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1377U -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1377U
CN210861377U CN201922106986.1U CN201922106986U CN210861377U CN 210861377 U CN210861377 U CN 210861377U CN 201922106986 U CN201922106986 U CN 201922106986U CN 210861377 U CN210861377 U CN 210861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flow
guide structure
air
shell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069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069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1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1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1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其中,气流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壳体的气流通道;至少一个导向结构,设于壳体的内壁上,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凸出并沿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位于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向同一侧拱起,以对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形成扰动,使气流形成旋转射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经过气流调节装置的出风气流形成旋转射流,增强了出风气流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空气的能力,可快速中和出风气流的温度和风速,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可减少凝露现象的发生,可有效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Description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领域中,为降低制冷时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多采用在空调器出风口设置带有孔板结构或条缝结构的调节装置来形成射流的方案予以实现,但现有调节装置中的孔板结构或条缝结构风阻较大,在环境湿度较大时表面易出现凝露现象,同时,孔板结构或条缝结构的加工难度较大,加工精度不易满足,影响了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效果的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壳体的气流通道;至少一个导向结构,设于壳体的内壁上,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凸出并沿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位于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向同一侧拱起,以对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形成扰动,使气流形成旋转射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气流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和导向结构。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壳体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设于壳体的内壁上,并由壳体的内壁面凸出,同时,导向结构沿壳体的内壁面延伸,通过设置导向结构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向同一侧拱起,以通过导向结构的对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形成扰动,使气流在沿气流通道的长度方向运动的同时,产生垂直于气流通道的长度方向的运动,并在壳体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形成旋转射流,以螺旋流动的形式由气流通道排出,从而快速卷吸周围环境的空气,使得出风气流与空气快速混合。其中,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排出后,气流的旋转半径逐渐增大,以喇叭状的运动轨迹向外扩张,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和与周围环境的介质卷吸掺混的能力,同时,还能快速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使气流变得柔和,可有效降低出风气流吹风感,特别是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中时,可明显改善空调器出风的舒适度。此外,气流调节装置通过改变气流温度,还可以减少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以防止水珠集聚后滴落影响室内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导向结构可以与壳体的内壁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连接于壳体的内壁上的独立结构。进一步地,导向结构可以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壳体的内壁可活动地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位于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具体包括:第一调节面,设于导向结构的一侧,第一调节面向导向结构外拱起;第二调节面,设于导向结构上与第一调节面相对的另一侧,第二调节面向导向结构内拱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位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具体包括第一调节面和第二调节面,第一调节面设于导向结构的一侧,且第一调节面向导向结构外拱起;第二调节面位于与第一调节面相对的另一侧,且第二调节面向导向结构内拱起,从而通过导向结构上的拱起结构改变导向结构两侧的过流面积,并对气流形成导向作用,使导向结构两侧的气流之间形成气压差,促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沿壳体的内壁向气压相对较低的一侧流动,从而形成旋转射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调节面与第二调节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沿导向结构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调节面与第二调节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通过设置第一距离沿导向结构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以使得导向结构两侧的气压差沿导向结构的延伸方向逐渐变化,进而对气流形成扰动,以改变气流的流向和流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的轴线方向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的轴线方向形成第一夹角,通过限定第一夹角的范围为-75°至75°,以通过改变第一夹角的大小调整气流的强度,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调节不同强度的出风气流。可选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70°至7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与壳体的内壁可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导向结构与壳体的内壁可转动连接,以通过导向结构相对于壳体的内壁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的大小,进而实现调整气流强度的目的,以满足使用者对出风气流的不同强度需求。当然,也导向结构也可以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可简化气流调节装置的连接结构,降低装配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的截面为多段弧线和/或直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的图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气流通道的截面为多段弧线和/或直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的图形,即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由多段弧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也可以由多段直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还可以是由多段弧线和直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从而使得气流通道可形成不同的截面形状,进而产生不同的风形,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可选地,气流通道的截面形成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也可以是其他可形成旋转射流的形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沿气流通道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在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的半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使得气流通道形成圆筒状结构,以在导向结构对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形成扰动时,气流可沿气流通道的圆周方向形成旋转,以利于形成旋转射流。同时,气流通道的圆形截面还有利于减小风阻,气流运动过程中不易产生突变。
