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45720U - 水平极化天线 - Google Patents

水平极化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45720U
CN211045720U CN201922286539.9U CN201922286539U CN211045720U CN 211045720 U CN211045720 U CN 211045720U CN 201922286539 U CN201922286539 U CN 201922286539U CN 211045720 U CN211045720 U CN 211045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dipole structure
horizontally polarized
antenna
polarized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65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若鹏
赵治亚
马冰
李长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qi High End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Guangqi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Guangqi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Xi'an Guangqi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222865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45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45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45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平极化天线,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介质基板,形成于介质基板第一表面的第一偶极子结构,形成于介质基板第二表面的第二偶极子结构,以及设置在介质基板的中间区域的馈电单元,其中,第一偶极子结构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偶极子结构的部分重合,并且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设置在非重合区域的多个加载条。且第一偶极子结构包括的多个第一金属贴片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呈顺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的第二金属贴片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呈逆时针的中心对称图形。由此可以拓展系统带宽和水平极化全向辐射性,同时增大了通信系统在俯仰方向的覆盖范围,满足俯仰面120°的宽波束要求。

Description

水平极化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平极化天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大量使用的手机、平板等无线终端设备要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如何保证数据无死角覆盖,如何实现数据高吞吐率成为很多网络设备的核心设计指标。
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在遥感和雷达中的传输技术,近年来,超宽带(Ultra-wideband,简称UWB)技术受到了无线通信行业的极大关注。超宽带天线具有GHz量级的带宽,语音及数据通信将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方式。UWB的主要优势是带宽极宽、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耗低等,在军事领域、通信领域和雷达系统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将成为解决企业、家庭、公共场所等高速因特网接入需求与越来越拥挤的频率资源分配之间矛盾的技术手段。
目前,超宽带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航天和军事领域(如舰载雷达、星载通信系统、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以及高分辨率、小范围、能够穿透身体、墙壁和地面的成像系统(如医疗成像系统、地面穿透雷达、实时监视系统)、手持式超宽带系统、室内超宽带系统等,这给超宽带通信技术带来了无穷的发展机会,引起了学术界、产业界的极大研究热情,同时也对其发展应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超宽带天线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技术也比较成熟,但是在超宽带天线的带阻性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在C波段通信系统(3.7~4.2GHz)带阻性能和全向辐射性能的研究非常少。
当前无线通信设备利用全向天线或智能扫描天线实现无死角覆盖,例如利用多进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简称MIMO)天线技术实现高吞吐率,但在空旷的环境下,如体育馆,火车站,多径反射比较弱,仅靠空间分集不能实现较高的吞吐率,因此需要引入极化分集,即用水平极化全向辐射天线和垂直极化全向辐射天线实现更好的MIMO效果和全向特性。
目前的全向天线,如偶极子天线,PIFA天线,多以垂直极化为主,而常见的几种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如Alford环天线,印刷偶极子阵列天线,波导缝隙阵列天线等不能同时满足天线系统宽带宽和水平极化全向辐射的特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平极化天线,可以拓展系统带宽和水平极化全向性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平极化天线,包括:
介质基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偶极子结构,形成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
第二偶极子结构,形成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表面;
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介质基板的中间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部分重合,并且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设置在非重合区域的多个加载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金属贴片,所述多个第一金属贴片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呈顺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
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金属贴片,所述多个第二金属贴片的排列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呈逆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介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指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还包括从中心馈电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一传输线,所述多条第一传输线末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一金属贴片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还包括从中心馈电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二传输线,所述多条第二传输线末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金属贴片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的中心馈电点和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的中心馈电点均连接于所述馈电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贴片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
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
