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1675U -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1675U
CN211061675U CN201921567106.4U CN201921567106U CN211061675U CN 211061675 U CN211061675 U CN 211061675U CN 201921567106 U CN201921567106 U CN 201921567106U CN 211061675 U CN211061675 U CN 211061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sistor
heat
conductor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671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ertai Small Applianc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ertai Small Applianc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ertai Small Applianc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ertai Small Applianc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671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1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1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1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检测电路及发热设备,在检测电路中,过零检测电路一端连接交流电,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第一端;开关电路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第二端,另一端连接第一发热导体第一端;连接电路一端连接第一发热导体第二端,另一端连接第二发热导体第一端,第二发热导体第二端连接交流电;在连接电路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点,采样电路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第三端,另一端连接第一节点,第一节点至第一发热导体形成第一支路,第一节点至采样电路形成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电阻,控制电路能够根据在开关电路断开时采集的第一电信号和在开关电路闭合时采集的第二电信号确定开路情况。通过上述方式,能及时确定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路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发热设备大多使用发热导体来提供热能。在发热设备工作过程中,若发热导体出现开路的情况,则发热导体开路部分的线头会刺破绝缘层,导致发热导体漏电,此时,若用户继续使用发热设备,则容易触电,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如何及时确定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通过该检测电路能够及时确定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防止发热导体开路后继续使用导致漏电,提高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是否存在开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开关电路、连接电路以及采样电路;
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电,其中,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包括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形成第一支路;
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采样电路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电阻,并且,当所述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
所述采样电路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采集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电信号,并在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采集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二电信号,将所述第一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信号确定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
可选地,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
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向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输出交流电。
可选地,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阻容降压电路;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接地端接地;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进行降压处理,以输出所述控制电路的工作电压。
可选地,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可选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可控硅、可控硅检测电路、RC电路以及保护电路;
所述可控硅的T1端与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可控硅的T2端与所述保护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保护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可控硅的G端与所述RC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RC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可控硅的T1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RC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可控硅的G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采样电路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控制端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热设备,包括:
第一发热导体;
第二发热导体;以及
以上所述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于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是否存在开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该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开关电路、连接电路和采样电路,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与连接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电,在连接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包括第一节点,采样电路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采样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节点连接,其中,第一节点至第一发热导体形成第一支路,第一节点至采样电路形成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并且,当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其中,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亦即,当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电流能够流经第二发热导体和第二支路,此时,若第一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电流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当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电流能够流经第二发热导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此时,若第二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由于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若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则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此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也会出现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而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也会出现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因此,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或者,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二电信号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电流流入第二支路未流入第一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基于此,根据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时,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过零信号时,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一个为低电平信号另一个为过零信号时,则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通过该检测电路,能够及时确定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以防止发热导体开路后继续使用导致漏电,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电路连接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电路,能够应用于电热毯、发热鼠标垫等通过发热导体进行发热的发热设备中,以对发热设备中的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进行检测。通过该检测电路,用户能够及时发现发热设备中存在开路的发热导体,以防止发热导体开路后继续使用导致漏电,提高了安全性。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发热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导体100、第二发热导体200以及检测电路300,检测电路300分别与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连接,以检测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是否存在开路。
