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0997U -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0997U
CN211130997U CN201921821165.XU CN201921821165U CN211130997U CN 211130997 U CN211130997 U CN 211130997U CN 201921821165 U CN201921821165 U CN 201921821165U CN 211130997 U CN211130997 U CN 211130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cale
points
inspection card
rul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211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丰超
白戈
于小博
刘颖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8211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0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0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0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包括带有刻度的长条形尺体、三棱镜和翻转拍,尺体设有检测刻度点和检测定位点,检测定位点位于尺体中央,检测刻度点有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检测定位点两侧,三棱镜采用6PD的三棱镜,检测定位点为一向下的箭头形状图案,其上方有一圆形镂孔,检测刻度点为圆形、星形、方形等可以起指示作用的图案,检测刻度点的间距相等,每个检测刻度点均标有检测刻度或具有指示刻度功能的图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测量方法方便省时,测量准确的特点,特别是能够适用于幼儿的大量隐斜初步筛查及AC/A的测量。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视光学检测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背景技术
隐斜视是一种眼位偏斜,受融合控制的影响,隐斜表现不明显。当融合不足以代偿隐斜时,可表现为双眼无法持久阅读,近距工作时眼部不适、长时间阅读时视物模糊、眼痛、头疼、复像、头晕及恶心。隐斜视可发展为显斜视,明显破坏人的三级视功能甚至还可导致斜视性弱视,若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儿童,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发育,危害青少年视觉健康。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又称为AC/A,该值对评价隐斜具有重要意义,正常人AC/A值为3-6,高AC/A易导致集合过度,进而诱发内隐斜;低AC/A易导致集合不足,进而诱发外隐斜。
隐斜可通过医学手段进行矫正,进而规避上述眼科疾病的风险,因此隐斜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隐斜的检查可分为相联性隐斜检查和分离性隐斜检查。分离性隐斜检查可分为三棱镜+交替遮盖法、Von Graefe检查法、Thorington改良法以及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对检查者有很高的要求,Von Graefe检查法、Thorington改良法均需在昂贵的综合验光仪上进行,同视机成本高,难以普及。
AC/A可分为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常用刺激性AC/A。刺激性AC/A测量分为计算性AC/A和梯度性AC/A。梯度性AC/A更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其常用方法有三棱镜+交替遮盖法、Von Graefe检查法、Thorington改良法以及同视机检查法。其中三棱镜+交替遮盖法不仅对检查者要求高,且耗时长。Von Graefe法检查步骤繁琐,耗时长,Thorington改良法以及同视机检查法因准确性差,临床使用少。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该测量尺使用方便,检查结果准确性高,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包括带有刻度的长条形尺体、三棱镜和翻转拍,尺体设有检测刻度点和检测定位点,检测定位点位于尺体中央,检测刻度点有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检测定位点两侧,三棱镜采用6PD的三棱镜。
优选的,所述检测定位点为一向下的箭头形状图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检测定位点上方有一圆形镂孔。
优选的,所述检测刻度点为圆形、星形、方形等可以起指示作用的图案,检测刻度点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每个检测刻度点均标有检测刻度或具有指示刻度功能的图案。
优选的,所述尺体两端标有内隐斜或外隐斜标志,尺体底部标有检测距离。
优选的,所述尺体为采用白色不透明材料制成,检测定位点右侧的检测刻度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红色文字或图案;检测定位点左侧的检测刻度、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黑色文字或图案。
优选的,所述尺体正反两面均设有上述检测刻度点、检测定位点、检测刻度、检测距离及内外隐斜标志。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尺体正反两面的检测刻度点之间的间距不同,可在不同距离进行内外隐斜的检测。
优选的,检测距离/检测刻度点间距=100。在该比例下,在进行AC/A测量时,被测者所看到的检测定位点所指示的刻度即为隐斜度数。根据隐斜度数及计算公式,可迅速计算AC/A值。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而且测量方法方便省时,测量结果准确。
2、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特别是能够适用于幼儿。
3、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测量AC/A和内外隐斜,并且可以适用于大量隐斜初步筛查以及AC/A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尺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尺体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翻转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三棱镜示意图;
图中:1、尺体;2、检测刻度点3、检测定位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参见说明书附图1-2,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包括带有刻度的长条形尺体1、三棱镜和翻转拍,尺体1设有检测刻度点2和检测定位点3,检测定位点3位于尺体1中央,检测刻度点2有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检测定位点3两侧;三棱镜采用6PD的三棱镜,检测定位点3为一向下的箭头形状图案,检测定位点3上方有一圆形镂孔,检测刻度点2为圆形、星形、方形等可以起指示作用的图案,检测刻度点2的间距相等,每个检测刻度2点均标有检测刻度或具有指示刻度功能的图案。尺体1两端标有内隐斜或外隐斜标志,尺体1标有检测距离,尺体1为采用白色不透明材料制成,检测定位点3右侧的检测刻度点2、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红色文字或图案;检测定位点3左侧3的检测刻度点2、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黑色文字或图案;优选的,尺体1正反两面均设有上述检测刻度点2、检测定位点3、检测刻度及内外隐斜标志,尺体1正反两面的检测刻度点2之间的间距不同,可在不同距离进行内、外隐斜的检测,检测距离与检测刻度点2间距之比为100,测量的距离不同,检测刻度点2的间距也相应的改变。如:在40cm距离测量时检测刻度点2的间距为4mm;在33cm距离测量时检测刻度点2的间距为3.3mm。
检查方法
