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45814U -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 Google Patents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45814U
CN211045814U CN201922248674.4U CN201922248674U CN211045814U CN 211045814 U CN211045814 U CN 211045814U CN 201922248674 U CN201922248674 U CN 201922248674U CN 211045814 U CN211045814 U CN 211045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sliding
shell
lower shell
upp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867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学广
胡承彬
曾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4867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45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45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45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包括下壳体、可拆卸式盖设在上壳体上的上壳体,以及通过枢轴枢接在上壳体上的把手;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上的第一紧固组件;把手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把手固定在下壳体上的第二紧固组件。用户通过握住把手能够方便地打开上壳体;闭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后,上壳体通过第一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上,保障了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牢固性;再将把手通过第二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上,保障了把手的牢固性;且上壳体通过把手固定在了下壳体上,进一步提升了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Description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在现代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现有的开关的两个壳体之间通常直接扣上去,可是单单采用扣的方式不牢固,很容易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壳紧固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两个壳体之间合拢不牢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外壳紧固系统包括下壳体、可拆卸式盖设在所述下壳体上的上壳体,以及通过枢轴枢接在所述上壳体上的把手;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上壳体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第一紧固组件;所述把手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把手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第二紧固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第一滑槽和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并用于滑入所述第一滑槽内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杆体;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为入口,在所述杆体从所述第一滑槽的入口进入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滑动路径上,所述滑动路径离所述枢轴的距离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为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条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上具有凸向所述枢轴并供所述杆体卡入的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卡位和设置在所述把手上的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位配合的卡钩,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用于将钩在所述卡位上的所述卡钩压向所述卡位的压紧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第二滑槽和滑动板;所述弹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的侧壁上,所述弹性板相对所述第二滑槽的底壁间隔设置,且所述弹性板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底壁之间形成供所述滑动板滑动的滑道;所述弹性板上设置有伸入所述滑道内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卡钩与所述滑动板分别位于所述弹性板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当所述把手转动至预定角度时,所述第二凸起部卡设在所述卡槽内并抵贴在所述卡槽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之间形成所述卡槽。
进一步地,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插头具有相互导电连接的两个公端子;所述插座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插座具有两个母端子;两个所述公端子与两个所述母端子一一对应;当所述上壳体合拢在所述下壳体上时,两个所述公端子插设在两个所述母端子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开关,包括所述外壳紧固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用户通过握住把手能够方便地打开上壳体;闭合上壳体和下壳体后,上壳体通过第一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上,保障了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牢固性;再将把手通过第二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上,保障了把手的牢固性;且上壳体通过把手固定在了下壳体上,进一步提升了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把手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板的安装示意图一(从把手内侧往外侧看的视角);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板的安装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动板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动板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三;