其中,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为发热设备中的两段发热导体,该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为PTC发热体,当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之间存在电势差时,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能够发热,为发热设备提供热能。
检测电路300则包括:过零检测电路310、控制电路320、开关电路330、连接电路340以及采样电路350。过零检测电路31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310的第二端与控制电路320的第一端连接,控制电路320的第二端与开关电路330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电路330的第二端与第一发热导体10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发热导体100的第二端与连接电路340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电路340的第二端与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电;在连接电路3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节点,采样电路350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320的第三端连接,采样电路350的第二端与第一节点连接,此时,第一节点至第一发热导体100形成第一支路,第一节点至采样电路350形成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并且,当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其中,通路状态为有电流流经的状态,比如,若有电流流经第一支路,则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只有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正常且开关电路330闭合时,第一支路才处于通路状态。近断路状态为流经的电流很小接近于断路的状态,比如,若几乎没有电流流经第二支路,则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正常且开关电路330闭合,且第二支路的电阻远远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这里的远远大于是指第二支路的电阻的阻值与第一支路的电阻阻值相差很大,如,第二支路的电阻的阻值为200kΩ,第一支路的电阻的阻值为20kΩ),因此,几乎没有电流流经第二支路,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
过零检测电路310的第一端连接的交流电和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二端连接的交流电可以由外部电源提供,也可以由发热设备的电源提供,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该检测电路300中,控制电路320能够控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以控制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或者,控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以控制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采样电路350则能够在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时,采集连接电路340的第一电信号,在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时,采集连接电路340的第二电信号,并将所采集的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控制电路320,以使控制电路320根据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确定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的开路情况;过零检测电路310则能够根据交流电产生过零信号,并将所产生的过零信号发送至控制电路320,以使控制电路320根据过零信号判断第一电信号是否包括过零信号以及判断第二电信号是否包括过零信号。
其中,当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由于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因此,交流电只能流经第二发热导体200和第二支路,此时,由于交流电未流经第一发热导体100,因此,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之间不存在电势差,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不发热,能够防止发热设备出现发热不均匀的情况,提高产品性能;此时,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一电信号若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交流电未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200存在开路;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一电信号若为过零信号,则确定交流电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200正常。
当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由于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因此,交流电能够流经第二发热导体200、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此时,由于交流电能够流经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因此,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之间存在电势差,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能够发热;此时,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二电信号若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交流电未流入第二支路,由于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若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正常,则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此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也会出现交流电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而第二发热导体200存在开路也会出现交流电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因此,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正常,或者,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200存在开路;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二电信号若为过零信号,则确定交流电未流入第一支路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100存在开路,第二发热导体200正常。
基于此,控制电路320能够在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时,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在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过零信号时,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在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一个为低电平信号另一个为过零信号时,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实现对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开路情况的检测。
由于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与输入第二发热导体200的交流电相关,为了保证控制电路320判断第一电信号是否包括过零信号以及判断第二电信号是否包括过零信号时更为准确,使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二端连接的交流电与过零检测电路310的第一端连接的交流电一致,以使采样电路350采集到过零信号时,该过零信号与过零检测电路310产生的过零信号一致。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过零检测电路3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二节点B连接;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二节点B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该电源可以为外部电源,也可以为发热设备的电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节点B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
第二节点B接入控制电路320的第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以使用贴片开关二极管代替,该贴片开关二极管的型号可以为BAV99。
控制电路320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为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单片机、现场可编辑门阵列(FPGA)等器件。
