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92270U -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92270U
CN210992270U CN201921438143.5U CN201921438143U CN210992270U CN 210992270 U CN210992270 U CN 210992270U CN 201921438143 U CN201921438143 U CN 201921438143U CN 210992270 U CN210992270 U CN 210992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indwelling needle
arc
grab handl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381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莉
刘艳琼
薛小红
李昕阳
曾菊梅
张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92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92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5Needle inser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7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suitable for being connected to an infusion line after insertion into a pati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包括:留置针座、握柄、导管和穿刺钢针,所述导管固定连接在所述留置针座一端,所述留置针座另一端设置握柄,所述握柄靠近留置针座的一侧固定连接穿刺钢针,使所述穿刺钢针穿过所述留置针座和导管内;所述留置针座呈空腔结构,所述留置针座的空腔中固定连接阻隔塞,在阻隔塞远离导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止挡块,在所述止挡块与握柄之间的穿刺钢针外壁套设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握柄、止挡块支撑接触;所述握柄与留置针座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该新型留置针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可实现单手自动送管,解决手动送管退针导致的穿刺失败,提高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脉治疗使用的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静脉穿刺过程中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给药的重要途径,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人年输液超百亿瓶。随着"钢针零容忍"的推行,留置针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其具有不易损伤血管、减少患者静脉穿刺次数的优点,在保证静脉用药的同时,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现有的留置针穿刺大都采用双手法,操作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穿刺,然后用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送导管,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然后拔出针芯。
但是,对于一些肥胖、水肿、血管弹性差、皮肤松弛或意识障碍的患者,一名护士往往单独完成不了操作,需两名或两名以上护士协助,从而导致人力增加,尤其是夜间及急救时,没有人帮助约束肢体,穿刺更难成功。究其原因,是现有技术中留置针穿刺双手法送管时,常因更换左手送管而无法固定穿刺部位或转动留置针外套管方向时针尖在血管内位置改变而导致穿刺失败。
临床上也有护士采用单手法,操作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穿刺,送管时左手仍绷紧皮肤,持针的右手拇指将导管向前推送入血管,同时食指将针芯柄向后推送撤出针芯。单手送管时,右手拇指和食指须同向相反方向用力,两指配合力度不易均衡,护士对留置针的稳固性和送管角度难以把握而导致穿刺失败。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留置针,穿刺失败往往发生在手动送管的退针环节;或者穿刺只能通过双手操作;然而留置针穿刺失败,既增加患者痛苦, 也容易引发护患矛盾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解决手动送管退针易导致穿刺失败的问题或者双手穿刺操作过程中操作不方便的缺陷,提高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包括:留置针座、握柄、导管和穿刺钢针,所述导管固定连接在所述留置针座一端,所述留置针座另一端设置握柄,所述握柄靠近留置针座的一侧固定连接穿刺钢针,使所述穿刺钢针穿过所述留置针座和导管内;所述留置针座呈空腔结构,所述留置针座的空腔中固定连接阻隔塞,在阻隔塞远离导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止挡块,在所述止挡块与握柄之间的穿刺钢针外壁套设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握柄、止挡块支撑接触;所述握柄与留置针座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包括:设在所述握柄与留置针座接触面上的限位凸起,使所述握柄与留置针座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留置针座的针座壁上的弧形孔、设在所述弧形孔内部的弧形推杆;所述弧形孔两端伸出所述留置针座外壁,所述弧形孔在握柄与留置针座接触面处的伸出孔为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位置与所述限位凸起位置、尺寸相适应,使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第一开孔中。