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多条第一传输线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二传输线完全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贴片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贴片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末端,L形的第二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所述第一金属贴片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贴片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贴片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末端,L形的第二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所述第二金属贴片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优选地,所述加载条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加载条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的第二端,第二端沿平行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采用了加载条的两个偶极子结构形成组阵的方法,将两个偶极子结构放置于水平面,单个偶极子结构通过连接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呈中心对称形状的四个相同金属贴片,通过等幅同相馈电使电流均匀分布在每个偶极子结构上,又通过辐射远场的电场叠加,实现了天线在水平面上的水平极化和全向性,同时通过加载条拓展了系统带宽,此外增大了通信系统在俯仰方向的覆盖范围,满足了俯仰面120°的宽波束要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第一表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第二表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的增益仿真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3.32GHz时的增益方向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3.76GHz时的增益方向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4.2GHz时的增益方向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4.64GHz时的增益方向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5.08GHz时的增益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第一表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第二表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仰视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10包括:介质基板3、第一偶极子结构1、第二偶极子结构2和馈电单元4,介质基板3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而第一偶极子结构1形成于介质基板3的第一表面,第二偶极子结构2则形成于介质基板3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偶极子结构1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的部分重合,并且第二偶极子结构2包括设置在非重合区域的多个加载条24。
进一步的,第一偶极子结构1包括多个第一金属贴片12,该多个第一金属贴片12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绕中心馈电点13呈顺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第二偶极子结构2包括多个第二金属贴片22,该多个第二金属贴片22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绕中心馈电点13呈逆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其中,该第一方向为从介质基板3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整体的从介质基板3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来看,第一金属贴片12的排列也可以上述第一方向为轴绕中心馈电点13呈逆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同时第二金属贴片22的排列为以第一方向为轴绕中心馈电点13呈顺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整体上,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偶极子结构1中第一金属贴片12的形状和位于第二表面的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第二金属贴片22的形状均是中心对称图形,只是图形相似,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第一偶极子结构1包括:从中心馈电点1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一传输线13,多条第一传输线13的末端分别对应连接多个第一金属贴片12的第一端,第二偶极子结构2包括:从中心馈电点2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二传输线23,多条第二传输线23的末端分别对应连接多个第二金属贴片22的第一端,而馈电单元4则设置在介质基板3的中间区域,其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第一偶极子结构1的中心馈电点11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的中心馈电点21,主要用于同轴电缆和馈电点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第一偶极子结构1中的多条第一传输线13于上述第一方向上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分别与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的多条第二传输线23完全重合。
进一步的,第一金属贴片12和第一金属贴片22的宽度相同,第一传输线13和第二传输线23的宽度相同,而第一金属贴片12的宽度大于或第一传输线13的宽度,第二偶极子结构2的第二金属贴片22的宽度大于或第二传输线23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偶极子结构1为例,相邻第一传输线13与中心馈电点11形成的夹角相同。进一步的,相邻第一传输线13与中心馈电点11形成的夹角为直角,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偶极子结构1包括从中心馈电点1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传输线13有4条,形成整体呈“十”字形的馈电网络,各条第一传输线13通过中心馈电点11并联连接。进一步的,第一金属贴片12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贴片12的形状例如呈L形,其第一端对应连接至第一传输线13的末端,第二端沿垂直于其连接的第一传输线13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第一金属贴片12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第二金属贴片22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贴片22的形状例如呈L形,其第一端对应连接值第二传输线23的末端,第二端沿垂直于其连接的第二传输线23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第二金属贴片22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进一步的,位于第一偶极子结构1上的第一金属贴片12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整体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贴片12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整体沿顺时针方向设置,其形成图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卐字形,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偶极子结构2的结构与之类似,第一偶极子结构1于上述第一方向上在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整体呈“田”字形,意为位于第一偶极子结构1上的第一金属贴片12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于上述第一方向上整体沿顺时针方向设置,则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第二金属贴片22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于上述第一方向上整体沿逆时针方向设置,如图2和图4所示。此处方向设置仅为示例性描述,包括但不限于但这一种方向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水平极化天线10中的加载条24,可选的位于第一偶极子结构1和/或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在本实施例中加载条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替代实施例中,可选的加载条还可位于第一偶极子结构1中,或者第一偶极子结构1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均具有加载条,在本实施例中以加载条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为例,可选的,加载条24的形状呈“L”形、“T”形和“F”形中的一种,进一步的,加载条24形状例如呈“L”形,其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贴片22的第二端,第二端沿平行于其连接的第一金属贴片22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呈L形的第一金属贴片12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在本实施例中,后文中关于方向性的表述应当理解为是以上述第一方向即从介质基板3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观测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其中,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上的加载条24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整体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设置。进一步的,加载条24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上的第一金属贴片22第二端的延伸方向相反。