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0207U - 冷藏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藏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0207U
CN211120207U CN201921848475.0U CN201921848475U CN211120207U CN 211120207 U CN211120207 U CN 211120207U CN 201921848475 U CN201921848475 U CN 201921848475U CN 211120207 U CN211120207 U CN 211120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heat dissipation
refrigerator
electromagnetic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84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坤坤
王海娟
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0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0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46Dielectric heating
    • H05B6/62Apparatu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46Dielectric heating
    • H05B6/48Circ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箱体,其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和压机舱;制冷系统,设置于所述压机舱中,配置为向所述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加热系统,具有电磁发生模块,配置为在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所述储物间室中的待加热物;以及供电模块,配置为向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加热系统供电;其中,所述电磁发生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压机舱中。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由于将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分别设置于压机舱中,可以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风机对两者进行散热,共用一个散热系统,使得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供电模块无需单独安装于后壁,节省空间。

Description

冷藏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均设置于压机舱中的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食物在冷冻的过程中,食物的品质得到了保持,然而冷冻的食物在加工或食用前需要解冻。为了便于用户冷冻和解冻食物,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电磁波装置来解冻食物。现有的冰箱是将电源单独安装在后壁的发泡层中,减薄了发泡层,影响间室的制冷效果,而且散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均设置于压机舱中的冷藏冷冻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散热效果好的冷藏冷冻装置。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和压机舱;
制冷系统,设置于压机舱中,配置为向储物间室提供冷量;以及
电磁发生系统,配置为在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储物间室中的待加热物,其包括用于产生电磁波的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
其中,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均设置于压机舱中。
可选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支撑架,设置于压机舱内;屏蔽盒,用于放置电磁发生模块;以及电源盒,用于放置供电模块;其中,支撑架的上方设置电源盒,支撑架的下方设置屏蔽盒。
可选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散热翅片,设置于屏蔽盒上方,与电磁发生模块热连接;压机舱在其侧壁设置有通风口;支撑架与屏蔽盒之间限定有散热腔,散热腔正对通风口设置;散热翅片位于散热腔内,从而利用通风口的进风增强散热翅片的散热。
可选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引风壳,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入风口连通散热腔;制冷系统包括散热风机和冷凝器;散热风机设置于引风壳内,冷凝器设置于出风口的风路下游,从而使得通风口的进风进入散热腔,受散热风机带动,通过入风口到达出风口后排出到达冷凝器。
可选地,散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可选地,引风壳和支撑架卡合固定。
可选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蒸发皿,设置于压机舱内;以及支撑板,设置于蒸发皿内,其上设置冷凝器;引风壳在风路下游形成有固定板,固定板与支撑板固定。
可选地,支撑架具有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顺着风路相对设置,两者之间设置第三侧板;其中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限定出散热腔的入口,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限定出散热腔的出口;入口相对通风口设置,出口连通入风口。
可选地,电源盒设置于顶板上方,其底部设置有导热胶。
可选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筒体,设置于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内,并开设有取放口;门体,设置于取放口处,用于开闭取放口;以及辐射天线,设置于筒体内并与电磁发生模块电连接,以根据电磁波信号在筒体内产生相应频率的电磁波。
