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1369U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41369U
CN210941369U CN201921820684.4U CN201921820684U CN210941369U CN 210941369 U CN210941369 U CN 210941369U CN 201921820684 U CN201921820684 U CN 201921820684U CN 210941369 U CN210941369 U CN 2109413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resistor
circuit
capacitor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206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永盛
江莺
段峥
谢加武
仇杨华
宋任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8206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413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41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4136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包含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包括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和电源电路一;中控网关模块包含控制器二、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电源电路二。本实用新型可以检测充电时流过充电插座的电流和电压,判断充电功率是否过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及时控制充电插座交流电的通断,对充电插座起到了保护作用,供电更加安全可靠,且用户或物业也可以通过中控网关模块远程查看充电情况,同时为管理维护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径。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物联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2亿,但是没有规范的电动车充电要求。现有的充电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小区物业为业主提供免费充电的插座,这种插座直接裸露在空气,而且没有任何安全保护装置,并且存在私接电线、使用插排一带多的现象,安全隐患显而易见,十分不可靠。第二种是投币刷卡式的充电桩,运营方无法远程及时维护设备。
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事故层出不穷,维护管理问题也屡见不鲜。电动自行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难以被替代,研发安全高效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系统电路迫在眉睫。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充电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势必使得电动自行车充电更方便更安全,同样也为管理维护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本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可以检测充电时流过充电插座的电流和电压,判断充电功率是否过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及时控制充电插座交流电的通断,对充电插座起到了保护作用,供电更加安全可靠,且用户或物业也可以通过中控网关模块远程查看充电情况,同时为管理维护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包含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
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包括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和电源电路一,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一和语音提示电路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
中控网关模块包含控制器二、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电源电路二,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将用于与远程服务器通讯,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将用于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中的无线传输电路一进行数据交互,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和故障报警电路均与控制器二相连接,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控制器二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能检测电路采用RN8209电能计量芯片,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和引脚5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和引脚9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和引脚16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9分别与晶振X1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20分别与晶振X1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与地线AC_GND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采样电阻R1采用锰铜电阻,所述采样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火线与地线AC_GND连接,所述采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地线AC_GND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引脚5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电容C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9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和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0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3、光耦U5、二极管D1和继电器K1,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光耦U5采用PS2051-1光耦,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2通过电阻R1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1连接控制器一,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4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继电器K1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串联进充电插座连接的零线或火线中从而用于控制充电插座的通电和断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一采用LORA模块U2,所述LORA模块U2采用型号AS32-TTL-1W,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1至引脚4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6分别与电源电路一和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LORA模块U2的引脚7均与地线DC_GND连接;
