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2126U -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82126U
CN211182126U CN202020175023.7U CN202020175023U CN211182126U CN 211182126 U CN211182126 U CN 211182126U CN 202020175023 U CN202020175023 U CN 202020175023U CN 211182126 U CN211182126 U CN 211182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wiring board
wiring
copper r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50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uy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uy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uy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uy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750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821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82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82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包括板后接线座、板后接线板、夹紧铜圈以及连接铜柱,板后接线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夹紧铜圈位于凹槽内;板后接线板滑动连接于凹槽,其一端设置于夹紧铜圈内,其另一端位于板后接线座外侧,板后接线板上套设有一端接触夹紧铜圈底端外表面,其另一端接触凹槽底部的弹性部件;凹槽深度C1以及连接铜柱一端面至断路器背面的距离A均大于夹紧铜圈开口端表面至板后接线板一端的轴向宽度B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板后接线板上增加保压弹簧,使得连接铜柱的端面与板后接线板端部紧贴达到增大载流接触面改善升温性能的目的,解决了因尺寸导致适配性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断路器尺寸标准有较大的差异,通用的板后接线装置与其配合不好。参见附图1,其中A为连接铜柱插入断路器背面接线孔内并与断路器接线板紧贴后,连接铜柱远离断路器的一端到断路器底表面之间的距离;B为夹紧铜圈的长度:
1)当A=B时,连接铜柱的另一端圆周面插入夹紧铜圈内,且端面与板后接线板端部接触,这种情况相对比较“理想”,市场上产品互配时几乎很难实现,即便实现了,端部刚好接触也没有压力,无法改善电流导通效果。
2)当A>B时,连接铜柱的另一端圆周面插入夹紧铜圈内,且端面与板后接线板端部接触,这种情况四周和端部都可靠接触,可以改善电流导通效果,但断路器装配时无法与板后装配贴平,始终有间隙“X”,因此不可取。
3)当A<B时,连接铜柱的另一端圆周面插入夹紧铜圈内,但端面与板后接线板端部无法接触,始终有间隙“D”,这种情况仅四周可靠接触,电流导通效果相对差一些,但可以解决市场上断路器尺寸差异的互配问题。
所以,市场上通用的板后接线装置基本均选择A<B,往往接线铜柱一端与断路器接线板连接可靠,但是另一端出现图1中的间隙“D”,使得连接铜柱与板后接线板接触不好,导致产品升温过高甚至断路器烧毁的现象。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通过在板后接线板上增加一个保压弹簧,以及相关长度设定,使得连接铜柱的端面与板后接线板端部紧贴达到增大载流接触面改善升温性能的目的,解决了市场上因尺寸导致通用适配性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包括板后接线座、板后接线板、夹紧铜圈以及连接铜柱,所述接线铜柱套设于断路器背面接线孔内与断路器接线板紧密接触,所述板后接线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夹紧铜圈位于所述凹槽内且其开口朝向凹槽开口;所述板后接线板滑动连接于凹槽,其一端设置于夹紧铜圈内,其另一端位于所述板后接线座外侧,所述板后接线板上套设有一端位于夹紧铜圈底端外表面,其另一端位于凹槽底部的弹性部件;所述凹槽深度C1以及所述连接铜柱远离断路器背面的一端面至断路器背面的距离A均大于所述夹紧铜圈开口端表面至板后接线板一端的轴向宽度B1。
进一步地,所述板后接线板的剖面为T型,其T型顶端位于夹紧铜圈内表面,其下端套设一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A与B1间的距离差小于所述夹紧铜圈底表面至凹槽底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板后接线板位于板后接线座外侧的一端固定有一限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保压弹簧。
有益效果:
传统的断路器板后接线装置为了适配市场上不同尺寸的断路器,设置A<B,但是连接铜柱与板后接线板的端面始终无法接触,始终有间隙“D”,本实用新型夹紧铜圈设置于一个凹槽内,且夹紧铜圈的长度原小于凹槽的深度,并且在板后接线板上套设一个弹性部件,通过连接铜柱挤压夹紧铜圈与板后接线板,这样板后接线板自动向后方移动,弹性部件处于挤压状态,连接铜柱与板后接线板端面一直处于紧贴状态,解决了市面上因尺寸差异引起的互配问题,并且改善升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市面上常见的板后接线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未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已装配示意图。
1-断路器,2-接线螺栓,3-断路器接线板,4-连接铜柱,5-夹紧铜圈,6-板后接线板,7-限位销,8-板后接线座,9-保压弹簧,10-凹槽,1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方式1: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为了解决市面上断路器尺寸差异导致的板后接线装置通用适配性查,升温性能低的问题,公开了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该板后接线装置包括板后接线座8、板后接线板6、夹紧铜圈5以及连接铜柱4,连接铜柱4插入在断路器背面接线孔内与断路器接线板3紧密接触,并且通过接线螺栓2固定连接。连接铜柱4的外直径等于夹紧铜圈5的内环直径。
板后接线座8竖直设置,板后接线座8面向断路器1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0,夹紧铜圈5位于凹槽10内且夹紧铜圈5的开口朝向凹槽10的开口,参见附图2。在凹槽10底部与夹紧铜圈5的底部都开设一个通孔11。板后接线板6从夹紧铜圈5底部的通孔11一直插入到凹槽10底部的通孔11。板后接线板6的一端固定在夹紧铜圈5的底部内表面,另一端位于板后接线座8的外侧。
