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98953U -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 Google Patents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98953U
CN211098953U CN201921672816.3U CN201921672816U CN211098953U CN 211098953 U CN211098953 U CN 211098953U CN 201921672816 U CN201921672816 U CN 201921672816U CN 211098953 U CN211098953 U CN 211098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inlet pipe
ozone inlet
reaction tank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728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晓军
汪振杰
陆烨晔
谈骏
杨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engtai Swimming P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engtai Swimming P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engtai Swimming P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engtai Swimming P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728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98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98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98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 Preservation Except Freezing, Refrigeration, And Dr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包括:反应罐,限定有容纳腔;第一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一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穿过反应罐的上端并伸入容纳腔;第二臭氧进气管,第二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二进气通道,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与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间隔开相对设置;臭氧发生器;两个导向板,两个导向板间隔开相对设置,靠近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第一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靠近第二臭氧进气管的另一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第二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该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能够提高臭氧扩散效率。

Description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背景技术
现有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通常采用臭氧发生器与臭氧进气管相连,通过臭氧发生器将臭氧通过臭氧进气管输送至反应罐内部,在输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臭氧扩散效率,输送管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不便于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该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提高臭氧扩散效率和分布均匀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内限定有容纳腔;第一臭氧进气管,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反应罐的上端并伸入所述容纳腔;第二臭氧进气管,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反应罐的下端并伸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间隔开相对设置;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另一端连通以向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内输送臭氧;两个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之间,两个所述导向板间隔开相对设置,靠近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靠近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另一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第一臭氧进气管和第二臭氧进气管,并且在第一臭氧进气管和第二臭氧进气管之间设置导向板,能够对臭氧的流动方向进行导向,具有结构简单,提高扩散效率和扩散均匀度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板形成为“匚”字形,所述导向板包括:第一段体,所述第一段体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段体,每个所述第二段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体的一端相连,每个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第二段体的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每个与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第二段体的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段体沿水平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板的截面形成为弧形,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板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分别与所述反应罐的内壁可拆卸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还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承载有催化剂,所述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相连且能够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轴向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还包括:残余臭氧收集阀,所述残余臭氧收集阀设于所述反应罐的顶部;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残余臭氧收集阀相连;残余臭氧消除机构,所述残余臭氧消除机构与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
反应罐10;容纳腔11;
第一臭氧进气管20;第二臭氧进气管30;安装部40;
导向板50;第一段体51;第二段体52;通气孔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包括:反应罐10、第一臭氧进气管20、第二臭氧进气管30、臭氧发生器和两个导向板50。
具体而言,反应罐10内限定有容纳腔11,第一臭氧进气管20沿其轴向设有第一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第一臭氧进气管20的一端穿过反应罐10的上端并伸入容纳腔11,第二臭氧进气管30沿其轴向设有第二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一端穿过反应罐10的下端并伸入容纳腔11,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一端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的一端间隔开相对设置,臭氧发生器分别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的另一端、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另一端连通以向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内输送臭氧,两个导向板50分别位于第一臭氧进气管20的一端和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一端之间,两个导向板50间隔开相对设置,靠近第一臭氧进气管20的一导向板50的至少一部分朝着第一臭氧进气管20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靠近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另一导向板50的至少一部分朝着第二臭氧进气管30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对应的导向板50能够将第一进气通道输送进的臭氧朝着第一臭氧进气管20所在方向扩散,与第二臭氧进气管30对应的导向板50能够将第二进气通道输送进的臭氧朝着第二臭氧进气管30所在方向扩散,提高了臭氧的扩散效率和分布均匀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导向板50形成为“匚”字形,导向板50包括:第一段体51和两个第二段体52,第一段体51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和第二臭氧进气管30相对设置,每个第二段体52的一端与第一段体51的一端相连,每个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对应的第二段体52的另一端朝着第一臭氧进气管20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每个与第二臭氧进气管30对应的第二段体52的另一端朝着第二臭氧进气管30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板50可以与反应罐10的内壁相连。