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设在所述弧形推杆外壁的弹簧、设在弧形孔内部且靠近第一开孔位置的第一限位环;所述弧形孔在留置针座外壁的另一开孔为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开设在所述握柄未覆盖留置针座的区域,在弧形孔内部且靠近第二开孔位置设置第二限位环,所述弧形推杆在靠近第二开孔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环和弹簧座支撑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推头,所述推头设在所述第一开孔处,所述推头下端中部与弧形推杆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头边缘通过所述第一限位环支撑。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按扣,所述按扣设在第二开孔处,所述按扣下端穿过所述第二限位环中部与弧形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柔性罩,所述柔性罩边缘与所述第二开孔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罩呈弧形且中部向远离第二开孔的方向凸起,所述按扣与柔性罩内壁固定连接。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包括:贯穿所述留置针座的针座壁的限位孔、开设在所述留置针座外壁的挂扣槽;所述挂扣槽内部固定连接弹性挂扣条,使所述弹性挂扣条与所述限位孔扣接或者脱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推按体,所述推按体下端与弹性挂扣条接触按压,使所述弹性挂扣条向下弯曲与所述限位孔脱离;所述卡扣还包括:弹性罩,所述弹性罩边缘与所述限位孔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罩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推按体上端,使所述弹性罩弹性恢复带动推按体向上移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柄与留置针座接触面上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导向凸条,所述留置针座与握柄接触面上开设导向槽口。
本实用新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导管固定连接在所述留置针座一端,所述留置针座另一端设置握柄,握柄靠近留置针座的一侧固定连接穿刺钢针;留置针座呈空腔结构,留置针座的空腔中固定连接阻隔塞,在阻隔塞远离导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止挡块,在止挡块与握柄之间的穿刺钢针外壁套设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握柄、止挡块支撑接触;握柄与留置针座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留置针通过手动送管才能完成穿刺过程,尤其是对于肥胖、水肿、血管弹性差、皮肤松弛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双手送管时,医护人员必须有人配合按压患者穿刺肢体或者对血管拉直,以满足穿刺过程的缺陷;而单手送管时,护士又往往对留置针的稳固性和送管角度难以把握,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该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可通过医护人员单手按压握柄等简单操作松解卡扣使针座内压缩弹簧回弹,推动止挡块在针座内向前滑动而实现自动送管,按压患者穿刺肢体或者对血管拉直的左手始终不改变位置,解决现有的留置针手动送管时因针尖移位、血管弯曲或单手送管时对留置针的稳固性及送管角度难以把握导致的穿刺失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留置针在手动送管环节容易穿刺失败的问题,提高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留置针座在弧形孔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 A-A线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留置针座,11、阻隔塞,12、止挡块,13、压缩弹簧,14、限位凸台;
2、握柄,3、导管,4、穿刺钢针;
51、限位凸起;
52、弧形孔,521、第一开孔,522、第二开孔;
53、弧形推杆,54、弹簧,55、第一限位环,56、第二限位环,57、弹簧座,58、推头,59、按扣,510、柔性罩;