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由于将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分别设置于压机舱中,可以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风机对两者进行散热,共用一个散热系统,使得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供电模块无需单独安装于后壁,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设置了支撑架、屏蔽盒和电源盒,安装工序简化,组装效率提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引风壳,通风口的进风进入散热腔受散热风机带动通过入风口到达出风口后排出到达冷凝器,增加了电磁发生模块与供电模块的通风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引风壳在风路下游形成有固定板,固定板引入蒸发皿中,增大了蒸发皿的蒸发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部分部件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的E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的F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的G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部分部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冰箱的引风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冰箱的顶盖板、电源盒、支撑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冰箱的压机舱的部分部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冰箱的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加热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加热系统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室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电器室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室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器室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从后向前观察加热系统位于储物间室中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发生模块及其安装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200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冰箱200包括:箱体、箱门、制冷系统、加热系统100以及供电模块162。箱体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在图示实施例中,储物间室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冷藏间室221和和设置于冷藏间室221下方的冷冻间室222。箱体可包括内胆220、外壳230以及设置于内胆220和外壳230之间的保温层210。外壳230可包括分别位于保温层210横向两侧的两个侧面板、位于保温层210底部的底钢231和位于保温层210后部的后背板。箱门用于分别开闭一个储物间室。制冷系统设置于压机舱2311中,配置为向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包括压缩机(图中未示出)、冷凝器246、蒸发器242和将蒸发器242产生的冷量吹送到冷冻间室222内的制冷风机244、以及为冷凝器246散热的散热风机245。电磁发生系统配置为在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所述储物间室中的待加热物,其包括用于产生电磁波的电磁发生模块161和供电模块162。供电模块162配置为向制冷系统和电磁发生模块161供电。其中,电磁发生模块161和供电模块162分别设置于压机舱2311中。加热系统100的筒体110设置于冷冻间室222内。冰箱200还包括接收市电的电源线(图中未示出),用于为电磁发生模块161和制冷系统供电。电源线可包括与市电中的地线连接并与底钢231导电连接的接地线,以防止冰箱200漏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200由于将电磁发生模块161和供电模块162分别设置于压机舱2311中,可以利用制冷系统的散热风机245对两者进行散热,共用一个散热系统,使得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供电模块162无需单独安装于后壁,节省空间。
图2是图1所示的冰箱200的压机舱2311的立体示意图。底钢231限定有压机舱2311,压缩机、冷凝器246、和散热风机245可设置于压机舱2311内。压机舱2311的两个横向侧壁可分别开设有一个通风口2312,以使环境空气进入压机舱2311内为冷凝器246和压缩机散热。
图11是图2所示的冰箱200的加热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加热系统100的剖视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加热系统100的A部分的放大图。加热系统100可包括筒体110、门体120和电磁发生系统。筒体110可用于放置待加热物,且在其前壁或顶壁可开设有取放口,用于取放待加热物。门体120可通过适当方法与筒体110安装在一起,例如滑轨连接、铰接等,用于开闭取放口。加热系统100还包括用于承载待加热物的抽屉140,抽屉140的前端板设置为与门体120固定连接,两个横向侧板通过滑轨与筒体110活动连接。筒体110和门体120可分别设置有电磁屏蔽特征,使门体120在关闭状态时与筒体110导电连接,以防止电磁泄露。
电磁发生系统还包括辐射组件。供电模块162设置为与电磁发生模块161电连接,以为电磁发生模块161提供电能,进而使电磁发生模块161产生电磁波信号。辐射组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于筒体110或通达至筒体110内的辐射单元,且一个或多个辐射单元均与电磁发生模块161电连接,以根据电磁波信号产生相应频率的电磁波,对筒体110内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在一些实施例,辐射单元的数量可为一个,且该辐射单元为平板式辐射天线150。在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10可由金属制成,以作为接收极接收辐射天线150产生的电磁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筒体110的顶壁可设置有接收极板,以接收辐射天线150产生的电磁波。