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包括功率放大芯片U3和语音芯片U4,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采用功放芯片8002B,所述语音芯片U4采用语音芯片NV080C,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1连接有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4连接有电容C8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4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5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1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2和引脚3均通过电容C9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5、电阻R12的另一端和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8均连接有扬声器LS1。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电路一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分别转换为交流+5V、直流+12V、直流+5V和直流+3.3V并进行供电,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内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的交流+5V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12V连接,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一的LORA模块U2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1通过发光二极管LED1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功放8002B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5V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二采用芯片STM32F103;
所述故障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二极管D9、电容C37和蜂鸣器B1,所述电阻R22的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23和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23另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连接地线,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1,电阻R21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和蜂鸣器B1一端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电容C37一端和蜂鸣器B1的另一端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37另一端连接地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采用L710-CN芯片,L710-CN芯片的引脚2与电阻R27连接,电阻R27同时与电容C49和4G天线J4连接,电容C49另一端连接地线,L710-CN芯片的引脚3和引脚4与电容C38的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5与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6、电容C50和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电容C50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GND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7和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37、发光二极管LED3和电阻R39串联,电阻R3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GND,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连接电源电路二,L710-CN芯片的引脚6与电容C38的另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7分别与按键S1和电容C39的一端连接,按键S1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同时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8与电阻R24和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电路二,电容C6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14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与地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同时与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的一端和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和电容C4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9、引脚30、引脚31和引脚32依次分别与SIM卡槽P3的引脚1、引脚6、引脚3和引脚2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1与电容C51的一端连接,电容C51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6与电容C52的一端连接,电容C52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TG1,引脚TG2,引脚TG3和引脚TG4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7与电阻R28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9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电阻R30的另一端和L710-CN芯片的引脚6均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32的一端连接,R32的另一端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4和电阻R35串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3连接,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41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分别与4G天线J3和电容C48连接,电容C48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采用LORA模块M1,LORA模块M1的RESET引脚与控制器二连接,LORA模块M1的SCK引脚、MISO引脚、MOSI引脚和NSS引脚均与控制器二连接;
所述电源电路二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5V直流电压、+3.3V直流电压和+3.6V直流电压,所述控制器二的引脚1、引脚9、引脚10、引脚24、引脚48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7通过电阻R17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36通过R19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10 通过R15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LORA模块M1的引脚3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电阻R33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故障报警电路的蜂鸣器B1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和电流锰铜采样电路采集充电插座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并通过电能检测电路对采集电流和电压进行检测从而获取功率有效值,控制器一对功率有效值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判断充电功率是否过高,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若存在,控制器一可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及时控制充电插座交流电的断开,保护充电插座,避免发生安全隐患,供电更加安全可靠;另控制器一也能将充电插座的工作状态,即正常充电信息或者充电功率过高等信息,通过无线传输电路一远程发送出去。中控网关模块用4G模块通讯电路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进行双向通讯。同时,中控网关模块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利用RoLa无线模块进行通讯,收集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数据,然后利用4G模块通讯电路上传到服务器,并负责解析服务器下发命令,实现对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控制。这样用户就可以远程查看充电情况,同时为管理维护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径。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语音提示电路对用户进行语音提醒或者报警。可以通过中控网关模块的故障报警电路进行报警。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可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和电能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充电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无线传输电路一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语音提示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电源电路一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控制器二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故障报警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4G模块通讯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无线传输电路二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中控网关模块的电源电路二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包含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