通过设置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沿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以使导向结构的凸出方向朝向气流通道的中心线方向,且导向结构两侧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以增强导向结构对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扰动作用。可以理解,若起到结构朝向径向方向的一侧倾斜,导向结构两侧的气流流量会产生差异,导向结构对气流的扰动作用会有所减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导向结构在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气流通道的界面形状为正多边形,可使气流通道的截面保持规则形状,气流仍然可以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圆周方向进行螺旋流动,并形成旋转射流。其中,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对气流的阻力越小,旋转射流的扩散能力越强。通过设置导向结构由壳体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以使导向结构的凸出方向朝向气流通道的中心线方向,且导向结构两侧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以增强导向结构对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扰动作用。可以理解,若起到结构朝向径向方向的一侧倾斜,导向结构两侧的气流流量会产生差异,导向结构对气流的扰动作用会有所减弱。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气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使得壳体形成多个气流通道,以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对空调器的出风口的不同位置进行覆盖,增大气流调节装置的调节范围,提高气流调节的效率。其中,多个气流通道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还可以全部不同,以通过不同形状的气流通道的组合提供不同形式的出风气流,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多个气流通道可以是每个都设有导向结构,也可以是部分设有导向结构。此外,不同的气流通道内的导向结构的数量以及设置形式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气流通道以阵列的形式布置于壳体上,且每个气流通道内均设有导向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气流通道以阵列的形成布置于壳体上,以扩大出风气流的出风面。其中,根据阵列的形式不同,可以提供不同出风面的出风气流,例如可以是两排三列、两排四列、三排三列,也可以是其他的阵列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气流通道的尺寸大小不同,多个气流通道的排列形式也可以不相同。此外,不同的气流通道内的导向结构的数量以及设置形式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导向结构沿壳体的内壁面的周向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气流通道内设置多个导向结构,且多个导向结构沿壳体的内壁面的周向设置,以对气流形成多级导向,增强导向结构的扰流作用,增大受扰动的气流量,促进旋转射流的形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导向结构设于气流通道内的同一侧的内壁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导向结构设于气流通道内的同一侧的内壁面上,可使多个导向结构相对集中,并对局部区域内的气流形成集中导向,从而增强导向作用,提高对气流的扰动能力,有利于促进旋转射流的形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的数量为偶数,且多个导向结构对称设于气流通道内相对的两侧的内壁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导向结构的数量为偶数,且多个导向结构对称设置于气流通道内相对的两侧的内壁面上,从而使得气流通道内相对的两侧的导向结构的数量、位置以及朝向均相同,以分别对气流通道内两侧区域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在气流通道内形成两组旋转射流,且两组旋转射流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提供差异化的出风气流,有利于出风气流的扩散和卷吸周围介质,可进一步促进气流的温度和风速的中和,使得出风气流更加柔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设有出风口;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气流调节装置,气流调节装置设于出风口处,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经过气流条件装置的气流通道向外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气流调节装置。室内机上设有出风口,以使室内机中的气流可由出风口向外排出,形成出风气流,调节空气。通过在出风口处对应设置有气流调节装置,以使出风气流经过气流调节装置的气流通道,形成旋转射流后向外流出,使得旋转射流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快速混合,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进而降低室内机的出风气流的吹风感,使得出风气流更加柔和,以改善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的舒适度。此外,本方案还应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A向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壳体,11气流通道,12第一半圆,13第二半圆,2导向结构,21第一调节面,22第二调节面。
其中,图3、图5、图7、图8、图10和图11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气流的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导向结构2,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凸出,并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向同一侧拱起,使得两侧的侧面结构相异。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通道11的一端流入,并由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3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两个侧面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可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形成混合,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可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气流通道11的截面为圆形,且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导向结构2,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如图2所示,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通道11的一端流入,并由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3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可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形成混合,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可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气流通道11的截面为圆形,且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导向结构2,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如图4所示,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通道11的一端流入,并由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3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可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形成混合,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可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多个气流通道11,多个气流通道11沿同一个方向并排设置。可选地,气流通道11的数量为9个,且9个气流通道11组成三排三列的阵列形式。每个气流通道11均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每个气流通道11的截面均为圆形,每个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在每个气流通道11中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导向结构2,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如图4所示,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每个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调节装置的一端流入多个气流通道11内,并由多个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5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多个气流通道11的旋转射流以阵列的形式性外排出,可进一步提高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的空气的能力,出风气流可更快速地与周围空气形成混合,进一步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进一步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的气流通道11的数量、尺寸、排列等参数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形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壳体1和多个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气流通道11的截面为圆形,且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多个导向结构2,每个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每个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多个导向结构2位于气流通道11的圆截面的同一个半圆部分内。