61、限位孔,62、挂扣槽,63、弹性挂扣条,64、推按体,65、弹性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该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包括:留置针座1、方便握持并对穿刺钢针从导管3和患者血管中拔出使用的握柄2、主要留置在患者血管中并对患者输送药物的导管3、以及对患者皮肤穿刺作用保证导管3插入患者血管中使用的穿刺钢针4。将导管3固定连接在留置针座1一端,留置针座1另一端设置握柄2,握柄2靠近留置针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穿刺钢针4,使穿刺钢针4设在留置针座1和导管3内当然的,留置针座1呈空腔结构,方便空腔内部导通输液液体。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穿刺钢针4拔出之后,留置针内部的药物沿留置针座1后端流出,在留置针座1的空腔中固定连接阻隔塞11,通过阻隔塞11对留置针座1内部的空腔分割为药物流通的空腔区域和推动整个留置针座1相对于握柄2向患者输液位置移动推弹装置所在区域。为了降低整个留置针的制作成本,优选的推弹装置为压缩弹簧13,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压缩弹簧13的工作,在阻隔塞11远离导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止挡块12,在止挡块12与握柄2之间的穿刺钢针4外壁套设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握柄2、止挡块12支撑接触;优选的,在握柄2与止挡块12接触面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凸台14,并通过限位凸台14插入留置针座1的空腔中。通过设置限位凸台 14进一步也方便了握柄2与穿刺钢针4之间的固定连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将限位凸台14与穿刺钢针4固定连接,单独生产握柄2,再通过将握柄2与限位凸台14之间的连接,方便了整个留置针的生产制造工艺,降低留置针的生产成本。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了方便医护人员使用,并通过单手操作的方式将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分离,并通过压缩弹簧12将留置针座1推动,进而推动导管3向患者输液位置移动,从而满足导管3推动到患者输液合理的位置。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医护人员可以单手快速的将卡扣打开,从而通过压缩弹簧13将留置针座1和导管3 推送到合理的位置,实现单手操作使用的目的。
具体的:在穿刺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一只手对患者穿刺部位蹦紧皮肤,保证血管呈拉直状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另一只手握持留置针进针,通过穿刺钢针4刺入需要输液的穿刺部位,当穿刺钢针4穿刺深度达到留置针见回血后,进一步的压低进针角度,再缓慢进入0.1-0.2cm,绷紧皮肤的一只手不动,并保持继续绷紧皮肤。握持留置针的另一只手稳定的握持握柄2,并通过按压等便捷的操作方式打开卡扣,使留置针座1与握柄2之间分离,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弹簧13弹开对留置针座1推动,进而导管3患者穿刺部位刺入,并且使穿刺钢针4和握柄2保持不动,进一步的穿刺钢针4的端部缩回到导管3内部,完成穿刺。在穿刺送管的全过程中,绷紧皮肤的一只手始终固定穿刺肢体或者绷紧皮肤或者拉直血管或者固定血管,只有握持留置针的一只手单独送管。从而解决了患者无法配合导致穿刺部分无法保持稳定,或者患者血管比较弯曲容易刺穿血管,需要对血管拉直的情况。该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完全解放了医护人员的一只手,完全可以通过单手操作顺利的实现自动送管退针的操作。尤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儿科、精神病患者或者老年人穿刺过程中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穿刺的缺陷。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手送管时对留置针的稳固性及送管角度难以把握导致的穿刺失败问题。
为了方便与现有的留置针相适应,尤其是方便现有的护理人员对留置针使用的习惯,该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的握柄2结构为蝶形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卡扣包括:设在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上的限位凸起51,使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可拆卸连接。限位凸起51将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的连接不易过于牢固,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握持手握紧握柄2,通过按压握柄2进而进一步保证与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的连接强度。当需要对导管3推进时,对握柄2松开,并通过轻微的触动握柄2(例如医护人员指甲盖轻微扣动握柄2),从而使限位凸台14将留置针座1与握柄2之间脱离,进而实现单手操作对导管3的推进。
为了进一步方便医护人员对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分离,该卡扣还包括:开设在留置针座1的针座壁上的弧形孔52、设在弧形孔52内部的弧形推杆53。弧形孔52两端伸出留置针座1外壁,弧形孔52在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处的伸出孔为第一开孔521,第一开孔521的位置与限位凸起51 位置、尺寸相适应,使限位凸起51卡入第一开孔521中。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在第二开孔522位置按压弧形推杆53,在第一开孔521一端的弧形推杆53对限位凸台14推动,进而使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脱离。通过按压的方式,方便了医护人员操作使用。