参见图1,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包括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和电源电路一,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一和语音提示电路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
参见图2,中控网关模块包含控制器二、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电源电路二,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将用于与远程服务器通讯,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将用于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中的无线传输电路一进行数据交互,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和故障报警电路均与控制器二相连接,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控制器二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之间利用LORA模块进行数据交互。
本实施例的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控制器一采用芯片STM32F103。电源电路一给其他电路供电后,电能检测电路通过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分别采集电流、电压提供给芯片STM32F103做计算,之后芯片STM32F103会相应的做出判断,进而控制充电控制电路和语音提示电路进行工作,最后通过无线传输电路一将信息发送给中控网关模块,中控网关模块信息汇总与云服务器交互。值得一提的是,充电控制电路只有在充电打开时打开其内的继电器,向插座接口输电,因此不用同时采集火线和零线电流来防止窃电。
参见图3,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电能检测电路采用RN8209电能计量芯片,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和引脚5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和引脚9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和引脚16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9分别与晶振X1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20分别与晶振X1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与地线AC_GND连接。
参见图3,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采样电阻R1采用锰铜电阻,所述采样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火线与地线AC_GND连接,所述采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地线AC_GND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引脚5连接。
参见图3,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电容C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9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和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0连接。
图3中的电能检测电路采用RN8209电能计量芯片,采用完全差分输入方式测量电流和一路电压,可同时采集得到电流、电压、功率,有效值误差小,满足充电节点的监测需求。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4、5管脚为电流通道A,与电流锰铜采样电路连接,电流锰铜采样电路使用5 mΩ的锰铜作为采样电阻R1,锰铜的温漂系数小,电流检测可靠性高,选取两个1KΩ的电阻R2、R3和2个33nF的电容C1、C2来抵抗混叠,防止采样信号失真。电阻R1与充电插座所连接的火线连接,采集火线内的电流信号,并通过电阻R2、R3输入信号至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4、5管脚。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8、9管脚为电压通道,跨接在零线和火线之间。L_IN为火线,N_IN为零线,把火线作为参考地,即火线L_IN与地线AC_GND连接,接火线的采样就可以减少限流电阻,简化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采集接零线的一端需要串联1~2 MΩ限流电阻(即选为4个300 KΩ电阻R4至R7作为限流电阻),电阻R4至R7中某一个电阻短路只会造成电能芯片计量不准,并不会损坏设备。电压跨接采样电路采集零线和火线信号并发送信号至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8、9管脚。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12管脚IS接上拉,选择使用SPI接口(13~16管脚)与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通讯,在PCB板上并不是信号线直连,而采用隔离器件6N137将采集端是交流电的电能芯片RN8209和直流供电的芯片STM32F103隔离,做到真正的交直流隔离,防止直流端地线带电。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19、20管脚接外部3.579545MHz晶振X1和两个22pF电容C5、C6。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用于通过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采集插座接口内的零线的电流以及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得到电流、电压、功率有效值,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可以直接从RN8209寄存器读取功率有效值,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插座消耗的电能,芯片STM32F103做出相应判断,进而控制充电控制电路和语音提示电路的工作。
参见图4,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3、光耦U5、二极管D1和继电器K1,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光耦U5采用PS2051-1光耦,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2通过电阻R1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1连接控制器一,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4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继电器K1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串联进充电插座连接的零线或火线中从而用于控制充电插座的通电和断电。
具体地,继电器K1为12V继电器。光耦U5的1脚连接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普通IO口,STM32F103输出高电平时,光耦U5输入端导通,低电平不导通,光耦U5的2、3脚连接地线DC_GND,4脚连接继电器K1的5脚。继电器K1的1,2脚串联进充电插座连接的交流零线或者火线中,控制着充电插座内交流电的通断。当芯片STM32F103给光耦U5的1脚输出高电平时,光耦U5工作,继电器K1吸合;输出低电平时,光耦U5不工作,继电器K1不吸合,进而控制充电插座内交流电的导通和断开。
参见图5,无线传输电路一采用LORA模块U2,所述LORA模块U2采用型号AS32-TTL-1W,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1至引脚4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6分别与电源电路一和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LORA模块U2的引脚7均与地线DC_GND连接;所述LORA模块U2采用选用SX1276经封装后的模块型号AS32-TTL-1W,发射功率高达1W,有效通信距离最远可达8公里。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1至引脚4(LORa_M0、LORa_MI、LORa_RXD、LORa_TXD)均与控制器一连接,LORA模块U2的引脚1、引脚2为模块的控制引脚,与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普通IO相连,当LORA模块U2的引脚1、引脚2都高电平时,模块处于设置状态,都为低电平时模块处于正常工作模式。LORA模块U2的引脚3、引脚4与芯片STM32F103的串口相连。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6分别与电源电路一和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LORA模块U2的引脚7均与地线DC_GND连接。LORA模块U2的5脚悬空。
