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6598U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6598U
CN210866598U CN201921730677.5U CN201921730677U CN210866598U CN 210866598 U CN210866598 U CN 210866598U CN 201921730677 U CN201921730677 U CN 201921730677U CN 210866598 U CN210866598 U CN 210866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 joint
terminal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306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晓
曹永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306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6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6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6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使对接端子在与接地端子对接配合过程中,对接端子的第一抵接部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第二抵接部越过让位空间与屏蔽件接触,确保对接端子先与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后再与屏蔽件接触,此外,让位空间不仅可防止对接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间过度偏移而无法接触的情况,还在满足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安装要求下,无需增大安装空间即可使对接端子与屏蔽件接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能改善接触效果及增强屏蔽功能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对接的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接地端子,对接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座体及固定于绝缘座体上以与接地端子对接的对接端子,对于固定于电路板上的Serial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小型计算器系统接口)或Serial ATA(串行高级技术速件,SATA)等采用串行技术以高速传输信号的电连接器组合而言,为增强其电气性能,及减少电连接器中与接地端子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发生的串扰问题,一般会增设一屏蔽件于绝缘本体内,其中,屏蔽件设有接地引脚以与电路板接触形成接地回路,从而增强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但由于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正朝向小型化设计趋势,因此电连接器会与其它周遭相邻的电子元件彼此紧邻,使得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十分紧凑,无法额外提供多余的安装空间供接地引脚安装,进而增大电连接器的整体安装难度;此外,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过程中,使用者在插接过程中容易用力不当,导致接地端子与对接端子在接触过程中难以稳定接触,造成端子间接触不良进而影响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间的信号传输质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让位空间的第一接地端子,在第一接地端子与对接端子对接配合过程中,对接端子与第一接地端子接触并越过让位空间与一屏蔽件接触,让位空间不仅限制了对接端子的偏移,还在满足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安装要求下,无需增大安装空间即可使对接端子与屏蔽件接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子,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舌板;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对接端子;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电性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端子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且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进一步,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处贯穿形成封闭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边缘凹设形成开放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自由末端凹设形成开放结构。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及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越过所述让位空间并与所述屏蔽件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进一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并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屏蔽件具有一连接部及一接地部,所述连接部沿对接方向延伸并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所述接地部向下倾斜设置并沿对接方向延伸以遮覆于所述让位空间上。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接,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接,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及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未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时,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平齐。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及沿一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对接的一对接连接器,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
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用以与多个对接端子对接配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接端子;
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所述对接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体,所述对接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及一第二抵接部;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
进一步,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处贯穿形成封闭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边缘凹设形成开放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自由末端凹设形成开放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进一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屏蔽件具有一连接部及一接地部,所述连接部沿对接方向延伸并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所述接地部向下倾斜设置并沿对接方向延伸以遮覆于所述让位空间上。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接,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接,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及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未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时,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平齐。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子,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舌板;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一让位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对接方向未超出所述让位空间;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电性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端子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且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进一步,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横向方向并列,或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对接方向并排对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接端子,使对接端子在与接地端子对接配合过程中,对接端子的第一抵接部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第二抵接部越过让位空间与屏蔽件接触,确保对接端子先与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后再与屏蔽件接触,此外,让位空间不仅可防止对接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间过度偏移而无法接触的情况,还在满足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安装要求下,无需增大安装空间即可使对接端子与屏蔽件接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对接前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对接后的侧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对接后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未设屏蔽件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34278730000051