图12为图11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7为图16中D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装配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1-上壳体;111-卡槽;112-第一凸筋;113-第二凸筋;114-第一加强筋;12-插头;121-公端子;122-导电体;13-推板;21-下壳体;22-卡位;23-插座;231-母端子;24-胶芯;241-第三滑槽;242-止挡块;25-收纳凹腔;31-把手;311-第一滑槽;3111-入口;3112-加强件;3113-第三加强筋;32-弹性板;321-卡钩;322-第一凸起部;331-第二凸起部;332-挡板;333-第二加强筋;4-压紧机构;41-第二滑槽;411-条形槽;4111-凸台;42-滑动板;421-第三凸起部;422-钩体;5-枢轴;6-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请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进行说明。外壳紧固系统包括下壳体21、可拆卸式盖设在下壳体21上的上壳体11,以及通过枢轴5枢接在上壳体11上的把手31;上壳体11与下壳体21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上壳体11固定在下壳体21上的第一紧固组件;把手31与下壳体21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把手31固定在下壳体21上的第二紧固组件。
如此,用户通过握住把手31能够方便地打开上壳体11;闭合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后,上壳体11通过第一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21上,保障了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之间的牢固性;再将把手31通过第二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21上,保障了把手31的牢固性;且上壳体11通过把手31固定在了下壳体21上,进一步提升了上壳体11与下壳体2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紧固组件包括开设在把手31上的第一滑槽311和设置在下壳体21上并用于滑入第一滑槽311内并沿第一滑槽311滑动的杆体6;第一滑槽311的一端为入口3111,在杆体6从第一滑槽311的入口3111进入并沿第一滑槽311滑动的滑动路径上,滑动路径离枢轴5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此,上壳体11盖设在下壳体21上后,杆体6先卡入第一滑槽311的入口3111,绕枢轴5再转动把手31,杆体6即可沿着第一滑槽311移动;由于在杆体6沿第一滑槽311滑动的滑动路径上,滑动路径与枢轴5的距离减少,缩短了枢轴5与杆体6之间的距离,使得杆体6沿第一滑槽311滑动时即可将上壳体11压紧在下壳体21上,保障了下壳体21和上壳体11之间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滑槽311为开设在把手31上的条形孔。如此,条形孔容易生产,且杆体6沿条形孔容易滑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杆体6穿设在条形孔内。如此,杆体6穿设在条形孔内不容易脱离出来。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杆体6的直径与条形孔的宽度相同。如此,杆体6沿条形孔滑动时不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滑槽311内壁上具有凸向枢轴5并供所述杆体6卡入的凹陷部。如此,杆体6卡入凹陷部内时,杆体6能够定位在凹陷部内,避免杆体6沿着第一滑槽311倒着滑出;另外,当杆体6卡入凹陷部内时,杆体6撞击凹陷部产生声响,用户能够通过该声响来判断是否杆体6已经卡入。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路径呈弧形。如此,杆体6沿着第一滑槽311滑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1和杆体6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滑槽311和两个杆体6一一对应。如此,两个杆体6和两个第一滑槽311的配合,把手31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杆体6分别位于上壳体11的相对两端。如此,分别位于上壳体11相对两端的杆体6能够在把手31转动时更加平衡。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入口3111外侧的把手31上设置有加强件3112,加强件311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滑槽311两侧的把手31上。如此,加强件3112能够减少第一滑槽311入口3111处的变形。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1的边缘设置有第三加强筋3113。如此,第三加强筋3113能够减少第一滑槽311自身的变形。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壳体21上的卡位22和设置在把手31上的弹性板32;弹性板32上设置有用于与卡位22配合的卡钩321,把手31上设置有用于将钩在卡位22上的卡钩321压向卡位22的压紧机构4。如此,下壳体21上设置有卡位22,上壳体11上设置有把手31,把手31绕枢轴5能够进行转动;把手31上设置有弹性板32,弹性板32上具有卡钩321,当卡钩321卡入卡位22上后,把手31得到了固定;压紧机构4再将卡钩321压向卡位22,大大增强了卡钩321与卡位22之间的牢固性,避免把手31发生松动。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板32为塑料板。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卡位22为供卡钩321钩住的凸起。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卡位22为供卡钩321钩住的凹陷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压紧机构4包括开设在把手31上的第二滑槽41和滑动板42;弹性板32设置在第二滑槽41的侧壁上,弹性板32相对第二滑槽41的底壁间隔设置,且弹性板32与第二滑槽41的底壁之间形成供滑动板42滑动的滑道;弹性板32上设置有伸入滑道内的第一凸起部322,卡钩321与滑动板42分别位于弹性板32的相对两侧。如此,弹性板32与第二滑槽41底壁之间形成滑道,滑动板42在滑道内滑动,由于第一凸起部322伸入到滑道内,当滑动板42触碰到第一凸起部322时,滑动板42通过第一凸起部322将弹性板32朝卡钩321所在一侧的方向弯曲,被弯曲的弹性板32将卡钩321压紧在卡位22上。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板32与第二滑槽41的底壁平行设置。如此,滑动板42在弹性板32和第二滑槽41底壁之间滑动的时候不容易磕碰。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板42上设置有凸向弹性板32的第三凸起部421。如此,第三凸起部421更容易与第一凸起部322接触并推动弹性板32弯曲。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421具有用于引导第三凸起部421沿弹性板32滑动的第一引导面。如此,第三凸起部421在第一引导面的引导下便于在与弹性板32接触时沿弹性板32滑动接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滑槽41的底壁上设置有条形槽411,滑动板42上设置有用于卡入条形槽411内的钩体422。如此,钩体422在条形槽411的限制下,避免滑动板42从滑道内脱离出来。