一、隐斜检查
将尺体水平置于受测者眼前一定距离,距离等于尺体下端标注的检测距离,在受测者一侧眼前放置一底朝下的6PD的三棱镜,询问受检者是否能够看到尺体上有上下两行检测刻度点,如未看到则继续增大三棱镜的度数,如增大三棱镜度数后仍无法看到上下两行检测刻度点则证明受测者患有垂直隐斜,不适用于本方法检测。如受检者能够看到上下两行检测刻度点,则受测者所看到的检测定位点(即向下的箭头)所指示的刻度即为受测者的隐斜度数,如受测者看到箭头指向尺体左侧即说明受测者为外隐斜,检测定位点处于尺体右侧即说明受测者为内隐斜。
二、AC/A测量
在上述检测的基础上,在受测者眼前放置相应度数的翻转拍,重复检查步骤,即可根据检测数值计算出首测者的AC/A值。
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49978620000051
其中P1为未使用翻转拍时的隐斜度数;
P2为使用翻转拍后的隐斜度数;
D为翻转拍的球镜度数。
具体操作如下:测量并记录受测者未加翻转拍时的隐斜度数,记为P1,在受测者面前增加一个具有一定球镜度数的翻转拍,重复上述测量,得到隐斜度数,记为P2,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受测者的AC/A值,为减少测量误差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更换不同球镜度数的翻转拍,按照上述方法测量受测者在不同球镜度数下的AC/A值,如球镜度数为±1.00DS、±2.00DS。不同球镜度数测量下的AC/A值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测量记录表如下:
翻转拍球镜屈光度 +2.00DS +1.00DS 0 -1.00DS -2.00DS
隐斜值 P<sub>2a</sub> P<sub>2b</sub> P<sub>1</sub> P<sub>2c</sub> P<sub>2d</sub>
AC/A N<sub>1</sub> N<sub>1</sub> N<sub>3</sub> N<sub>4</sub>
其中,P1为未使用翻转拍时的隐斜度数;P2a,P2b分别为使用翻转拍球镜+2.00DS,+1.00DS时的隐斜度数;N1,N1分别为使用翻转拍球镜+2.00DS,+1.00DS时的AC/A值。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刻度的长条形尺体、三棱镜和翻转拍;所述尺体设有检测刻度点和检测定位点,检测定位点位于尺体中央;所述检测刻度点有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检测定位点两侧,所述三棱镜采用6PD的三棱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定位点为一向下的箭头形状图案,检测定位点上方有一圆形镂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刻度点为由若干起指示作用的图案组成,检测刻度点的间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刻度点为实心圆形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检测刻度点均标有检测刻度或具有指示刻度功能的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尺体两端标有内隐斜或外隐斜标志,尺体底部标有检测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距离与所述检测刻度点的间距之比为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尺体为采用白色不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检测定位点右侧的检测刻度点、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红色;检测定位点左侧的检测刻度点、隐斜标志及检测刻度为黑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尺体正反两面均设有检测刻度点、检测定位点、检测刻度、检测距离、内隐斜及外隐斜标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尺体正反两面的检测刻度点之间的间距不同。
CN201921821165.XU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Active CN211130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1165.XU CN211130997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1165.XU CN211130997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0997U true CN211130997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2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21165.XU Active CN211130997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0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8965A (zh) 便携式人体平衡评测训练系统
WO2015176573A1 (zh) 双盲设计的电子视力检测系统
CN211130997U (zh) 一种基于隐斜测量的ac/a检查卡
Schuster First results from the Oxford anthropometric laboratory
Johnson et al. Photogrammetry of the optic disc in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on with simultaneous stereo photography.
CN106419922B (zh) 一种人体数据分类方法
Sloan Needs for precise measures of acuity: equipment to meet these needs
CN208404577U (zh) 脊柱侧弯舞蹈训练测量诊断仪
CN100362962C (zh) 普适型视力表
CN213455408U (zh) 一种角膜接触镜镜片厚度检测装置
CN206080530U (zh) 一种儿童体表面积测量装置
US1999054A (en) Ophthalmic test-media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CN112146739B (zh) 一种儿童保健科用身高体重一体式测量装置
CN105011899B (zh) 一种实验动物眼位曲率半径及瞳孔直径的计算方法
CN211961999U (zh) 一种瞳孔检测仪的机体调节装置
CN114209274A (zh) 一种通过视效率预测汉语阅读障碍的方法
CN209997163U (zh) 一种普适型智能化运动风险评估装置
CN208573723U (zh) 一种用于眼底检测的模型眼
CN219846541U (zh) 远近距离隐斜度测量卡
CN205306959U (zh) 躯体摆动仪
CN214284868U (zh) 一种具有计时和瞳距测量功能的双面镜
Koskin et al. Modern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resolving power of the visual system
CN211155723U (zh) 一种智能视力检测仪
CN201987544U (zh) 一种环形视力表
CN219021181U (zh) 一种儿童压力性损伤评估功能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Group 2, wangzheng village, Wanrong County, Yu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044200

Co-patentee after: Bai Ge

Patentee after: Zhou Fengchao

Co-patentee after: Yu Xiaobo

Co-patentee after: Liu Yingdong

Address before: Group 2, Wang Zheng Cun, Wang Xian Xiang, Wanrong County,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Bai Ge

Patentee before: Zhou Fengchao

Co-patentee before: Yu Xiaobo

Co-patentee before: Liu Ying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