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8366U - 术后背心 - Google Patents

术后背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88366U
CN210988366U CN201921308545.3U CN201921308545U CN210988366U CN 210988366 U CN210988366 U CN 210988366U CN 201921308545 U CN201921308545 U CN 201921308545U CN 210988366 U CN210988366 U CN 210988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breast
vest
inflation
cush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085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耘
刘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3085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88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88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8836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术后背心,术后背心包括压迫区、常规区和避空区,压迫区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常规区设置于健侧乳房所在的区域,避空区开设于常规区上,避空区无遮挡物遮蔽健侧乳房。本申请提供的术后背心采用背心的形式,患者可以直接穿戴,避免采用绑带绑扎存在的绑扎不便,反复调整的问题。压迫区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利用气压对创面产生压迫作用,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在常规区上设置避空区,避免健侧乳房受到不必要的压迫和束缚,有利于保持健侧乳房的健康。

Description

术后背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术后背心。
背景技术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术切除患者的患侧乳房进行治疗,术后易出现出血、积液、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后对患侧创面加压包扎,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现有的方式是通过将绷带绑扎在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上,用以压迫创面,但是绷带绑扎存在绑扎不便,反复调整使患者遭受较大痛苦,过松或过紧均存在影响创面恢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术后背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乳腺癌术后绷带绑扎不便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术后背心,包括:
压迫区,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
常规区,设置于健侧乳房所在的区域;
避空区,开设于所述常规区上,所述避空区无遮挡物遮蔽健侧乳房。
进一步地,所述压迫区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充气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充气腔配置为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第三充气腔和第四充气腔,所述第一充气腔设置于所述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所述第二充气腔位于所述第一充气腔的下方,所述第三充气腔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所述第四充气腔位于所述第三充气腔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压迫区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容纳腔和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配置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和第四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于所述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所述第二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下方,所述第三容纳腔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所述第四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术后背心包括与所述压迫区连接的第一后比区和与所述常规区连接的第二后比区,所述第一后比区和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比区包括第一垫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垫层上的第一稳固带,所述第一稳固带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垫层连接;
所述第二后比区包括第二垫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垫层上的第二稳固带,所述第二稳固带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垫层连接;
所述第一垫层的一端与所述压迫区连接,所述第二垫层的一端与所述常规区连接,所述第一垫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垫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或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或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稳固带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自由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稳固带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自由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术后背心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一端与所述压迫区连接,所述肩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或所述第二后比区连接,所述肩带两端的其中一端为自由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术后背心,采用背心的形式,患者可以直接穿戴,避免采用绑带绑扎存在的绑扎不便,反复调整的问题。压迫区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利用气压对创面产生压迫作用,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在常规区上设置避空区,避免健侧乳房受到不必要的压迫和束缚,有利于保持健侧乳房的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术后背心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术后背心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术后背心的平面展开图;