可选地,多个导向结构2沿气流通道1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每个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且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通道11的一端流入,并由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7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通过多个导向结构2增强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的扰流作用,旋转射流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强度更大。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可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形成混合,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可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8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多个气流通道11,多个气流通道11沿同一个方向并排设置。可选地,气流通道11的数量为9个,且9个气流通道11组成三排三列的阵列形式。每个气流通道11均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每个气流通道11的截面均为圆形,每个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在每个气流通道11中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多个导向结构2,每个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每个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多个导向结构2位于气流通道11的圆截面的同一个半圆部分内。可选地,多个导向结构2沿气流通道1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每个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每个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每个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调节装置的一端流入多个气流通道11内,并由多个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8所示,通过导向结构2的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对气流通道11内的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导向结构2两侧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11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多个气流通道11的旋转射流以阵列的形式性外排出,可进一步提高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的空气的能力,出风气流可更快速地与周围空气形成混合,进一步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进一步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的气流通道11的数量、尺寸、排列等参数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形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9所示,包括壳体1和多个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气流通道11,气流通道11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气流通道11的截面为圆形,且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多个导向结构2,且导向结构2的数量为偶数,多个导向结构2对称连接于气流通道11的圆截面的相对的第一半圆12内和第二半圆13内。每个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每个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可选地,位于同一个半圆部分内的多个导向结构2沿气流通道1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每个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且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通道11的一端流入,并由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10所示,在气流通道11的第一半圆12内。通过多个导向结构2对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第一半圆12内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第一半圆12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类似地,在气流通道11的第二半圆13内,通过多个导向结构2对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第二半圆13内的气流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该第二半圆13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其中,两个半圆部分内的旋转射流的旋转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的气流调节装置可提供双向对旋的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11流出后,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的空气的能力更强,可更快速与周围空气形成混合,同时迅速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可进一步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可进一步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如图11所示,包括壳体1和导向结构2。壳体1设有多个气流通道11,多个气流通道11沿同一个方向并排设置。可选地,气流通道11的数量为9个,且9个气流通道11组成三排三列的阵列形式。每个气流通道11均贯穿壳体1,且气流通道11在壳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以与外界导通。每个气流通道11的截面均为圆形,每个气流通道11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壳体1在每个气流通道11中的内壁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多个导向结构2,且导向结构2的数量为偶数,多个导向结构2对称连接于气流通道11的圆截面的相对的第一半圆12内和第二半圆13。每个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径向方向凸出,且每个导向结构2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气流通道11的截面圆的半径。可选地,位于同一个半圆部分内的多个导向结构2沿气流通道1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每个导向结构2沿壳体1的内壁面延伸,每个导向结构2位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分别为第一调节面21和第二调节面22,第一调节面21向导向结构2的外侧拱起,第二调节面22向导向结构2的内侧拱起,使得导向结构2的两侧的结构相异。第一调节面21与第二调节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第一距离H沿导向结构2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第一距离H在导向结构2靠近气流通道11的入流端的部分的尺寸,大于在靠近气流通道11出流端的部分的尺寸。此外,每个导向结构2的迎风面与气流通道11的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导向结构2可通过相对于壳体1内壁面的转动,改变第一夹角A的角度大小,以调整气流的强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70°至70°。