进一步地,第一段体51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导向板50的截面形成为弧形,便于加工和生产。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对应的导向板50的开口朝向第一臭氧进气管20,与第二臭氧进气管30对应的导向板50的开口朝向第二臭氧进气管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导向板50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气孔53,进一步提高臭氧分布均匀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臭氧进气管20和第二臭氧进气管30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臭氧进气管20和第二臭氧进气管30分别与反应罐10的内壁可拆卸相连,提高了安装稳定性和便捷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还包括安装部40,安装部40承载有催化剂,安装部40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或第二臭氧进气管30相连且能够沿着对应的第一臭氧进气管20或第二臭氧进气管30的轴向活动,能够快速从容纳腔 11内取出和放置安装部40。
可选地,安装部40与第一臭氧进气管20或第二臭氧进气管30卡接,提高了安装和拆卸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还包括:残余臭氧收集阀、连接管和残余臭氧消除机构(图中未示出),残余臭氧收集阀设于反应罐10的顶部,连接管的一端与残余臭氧收集阀相连,残余臭氧消除机构与连接管的另一端相连,也就是说,未充分反应的臭氧通过顶部的残余臭氧收集阀收集,并排至残余臭氧消除机构。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100,采用反应罐10、第一臭氧进气管20、第二臭氧进气管30、臭氧发生器和两个导向板50相结合的装置,能够提高臭氧分布效率和分布均匀度,提高反应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罐,所述反应罐内限定有容纳腔;
第一臭氧进气管,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反应罐的上端并伸入所述容纳腔;
第二臭氧进气管,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沿其轴向设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两端开口,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反应罐的下端并伸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间隔开相对设置;
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另一端连通以向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内输送臭氧;
两个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一端之间,两个所述导向板间隔开相对设置,靠近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的一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靠近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另一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朝着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形成为“匚”字形,所述导向板包括:
第一段体,所述第一段体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相对设置;
两个第二段体,每个所述第二段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体的一端相连,每个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第二段体的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每个与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第二段体的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所在方向的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体沿水平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的截面形成为弧形,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分别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分别与所述反应罐的内壁可拆卸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承载有催化剂,所述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相连且能够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的轴向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臭氧进气管或所述第二臭氧进气管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残余臭氧收集阀,所述残余臭氧收集阀设于所述反应罐的顶部;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残余臭氧收集阀相连;
残余臭氧消除机构,所述残余臭氧消除机构与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相连。
CN201921672816.3U 2019-10-09 2019-10-09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Active CN211098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2816.3U CN211098953U (zh) 2019-10-09 2019-10-09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2816.3U CN211098953U (zh) 2019-10-09 2019-10-09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98953U true CN211098953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9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72816.3U Active CN211098953U (zh) 2019-10-09 2019-10-09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989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1670B2 (e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US8597850B2 (en) Fuel cell without bipolar plates
CN103035933B (zh) 用于燃料电池车辆的底部集成排气路径
US10396380B2 (en) On-vehicle fuel cell system
CN211098953U (zh) 新型高效臭氧接触反应罐
US20170229714A1 (en) Embossed metal seal design with improved contact pressure uniformity under conditions of misalignment
CN102376965A (zh) 燃料电池设备
CN218548490U (zh) 单电池、燃料电池及车辆
CN116314910A (zh) 氢燃料电池电堆
CN102122719A (zh) 具有导流件的气冷式燃料电池结构
CN113745619A (zh) 一种燃料电池进气结构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CN213314874U (zh) 旋风板及流化床
CN208735867U (zh) 一种隔风立板与底盘的限位结构及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2637883B (zh) 用于使垂直取向的集管中的浮力驱动流最少化的装置
CN216389444U (zh) 风冷双极板
CN220731584U (zh) 气流分配装置及其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
CN114361657B (zh) 一种单电解质铝空气电池单体结构
CN215911448U (zh) 一种燃料电池进气结构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CN215667337U (zh) 厌氧反应器
US10530004B2 (en) Fuel cell stack
CN216441533U (zh) 一种上模快速出废料装置
CN215560710U (zh) 电解槽及制氢氧机
CN210936363U (zh) 锂电池无尘生产车间及其油雾排放系统
CN219363832U (zh) 铜箔电解槽
CN211876529U (zh) 带有下料组件的气流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