参见图6,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包括功率放大芯片U3和语音芯片U4,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采用功放芯片8002B,所述语音芯片U4采用语音芯片NV080C,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1连接有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4连接有电容C8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4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5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1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2和引脚3均通过电容C9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5、电阻R12的另一端和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8均连接有扬声器LS1。
参见图6,功率放大芯片U3为功率放大芯片80002B。U4为语音芯片,内置了80s的语音,分为10段,可根据芯片STM32F103的控制随意选择。语音芯片U4的引脚1连接LED灯(发光二极管LED1),用来指示工作状态,语音芯片U4的引脚2、引脚3连接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的普通IO口,用来控制语音芯片U4的工作和语音段落的选择,语音芯片U4的引脚4连接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4,之间串联一个390nF电容C8和一个10K电阻R11,将语音信号放大,语音芯片U4的引脚5、引脚7连接地线DC_GND, 引脚6脚连接电源电路一中的DC_+3.3V。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7连接地线DC_GND,引脚5、引脚8连接扬声器LS1,扬声器LS1用于语音输出。
参见图7,电源电路一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分别转换为交流+5V、直流+12V、直流+5V和直流+3.3V并进行供电,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内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的交流+5V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12V连接,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一的LORA模块U2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1通过发光二极管LED1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功放8002B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5V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一分为4个部分,其中有交流端5V,即AC_+5V,直流端12V,5V,3.3V,即DC_+12V, DC_+5V, DC_+3.3V。交流和直流完全分开,地线分别为AC_GND和DC_GND,其中地线AC_GND直接连到火线。RV1为压敏电阻,防止电压不稳定,对其他电器元件造成伤害,变压器T1为220V转15V变压器,变压器T1的5、6脚输出交流15V,经二极管D2、D3、D4、D5组成的整流桥转为直流15V(DC_+15V)。直流15V经芯片U8(芯片LM2596_12V)转为直流12V(DC_+12V),再经芯片U9(芯片LM2596_5V)转为直流5V(DC_+5V),直流5V最后经U7(LM117-3.3)芯片转为直流3.3V(DC_+3.3V)。变压器T1的3脚与地线AC_GND直连串联RT1(型号为NTC5D_7的热敏电阻),变压器T1的2、4脚连接芯片U6(芯片75M08),获得交流端器件使用的5V,即AC_+5V。其余电容为滤波作用。
本实施例在使用充电插座前电能检测电路需要使用标准电阻校准功率,当继电器K1触点闭合,外部的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插头连接到充电插座上进行充电时,电能检测电路通过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和电流锰铜采样电路每隔一秒检测一次充电时的电压和电流,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可以直接从RN8209寄存器读取功率有效值,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每一秒的充电插座消耗的电能。针对市场调查,设定1500W为电动自行车最高充电功率,当充电功率超过这个值时(可能充电系统发生故障或者使用者私接插排同时给多辆电动自行车充电),控制器一芯片STM32F103判断功率过高,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内的继电器K1可以控制为充电插座供电的火线或零线断开从而使充电插座断电。设定10W为电动系行车充满功率,检测到功率2分钟持续低于这个值,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判断电动自行车电池充满,可以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内的继电器K1可以控制为充电插座供电的火线或零线断开从而使充电插座断电。当检测到功率瞬间跌为2W以下(可能发生插头被恶意拔下或者其他原因),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判断充电插座发生瞬间功率跃变并且是下降趋势,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内的继电器K1可以控制充电插座交流电的自动断电。当充电插座打开后功率持续3分钟低于2W(可能使用者插头没有正确插入插座或其他原因),也可以通过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判断该充电插座没有在充电,通过充电控制电路控制充电插座交流电的自动断电。上述工作原理仅仅是一种设置方式,控制器一的芯片STM32F103具体如何工作可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参数进行设置,该设置方式均是现有技术。
参见图8,中控网关模块的控制器二采用芯片STM32F103;
参见图9,中控网关模块的故障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二极管D9、电容C37和蜂鸣器B1,所述电阻R22的一端与控制器二的引脚12连接,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23和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23另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连接地线,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1,电阻R21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和蜂鸣器B1一端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电容C37一端和蜂鸣器B1的另一端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37另一端连接地线。当控制器二的引脚12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1导通,蜂鸣器报警。
参见图10,中控网关模块的4G模块通讯电路采用L710-CN芯片,L710-CN芯片的引脚2与电阻R27连接,电阻R27同时与电容C49和4G天线J4连接,电容C49另一端连接地线,L710-CN芯片的引脚3和引脚4与电容C38的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5与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6、电容C50和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电容C50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GND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7和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37、发光二极管LED3和电阻R39串联,电阻R3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GND,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连接电源电路二,L710-CN芯片的引脚6与电容C38的另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7分别与按键S1和电容C39的一端连接,按键S1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同时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8与电阻R24和