在气流调节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由气流调节装置的一端流入多个气流通道11内,并由多个气流通道11的另一端流出。如图11所示,在每个气流通道11中,通过对称设置的两组导向结构2对气流形成扰动,进而使气流通道11的第一半圆12内的气流和第二半圆13内的气流均形成气压差,使气压相对较高的一侧的气流向气压相对较低地一侧流动,并在导向结构2以及壳体1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分别在气流通道11的第一半圆12内和第二半圆13内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分别带动第一半圆12内和第二半圆13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旋转射流。其中,两个半圆部分内的旋转射流的旋转方向相反。而气流经过气流调节装置的多个气流通道11后,可形成多组对称双向旋转射流,且多组对称双向旋转射流以阵列的形式性外排出,可进一步提高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的空气的能力,出风气流可更快速地与周围空气形成混合,进一步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进一步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的气流通道11的数量、尺寸、排列等参数不限于本实施例中形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通道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导向结构2由壳体1的内壁面沿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且导向结构2的径向尺寸小于内切圆的半径。此外,导向结构2也可以与壳体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任一项的气流调节装置。其中,室内机上设有出风口,以在室内机运行时,使室内机中的气流由出风口向外排出,以调节空气。气流调节装置对应设于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室内机的出风气流经过气流调节装置的气流通道后向外排出。其中,通过设置于气流通道中的导向结构,对气流形成扰动,使气流在导向结构以及壳体的内壁面的导向作用下,以螺旋式的运动轨迹流动,进而带动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形成旋转射流。旋转射流由气流通道流出后,呈现螺旋扩散的运动轨迹,可快速卷吸周围的空气并形成混合,提高了中和气流温度和风速的能力,可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降低了出风口处产生凝露现象的可能性,从而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具有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任一项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经过气流调节装置的出风气流形成旋转射流,增强了出风气流扩散能力和卷吸周围空气的能力,可快速中和出风气流的温度和风速,降低出风气流的吹风感,同时可减少凝露现象的发生,可有效改善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壳体的气流通道;
至少一个导向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导向结构由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凸出并沿所述内壁面延伸,所述导向结构位于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向同一侧拱起,以对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形成扰动,使所述气流形成旋转射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位于所述延伸方向两侧的侧面具体包括:
第一调节面,设于所述导向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面向所述导向结构外拱起;
第二调节面,设于所述导向结构上与所述第一调节面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调节面向所述导向结构内拱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面与所述第二调节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沿所述导向结构的延伸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结构的迎风面与所述气流通道的轴线方向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5°至7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结构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可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为多段弧线和/或直线依次首尾相连所形成的图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导向结构由所述壳体的内壁面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径向方向凸出,且所述导向结构在所述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气流通道的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所述导向结构由所述壳体的内壁面沿所述正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径向方向凸出,所述导向结构在所述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内切圆的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气流通道以阵列的形式布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每个所述气流通道内均设有所述导向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导向结构沿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周向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导向结构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同一侧的所述内壁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结构的数量为偶数,且多个所述导向结构对称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相对的两侧的所述内壁面上。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设有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调节装置,所述气流调节装置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经过所述气流调节装置的气流通道向外排出。
CN201922106986.1U 2019-11-29 2019-11-29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0861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6986.1U CN210861377U (zh) 2019-11-29 2019-11-29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6986.1U CN210861377U (zh) 2019-11-29 2019-11-29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1377U true CN210861377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06986.1U Active CN210861377U (zh) 2019-11-29 2019-11-29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13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956A (zh) * 2019-11-29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CN114985127A (zh) * 2022-07-15 2022-09-02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改变射流形状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956A (zh) * 2019-11-29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CN114985127A (zh) * 2022-07-15 2022-09-02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改变射流形状的方法
CN114985127B (zh) * 2022-07-15 2022-11-01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改变射流形状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61377U (zh)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KR20140019207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10748956A (zh) 气流调节装置和空调器
CN105008723B (zh) 螺旋桨式风机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机的空调机
CN210425463U (zh) 一种导流结构及家用电器
CN10567440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443978B (zh) 空调设备
CN205639069U (zh) 轴流柜机的动叶、导流组件和轴流柜机
JP200112435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974086B (zh) 导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262677U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07013487B (zh) 斜流风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375125A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108469073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107631455A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13847731A (zh) 导风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67440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469074A (zh) 空调设备
CN108488902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217057717U (zh) 导风板组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08397846A (zh) 空调设备
CN210624860U (zh) 导风板和空调器
CN215672882U (zh) 蜗壳蜗舌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6716539U (zh)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05841230B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