为了更方便的保证弧形推杆53的回缩,回到初始位置,避免在不需要弧形推杆53推动限位凸台14的时候,弧形推杆53干扰限位凸台14,导致握柄2与留置针座1脱离。该卡扣还包括:设在弧形推杆53外壁的弹簧54、设在弧形孔52内部且靠近第一开孔521位置的第一限位环55。弧形孔52 在留置针座1外壁的另一开孔为第二开孔522,第二开孔522开设在握柄2 未覆盖留置针座1的区域,在弧形孔52内部且靠近第二开孔522位置设置第二限位环56,弧形推杆53在靠近第二开孔522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座57,弹簧54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环55和弹簧座57支撑连接。实现了弹簧57对弧形推杆53恢复到初始位置,即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使用时推动弹簧座57 推动弧形推杆53进一步推动限位凸台14的脱离。
为了进一步方便弧形推杆53对限位凸台14的推动,该卡扣还包括:推头58,推头58设在第一开孔521处(即:弧形推杆53推动限位凸台14的位置),推头58下端中部与弧形推杆53端部固定连接,推头58边缘通过第一限位环55支撑。优选的,推头58呈弧形结构,且推头58的弧形面为对限位凸台14推动的所在面,保证对限位凸台14的推动作用,避免了推头 58对留置针座1被推送过程中干涉,保证穿刺及推动导管3的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使用,尤其是方便医护人员按压操作,实现对握柄2和留置针座1之间分离。卡扣还包括:按扣59,按扣59设在第二开孔522处,按扣59下端穿过第二限位环56中部与弧形推杆5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为了对第二开孔522密封作用,避免在第二开孔522位置出现集聚细菌或者污物,且可以进一步的方便医护人员对弧形推杆53的推动。尤其是避免由于医护人员对按扣59按压过程中,由于按扣59的尺寸较小,不能方便的按压。卡扣还包括:柔性罩510,柔性罩510边缘与第二开孔522边缘固定连接,柔性罩510呈弧形且中部向远离第二开孔522的方向凸起,按扣59 与柔性罩510内壁固定连接。柔性罩510具有一定的防滑效果,保证医护人员可以更加顺利、快速的对按扣59按压。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卡扣包括:贯穿留置针座1的针座壁的限位孔61、开设在留置针座1外壁的挂扣槽62。挂扣槽62内部固定连接弹性挂扣条63,使弹性挂扣条63与限位孔61扣接或者脱离。通过在限位孔61位置对弹性挂扣条63的按压,使弹性挂扣条63与限位孔61脱离,从而实现了医护人员按压对留置针座1与握柄2之间脱离。
为了进一步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使用,卡扣还包括:推按体64,推按体 64下端与弹性挂扣条63接触按压,使弹性挂扣条63向下弯曲与限位孔61 脱离。
为了实现推按体64的回弹,尤其是降低医护人员在穿刺过程中,不慎按压推按体64影响操作的安全性,该卡扣还包括:弹性罩65,弹性罩65 边缘与限位孔61固定连接,弹性罩65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推按体64上端,使弹性罩65弹性恢复带动推按体64向上移动。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压缩弹簧13对留置针座1推动过程中,可以沿着医护人员预期的方向推动导管3,在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上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导向凸条7,留置针座1与握柄2接触面上开设导向槽口8。通过导向凸条7与导线槽口8之间配合导向,保证导管3的推送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包括:留置针座(1)、握柄(2)、导管(3)和穿刺钢针(4),所述导管(3)固定连接在所述留置针座(1)一端,所述留置针座(1)另一端设置握柄(2),所述握柄(2)靠近留置针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穿刺钢针(4),使所述穿刺钢针(4)穿过所述留置针座(1)和导管(3)内;所述留置针座(1)呈空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座(1)的空腔中固定连接阻隔塞(11),在阻隔塞(11)远离导管(3)的一侧固定连接止挡块(12),在所述止挡块(12)与握柄(2)之间的穿刺钢针(4)外壁套设压缩弹簧(13),所述压缩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握柄(2)、止挡块(12)支撑接触;所述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设在所述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上的限位凸起(51),使所述握柄(2)与留置针座(1)之间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留置针座(1)的针座壁上的弧形孔(52)、设在所述弧形孔(52)内部的弧形推杆(53);所述弧形孔(52)两端伸出所述留置针座(1)外壁,所述弧形孔(52)在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处的伸出孔为第一开孔(521),所述第一开孔(521)的位置与所述限位凸起(51)位置、尺寸相适应,使所述限位凸起(51)卡入所述第一开孔(52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设在所述弧形推杆(53)外壁的弹簧(54)、设在弧形孔(52)内部且靠近第一开孔(521)位置的第一限位环(55);所述弧形孔(52)在留置针座(1)外壁的另一开孔为第二开孔(522),所述第二开孔(522)开设在所述握柄(2)未覆盖留置针座(1)的区域,在弧形孔(52)内部且靠近第二开孔(522)位置设置第二限位环(56),所述弧形推杆(53)在靠近第二开孔(522)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座(57),所述弹簧(54)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环(55)和弹簧座(57)支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推头(58),所述推头(58)设在所述第一开孔(521)处,所述推头(58)下端中部与弧形推杆(53)