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透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偶极子结构1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在介质基板3上的透视整体呈“田”字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C波段带宽较宽,且单个偶极子无法完全覆盖C波段的整个频段,加载条24可使天线带宽得到极大的拓展,并且可一定程度上优化天线匹配。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位于第二偶极子结构2中的加载条24和与其连接的第二金属贴片22为一体化结构。作为辐射单元的第一偶极子结构1和第二偶极子结构2分别由介质基板3蚀刻而成,其对应位于介质基板3的上下表面,信号从天线中间馈入到偶极子结构的金属贴片和加载条上,形成由多个偶极子结构组成的偶极子结构阵列单元,偶极子结构将馈入的电导行波转换为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并形成辐射场,实现水平面上的全向特性和水平极化特性。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应用图形化蚀刻工艺,在介质基板表面蚀刻形成天线,该介质基板可以是PC或PCB板,但不限于这两种材料,本领域及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产品实际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择介质基板材料。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介电常数为4.4的PCB板材蚀刻而成,损耗正切角为0.03,介质基板3厚度h为1mm,如图6所示。
通过介质基板蚀刻得到的天线可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为位于介质基板3第一表面的第一偶极子结构1,第2部分为为位于介质基板3第二表面的第二偶极子结构2。此外,使用蚀刻天线,可达到的线路精度较高,线宽能控制在±0.03mm,对于天线的阻抗匹配和应用到物品上的射频性能都很好,同时蚀刻天线的柔性好、能任意弯曲、耐高低温且电性能稳定,可满足多种条件下的需求。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的增益仿真图,由图可知天线在3.32GHz~5.08GHz频段内的电压驻波比情况,具体的,参考图7,天线在C波段的全频段内电压驻波比≤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拓展带宽后,可实现的的阻抗带宽达到了1760MHz。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3.32GHz时的增益方向图,根据仿真结果,天线在频率为3.32GHz,方位角Phi=0°时的最大增益值为-0.1068dBi,增益曲线中m1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3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30°时,其水平相位为3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3.9574dBi,曲线中m2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3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150°时,其水平相位为15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3.9426dBi,曲线中m3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3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90°时,其水平相位为9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1546dBi。综上所述,天线在频率为3.32GHz的最大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0.1dBi,仰角±60°范围内的最小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3.9dBi。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3.76GHz时的增益方向图,根据仿真结果,天线在频率为3.76GHz,方位角Phi=0°时的最大增益值为0.1007dBi,增益曲线中m1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76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30°时,其水平相位为3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2.9555dBi,曲线中m2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76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150°时,其水平相位为15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2.8679dBi,曲线中m3点为天线在频率为3.76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90°时,其水平相位为9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0699dBi。综上所述,天线在频率为3.76GHz的最大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0.1dBi,仰角±60°范围内的最小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2.9dBi。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4.2GHz时的增益方向图,根据仿真结果,天线在频率为4.2GHz,方位角Phi=0°时的最大增益值为0.2363dBi,增益曲线中m1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30°时,其水平相位为3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1.2029dBi,曲线中m2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150°时,其水平相位为15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1.2663dBi,曲线中m3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2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90°时,其水平相位为9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3148dBi。综上所述,天线在频率为4.2GHz的最大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0.2dBi,仰角±60°范围内的最小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1.2dBi。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4.64GHz时的增益方向图,根据仿真结果,天线在频率为4.64GHz,方位角Phi=0°时的最大增益值为0.9137dBi,增益曲线中m1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64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30°时,其水平相位为3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2327dBi,曲线中m2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64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150°时,其水平相位为15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4188dBi,曲线中m3点为天线在频率为4.64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90°时,其水平相位为9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1.7149dBi。综上所述,天线在频率为4.64GHz的最大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1.0dBi,仰角±60°范围内的最小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0.4dBi。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极化天线在5.08GHz时的增益方向图,根据仿真结果,天线在频率为5.08GHz,方位角Phi=0°时的最大增益值为0.7206dBi,增益曲线中m1点为天线在频率为5.08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30°时,其水平相位为3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1.2065dBi,曲线中m2点为天线在频率为5.08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150°时,其水平相位为15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0.6016dBi,曲线中m3点为天线在频率为5.08GHz,方位角Phi=0°,俯仰角Theta=90°时,其水平相位为90°,增益曲线对应的幅度值为-1.4911dBi。综上所述,天线在频率为5.08GHz的最大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0.7dBi,仰角±60°范围内的最小增益值(有效数字取两位时)为-1.2dBi。
进一步的,传输线13和/或传输线23沿其长度方向的宽度渐变。为了减少传输的不连续性而造成偶极子天线性能的下降,还要保证偶极子天线的阻抗匹配和频带的带宽前提下,本申请再进一步优选地实施例中采用了宽度渐变的传输线来对偶极子天线与同轴电缆进行匹配。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文中,所含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基板,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偶极子结构,形成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
