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8887U -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8887U
CN210928887U CN201921141883.2U CN201921141883U CN210928887U CN 210928887 U CN210928887 U CN 210928887U CN 201921141883 U CN201921141883 U CN 201921141883U CN 210928887 U CN210928887 U CN 210928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greenbelt
urban
plant
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418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创琳
李广东
鲍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9211418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28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8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8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干道上的城市主干道绿化带、设置在与主干道相交的次干道上的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包括设置在主干道两侧的路侧绿化带以及设置在主干道中间的路中绿化带。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通过对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种常见城市绿化带的形态、植物种类选择、乔灌草搭配、植物配置等进行多种形式的特异化设置,最终达到强化城市生态廊道功能,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城市空气流动和污染扩散。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境治理、园林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数量也逐渐增多,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特大型城市群。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汽车尾气、工业烟尘充斥在城市中无法消散;城市高强度的建设一方面侵占自然空间,另一方面阻碍了城市空气的流动,致使城市热岛现象等热污染与空气污染异常严重,并已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从气候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构建城市及城市群生态廊道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廊道不仅可带走城市空气中有害的废气、灰尘、污染物,并带来清新空气;其次是带走空气中多余的热量和水汽,缓解热岛效应,进而为城市创造相对适宜的气候环境。
城市道路、水系、绿地是城市及城市群内部最重要的生态通风廊道。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和人员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通风体系和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内部空气流动的主要“通路”。因此,通过城市绿地的特异化设置,优化和加强现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的通风状况,构建有效的城市通风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普通绿化带的设计目的主要以一般的降噪、遮荫和景观美化功能为主,较少考虑其作为生态廊道功能等问题,提出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以加强城市中的通风、驱霾、缓解温室效应等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干道上的城市主干道绿化带、设置在与主干道相交的次干道上的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包括设置在主干道两侧的路侧绿化带以及设置在主干道中间的路中绿化带,所述路侧绿化带为间隔种植的阔叶乔木与针叶乔木,所述路中绿化带的宽度为主干道面宽度的1/8~1/4,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在次干道入口靠近主风向来风方向一侧种植有大冠幅的大型乔木,所述大型乔木的对侧种植有小冠幅乔木或低矮草灌,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的长度为次干道长度的1/10,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中间为绿地,四周设置为通透状态并种植草灌植物,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在与通风廊道相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向通风廊道方向凸出的形态,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的两侧种植有乔木且中间设置为低矮灌草植物,所述水系滨岸绿化带为沿水系两侧且与水岸线垂直设置的道路绿化带,所述道路绿化带从入口处向道路内部设置过渡带,所述过渡带的植物种植高度逐渐增大,植物种植密度逐渐提高。
优选地,所述阔叶乔木的高度为8~12米,所述针叶乔木的高度为10~18米,所述阔叶乔木与针叶乔木的株距均设置为阔叶乔木冠幅的0.8~1.5倍。
优选地,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的大型乔木的株距为0.5~1倍相邻树种的冠幅。
优选地,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中植物种类设置为沿着凸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植物品种,且种植密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边缘设置为锯齿状或波浪状。
优选地,所述过渡带的长度为10~30m。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通过对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种常见城市绿化带的形态、植物种类选择、乔灌草搭配、植物配置等进行多种形式的特异化设置,最终达到强化城市生态廊道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城市空气流动和污染扩散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城市主干道绿化带示意图;
