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9258U -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 Google Patents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9258U
CN210929258U CN201921430797.3U CN201921430797U CN210929258U CN 210929258 U CN210929258 U CN 210929258U CN 201921430797 U CN201921430797 U CN 201921430797U CN 210929258 U CN210929258 U CN 210929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te
mites
attractant
color
breath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307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4307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29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9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9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诱螨、捕螨的技术领域,具体为螨虫引诱器,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的器体,器体由透气、防螨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引诱时效长、引诱效果佳,还发明了螨虫确认用具,在不借助任何设备、仪器的情况下可肉眼观察螨虫、确认螨虫。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捕螨的技术领域,具体为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背景技术
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身体大小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小到0.1毫米,大多数种类小于1毫米。世界上已发现螨虫(mite)有50000多种,仅次于昆虫。不少种类与医学有关。现发现螨虫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诸如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引起“酒糟鼻”或蠕螨症、过敏症、尿路螨症、肺螨症、肠螨症和疥疮,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而目前与人类接触的螨虫的形体颜色大都以乳白色为主,因其形体小,怕光,且藏匿于织物层内,很难被发现,所以报道常称之为肉眼不可见的生物,但是,如果在与螨虫颜色相反的映衬下,肉眼还是能够看到螨虫的,如中国实用专利申请号为201621246014.2,名称为一种除螨虫贴公开了引诱包,又如中国实用专利申请号为201721208859.7,名称为一种用于捕活螨的捕螨贴也公开了引诱剂,该包内放置食物引诱剂,但是该引诱剂起到了引诱螨虫,供螨虫食用的目的,还如中国发明专利号为ZL03106131.1,发明名称为引诱螨虫的确认用具及螨虫的捕获方法,公开了引诱片、引诱片上附有螨虫引诱剂,引诱片上覆盖薄膜片,并以螨虫颜色相反为映衬来起到肉眼观察螨虫的目的,但是,该产品存在以下缺陷, 1:需要定期更换引诱片;2:螨虫进入引诱片并食用引诱剂,螨虫混入引诱剂中肉眼很难察觉、辨别与观看;3:在食物的作用下,一方面,螨虫大量繁殖,食用完引诱剂,就没有引诱效果了,也就无法在确认螨虫了,另一方面,大量繁殖的螨虫聚集在该用具上,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螨虫源了;4:薄膜片覆盖在引诱片上,也就是说引诱剂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经过蝇类、真菌、细菌等大小生物或微生物的侵入,加速引诱剂变质,引诱效果也会减弱,甚至失去引诱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给消费者多一种确认螨虫的用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诱效果好、引诱周期长的螨虫引诱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螨虫引诱器,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的器体,器体由透气、防螨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器体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进一步,所述的腔室内设置有基体。
进一步,所述的基体上设有通孔。
进一步,透气、防螨的材料为防螨透气的膜、防螨透气的纸、防螨布、高密度的织物及纤维等材料。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眼确认螨虫的螨虫确认用具。
螨虫确认用具,包括上述的螨虫引诱器,该器体的外表面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对比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1:透气、防螨材质一方面能够保证引诱剂的味道能够散发出去,引诱螨虫;另一方面,防止螨虫进入器体内食用并大量繁殖,确保引诱剂能够不被食用,引诱剂能够在其引诱有效期内都是具有引诱效果的。2:螨虫将会在器体的外表面交配或自由爬行等活动,那么通过器体的外表面的颜色为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在不用任何仪器或设备的情况下可用肉眼观察、确认在器体外表面的螨虫。3:引诱剂放置在腔室内,利用器体隔离,一方面,防止蝇类等大型生物直接与引诱剂接触,导致引诱剂变质,另一方面,器体防螨的设计,那么也就是可以防止与螨虫差不多大微生物进入腔内来使引诱剂变质,尽可能的延长引诱剂的有效期。4:相对传统螨虫引诱器定期更换引诱片来说,更佳具有优势。5:器体隔离螨虫与引诱剂,那么可以长时间的观察,观察时更加清楚,便于确认螨虫。