辐射天线150的周缘可由平滑曲线构成,以筒体110内电磁波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待加热物的温度均匀性。其中,平滑曲线指曲线方程为一阶导数连续的曲线。在工程中意味着辐射天线150的周缘无尖角。
加热系统100还可包括天线罩130,以将筒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加热室111和电器室112。待加热物和辐射天线150可分别设置于加热室111和电器室112,以将待加热物和辐射天线150分隔开,防止辐射天线150脏污或误触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罩130可由绝缘材料制成,以使辐射天线150产生的电磁波可穿过天线罩130加热待加热物。进一步地,天线罩130可由非透明材料制成,以减少电磁波在天线罩130处的电磁损耗,进而提高对待加热物的加热速率。前述非透明材料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非透明材料可为PP材料、PC材料或ABS材料等。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室112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电器室112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器室112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器室112的C部分的放大图。天线罩130还可用于固定辐射天线150,以简化加热系统100的装配流程、便于辐射天线150的定位安装。具体地,天线罩130可包括分隔加热室111和电器室112的隔板131、以及与筒体110内壁固定连接的裙部132。其中,辐射天线150可设置为与隔板131固定连接。天线罩130还可包括多个加强筋,该加强筋设置为连接隔板131和裙部132,以提高天线罩13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天线150可设置为与天线罩130卡固连接。辐射天线150可形成有多个卡接孔151,天线罩130可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卡扣133,多个卡扣133设置为分别穿过多个卡接孔151与辐射天线150卡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扣133可由间隔设置且镜像对称的两个倒勾组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卡扣133可由垂直于辐射天线150并中部中空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的内端缘倾斜于固定部向天线延伸的弹性部组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天线150可设置为通过电镀工艺固定于天线罩130。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罩130可设置于筒体110的底部,以避免因用户放置过高的待加热物损坏天线罩130。辐射天线150可水平地固定于隔板131的下表面。
辐射天线150可设置于筒体110的1/3~1/2高度处,例如1/3、2/5或1/2,以使加热室111的容积较大的同时,使加热室111内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进而使待加热物被快速地加热。
加热系统100还可包括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170。具体地,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170可包括检测单元171、控制单元172、和匹配单元173。检测单元171可串联在电磁发生模块161与辐射天线150之间,并配置为实时检测经过其的入射波信号和反射波信号的特定参数。控制单元172可配置为从检测单元171获取该特定参数,根据该特定参数计算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功率。在本实用新型中,特定参数可为电压值和/或电流值。控制单元172可进一步根据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功率计算待加热物的电磁波吸收率,并将电磁波吸收率与预设吸收阈值比较,当电磁波吸收率小于预设吸收阈值时向匹配单元173发送调节指令。预设吸收阈值可为60~80%,例如60%、70%、或80%。匹配单元173可串联在电磁发生模块161与辐射天线150之间,并配置为根据控制单元172的调节指令对电磁发生模块161的负载阻抗进行调节,提高电磁发生模块161的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的匹配度,以在加热室111内放置有固定属性(种类、重量、体积等)不同的食物、或食物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均有较多的电磁波能量被辐射在加热室111内,进而提高加热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0可用于解冻。控制单元172还可配置为根据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功率计算待加热物的介电系数的虚部变化率,并将虚部变化率与预设变化阈值比较,当待加热物介电系数的虚部变化率大于等于预设变化阈值时向电磁发生模块161发送停止指令,使电磁发生模块161停止工作,解冻程序终止。预设变化阈值可通过测试不同固定属性的食物在-3~0℃时的介电系数的虚部变化率获得,以使食物具有较好的剪切强度。例如当待加热物为生牛肉时,预设变化阈值可设置为2。控制单元172还可配置为接收用户指令并根据用户指令控制电磁发生模块161开始工作,其中控制单元172配置为与供电模块162电连接,以从供电模块162获取电能并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170可集成于一块电路板,并与辐射天线150平行设置,以便于辐射天线150与匹配模块的电连接。天线罩130与筒体110对应匹配单元173的位置处可分别开设有散热孔190,以使匹配单元17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散热孔190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170可设置于辐射天线150的后侧。散热孔190可开设于天线罩130和筒体110的后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筒体110可设置为接地,以将其上的电荷导出,提高加热系统100的安全性。
加热系统100还可包括金属支架180。金属支架180可设置为连接电路板与筒体110,以支撑电路板并将电路板上的电荷经由筒体110导出。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支架180可由互相垂直的两部分组成。