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电路二,电容C6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14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与地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同时与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的一端和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和电容C4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9、引脚30、引脚31和引脚32依次分别与SIM卡槽P3的引脚1、引脚6、引脚3和引脚2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1与电容C51的一端连接,电容C51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6与电容C52的一端连接,电容C52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TG1,引脚TG2,引脚TG3和引脚TG4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7与电阻R28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9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电阻R30的另一端和L710-CN芯片的引脚6均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32的一端连接,R32的另一端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4和电阻R35串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3连接,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41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分别与4G天线J3和电容C48连接,电容C48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L710-CN)4G芯片的引脚2为分集式天线引脚,与0欧姆电阻R27连接,0欧姆电阻R27的另一端与4G天线J4脚1相连,4G天线J4收到4G信号通过脚1发送给U11(L710-CN)4G芯片。(L710-CN)4G芯片的引脚41为主集式天线引脚,与0欧姆电阻R26连接,0欧姆电阻R26的另一端与4G天线J3脚1相连,4G天线J3通过脚1接受和发送4G信号。其中主集天线,负责射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分集,只接收不发送,当4G信号传递给4G天线的时候,主分集同时可以接收到,这样就又两路信号了,然后可以选择一路最好的信号进行处理。(L710-CN)4G芯片的引脚37为数据信号接收脚,与电阻R28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相连,三极管Q2的基极为+1.8V的高电平,则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2的发射级与电阻R31相连,R31的另一端连接着控制器二的串口数据信号发送脚——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30,这样控制器二的数据信号到达U11(L710-CN)4G芯片数据信号接收脚。U11(L710-CN)4G芯片脚38为数据信号发送脚,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3的基极为+1.8V的高电平,则三极管Q3导通,U11(L710-CN)4G芯片发送的信号经过限流电阻R34、R35到达控制器二的串口数据信号接收脚——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31,这样U11(L710-CN)4G芯片数据信号将发送给控制器二。当U11(L710-CN)4G芯片工作正常时,5脚输出高电平,5脚又与限流电阻R40串联后与三极管Q5基极连接,则三极管Q5导通,集电极为高电平,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限流电阻R38与三极管Q5集电极相连,则三极管Q4导通,发光二极管LED3亮,指示4G通信模块正常工作。U11(L710-CN)4G芯片通过脚29、脚32、脚31、脚30分别与SIM卡槽P3(内置SIM卡)相连,为SIM卡槽P3提供电源,复位信号,时钟信号,数据信号,SIM卡将为4G模块在与远程服务器通讯时提供入网保障。这样通过4G模块通讯电路实现了中控网关模块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通讯。
参见图11,中控网关模块的无线传输电路二采用LORA模块M1,(Ra-02)LORA模块M1与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之间通过SPI总线通讯。(Ra-02)LORA模块M1的RESET引脚与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13相连接,当RESET引脚接收到低电平时,(Ra-02)LORA模块被复位。(Ra-02)LORA模块SCK引脚与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15相连接,该引脚作为(Ra-02)LORA模块的时钟引脚。(Ra-02)LORA模块MISO引脚与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16相连接,(Ra-02)LORA模块通过该引脚向STM32F103C8T6芯片输出数据。(Ra-02)LORA模块MOSI引脚与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17相连接,(Ra-02)LORA模块通过该引脚接收STM32F103C8T6芯片输出的数据。(Ra-02)LORA模块NSS引脚与STM32F103C8T6芯片引脚14相连接,该引脚作为(Ra-02)LORA模块的片选引脚。中控网关通过该LORA模块无线传输电路二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进行通讯,接收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发过来的数据,再通过4G模块通讯电路发送给服务器 ,同时可以将从服务器接收过来的数据发送给智能充电节点模块。
参见图12,中控网关模块电源电路二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5V直流电压、+3.3V直流电压和+3.6V直流电压,所述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引脚1、引脚9、引脚10、引脚24、引脚48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引脚7通过电阻R17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引脚36通过R19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引脚10 通过R15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LORA模块M1的引脚3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电阻R33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故障报警电路的蜂鸣器B1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
图12中其余电容皆为滤波作用。J5和J6接入220V的零线与火线,引入交流220V的电压。RV2为压敏电阻,防止电压不稳定,对其他电器元件造成伤害,变压器T2为220V转15V变压器,变压器T2的输出端输出交流15V,经四个二极管D10组成的整流桥转为直流15V(DC_+15V)。+15V直流电压接入芯片78M05的Vin引脚,经过78M05芯片输出+5V直流电压。+5V直流电压接入芯片AMS1117-3.3的Vin引脚,经过AMS1117-3.3芯片输出+3.3V直流电压。+15V直流电压接入芯片TPS54202DDCR芯片,TPS54202DDCR芯片的使能脚EN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Q6的基级通过电阻R41与STM32F103C8T6控制芯片引脚29相连接,当引脚29 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6导通,TPS54202DDCR芯片的使能脚EN电平拉低,TPS54202DDCR芯片被使能,+15V直流电压转化为+3.6V直流电压,达到控制芯片对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输出的控制效果,从而达到对4G芯片电源输入的控制效果。
本实施例的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可以完成充电电量、电压、有功功率的采集,充电电能的计量。可实现充满自动断电、突发异常情况自动断电等功能,对充电插座起到了保护作用,供电更加安全可靠。中控网关模块用4G模块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进行双向通讯。同时,中控网关模块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利用LORA无线模块进行通讯,收集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数据,然后利用4G模块上传到服务器,并负责解析服务器下发命令,实现对智能充电节点模块的控制。这样用户就可以远程查看充电情况,同时为管理维护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途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和中控网关模块;