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条形槽411的延伸方向与滑道相同。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钩体422具有用于引导钩体422沿条形槽411底壁滑动的第二引导面。如此,滑动板42带动钩体422沿条形槽411移动时,第二引导面能够引导钩体422滑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条形槽411内设置有凸台4111。如此,当钩体422遇到凸台4111时能够对钩体422起到限位的作用;拆卸滑动板42时,钩体422通过凸台4111能够滑出条形槽411。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板42上设置有供用户推动的推板13。如此,用户通过推板13能够方便地推动滑动板42滑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推板13与滑动板42的滑动方向垂直。如此,用户推动滑动板42时能够方便地推动推板13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至图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11上设置有卡槽111,把手31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331;当把手31转动至预定角度时,第二凸起部331卡设在卡槽111内并抵贴在卡槽111的内壁上。如此,把手31通过枢轴5进行转动,当把手31转动到预定角度时,第二凸起部331卡设在卡槽111内,卡槽111能够对第二凸起部331起到良好的限位效果,不容易损坏;第二凸起部331抵贴在卡槽111的内壁上后比较牢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至图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11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筋112和第二凸筋113,第一凸筋112和第二凸筋113之间形成卡槽111。如此,采用凸筋形成卡槽111节省材料,也减少了重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筋112和第二凸筋113分别沿直线方向延伸。如此,第一凸筋112和第二凸筋113形成比较容易。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筋112与第二凸筋113相互垂直设置。如此,采用一条筋的端部与另一条筋的侧面配合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槽111位于上壳体11的顶壁上,枢轴5位于上壳体11的侧壁上。如此,卡槽111形成在顶壁上,生产比较容易,且当卡槽111受到压力的情况下会被分摊到上壳体11上,不容易损坏卡槽111;枢轴5设置在侧壁上,减少空间的占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槽111位于上壳体11顶壁的边缘。如此,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筋113上连接有设置在上壳体11上的第一加强筋114。如此,第一加强筋114能够增加第二凸筋113的强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331上连接有设置在把手31上的第二加强筋333。如此,第二加强筋333能够增加第二凸起部331的强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把手31上设置有挡板332;当第二凸起部331卡设在卡槽111内时,挡板332位于卡槽111的延伸路径上。如此,挡板332对第二凸起部33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凸起部331过多地卡入到卡槽111内。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枢轴5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轴体;两个轴体分别位于上壳体11的相对两端,把手31的一端铰接在一个轴体上,把手31的另一端枢接在另一个轴体上。如此,把手31通过两个轴体分摊自身旋转的外力,便于保持把手31转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4至图1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紧固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插头12和插座23;插头12设置在上壳体11上,插头12具有相互导电连接的两个公端子121;插座23设置在下壳体21上,插座23具有两个母端子231;两个公端子121与两个母端子231一一对应;当上壳体11合拢在下壳体21上时,两个公端子121插设在两个母端子231内。如此,两个公端子121之间相互导通,两个公端子121设置在插头12上;两个母端子231设置在插头12上;当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之间相互合拢时,两个公端子121分别插入两个母端子231内并导通电路;用户通过上述电路的导通来判断(判断方式可以是灯泡或者是电压表,还可以是其他能够通过电路导通来判断的其他形式)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是否合拢,效率高,非常简单。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公端子121分别呈针状。如此,针状的公端子121便于加工,也便于插入母端子231中。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公端子121相互平行。如此,两个公端子121之间容易配合。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公端子121分别为铜质材料制成的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电体122;导电体122的一端与一个公端子121导电连接,导电体1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公端子121导电连接。如此,两个公端子121通过导电体122进行导电连接,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122为不锈钢制成的一体成型件。如此,成本低廉。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体122注塑在上壳体11内。如此,导电体122与上壳体11之间连接非常牢固。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壳体21具有收纳凹腔25,收纳凹腔25内卡设有胶芯24;插座23滑设在收纳凹腔25内壁与胶芯24外壁所形成的间隙内。如此,插座23能够便于拆卸。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胶芯24外壁上开设有供插座23滑动的第三滑槽241。如此,胶芯24沿第三滑槽241滑动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滑槽241内设置有止挡块242。