6:本发明不会提供螨虫大量繁殖的食物,因此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都不会成为具有聚集大量螨虫的危险源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A1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在B-B1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4在C-C1方向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传统确认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5中上底面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图9为实施例5中侧面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图10为实施例5中侧面某部分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图11为实施例5中上底面某部分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图12为实施例5中上底面某部分和侧面某部分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如图1-图2所示:螨虫引诱器,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11的器体1,腔室11内放置引诱剂,器体1可以是圆柱状、长方体状、正方体状、三角柱状、圆台状、锥状等规则形状,器体1 由透气、防螨的材料制成,以下以圆柱状的器体1为例。
透气、防螨材质一方面能够保证引诱剂的味道能够散发出去,引诱螨虫;另一方面,防止螨虫进入器体1内食用并大量繁殖,确保引诱剂能够不被食用,引诱剂的引诱效果能够在其引诱有效期内都是具有引诱效果的。
如图7所示:相对传统技术公开了引诱片001、引诱片001上附有螨虫引诱剂002,引诱片001上覆盖薄膜片003,而本发明的引诱剂放置在腔室11内,利用器体1隔离,一方面,防止蝇类等大型生物直接与引诱剂接触,导致引诱剂变质,另一方面,器体1防螨的设计,那么也就是可以防止与螨虫差不多大微生物进入腔内来使引诱剂变质,尽可能的延长引诱剂的有效期。
透气、防螨的材料可以为防螨透气膜、防螨透气纸、防螨布、高密度的织物、高密度的纤维织物、高密度的无纺布等材料,具有防止或阻碍螨虫进入的目的,在此不能尽举,高密度的织物应当达到防螨的效果,织物肯定具有间隙,势必是透气的,哪怕间隙小到螨虫都进入不了,或者说,具有透气性、且达到防螨效果的薄膜、纸、纳米纸、纳米纤维、高密度编织的纤维等等也属于透气、防螨材料。
当然,以肉眼可视螨虫为噱头,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器体1的材料因生产厂家不同、生产条件不同,材料整体或局部达不到防螨的效果,那么也应当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同样的,无论器体1是何种形状的,各面与面连接的边沿采用热压工艺、超声熔接工艺、胶水、卡扣式、缝制等封闭连接,形成相对螨虫来说封闭的器体1,防止螨虫从面与面连接的缝隙中进入器体1内。
同样的,腔室11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或者不规则的,在此不能尽举。
同时,本发明所述的引诱剂不仅限于食物,还可以是信息素,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各类螨虫引诱剂,或食物、现有引诱剂与信息素的任何配比结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如图4-图6所示:螨虫引诱器,包括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第一面13的边沿与第二面12边沿采用热压工艺、超声熔接工艺、胶水、卡扣式等封闭连接,防止螨虫从第一面13与第二面12之间缝隙中进入器体1内,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之间形成有腔室11,腔室11用于放置引诱剂,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均由透气、防螨的材料制成,该实施例具有实施例1全部技术效果。
器体1可以是本实施例的片状、还可以是条状等不规则形状,在此不能尽举。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如图3所示:所述的腔室 11内安置有基体2,基体2可以是塑料、海绵、纸、木、铁、布料等材料制成,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不规则的,只要能塞进腔室11内即可,应该说,螨虫也是一种生物,具有自己作为一种生物的思维,通过基体2设计,使得螨虫引诱器看起来更加具有立体感,可以迷惑螨虫,也可以起到支撑螨虫引诱器的作用。
基体2上设有通孔21,通孔21内放置引诱剂,以圆柱体状的螨虫引诱器为例,生产时,将螨虫引诱器的侧面与螨虫引诱器的第一个底面压合,再放置基体 2,再将螨虫引诱器的第二底面与螨虫引诱器的侧面压合,引诱剂将通过通孔21,向器体1四周均匀的散发出味道,来吸引周边螨虫。其中上述压合采用热压工艺、超声熔接工艺、胶水、卡扣式、缝制等封闭连接。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所述的腔室内设置有基体2,基体2可以是塑料、海绵、纸、木、铁等材料制成,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不规则的,只要能塞进腔室11内即可,应该说,螨虫也是一种生物,具有自己作为一种生物的思维,通过基体设计,使得器体1看起来更加具有立体感,可以迷惑螨虫,将螨虫引诱至器体外表面。
基体2上均布有通孔21,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圆、椭圆、三角形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的,生产时,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边沿压合,但是留下一个缺口,用于放置基体2,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例,第一面13与第二面12的三边边沿压合,预留一边,放置基体13,在基本的两边各放置一些引诱剂,然后压合预留的一边,再摇匀,那么大部分的引诱剂被摇至通孔21内,引诱剂将通过通孔21,向第一面13和第二面12均匀的散发出味道,来吸引周边螨虫。
实施例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眼确认螨虫的螨虫确认用具。