图4为图3中术后背心的另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压迫区10;充气腔11;第一充气腔11a;第二充气腔11b;第三充气腔11c;第四充气腔11d;容纳腔12;第一容纳腔12a;第二容纳腔12b;第三容纳腔12c;第四容纳腔12d;常规区20;避空区30;第一后比区40;第一垫层41;第一稳固带42;第一固定端42a;第一自由端42b;第一通孔42c;第二后比区50;第二垫层51;第二稳固带52;第二固定端52a;第二自由端52b;第二通孔52c;肩带6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左”、“右”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人体直立时的身体部位方位,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术后背心,请参见图1和图2,包括压迫区10、常规区20和避空区30,压迫区10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常规区20设置于健侧乳房所在的区域,避空区30开设于常规区20上,避空区无遮挡物遮蔽健侧乳房。
采用背心的形式,患者可以直接穿戴,避免采用绑带绑扎存在的绑扎不便,反复调整的问题。压迫区10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利用气压对创面产生压迫作用,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在常规区20上设置避空区30,避免健侧乳房受到不必要的压迫和束缚,有利于保持健侧乳房的健康。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压迫区10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充气腔11。
乳腺癌手术包括患侧乳房全切除、腋窝淋巴结、腋下脂肪清除等,也就是说乳腺癌手术在患侧不同部位有多个创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背心通过多个互相隔离的充气腔11能够根据创口分布情况,分别压迫不同的创口。由于充气腔11相互隔离,能够针对不同的创口提供不同的压力,以便保证创口更好愈合。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多个充气腔11配置为第一充气腔11a、第二充气腔11b、第三充气腔11c和第四充气腔11d,第一充气腔11a设置于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第二充气腔11b位于第一充气腔11a的下方,第三充气腔11c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第四充气腔11d位于第三充气腔11c的下方。
乳腺癌术后,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患侧乳房乳头以下的人体部位、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以下部位均容易积液,又由于实际临床中上述部位的手术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通常需要根据术后上述四个部位的实际情况判定施加的压力的大小及部位。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压迫区10分为第一充气腔11a、第二充气腔11b、第三充气腔11c和第四充气腔11d,避免充气腔11数量过多使得单个充气腔11的体积过小,容易导致的压力不均匀情况,反而影响创口恢复。另外,采用上述设计,利用第一充气腔11a压迫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第二充气腔11b压迫患侧乳房乳头以下的人体部位,第三充气腔11c压迫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第四充气腔11d压迫第三充气腔11c下方的部位,针对不同的部位可以给予不同的压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使得创口恢复更好更快。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压迫区10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容纳腔12和设置于容纳腔12内的气囊(图未示出)。
采用容纳腔12和气囊的形式,采用相互隔离的容纳腔12,从而将压迫区10分隔成多个压迫区域,将与不同容纳腔12相适配的气囊设置于容纳腔12中,以对相应的人体部位形成压力,从而能够根据创面分布情况,分别压迫不同的手术部位。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容纳腔12配置为第一容纳腔12a、第二容纳腔12b、第三容纳腔12c和第四容纳腔12d,第一容纳腔12a设置于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第二容纳腔12b位于第一容纳腔12a的下方,第三容纳腔12c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第四容纳腔12d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12c的下方。
将容纳腔12分为第一容纳腔12a、第二容纳腔12b、第三容纳腔12c和第四容纳腔12d,将气囊设置于对应第一容纳腔12a、第二容纳腔12b、第三容纳腔12c和第四容纳腔12d中,利用合理的划分利用第一容纳腔12a压迫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第二容纳腔12b压迫患侧乳房乳头以下的人体部位,第三容纳腔12c压迫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第四容纳腔12d压迫第三容纳腔12c下方的部位,既避免容纳腔12数量过多使得单个容纳腔12的体积过小,相应的气囊体积也过小,容易导致的压力不均匀情况。还能针对不同的部位给予不同的压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使得创口恢复更好更快。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压迫区10可以采用互相隔离的充气腔11和内置气囊的容纳腔12的方式,也就是说,压迫区10可以部分采用充气腔11,部分采用内置气囊的容纳腔12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人体部位形成压迫。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气囊可拆卸地设置于容纳腔12内。此种设计,气囊便于随时取出和更换,在需要调节对应人体部位的压力时,可以将气囊取出另行充气或放气,减少直接调节气囊中气体压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2,术后背心包括与压迫区10连接的第一后比区40和与常规区20连接的第二后比区50,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
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便于患者穿戴,由于术后初期患者活动十分不便,通过将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可以在患者需要穿戴时将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解开,再将第一后比区40覆盖在患者背部,再将第二后比区50覆盖在第一后比区40上,由此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围设形成背心的背部区域,由于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在需要将术后背心从患者身上拆卸下来时,则将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解开即可,无需从头部套入,不会对创口进行不必要的挤压与摩擦。可以理解的是,在穿戴时,也可以将第二后比区50覆盖在患者背部,再将第一后比区40覆盖在第二后比区50上,由此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围设形成背心的背部区域。
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具体的,第一后比区40上设置有勾圈,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勾扣,通过勾圈和勾扣的活动连接实现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一后比区40上设置有勾扣,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勾圈。需要说明的是,勾圈和/或勾扣可以设置多个,用于加强连接力,也可以便于调节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的连接位置,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术后背心的大小,使得穿戴更加稳固。