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头(58)边缘通过所述第一限位环(55)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按扣(59),所述按扣(59)设在第二开孔(522)处,所述按扣(59)下端穿过所述第二限位环(56)中部与弧形推杆(5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柔性罩(510),所述柔性罩(510)边缘与所述第二开孔(522)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罩(510)呈弧形且中部向远离第二开孔(522)的方向凸起,所述按扣(59)与柔性罩(510)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贯穿所述留置针座(1)的针座壁的限位孔(61)、开设在所述留置针座(1)外壁的挂扣槽(62);所述挂扣槽(62)内部固定连接弹性挂扣条(63),使所述弹性挂扣条(63)与所述限位孔(61)扣接或者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推按体(64),所述推按体(64)下端与弹性挂扣条(63) 接触按压,使所述弹性挂扣条(63)向下弯曲与所述限位孔(61)脱离;所述卡扣还包括:弹性罩(65),所述弹性罩(65)边缘与所述限位孔(6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罩(65)内壁中部固定连接推按体(64)上端,使所述弹性罩(65)弹性恢复带动推按体(64)向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2)与留置针座(1)接触面上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导向凸条(7),所述留置针座(1)与握柄(2)接触面上开设导向槽口(8)。
CN201921438143.5U 2019-01-03 2019-08-30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Active CN2109922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2970.8A CN109453443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CN2019100029708 2019-01-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92270U true CN210992270U (zh) 2020-07-14

Family

ID=6561623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2970.8A Pending CN109453443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CN201921438143.5U Active CN210992270U (zh) 2019-01-03 2019-08-30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CN201910817238.6A Pending CN110354335A (zh) 2019-01-03 2019-08-30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2970.8A Pending CN109453443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7238.6A Pending CN110354335A (zh) 2019-01-03 2019-08-30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945344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4335A (zh) 2019-10-22
CN109453443A (zh) 201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86626B2 (en) Infusion set and inserter assembly
US3380448A (en) Cervical-pudendal indwelling catheter set with tissue piercing means
CN106063957B (zh) 一种静脉穿刺针
CN106620942A (zh) 用于导管适配器的软质推送调节片
US6926693B2 (en) Drug delivery needle device
JP2004504116A (ja) 低プロファイル注入セット
JP2013507186A (ja) スナップクランプを有する安定化デバイス
CA2564524A1 (en) Safety infusion set
CN210992270U (zh) 一种可单手自动送管的新型留置针
CN206577202U (zh) 一种静脉留置针
CN211659007U (zh) 一种连续神经丛阻滞套件
CN211132465U (zh) 一种可单手穿刺和u型高举平台法固定的新型留置针
CN215608325U (zh) 输液港专用拔针辅助装置
CN106390233B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自动弹出式医用针
CN212090418U (zh) 可自动退针的留置针
CN114602002A (zh) 一种带有防回血外溢和防针刺伤装置的安全型留置针
CN212262053U (zh) 一种留置针座体及其留置针
CN208448303U (zh) 一种输液器的防滑脱辅助装置
CN205867204U (zh) 一种输液辅助用具
CN211157805U (zh) 一种新型静脉针
CN213822949U (zh) 一种方便穿刺时单手送管的静脉留置针
CN213220009U (zh) 一种辅助输液港针拔出装置
CN220530449U (zh) 一种医用留置针
CN211410459U (zh) 一种新型肝素帽专用安全型头皮针
CN211024563U (zh) 钢针针头保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