第二偶极子结构,形成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二表面;
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介质基板的中间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部分重合,并且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设置在非重合区域的多个加载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金属贴片,所述多个第一金属贴片的排列以第一方向为轴呈顺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
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包括多个第二金属贴片,所述多个第二金属贴片的排列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呈逆时针的中心对称结构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介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指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还包括从中心馈电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一传输线,所述多条第一传输线末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一金属贴片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还包括从中心馈电点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条第二传输线,所述多条第二传输线末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金属贴片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偶极子结构的中心馈电点和所述第二偶极子结构的中心馈电点均连接于所述馈电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贴片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宽度,
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
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宽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第一传输线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二传输线完全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贴片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贴片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末端,L形的第二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所述第一金属贴片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贴片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贴片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末端,L形的第二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方向延伸,且呈L形的所述第二金属贴片在其拐角外侧设置有切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条为选自L形、T形、F形中的任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平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载条呈L形,L形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的第二端,第二端沿平行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金属贴片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CN201922286539.9U 2019-12-18 2019-12-18 水平极化天线 Active CN211045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539.9U CN211045720U (zh) 2019-12-18 2019-12-18 水平极化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539.9U CN211045720U (zh) 2019-12-18 2019-12-18 水平极化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45720U true CN211045720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6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6539.9U Active CN211045720U (zh) 2019-12-18 2019-12-18 水平极化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457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ahayu et al. Design of 28/38 GHz dual-band triangular-shaped slot microstrip antenna array for 5G applications
Rafique et al. Dual-band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array for 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P2917963B1 (en) Dual polarization current loop radiator with integrated balun
EP2908380B1 (en) Wideband dual-polarized patch antenna array and methods useful in conjunction therewith
CN109687116B (zh) C波段的小型化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
CN111262005B (zh) 适用于5g基站的双极化宽带磁电偶极子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
CN114976665B (zh) 一种加载频率选择表面辐射稳定的宽带双极化偶极子天线
CN113690599B (zh) 一种水平极化全向超表面天线
CN102904009A (zh) 一种小型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
CN112117532A (zh) 基于微带天线的紧凑型低耦合三极化回溯阵及三极化mimo天线单元
CN110233336B (zh) 一种串馈圆极化天线法向组阵
CN213692328U (zh) 微带天线
Lv et al. A dual slant-polarized cylindrical array of tightly coupled dipole antennas
CN116868442A (zh) 包括耦合谐振结构层的低剖面设备
Li et al. Amplitude controlled reflectarray using non-uniform FSS reflection plane
CN211045720U (zh) 水平极化天线
CN115939782A (zh) 一种w波段旋转式圆极化磁电偶极子天线阵列
Duan et al. A Dual-Polarized Planar Ultra-wideband Modular Antenna (PUMA) Array With 9: 1 Bandwidth
CN211530177U (zh) 一种加载短路过孔的宽频带贴片天线
CN209860136U (zh) 一种基于工字形结构加载的电大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
Ahmed et al. Rectangular microstrip antenna design with multi-slotted patch and partial grounding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WI464962B (zh) 複合式多天線系統及其無線通訊裝置
Liu et al. Wideband millimeter wave planner sub-array with enhanced gain for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Zhao et al. Broadb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sequential-rotation array antenna with compact sequential-phase feed
Rehman et al. A novel high gain two port antenna for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millimeter-wave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0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201, no.1301-38,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qi High-end Equip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00 second floor, building B3, yunhuigu, 156 Tiangu 8th Road, software new town, Xi'an high tech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Guangqi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