还可以是,第一后比区40上设置有带勾粘贴面,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带毛粘贴面,通过带勾粘贴面和带毛粘贴面的活动连接实现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一后比区40上设置有带毛粘贴面,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带勾粘贴面。需要说明的是,带勾粘贴面和/或带毛粘贴面可以设置多个,用于加强连接力,也可以便于调节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的连接位置,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术后背心的大小,使得穿戴更加稳固。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第一后比区40包括第一垫层41和设置于第一垫层41上的第一稳固带42,第一稳固带42包括第一固定端42a和第一自由端42b,第一固定端42a与第一垫层41连接;利用第一垫层41增加第一后比区40与患者背部的接触面积,增加舒适感,利用第一稳固带42增强第一后比区40与第二后比区50之间的连接。
第二后比区50包括第二垫层51和设置于第二垫层51上的第二稳固带52,第二稳固带52包括第二固定端52a和第二自由端52b,第二固定端52a与第二垫层51连接;利用第二垫层51增加与患者背部的接触面积,增加舒适感,利用第二稳固带52增强第一后比区40与第二后比区50之间的连接。
第一垫层41的一端与压迫区10连接,第二垫层51的一端与常规区20连接,第一垫层41的另一端与第二垫层5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由于第一垫层41的另一端与第二垫层51另一端可以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利用第一垫层41的另一端与第二垫层51的另一端将第一后比区40与第二后比区50之间连接起来,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后背心可以快速、便捷的进行穿戴。
第二自由端52b与第一后比区40活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自由端52b为活动端,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形状和方向,第二自由端52b与第一后比区40活动连接,用于加强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之间的连接。
也可以是,第一自由端42b与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同理,第一自由端42b为活动端,第一自由端42b与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用于加强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之间的连接。
还可以是,第二自由端52b与第一后比区40活动连接、第一自由端42b与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此种设计,进一步加强第一后比区40和第二后比区50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第一垫层41、第二垫层51、第二自由端52b和第一自由端52b上均可以分别对应设置勾圈和/或勾扣、带毛粘贴面和/或带勾粘贴面,用于上述结构的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勾圈和/或勾扣可以设置多个,带毛粘贴面和/或带勾粘贴面可以设置多个也可以设置较大面积,原理已在前文陈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4,第一稳固带42包括第一通孔42c,第二自由端52b能够穿过第一通孔42c与第一后比区40活动连接。采用此种设计,利用第一通孔42c的定位、限位作用,使得第二自由端52b与第一后比区40的连接更加稳固,避免连接处移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4,第二稳固带52包括第二通孔52c,第一自由端42b能够穿过第二通孔52c与第二后比区50活动连接。采用此种设计,利用第二通孔52c的定位、限位作用,使得第一自由端42b与第二后比区50的连接更加稳固,避免连接处移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4,术后背心包括肩带60,肩带60的一端与压迫区10连接,肩带60的另一端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连接,肩带60两端的其中一端为自由端。
肩带60具有提拉作用,通过提拉对压迫区10产生向上的拉力,避免术后背心下滑。肩带60与压迫区10连接的一端为自由端,也可以是肩带60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连接的一端为自由端,均可便于穿戴。在穿戴时,患者可不必从头部套入,也不必抬高手臂,患者可以保持手臂下垂的方式进行穿戴,减少患者的痛苦。
具体的,肩带60自由端上设置有勾圈,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勾扣,通过勾圈和勾扣的活动连接实现肩带60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的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肩带60上设置有勾扣,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勾圈。勾圈和/或勾扣可以设置多个,用于加强连接力,也可以便于调节肩带60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的连接位置,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肩带60的长短。
还可以是,肩带60上设置有带勾粘贴面,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带毛粘贴面,通过带勾粘贴面和带毛粘贴面的活动连接实现肩带60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的活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肩带60上设置有带毛粘贴面,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设置有带钩粘贴面。带勾粘贴面和/或带毛粘贴面可以设置多个,也可以设置较大的粘贴面积,用于加强连接力,也可以便于调节肩带60与第一后比区40或第二后比区50的连接位置,从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肩带60的长短。
需要说明的是,肩带60可以为一根,肩带60为一根时,便于患者健侧自由活动。肩带60也可以为两根,两根肩带60可以减小单根肩带60的受力。肩带60为两根时,一根肩带60的一端与压迫区10连接,另一根肩带60的一端与常规区20连接,两根肩带60可以在患者后背处交叉之后,与压迫区10连接的肩带60的另一端与第二后比区50连接,与常规区20连接的肩带60的另一端与第一后比区40连接,采用交叉的方式,可以避免肩带60下滑,肩带60受力更强,术后背心穿戴更加稳固。
在其他实施例中,避空区30上可以设置遮蔽层,遮蔽层与常规区20可拆卸式连接,采用此种设计,可以在患者需要的时候,例如出门在外的时候,将健侧乳房遮蔽起来,便于患者生活。当患者两侧乳房均为患侧时,遮蔽层可以设置为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遮蔽层可以设置为多个相互隔离的充气腔,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内置气囊的相互隔离的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术后背心,压迫区10、常规区20、避空区30不按照人体直立时分左侧和右侧,也就是说,可以是压迫区10在人体直立时的左侧位置,常规区20、避空区30在右侧位置;也可以是压迫区10在右侧位置,常规区20、避空区30在左侧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同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迫区,通过充气压迫患侧乳房术后的创面;