图2为次级道路绿化带示意图;
图3为城市大中型绿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所述绿化带系统包括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种,如图1~图3所示,其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具体地,所述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干道5上的城市主干道绿化带、设置在与主干道相交的次干道6上的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包括设置在主干道5两侧的路侧绿化带1以及设置在主干道5中间的路中绿化带2,所述路侧绿化带1为间隔种植的阔叶乔木3与针叶乔木4,所述路中绿化带2的宽度为主干道5路面宽度的1/8~1/4,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在次干道6入口靠近主风向来风方向一侧种植有大冠幅的大型乔木7,所述大型乔木7的对侧种植有小冠幅乔木8或低矮草灌,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的长度为次干道6长度的1/10,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中间为绿地10,四周设置为通透状态并种植草灌植物,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在与通风廊道9相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向通风廊道9方向凸出的形态,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的两侧种植有乔木且中间设置为低矮灌草植物,所述水系滨岸绿化带为沿水系两侧且与水岸线垂直设置的道路绿化带,所述道路绿化带从入口处向道路内部设置过渡带,所述过渡带的植物种植高度逐渐增大,植物种植密度逐渐提高。
城市主干道一般作为主要风道及其重要的延申和辅助发挥城市通风作用。由于较大的风速通风时间太过强烈且不稳定,反而不利于廊道周边区域的通风、驱霾和降温效果,稳定、平衡的气流更有利于实现以上功能。因此在城市主干道绿化带的设置中应通过适当增加下垫面粗糙度等方式降低强风风速,以促进风速稳定,保证通风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包括设置在主干道5两侧的路侧绿化带1以及设置在主干道5中间的路中绿化带2。优选地,所述城市主干道的宽度为30~40m。路侧绿化带1设置为乔木为主,尽量选择常绿树种,以保持四季的通风效果,乔木设置为阔叶乔木3与针叶乔木4间隔种植,阔叶乔木3选择成年树冠较大的品种,高度为8~12米,针叶乔木4选择树冠较小、高大的树种,高度为10~18米。所述阔叶乔木3与针叶乔木4的株距均设置为阔叶乔木3冠幅的0.8~1.5倍。
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一方面可增强下垫面粗糙度,起到辅助减小风速的作用,由对气流进行梳理,使其更加稳定规律,另一方面达到遮荫效果且可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由于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特定高度及特定宽度的设置,既可以改善强风的通风效果,又不影响中速风的通风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一年中强风比例较高的区域,还可增加路中绿化带2,路中绿化带2选择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可种植少量低矮乔木。所述路中绿化带2宽度以路面宽度的1/8~1/4为宜。
如图2所示,次干道6指与主干道5相交的较窄的次道路及其支路,宽度为14~24m。次干道6的风源来自于主干道5,因此风速和风力均受到削弱,在交叉路口尤其是垂直交叉路口的拐角处常常形成气流死角,影响通风效果。
以主风向为依据,次级道路绿化带在道路入口靠近主风向来风方向一侧设置大型乔木7,要求冠幅大、荫蔽性好,株距为0.5~1倍相邻树种的冠幅,所述大型乔木7的对侧以冠幅较小、高大乔木为主,或仅设置低矮草灌。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的长度为次干道6长度的1/10,总长度在10~50m。
次级道路绿化带通过借助来风方向一侧的气流死角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气流入口,使入口形成“狭管效应”,进入次干道6的风速提高,气压减小,从而加速了次干道6的通风效率。
城市大中型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冷源和清洁空气的来源,对城市发挥着重要的通风降温作用。然而大多数绿地的设置并未考虑到其通风降温效果。
如图3所示,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中间为绿地10,四周设置为通透状态并种植草灌植物。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地四周应设置为通透状态,无实体围墙等遮挡结构,四周绿化应以草地或者不高的灌木为主,四周不能设置密集的林带等阻挡新鲜空气的流通的结构。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在与通风廊道9相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向通风廊道9方向凸出的形态,在绿化种植中,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两侧设置为乔木,中间设置为低矮灌草植物。优选地,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中植物种类设置为沿着凸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植物品种,且种植密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一个空气导流带,协助清洁、恒温的新鲜空气通过通风廊道9输送至城市其他地区。
对于与建筑群如住宅区、商业区相邻的绿地,应尽量提高边缘线长度。优选地,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边缘设置为锯齿状或波浪状,以提高与区域的接触面积,使该区域便于形成流动的气流,提高通风降温功能,其植物高度与密度设置同上。
城市水系可包括河道、湖泊、海洋等,城市水系一方面可以作为通风廊道加速空气流动,另一方面因其与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低的温度,作为生态冷源可产生从水系吹向陆地的水陆风。