图18是从后向前观察加热系统100位于储物间室中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发生模块161及其安装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压机舱2311内还可设置有用于放置电磁发生模块161的屏蔽盒280、和设置于屏蔽盒280下方并与屏蔽盒280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290。固定支架290可设置为与压机舱2311的底壁固定连接。屏蔽盒280可开设有多个过孔,以分别显露电磁发生模块161与供电模块162电连接的供电端口281、与辐射天线150电连接的波导接口282、与控制单元172电连接的信号端口283以及与冰箱200的主控板电连接的信号端口。压机舱2311内还可设置有与电磁发生模块161热连接的散热翅片270,以增大电磁发生模块161的散热面积,提高电磁发生模块161的散热效率。其中屏蔽盒280可形成有向上的开口,散热翅片270可设置于屏蔽盒280的上开口处,在便于散热翅片270与压机舱2311内气体热交换的同时,避免电磁发生模块161受压机舱2311内其他电器件的干扰导致电磁波信号传输产生误差。
一部分金属支架180可设置于电路板的后部并沿横向方向竖直延伸,且其可开设有两个接线口,使检测单元171(或匹配单元173)的接线端子175和控制单元172的接线端子174分别自一个接线口伸出通过信号传输线251与电磁发生模块161电连接。
特别地,筒体110可通过导线252与底钢231导电连接,以将其上的电荷导向底钢231,避免安全隐患。信号传输线251和导线252可预置于保温层210内,并穿过内胆220和底钢231在冷冻间室222和压机舱2311内分别留有接线端子,以使信号传输线251和导线252可一同走线,节约装配成本。导线252的两个接线端子可通过紧固件261分别与筒体110和底钢231导电连接,装配时只需拧紧紧固件便可实现导线252的与筒体110和底钢231稳定可靠地导电连接。
图3是图2所示的冰箱200的压机舱2311的部分部件的一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2311的E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2311的F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图3所示的压机舱2311的G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图2所示的冰箱200的压机舱2311的部分部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冰箱200的引风壳300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的冰箱200的顶盖板400、电源盒500、支撑架7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所示的冰箱200的压机舱2311的部分部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冰箱200还包括:支撑架700、电源盒500、引风壳300和支撑板800。
支撑架700设置于压机舱2311内,与屏蔽盒280之间限定有散热腔703,散热腔703正对通风口2312设置。散热翅片位于散热腔703内,从而利用通风口2312的进风增强散热翅片的散热。支撑架700包括顶板710、第一侧板721、第二侧板722和第三侧板723。第一侧板721和第二侧板722顺着风路相对设置,两者之间设置第三侧板723。第一侧板721的末端形成有水平部724,与固定支架290固定。第二侧板722的末端延伸至屏蔽盒280的上方。顶板710、第一侧板721和第二侧板722限定出散热腔703的入口701,顶板710、第一侧板721、第二侧板722和第三侧板723限定出散热腔703的出口702。入口701相对压机舱2311的通风口2312设置,出口702连通引风壳300的入风口303。
电源盒500用于放置供电模块162,设置于支撑架700的顶板710上方,包括底板510、第一侧板521、第二侧板522、第三侧板523和第四侧板524,其中底板510贴靠支撑架700的顶板710设置,第一侧板521和第二侧板522是顺着风向相对设置,第三侧板523和第四侧板524是垂直于风向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冰箱200还包括顶盖板400,具有本体部410和自本体部410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421和第二连接部422。在电源盒500中放入供电模块162后,将顶盖板400与电源盒500固定。优选地,在电源盒500的底部还注入导热胶600。自压机舱2311的通风口2312的进风在散热腔703内带走上部的供电模块162的热量以及散热腔703中散热翅片的热量。
引风壳300具有上壳体301和下壳体302。上壳体301包括第一部分311、第二部分312。下壳体302包括第一部分321、第二部分322、第三部分323。上壳体301的第一部分311是顶面大致为水平面,底面为斜面的结构。下壳体302的第一部分321的顶面具有与上壳体301的第一部分311的斜面相适配的斜面。上壳体301的第一部分311和下壳体302的第一部分321共同限定出引风壳300的入风口303,并且在上壳体301的第一部分311和下壳体302的第一部分321处分别形成有凸缘313和凸缘324。在支撑架700的顶板710上形成有卡勾711,卡勾711和凸缘313配合将引风壳300和支撑架700固定。
上壳体301的第二部分312和下壳体302的第二部分322共同限定出可容纳散热风机245的腔室。散热风机245为贯流风机。上壳体301的第二部分312相对于贯流风机的出风侧开设有引风壳300的出风口3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风机245设置于引风壳300内,冷凝器246位于出风口304的风路下游,从而使得通风口2312的进风进入散热腔703,受散热风机245带动,通过入风口303到达出风口304后排出到达冷凝器246。
在压机舱2311内还设置有蒸发皿241,位于冷凝器246下方。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冰箱200还包括支撑板800,设置于蒸发皿241内,其上设置有连接板900,连接板900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冷凝器246的卡爪901。下壳体302的第二部分322的末端还延伸形成有水平设置的第三部分323,其上开设有固定孔325。支撑板800上开设有相应的固定孔,使用螺钉326将下壳体302与支撑板800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风壳300在风路下游引入蒸发皿241中,增大了蒸发皿241的蒸发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蒸发皿241内部还设置有加热丝243。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和压机舱;
制冷系统,设置于所述压机舱中,配置为向所述储物间室提供冷量;以及