智能充电节点模块包括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和电源电路一,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用于与充电插座连接的火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和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一和语音提示电路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电能检测电路、控制器一、无线传输电路一、语音提示电路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
中控网关模块包含控制器二、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电源电路二,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将用于与远程服务器通讯,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将用于与智能充电节点模块中的无线传输电路一进行数据交互,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和故障报警电路均与控制器二相连接,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无线传输电路二、故障报警电路和控制器二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检测电路采用RN8209电能计量芯片,所述电流锰铜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和引脚5连接,所述电压跨接采样电路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和引脚9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和引脚16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9分别与晶振X1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20分别与晶振X1的另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与地线AC_GND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锰铜采样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采样电阻R1采用锰铜电阻,所述采样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火线与地线AC_GND连接,所述采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4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地线AC_GND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引脚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跨接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零线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电能检测电路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8、电容C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9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地线AC_GND和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3、光耦U5、二极管D1和继电器K1,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光耦U5采用PS2051-1光耦,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2通过电阻R1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1连接控制器一,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3连接地线DC_GND,所述PS2051-1光耦的引脚4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继电器K1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继电器K1串联进充电插座连接的零线或火线中从而用于控制充电插座的通电和断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一采用LORA模块U2,所述LORA模块U2采用型号AS32-TTL-1W,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1至引脚4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LORA模块U2的引脚6分别与电源电路一和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和LORA模块U2的引脚7均与地线DC_GND连接;
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包括功率放大芯片U3和语音芯片U4,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采用功放芯片8002B,所述语音芯片U4采用语音芯片NV080C,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1连接有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与控制器一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4连接有电容C8的一端,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4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5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语音芯片U4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电容C11的另一端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1和引脚7均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2和引脚3均通过电容C9连接地线DC_GND,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6连接电源电路一,所述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5、电阻R12的另一端和功率放大芯片U3的引脚8均连接有扬声器LS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一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分别转换为交流+5V、直流+12V、直流+5V和直流+3.3V并进行供电,所述电能检测电路内的RN8209电能计量芯片的引脚12通过电阻R10与电源电路一的交流+5V连接,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内的二极管D1的负极和继电器K1均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12V连接,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一的LORA模块U2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1通过发光二极管LED1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语音芯片NV080C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3.3V连接,所述语音提示电路内的功放8002B的引脚6与电源电路一的直流+5V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二采用芯片STM32F103;
所述故障报警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二极管D9、电容C37和蜂鸣器B1,所述电阻R22的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23和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23另一端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均连接地线,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1,电阻R21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和蜂鸣器B1一端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电容C37一端和蜂鸣器B1的另一端均与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37另一端连接地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G模块通讯电路采用L710-CN芯片,L710-CN芯片的引脚2与电阻R27连接,电阻R27同时与电容C49和4G天线J4连接,电容C49另一端连接地线,L710-CN芯片的引脚3和引脚4与电容C38的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5与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6、电容C50和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电容C50