如此,插座23在止挡块242的限制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开关,包括外壳紧固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外壳紧固系统,用户通过握住把手31能够方便地打开上壳体11;闭合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后,上壳体11通过第一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21上,保障了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之间的牢固性;再将把手31通过第二紧固组件固定在下壳体21上,保障了把手31的牢固性;且上壳体11通过把手31固定在了下壳体21上,进一步提升了上壳体11与下壳体2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可拆卸式盖设在所述下壳体上的上壳体,以及通过枢轴枢接在所述上壳体上的把手;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上壳体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第一紧固组件;所述把手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把手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第二紧固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第一滑槽和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并用于滑入所述第一滑槽内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杆体;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为入口,在所述杆体从所述第一滑槽的入口进入并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的滑动路径上,所述滑动路径离所述枢轴的距离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为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条形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上具有凸向所述枢轴并供所述杆体卡入的凹陷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卡位和设置在所述把手上的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位配合的卡钩,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用于将钩在所述卡位上的所述卡钩压向所述卡位的压紧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把手上的第二滑槽和滑动板;所述弹性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的侧壁上,所述弹性板相对所述第二滑槽的底壁间隔设置,且所述弹性板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底壁之间形成供所述滑动板滑动的滑道;所述弹性板上设置有伸入所述滑道内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卡钩与所述滑动板分别位于所述弹性板的相对两侧。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当所述把手转动至预定角度时,所述第二凸起部卡设在所述卡槽内并抵贴在所述卡槽的内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之间形成所述卡槽。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上,所述插头具有相互导电连接的两个公端子;所述插座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插座具有两个母端子;两个所述公端子与两个所述母端子一一对应;当所述上壳体合拢在所述下壳体上时,两个所述公端子插设在两个所述母端子内。
10.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紧固系统。
CN201922248674.4U 2019-12-13 2019-12-13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Active CN211045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8674.4U CN211045814U (zh) 2019-12-13 2019-12-13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8674.4U CN211045814U (zh) 2019-12-13 2019-12-13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45814U true CN211045814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33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8674.4U Active CN211045814U (zh) 2019-12-13 2019-12-13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458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7687A (zh) * 2019-12-13 2020-03-06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7687A (zh) * 2019-12-13 2020-03-06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CN110867687B (zh) * 2019-12-13 2024-05-17 顺科智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8968B2 (en) Electrical device
US20080064248A1 (en) Firm-structured plug
US74454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atching devices
CN103915717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1045814U (zh)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CN212136716U (zh) 卡连接器
WO2014209143A1 (en) Electrical plug
JP200130778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30005168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10867687A (zh) 外壳紧固系统和开关
CN107069329B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20080096410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201708380U (zh) 线缆连接器
KR20100041659A (ko) 탈거와 식별이 용이한 전기 플러그
CN213660695U (zh) 连接器外壳
CN211045292U (zh) 紧锁机构
CN211045295U (zh) 开关
CN211851274U (zh) 锁扣系统
CN210837530U (zh) 电路导通机构
CN219535006U (zh) 一种可单手插拔电源插头
CN212968145U (zh) 一种插槽电连接器
CN213366883U (zh) 锁紧结构
CN202183522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15424315U (zh) 一种插接锁定结构及淋浴器
CN220272809U (zh) 一种插座壳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0000 workshop A1, A2 and A3, No. 9, Weisi Road, Zengjiang street, Zengcheng,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300 workshop A1, A2 and A3, No. 9, Weisi Road, Zengjiang street, Zengcheng,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