Figure BDA000223427873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00,安装至一电路板(图未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电连接器1,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1,固定于绝缘本体11的多个导电端子12及一屏蔽件13,一对接连接器2,用以与电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包括一绝缘座体21及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21上的多个对接端子24,为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以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方向界定,对于电连接器1,以其对接端为前端,以远离其对接端为后端,对于对接连接器2,以其对接端为前端,以远离其对接端为后端,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及对接连接器2均为标准SAS、SATA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及对接连接器2可选为其他规格连接器)。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呈纵长状,具有一主体部1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1沿对接方向延伸形成的一舌板112,所述舌板112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1121及一下表面1122,其中,所述舌板112依次具有一第一对接面1122a、一第二对接面1121a及一第三对接面1122b,所述第一对接面1122a及所述第三对接面1122b位于所述下表面1122并被一凸起间隔开,所述第二对接面1121a位于所述上表面112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面1122a、1121b、1122b均成型由多个呈横向排列并贯穿所述主体部111后端的第一端子槽113以供所述导电端子12插接。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2包括多个导电端子组并分别对应置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面1122a、1121b、1122b的第一端子槽113上,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122a上的导电端子12组包括多个第一接地端子12a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12b,并以第一接地端子12a、一对第一信号端子12b、第一接地端子12a、一对第一信号端子12b、第一接地端子12a方式排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电连接器1的实际需求排列上述导电端子12),每一所述导电端子12包括带有倒刺以固持于所述主体部111的一第一固持部121,位于所述主体部111后端以焊接至电路板(图未示)上的一第一焊接部122,此外,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还具有裸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13并沿对接方向延伸呈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12aa,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具有裸露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13并沿对接方向延伸呈平板状的一第二接触部12bb;此外,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12ab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靠近所述对接端子24(即所述让位空间12ab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前端),在本实施中,所述让位空间12ab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的中间处贯穿形成封闭环状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屏蔽件13固持于所述舌板112的所述上表面1121及所述下表面1122之间,所述屏蔽件13包括一板体部131、自所述板体部131前端向前延伸的两个连接部132及自所述板体部131前端延伸并分别位于所述每一连接部132左、右两侧的多个接地部133,其中,所述连接部132向前延伸以完全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上方,所述接地部133向下倾斜设置以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相对于板体部131更接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并从其倾斜末端向前延伸以遮覆于所述让位空间12ab上。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座体21呈纵长状,所述绝缘座体具有大致呈“凸”字形的一对接腔22,所述对接腔22具有一第一内接面221、一第二内接面222及一第三内接面223,所述第二内接面222位于所述第一内接面221及所述第三内接面223之间,在对接连接器2与电连接器1对接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内接面221、222、223对应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面1122a、1121b、1122b,此外,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内接面221、222、223均具有呈横向排列与所述对接腔22相通并贯穿所述绝缘座体21后端的多个第二端子槽23,所述第二端子槽23供所述对接端子24插接,所述对接端子24包括多个对接端子组并分别对应置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内接面221、222、223的所述第二端子槽23上。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内接面221的所述对接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二接地端子24a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24b,其排列顺序与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122a上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排列顺序相同,故不再进行赘述,此外,每一所述对接端子24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21的一第二固持部241及焊接于电路板(图未示)的一第二焊接部242,此外,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槽23内并裸露于所述对接腔22内且带弹性的一第一抵接部24aa,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沿对接方向延伸并向上弯折,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后方还撕裂并折弯成型有带弹性的一第二抵接部24ab,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并向上弯折,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沿对接方向的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以便于在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可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以与所述接地部133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所述让位空间12ab及所述接地部133的中心线沿对接方向的平齐),从而增强电连接器组合100的屏蔽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的宽度小于所述让位空间12ab的宽度以便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与所述让位空间12ab的内侧面相接触),此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b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槽23内并裸露于所述对接腔22内且带弹性的一第三抵接部24bb,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沿对接方向延伸并向上弯折,于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后方还撕裂成型有带弹性的一第四抵接部24bc,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并向上弯折,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沿对接方向的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的高度,在所述电连接器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及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相接触(此时,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的高度平齐),进而形成多点接触,以增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b间的传输性能.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过程进行说明:对接时,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及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先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移动经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下方后继续向前移动至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底部,此时,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则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与所述让位空间12ab上方的所述接地部133底部接触,进而完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间的传输,对于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及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同时向前移动至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底部,进而完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b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间的传输。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让位空间13ab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左、右方向的其中一侧边缘凹设形成开放结构,以便于在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可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3ab以与所述接地部133相接触,第二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让位空间13ac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的前端部处形成开放结构,以便于在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可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3ac以与所述接地部133相接触,第三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让位空间13ad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横向方向并列(即,所述让位空间13ad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的横向侧部),所述第二抵接部24ac成型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靠近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处)的横向侧部,以便于在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c可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3ad以与所述接地部133相接触,第四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通过在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前端设有所述让位空间12ab,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对接过程中,确保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则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与所述屏蔽件13接触,所述让位空间12ab限制了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的可移动空间,当对接连接器2插接不当时,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不会过度偏移,进而保证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间的有效接触,不会发生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间相互偏移过度而无法接触的情况,此外,所述让位空间12ab还在满足电连接器1小型化的安装要求下,无需增大电连接器1的安装空间供所述屏蔽件13的接地引脚安装即可使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与所述屏蔽件13接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1的屏蔽效果。