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GND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7和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37、发光二极管LED3和电阻R39串联,电阻R39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GND,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连接电源电路二,L710-CN芯片的引脚6与电容C38的另一端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7分别与按键S1和电容C39的一端连接,按键S1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同时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8与电阻R24和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电路二,电容C6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14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与地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同时与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的一端和电源电路二连接,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6和电容C47的另一端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29、引脚30、引脚31和引脚32依次分别与SIM卡槽P3的引脚1、引脚6、引脚3和引脚2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1与电容C51的一端连接,电容C51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6与电容C52的一端连接,电容C52的另一端与GND连接,SIM卡槽P3的引脚TG1,引脚TG2,引脚TG3和引脚TG4与GND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7与电阻R28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9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电阻R30的另一端和L710-CN芯片的引脚6均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38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32的一端连接,R32的另一端与+1.8V的高电平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4和电阻R35串联,电阻R35的另一端与控制器二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3连接,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二连接,L710-CN芯片的引脚41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分别与4G天线J3和电容C48连接,电容C48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电路二采用LORA模块M1,LORA模块M1的RESET引脚与控制器二连接,LORA模块M1的SCK引脚、MISO引脚、MOSI引脚和NSS引脚均与控制器二连接;
所述电源电路二用于将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5V直流电压、+3.3V直流电压和+3.6V直流电压,所述控制器二的引脚1、引脚9、引脚10、引脚24、引脚48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7通过电阻R17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36通过R19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控制器二的引脚10 通过R15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LORA模块M1的引脚3与电源电路二的+3.3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L710-CN芯片的引脚23、引脚24和引脚25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4G模块通讯电路的电阻R33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与电源电路二的+3.6V直流电压连接;故障报警电路的蜂鸣器B1与电源电路二的+5V直流电压连接。
CN201921820684.4U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41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0684.4U CN2109413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0684.4U CN2109413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41369U true CN210941369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2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2068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413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413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5466B (zh) 一种数据传输及故障检测系统
CN209217774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实时检测电路
CN203377915U (zh) 用于汽车安防维保及轨迹监控的全语音交互车联网系统
CN206012357U (zh) 一种基于pwm方式通信的电池热失控检测系统
CN105376534A (zh)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监控平台
CN112092668A (zh) 一种基于丁丁充电柜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安全充电装置
CN103037598A (zh) 具有车辆监控功能的led路灯电力载波远程控制系统
CN203422459U (zh) 一种弱电机房电池动力运行状态远程检测系统
CN206559397U (zh) 通信机房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CN210941369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电路
CN211493726U (zh) 一种对智能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监测与管理的装置及系统
CN210052798U (zh) 一种燃料电池商用车储氢控制系统
CN204223993U (zh)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CN209131752U (zh) 一种燃气表与报警装置的有线协同系统
CN106389030A (zh) 一种互联网智能化电动轮椅控制系统
CN207549967U (zh) 带北斗终端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7213083U (zh) 一种信号灯态实时监控系统
CN109509323A (zh) 一种无线低功耗火灾风险预警系统及方法
CN206224740U (zh) 一种无线智能型烟雾报警器
CN214295652U (zh) 充电桩控制装置
CN213892237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共享充换电装置
CN212849008U (zh) 一种模块化自由装配式智慧充电装置
CN108173298A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均衡控制电路
CN107807325A (zh) 基于多状态理论的铁路轨道电路可靠性分析系统及其方法
CN210634413U (zh) 一种基于丁丁充电柜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安全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anjing Monte te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32000011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n electric vehicle intelligent charging system circuit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1105

Assignee: Chuzhou Monte te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320000112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n electric vehicle intelligent charging system circuit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1104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