将连杆5设在两个内壳体的第一端的之间,是利用内壳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形变较小,可以避免出现弹性形变过大时与连杆5之间产生松脱,确保使用过程中与连杆5之间连接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整个产品结构的可靠性。
例如,内壳体的内侧边设有卡钩6,外壳体的内侧边对应设有卡凸,利用卡钩6与卡凸相扣合实现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装配,有利于简化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结构,装配简单并方便维护。
另外,内壳体可选择柔性材料制成以提高与颈部接触时的舒适性,而外壳则采用产生弹性形变能力较强的材料制成,让左本体1和右本体2均主要由各自的外壳来产生,且有利于保护左本体1和右本体2内放置的其他元件或模块不会被损坏。例如,外壳由硬质弹性塑料或诸如铝或铁等硬质金属制成,内壳由软质塑料或硅胶制成。甚至,在内壳体第二端的内设有还设有软衬部,软衬部由硅胶、布甚至毛皮等柔性材料制成以改善与颈部接触时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具有相同的结构,均包括按摩座及设在按摩座上的电极片。按摩座由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为宜,通过按摩座本身能提供一定的弹性形变以让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均能与人体颈部之间保持很好的贴附以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
其中,左本体1和右本体2其中之一内设有脉冲发生模块(该脉冲发生模块从目前市场购买任意品牌和型号均可),左本体1和右本体2其中之一内设有蓄电池。例如,左本体1和右本体2的其中之一设有脉冲发生模块而其中另一设有蓄电池。或者,脉冲发生模块和蓄电池均设在左本体1和右本体2其中之一。并且,在左本体1的第一端与右本体2的第一端之间设有导线,该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第一按摩电极3和第二按摩电极4均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另外,连杆5的两末端之间设有走线槽,导线设在走线槽内以避免出现导线接触人体颈部带来使用不适及导线容易被损坏的情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包括左本体、右本体、第一按摩电极和第二按摩电极;第一按摩电极设在左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设在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其特征在于:
左本体和右本体均为弧形且相对设置;
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连杆;
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连杆呈直线形或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连杆的水平长度为1-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当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时,连杆的第一末端对应与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当左本体的第一端与右本体的第一端接触相连时,连杆隐藏在左本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左本体和右本体其中之一内设有脉冲发生模块,左本体和右本体其中之一内设有蓄电池,在左本体的第一端相对右本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导线,该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第一按摩电极和第二按摩电极均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模块电性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连杆设有走线槽,导线设在走线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何一项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左本体和右本体均包括内壳体和可拆卸装配在内壳体上的外壳体,第一按摩电极固定在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第二按摩电极固定在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连杆的两末端滑动相连,或者,左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和右本体的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与连杆的第一末端固定相连而其中另一与连杆的第二末端滑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可调式颈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外壳由硬质弹性塑料或金属制成,内壳由软质塑料或硅胶制成。
CN201922344743.1U 2019-12-23 2019-12-23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Active CN211245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4743.1U CN21124520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4743.1U CN21124520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45202U true CN211245202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82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44743.1U Active CN21124520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452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1193A (zh) * 2019-12-23 2020-02-28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1193A (zh) * 2019-12-23 2020-02-28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42304B1 (ja) 顔面加圧マッサージ器
CN110841194A (zh) 颈戴按摩器
CN109603001B (zh) 便携式颈部按摩仪
CN211245202U (zh)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CN210933465U (zh) 一种具备按摩功能的光疗面罩
CN211383472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0205010U (zh) 一种新型的气压式人体护脊装置
CN212416048U (zh) 一种便于佩戴的按摩式冷敷仪
CN211410705U (zh) 颈戴按摩器
CN110841193A (zh) 可调式颈部按摩器
CN211097025U (zh) 颈部按摩器
CN211327792U (zh) 一种可移动调节的颈部按摩仪
CN110898327A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3607388U (zh) 一种预防近视眼用熏蒸按摩仪
CN210145299U (zh) 颈部按摩仪
KR200279878Y1 (ko) 척추측만증 교정기
CN113558957A (zh) 一种眼部护理仪及该眼部护理仪的使用方法
CN211273162U (zh) 一种颈部按摩器
CN213130707U (zh) 一种导入式唇部按摩仪
CN219517566U (zh) 一种颈椎按摩器
CN213487017U (zh) 一种石墨烯加热腰部护具
CN211751793U (zh) 颈部按摩器
CN216365455U (zh) 一种便于套设的电休克头带头套结构
CN210145297U (zh) 柔性颈带及颈部按摩仪
CN211097027U (zh) 颈部按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