常规区,设置于健侧乳房所在的区域;
避空区,开设于所述常规区上,所述避空区无遮挡物遮蔽健侧乳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迫区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充气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充气腔配置为第一充气腔、第二充气腔、第三充气腔和第四充气腔,所述第一充气腔设置于所述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所述第二充气腔位于所述第一充气腔的下方,所述第三充气腔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所述第四充气腔位于所述第三充气腔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迫区包括多个相互隔离的容纳腔和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气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配置为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和第四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于所述患侧乳房乳头以上的人体部位,所述第二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下方,所述第三容纳腔位于患侧乳房所在的腋窝部位,所述第四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背心包括与所述压迫区连接的第一后比区和与所述常规区连接的第二后比区,所述第一后比区和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比区包括第一垫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垫层上的第一稳固带,所述第一稳固带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垫层连接;
所述第二后比区包括第二垫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垫层上的第二稳固带,所述第二稳固带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垫层连接;
所述第一垫层的一端与所述压迫区连接,所述第二垫层的一端与所述常规区连接,所述第一垫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垫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或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或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固带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自由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活动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稳固带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自由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后比区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术后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背心包括肩带,所述肩带的一端与所述压迫区连接,所述肩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比区或所述第二后比区连接,所述肩带两端的其中一端为自由端。
CN201921308545.3U 2019-08-13 2019-08-13 术后背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88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8545.3U CN210988366U (zh) 2019-08-13 2019-08-13 术后背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8545.3U CN210988366U (zh) 2019-08-13 2019-08-13 术后背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88366U true CN210988366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6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0854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88366U (zh) 2019-08-13 2019-08-13 术后背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88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9853A (zh) 一种乳腺外科术后托架
CN210988366U (zh) 术后背心
CN213851634U (zh) 一种乳腺外科护理用术后托架
CN206995410U (zh) 一种乳腺外科术后胸带
CN215534780U (zh) 一种乳腺临床术后加压止血装置
CN107303192A (zh) 环形气囊压迫止血胸罩
CN209048441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护理胸带
CN213552119U (zh) 乳腺术后压迫背心
CN211723694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支架
CN215779181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加压的绷带
CN221731267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局部加压的胸带
CN217611723U (zh) 一种乳腺外科术后胸带
CN209884519U (zh) 胸外科创口保护装置
CN216091057U (zh) 一种乳腺外科术后充气护胸带
CN217162596U (zh) 一种乳腺术后护理带
CN215020554U (zh) 一种单肩斜跨式胸带
CN105725288A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压迫止血用胸罩
CN210932067U (zh) 甲状腺手术后专用压力胸衣
CN217851402U (zh) 一种乳腺术后专用内衣
CN214962679U (zh) 一种乳腺外科术后胸带
CN217091150U (zh) 一种用于术后的乳腺压迫限位带
CN114272018A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护理胸带
CN221331609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制动带
CN219127067U (zh) 一种医用充气胸带
CN218247301U (zh) 一种穿戴式囊袋部位压迫止血肩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1

Address after: 430030 No. 1095 Jiefang Avenue, Wuhan, Hubei, Hankou

Patentee after: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430022 Department of nail and breast surgery, Tongji Hospital, No. 1095, Jiefang Avenue, Wuhan,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 Yun

Patentee before: Liu Yu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