进一步,所述水系滨岸绿化带为沿水系两侧且与水岸线垂直设置的道路绿化带,便于水陆风的流动。所述道路绿化带从入口处向道路内部设置过渡带,所述过渡带的植物种植高度逐渐增大,植物种植密度逐渐提高。所述过渡带的长度为10~30m,过渡带之后为植物遵循常规绿化带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通过对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种常见城市绿化带的形态、植物种类选择、乔灌草搭配、植物配置等进行多种形式的特异化设置,最终达到强化城市生态廊道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城市空气流动和污染扩散。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主干道(5)上的城市主干道绿化带、设置在与主干道相交的次干道(6)上的次级道路绿化带、城市大中型绿地和水系滨岸绿化带,所述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包括设置在主干道(5)两侧的路侧绿化带(1)以及设置在主干道(5)中间的路中绿化带(2),所述路侧绿化带(1)为间隔种植的阔叶乔木(3)与针叶乔木(4),所述路中绿化带(2)的宽度为主干道(5)路面宽度的1/8~1/4,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在次干道(6)入口靠近主风向来风方向一侧种植有大冠幅的大型乔木(7),所述大型乔木(7)的对侧种植有小冠幅乔木(8)或低矮草灌,所述次级道路绿化带的长度为次干道(6)长度的1/10,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中间为绿地(10),四周设置为通透状态并种植草灌植物,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在与通风廊道(9)相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向通风廊道(9)方向凸出的形态,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的两侧种植有乔木且中间设置为低矮灌草植物,所述水系滨岸绿化带为沿水系两侧且与水岸线垂直设置的道路绿化带,所述道路绿化带从入口处向道路内部设置过渡带,所述过渡带的植物种植高度逐渐增大,植物种植密度逐渐提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阔叶乔木(3)的高度为8~12米,所述针叶乔木(4)的高度为10~18米,所述阔叶乔木(3)与针叶乔木(4)的株距均设置为阔叶乔木(3)冠幅的0.8~1.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型乔木(7)的株距为0.5~1倍相邻树种的冠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凸出的城市大中型绿地部分中植物种类设置为沿着凸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的植物品种,且种植密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大中型绿地的边缘设置为锯齿状或波浪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带的长度为10~30m。
CN201921141883.2U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Active CN210928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1883.2U CN210928887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1883.2U CN210928887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8887U true CN210928887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69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41883.2U Active CN210928887U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2888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9893A (zh) * 2019-07-19 2019-09-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N111802159A (zh) * 2020-07-21 2020-10-23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热地区降温导风型植物群落及其构建方法
CN110249893B (zh) * 2019-07-19 2024-06-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9893A (zh) * 2019-07-19 2019-09-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N110249893B (zh) * 2019-07-19 2024-06-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N111802159A (zh) * 2020-07-21 2020-10-23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湿热地区降温导风型植物群落及其构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9625A (zh) 一种植物隔音墙
CN210928887U (zh) 一种城市群内部通风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N108316468A (zh) 一种新型绿色建筑
CN110268905B (zh) 一种城市群生态绿网系统
CN201846648U (zh) 低碳制氧太阳能风能智能化生态植物室内外空气置换器
CN208159420U (zh) 一种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建筑结构
CN110249893B (zh)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CN211353351U (zh) 一种城市群生态绿网系统
CN106368162A (zh) 一种滨水生态旅游景观设施
CN110249892A (zh) 一种兼具防护与通风效果的城市群环城生态林带结构
CN202055221U (zh) 一种生态经济型航道护坡结构
CN210928885U (zh) 一种兼具防护与通风效果的城市群环城生态林带结构
CN206128023U (zh) 生态沟渠系统、控制氮磷污染的沟渠
CN207706816U (zh) 一种多功能生态树池
CN101836550A (zh) 一种匍匐茎类园林地被植物的高效繁殖方法
CN205511128U (zh) 一种新型立体绿化系统
CN210928886U (zh) 一种城市群外围防护林带结构
CN110249893A (zh) 一种城市群内部生态廊道的绿化带系统
Ahmadi et al. Thermal behavior of green roofs in different climates
CN212487597U (zh) 一种林业育苗箱
CN1587541A (zh) 一种快速低成本环保式的治理沙漠及水土流失方法
CN207034890U (zh) 一种用于园林的多功能照明设备
CN210433149U (zh) 一种集雨型园林景观座椅
CN214316553U (zh) 一种氢氧共生绿地系统
CN115182642B (zh) 多功能农牧渔工商住智慧楼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