2、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呈反向延伸设置,在对接连接器2与电连接器1对接过程中,便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或退出所述让位空间12ab,避免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在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与所述让位空间12ab抵持以发生跪pin、折pin现象而导致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接触不良。
3、由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沿对接方向的投影重叠,以在对接连接器2与电连接器1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设置较高的高度以越过所述让位空间12ab与所述让位空间12ab上方的所述接地部133接触,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则设置较低的高度仅与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的板面接触,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设置成不同高度从而减少第一抵接部24aa在所述第一接触部12aa上移动时产生的滑动摩擦,此外,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沿对接方向的投影重叠,在不额外增加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排列空间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与所述接地部133接触,所述屏蔽件13无需额外设置接地引脚与电路板接触,不仅满足电连接器1小型化需求,还简化了安装过程。
4、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和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4aa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结构一致,不仅便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a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b统一进行大规模量产需求,且所述第三抵接部24b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bc在对接过程一同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接触,从而达到双点接触,增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b间的传输效果。
5、所述连接部132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端部上方,从而完全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12bb上,进而减少所述一对第一信号端子12b间的串扰,所述接地部133相对于所述板体部131向下倾斜并自倾斜端末端向前延伸至所述让位空间12ab上方,缩短了所述屏蔽件13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间的距离,使所述第二抵接部24ab更易于与所述接地部133接触,而无需改变电连接器1的整体结构,此外,由于所述屏蔽件13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间均保持有一定高度,还利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a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b传输过程的散热。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舌板;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对接端子;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电性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端子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且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处贯穿形成封闭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边缘凹设形成开放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自由末端凹设形成开放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及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越过所述让位空间并与所述屏蔽件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相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并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屏蔽件具有一连接部及一接地部,所述连接部沿对接方向延伸并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所述接地部向下倾斜设置并沿对接方向延伸以遮覆于所述让位空间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接,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接,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及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未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时,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平齐。
9.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及沿一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对接的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
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用以与多个对接端子对接配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对接方向具有一让位空间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对接端子;
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所述对接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体,所述对接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一抵接部及一第二抵接部;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当所述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中间处贯穿形成封闭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边缘凹设形成开放结构,或所述让位空间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自由末端凹设形成开放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屏蔽件具有一连接部及一接地部,所述连接部沿对接方向延伸并遮覆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所述接地部向下倾斜设置并沿对接方向延伸以遮覆于所述让位空间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接,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接,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端处弯折延伸有一第三抵接部及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沿对接方向正向延伸,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呈反向延伸,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沿对接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未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时,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接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高度平齐。
16.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舌板;
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一让位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对接方向未超出所述让位空间;
一屏蔽件,位于所述让位空间的一侧,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电性对接时,所述屏蔽件和所述对接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端子越过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屏蔽件接触,且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横向方向并列,或所述让位空间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对接方向并排对齐。
CN201921730677.5U 2019-10-15 2019-10-15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10866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0677.5U CN210866598U (zh) 2019-10-15 2019-10-15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0677.5U CN210866598U (zh) 2019-10-15 2019-10-15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6598U true CN210866598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90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30677.5U Active CN210866598U (zh) 2019-10-15 2019-10-15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6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3064B (zh) 电连接器
US8109795B2 (en) USB/ESATA combo receptable featured with ground layer retarding interfaces therebetween
TWI475754B (zh) 電連接器
US7402084B2 (en) Compati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1007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with USB/eSATA interfaces
CN109273889B (zh) 电连接器
TWI488385B (zh) 電連接器
US709750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CN104064915B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7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504594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4716505A (zh)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CN205882311U (zh) Usb c型电连接器
TW202123547A (zh) 電連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0866598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2366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TWM563683U (zh) 電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US9431736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09860271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87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11263603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351867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