电磁发生系统,配置为在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所述储物间室中的待加热物,其包括用于产生电磁波的电磁发生模块和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电磁发生模块和所述供电模块均设置于所述压机舱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压机舱内;
屏蔽盒,用于放置所述电磁发生模块;以及
电源盒,用于放置所述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支撑架的上方设置所述电源盒,所述支撑架的下方设置所述屏蔽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屏蔽盒上方,与所述电磁发生模块热连接;
所述压机舱在其侧壁设置有通风口;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屏蔽盒之间限定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正对所述通风口设置,其中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散热腔内,从而利用所述通风口的进风增强所述散热翅片的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风壳,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连通所述散热腔;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散热风机和冷凝器;所述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引风壳内,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风路下游,从而使得所述通风口的进风进入所述散热腔,受所述散热风机带动,通过所述入风口到达所述出风口后排出到达所述冷凝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风机为贯流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壳和所述支撑架卡合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皿,设置于所述压机舱内;以及
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蒸发皿内,其上设置所述冷凝器;
所述引风壳在风路下游形成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具有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顺着风路相对设置,两者之间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其中
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限定出所述散热腔的入口,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限定出所述散热腔的出口;
所述入口相对所述通风口设置,所述出口连通所述入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盒设置于所述顶板上方,其底部设置有导热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筒体,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内,并开设有取放口;
门体,设置于所述取放口处,用于开闭所述取放口;以及
辐射天线,设置于所述筒体内并与所述电磁发生模块电连接,以根据电磁波信号在所述筒体内产生相应频率的所述电磁波。
CN201921848475.0U 2019-02-13 2019-10-30 冷藏冷冻装置 Active CN2111202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944136 2019-02-13
CN201920194413 2019-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0207U true CN211120207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4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8475.0U Active CN211120207U (zh) 2019-02-13 2019-10-30 冷藏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0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93783U (zh) 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冰箱
CN209897300U (zh) 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冰箱
CN209897305U (zh) 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冰箱
CN209893774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09893782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09893780U (zh) 加热装置及冰箱
CN211120207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09893708U (zh) 冷柜
EP3910272B1 (en) Heat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or
CN210625066U (zh) 冰箱
CN210220352U (zh) 冰箱
WO2020140711A1 (zh) 加热装置
RU2778309C1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и мороз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RU2776309C1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холодильник с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RU2777607C1 (ru) Холодильное и мороз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RU2778872C1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холодильник с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CN216114888U (zh) 冷藏冷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