优选地,该控制器为单片机,该单片机可以采用51系列、STM32系列、Arduino系列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控制器的型号为SH79F084B。
基于此,该控制器的P4.0端口与第二节点B连接,以接收过零检测电路310发送的过零信号;
该控制器的电源端(VDD)则用于连接电源,该电源可以为外部电源,也可以为发热设备的电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该控制器的接地端(GND)则用于接地。
开关电路330则包括:可控硅SCR、可控硅检测电路331、RC电路332以及保护电路333。
可控硅SCR的T1端(引脚1)与可控硅检测电路331的第一端连接,可控硅检测电路331的第二端接地,可控硅检测电路331的第三端与控制器的P1.6端口连接;
可控硅SCR的T2端(引脚2)与保护电路333的第一端连接,保护电路333的第二端与第一发热导体100的第一端连接;
可控硅SCR的G端(引脚3)与RC电路332的第一端连接,RC电路332的第二端与控制器的P1.7端口连接。
当可控硅SCR导通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导通状态,当可控硅SCR断开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其中,可控硅SCR导通或断开能够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控制器通过P1.7端口输出控制可控硅SCR导通或断开的控制信号。
可控硅检测电路331则用于检测可控硅SCR是否导通,该可控硅检测电路331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可控硅SCR的T1端以及第四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控制器的P1.6端口连接。
当可控硅SCR导通时,电流能够流经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此时,可控硅检测电路331能够向控制器的P1.6端口输入电压值;当可控硅SCR断开时,电流无法流经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此时,控制器的P1.6端口检测不到电压值。即,若控制器的P1.6端口接收到电压值,则能够确定可控硅SCR导通,否则,确定可控硅SCR断开。
RC电路332用于对控制器的P1.7端口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滤波,该RC电路332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五电阻R5。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可控硅的G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控制器的P1.7端口连接。
保护电路333则用于防止电流过大损坏开关电路330,该保护电路333包括:第一保险丝FUS1。
第一保险丝FUS1的第一端与可控硅的T2端连接,第一保险丝的第二端与第一发热导体100的第一端连接。
连接电路340则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
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第一发热导体100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一节点A连接;
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A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节点A接入采样电路350的第二端。
采样电路350则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三二极管D3个第四二极管D4。
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A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
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三节点C连接;
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三节点C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
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三节点C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该电源与第一二极管D1连接的电源一致;
第三节点C接入控制器的P3.7端口。
其中,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阻值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同,并且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远大于第六电阻R6,使得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且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均正常时,流经第六电阻R6的电流远大于流经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电流,即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进而使得采样电路350能够采集到低电平信号。
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型号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型号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可以使用贴片开关二极管代替,该贴片开关二极管的型号可以为BAV99。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中,当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若第二发热导体200存在开路,则交流电无法流入连接电路340的第七电阻R7,也无法通过第一节点A流入采样电路350,使得采样电路350采集到低电平信号;若第二发热导体200正常,则交流电流入连接电路340的第七电阻R7并通过第一节点A流入采样电路350,此时,采样电路320通过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产生过零信号,使得采样电路350采集到过零信号;
当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若第二发热导体200存在开路,无论第一发热导体100正常或存在开路,交流电均无法流入连接电路340的第七电阻R7,也无法通过第一节点A流入第六电阻R6和采样电路350,使得采样电路350采集到低电平信号;若第二发热导体200正常,第一发热导体100存在开路,则交流电流入连接电路340的第七电阻R7并通过第一节点A流入采样电路350,此时,采样电路320通过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产生过零信号,使得采样电路350采集到过零信号;若第二发热导体200正常,第一发热导体100也正常,则交流电流入连接电路340的第七电阻R7,并通过第一节点A流入第六电阻R6和采样电路350,由于采样电路350中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远大于第六电阻R6,因此,流经采样电路320的电流较小,无法达到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导通条件,无法产生过零信号,此时,采样电路320采集到的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电路300还包括:电源电路360。
该电源电路360的输出端分别与过零检测电路31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发热导体200的第二端连接,以向过零检测电路31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提供交流电。
该电源电路360包括交流电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电路300还包括:阻容降压电路370。
阻容降压电路370的输入端与电源电路360的输出端连接,阻容降压电路370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320的电源端连接,该阻容降压电路370用于对交流电进行降压处理,以输出符合控制电路320的工作电压。
具体地,该阻容降压电路370包括:压敏电阻ZNR、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稳压管ZD2、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十电阻R10、第六电容C6、第五二极管D5以及第十一电阻R11。
压敏电阻ZNR、第一稳压管ZD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稳压管ZD2、第四电容C4以及第五电容C5分别并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之间;
第十电阻R10、第六电容C6、第五二极管D5以及第十一电阻R11则串联于交流电源的火线上,并且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压敏电阻ZNR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与第一稳压管ZD1以及第五二极管D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则与第三电容C3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则与第二稳压管ZD2连接。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使用发热设备时,打开交流电源,交流电源向过零检测电路310输出交流电,以使过零检测电路310产生过零信号并输入控制器的P4.0端口中;同时,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经过阻容降压电路370进行降压处理后,输入控制器的电源端,以使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然后,控制器控制可控硅SCR断开,此时,若控制器在P1.6端口未接收到电压值,则确定开关电路330工作在断开状态,控制器接收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一电信号;然后,控制器控制可控硅SCR闭合,此时,若控制器在P1.6端口接收到电压值,则确定开关电路330工作在闭合状态,控制器接收采样电路350采集的第二电信号;此时,控制器根据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确定第一发热导体100和第二发热导体200的开路情况,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一个为低电平信号另一个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该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开关电路、连接电路和采样电路,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与连接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电,在连接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包括第一节点,采样电路