螨虫确认用具,包括上述的的螨虫引诱器,该器体的外表面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该螨虫确认用具具有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螨虫引诱器的全部效果,同时,周边的螨虫被吸引过来以后,螨虫将会在器体1的外表面交配或自由爬行等活动,那么通过器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为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在不用任何仪器或设备的情况下可用肉眼观察、确认在器体1外表面的螨虫。
又因,螨虫在器体1外表面活动是随机的,以圆柱体的器体1为例,但是器体1的外表面都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是最佳的,当然局部{上底面(如图8阴影所示)、下底面、侧面(如图9阴影所示)、上底面某部分(如图10阴影所示)、下底面某部分、侧面某部分(如图11阴影所示)及它们的组合(如图12阴影所示)等}设计成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当螨虫爬到该局部时也能达到确认螨虫的作用,大部分螨虫是乳白色的,当然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不一定只是褐色、黑色、茶色等深色,应当以肉眼能够看到螨虫爬行的颜色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比如红色、紫色,暗红色、橙色等其他能够配置出来且用肉眼能够看到螨虫爬行的颜色。当然设计成深色的是最佳的,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应当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7所示:相对传统技术公开了引诱片001、引诱片001上附有螨虫引诱剂002,引诱片001上覆盖薄膜片003,螨虫进入引诱片上食用引诱剂,相对传统螨虫与引诱剂混在一起观察,而本发明的引诱剂放置在腔室11内,利用器体 1隔离了螨虫与引诱剂,观察更加清楚,更加便于确认螨虫。
该器体1外表面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可以是有色涂料涂覆的,也可以是有色材料覆盖的,也可以是有色材料拼接上去的,也可以是器体1本身所染有或具有的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螨虫引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有腔室的器体,器体由透气、防螨的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螨虫引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体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螨虫引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室内设置有基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螨虫引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上设有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螨虫引诱器,其特征在于:透气、防螨的材料为防螨透气的膜、防螨透气的纸、防螨布、高密度的织物及纤维等材料。
6.螨虫确认用具,其特征是: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的螨虫引诱器,该器体的外表面具有与螨虫身体颜色相反的容易确认引诱到螨虫的颜色。
CN201921430797.3U 2019-08-30 2019-08-30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Active CN210929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0797.3U CN210929258U (zh) 2019-08-30 2019-08-30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0797.3U CN210929258U (zh) 2019-08-30 2019-08-30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9258U true CN210929258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69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30797.3U Active CN210929258U (zh) 2019-08-30 2019-08-30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29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32599C (zh) 引诱螨虫的确认用具
US5095648A (en) Flea collector
JP6029690B2 (ja) 飛翔昆虫捕獲器
TWI592093B (zh) 飛翔害蟲捕捉器
TWI523606B (zh) Ticks to catch mats
CN210929258U (zh)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CN210695605U (zh) 捕螨芯片
CN211268263U (zh) 捕螨贴
CN211268262U (zh) 捕螨芯片
CN211268261U (zh) 捕螨贴
CN211268266U (zh) 螨虫引诱器及螨虫确认用具
TW200826839A (en) Device for capturing pest insect
JP2004215577A (ja) ダニ等の害虫の観察捕獲具およびその捕獲方法
CN211268265U (zh) 螨虫确认用具
CN211268264U (zh) 螨虫确认用具
WO2004034783A2 (en) Trap to catch mosquitoes
JPWO2020009032A1 (ja) 歩行性害虫捕獲装置
US10952425B2 (en) Bed bug monitor
JP6756725B2 (ja) 害虫捕獲方法および害虫捕獲器
JP3607012B2 (ja) ダニ捕獲検知シート
CN110476913A (zh) 捕螨贴
JP2019037181A (ja) シロアリ駆除用装置及びシロアリを駆除する方法
US20170265450A1 (en) Bait station
JP7237448B2 (ja) 飛翔害虫捕獲器
WO2010120162A1 (es) Estación cebo para combatir plagas agrícol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