在板后接线板6上套设一个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可以为一保压弹簧9,保压弹簧9的一端位于夹紧铜圈5底端外表面,其另一端位于凹槽10底部。
凹槽深度C1以及连接铜柱4远离断路器1背面的一端面至断路器背面的距离A均大于夹紧铜圈5开口端表面至板后接线板6一端的轴向宽度B1,参见附图2。
A与B1间的距离差小于夹紧铜圈5底表面至凹槽10底部之间的距离。这样A插入夹紧铜圈5内时,连接铜柱4与夹紧铜圈5内表面紧密接触(侧壁与底面均接触),此时断路器1背面与板后接线座8还是不接触的,之间的距离(压力超程):X1=A-B1,此时为了将断路器1背面与板后接线座8接触,需要继续按压断路器1,这样夹紧铜圈5在按压下继续向凹槽10底部前进,所以X1=A-B1需要小于夹紧铜圈5底表面至凹槽10底部之间的距离X2,如果X1大于X2,则无法保证断路器1背面与板后接线座8有效接触。
本实施方式为中可以将板后接线板6的剖面设置为T型,其T型顶端位于夹紧铜圈5内表面,其下端套设一弹性部件,弹性部件为保压弹簧9。使用T型板后接线板6更容易固定。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改进方案为:板后接线板6位于板后接线座8外侧的一端固定有一限位销7,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紧固件方式固定于板后接线板6的一端,这样安装的时候将板后接线板6插入凹槽10时,使用限位销7固定,这样防止板后接线板6滑落,起到限位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操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工作原理:
1、将板后接线装置的连接铜柱4插入断路器1背面接线孔内并与断路器接线板3紧贴后通过接线螺栓2固定。
2、将T型板后接线板6穿过夹紧铜圈5的通孔11内,并将夹紧铜圈5设置于板后接线座8的凹槽10内,并穿过凹槽10底部的通孔11内。
3、在板后接线板6的外侧固定一个限位销7.
4、将接线铜柱4未插入断路器1背面接线孔内的一端插入夹紧铜圈5内,其其圆周面与夹紧铜圈5圆周面紧密接触,接线铜柱4的端面与板后接线板6端部紧密接触。
5、按压断路器1使保压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直到断路器1背面与板后接线座8接触,此时再固定断路器1。
本实用新型,方案中增设了保压弹簧9,为确保有足够的保压行程,设计时确保C1远大于B1(改进前的方案C≈B)。板后接线装置自然状态时A>B1,这样可以确保接铜柱4的另一端圆周面插入夹紧铜圈5内且端面与板后接线板6端部接触,压力超程为X1且X1=A-B1。在确保接触可靠的前提下,B1越小超程X1越大,接触越可靠,市场通用性越强。
故新设计在确保接铜柱4的另一端圆周面和端面可靠接触的情况下解决了因尺寸差异导致市场通用适配性效果差的问题。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包括板后接线座、板后接线板、夹紧铜圈以及连接铜柱,所述连接铜柱插入断路器背面接线孔内与断路器接线板紧密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后接线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夹紧铜圈位于所述凹槽内且其开口朝向凹槽开口;所述板后接线板滑动连接于凹槽,其一端设置于夹紧铜圈内,其另一端位于所述板后接线座外侧,所述板后接线板上套设有一端接触夹紧铜圈底端外表面,其另一端接触凹槽底部的弹性部件;所述凹槽深度C1以及所述连接铜柱远离断路器背面的一端面至断路器背面的距离A均大于所述夹紧铜圈开口端表面至板后接线板一端的轴向宽度B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后接线板的剖面为T型,其T型顶端位于夹紧铜圈内表面,其下端套设所述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与B1间的距离差小于所述夹紧铜圈底表面至凹槽底部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后接线板位于板后接线座外侧的一端固定有一限位销。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保压弹簧。
CN202020175023.7U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Active CN211182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5023.7U CN211182126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5023.7U CN211182126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82126U true CN211182126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5023.7U Active CN211182126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821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2599A (zh) 一种适用于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
CN211182126U (zh) 一种接触可靠的板后接线装置
US11081825B1 (en) Double-pole butting connector
CN106898906A (zh) 双线端子台结构
US80704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assageway with hard stop preventing over-compression during downward operation
CN214280308U (zh) 一种防松动脱落的插头装置
CN211907772U (zh) 一种防脱型排针
CN210722928U (zh) 免压接线端子
CN211879674U (zh) 一种防进锡排母连接器
CN210692840U (zh) 一种可限位结构的电池插座
CN209913116U (zh) 绝缘压板及使用该绝缘压板的充电插座
CN208209025U (zh) 贴片连接器
CN207233996U (zh) 插座端子
CN208209153U (zh) 一种锁扣式连接器
CN110366325A (zh) 一种用于pcb板连接器的压接装置和方法
CN208209051U (zh) 一种条形连接器
CN211655127U (zh) 一种新型导电插套
CN110907668A (zh)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信号输入接头的保护装置
CN209183767U (zh) 一种插座式连接端子台
CN204793303U (zh) 插拔端子
CN208209091U (zh) 条形连接器
CN219627005U (zh) 一种快速铆接气密高防护连接器
CN215645134U (zh) 一种连接器与电机一体化接插结构
CN219040785U (zh) 大电流触头
CN220672907U (zh) 一种短接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