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采样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节点连接,其中,第一节点至第一发热导体形成第一支路,第一节点至采样电路形成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并且,当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其中,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亦即,当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电流能够流经第二发热导体和第二支路,此时,若第一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电流流入第二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当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电流能够流经第二发热导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此时,若第二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则确定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由于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第一支路的电阻,若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则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此时,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也会出现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而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也会出现电流未流入第二支路的情况,因此,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或者,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二电信号为过零信号,则确定电流流入第二支路未流入第一支路,能够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基于此,根据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能够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时,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均为过零信号时,则确定第二发热导体正常,第一发热导体存在开路;若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一个为低电平信号另一个为过零信号时,则确定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均正常。通过该检测电路,能够及时确定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以防止发热导体开路后继续使用导致漏电,提高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第一发热导体和第二发热导体是否存在开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开关电路、连接电路以及采样电路;
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电,其中,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包括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形成第一支路;
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采样电路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阻大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电阻,并且,当所述第一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所述第二支路处于近断路状态;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处于禁止电流流经状态,或者,用于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处于允许电流流经状态;
所述采样电路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断开状态时,采集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一电信号,并在所述开关电路工作在闭合状态时,采集所述连接电路的第二电信号,将所述第一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信号和所述第二电信号确定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开路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
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过零检测电路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向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输出交流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阻容降压电路;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接地端接地;
所述阻容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进行降压处理,以输出所述控制电路的工作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交流电,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可控硅、可控硅检测电路、RC电路以及保护电路;
所述可控硅的T1端与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可控硅的T2端与所述保护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保护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可控硅的G端与所述RC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RC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可控硅的T1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可控硅的G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路包括: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热导体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采样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电路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控制端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
10.一种发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热导体;
第二发热导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于与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发热导体和所述第二发热导体是否存在开路。
CN201921567106.4U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Active CN211061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7106.4U CN211061675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7106.4U CN211061675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1675U true CN211061675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5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67106.4U Active CN211061675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1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3360B (zh) 用于控制通过通信电缆传输电力的方法和系统
CN104703363B (zh) 一种智能通用调光器
CN205584024U (zh) 一种带过温保护的开关电源电路
TWI438995B (zh) 過電壓保護電路及具有該過電壓保護電路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8336738A (zh) 用于自动交流配电和直流配电的服务面板电路
CN105762883B (zh) 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1061675U (zh)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发热设备
US8637795B2 (en) Self-configuring flexible heater
US1190172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erifying and de-energizing circuit protection devices
CN107658645A (zh) 电源插头装置及其过温保护方法
CN110088871A (zh) 电气路径故障检测器和包括该故障检测器的断路器
CN209119793U (zh) 过流短路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4600964A (zh) 用于在设备中使用的电压适配器系统
CN105659486B (zh) 功率转换设备
CN113454470A (zh) 负载监控方法和设备
CN105359413B (zh) 用于保护两线电流环路的至少一个部件的电路装置
CN210327017U (zh) 一种限压电路和智能电能表
CN201590558U (zh) 一种智能插座
CN204858515U (zh)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
CN204012642U (zh) 用于电热地毯的保护电路
CN105743180B (zh) 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9561782U (zh) 一种控制电路及变压器插座
CN208351349U (zh) 一种自加热的电器
CN208173507U (zh) 一种电子商务服务终端设备
CN207882357U (zh) 一种具有故障检测功能的负载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