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362U -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2362U
CN210832362U CN201921556332.2U CN201921556332U CN210832362U CN 210832362 U CN210832362 U CN 210832362U CN 201921556332 U CN201921556332 U CN 201921556332U CN 210832362 U CN210832362 U CN 210832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cooler
cold water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563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保兵
焦建伟
赵巧红
赵宏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563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2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2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2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包括依次连通的除湿段、降温段和送风段;其中,所述除湿段中设置有第一表冷器,所述第一表冷器用于与中央空调相连,所述中央空调将低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一表冷器中,以对新风除湿;所述降温段中设置有第二表冷器;还包括直膨机,直膨机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相连,用于将高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二表冷器中,以对生产场所的回风降温;所述送风段用于将经过除湿和/或降温的风送入至所述生产场所。该系统实现了降温和除湿功能的单独控制,保证了输入至生产场所内的风的温度及湿度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无需使系统过度冷却或再热,避免了能量浪费。

Description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任何空调系统而言,空调负荷有且只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导热、对流、辐射等引起的室内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称之为“显热负荷”;一种是由于室内人体散湿、设备与工艺过程散湿或空气渗透等引起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加或减少,称之为“潜热负荷”。
自从空调系统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是把“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捆绑在一起同时处理,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同时调节和控制。为了空气除湿,将空调冷冻水温度设置在较低的水平,一般为7-12℃,由于系统的温度和湿度是捆绑在一起的,因而对空气温度的调节也采用了如此低温条件,从而使得空调冷源系统制冷能效较低,这样的系统所存在高耗能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的独立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包括:
依次连通的除湿段、降温段和送风段;
所述除湿段中设置有第一表冷器,所述第一表冷器用于与中央空调相连,所述中央空调将低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一表冷器中,以对新风除湿;
所述降温段中设置有第二表冷器;
直膨机,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相连,用于将高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二表冷器中,以对生产场所的回风降温;
所述送风段用于将经过除湿和/或降温的风送入至所述生产场所。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新风风道,所述除湿段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风道相连。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回风风道,所述降温段上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风道相连。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送风风道,所述送风段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直膨机包括高温冷水供水管路和高温冷水回水管路;
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连通。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回水泵,所述回水泵设置在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上。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回水泵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并联。
如上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低温冷水供水管路和低温冷水回水管路;
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进水口连通;
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出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实现了降温和除湿功能的单独控制,可以通过第二表冷器直接对生产场所内的回风进行单独降温,还可以通过第一表冷器对新风进行单独除湿,并通过第二表冷器对除湿后的新风进行降温,从而可以保证输入至生产场所内的风的温度及湿度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无需使系统过度冷却或再热,避免了能量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除湿段 110-第一表冷器
111-低温冷水供水管路 112-低温冷水回水管路
120-新风口 130-新风风道
200-降温段 210-第二表冷器
220-回风口 230-回风风道
300-送风段 310-送风口
320-送风风道 400-直膨机
410-高温冷水供水管路 420-高温冷水回水管路
430-第一水泵 440-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包括依次连通的除湿段100、降温段200和送风段300;其中,所述除湿段100中设置有第一表冷器110,所述第一表冷器110用于与中央空调相连,所述中央空调将低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一表冷器110中,以对新风除湿;所述降温段200中设置有第二表冷器210;还包括直膨机400,直膨机400与所述第二表冷器210相连,用于将高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二表冷器210中,以对生产场所的回风降温;所述送风段300用于将经过除湿和/或降温的风送入至所述生产场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中央空调可以将低温冷冻水输入至第一表冷器110中,当新风接触第一表冷器110时,可以实现对新风的除湿,使新风中的水分冷凝在第一表冷器110上,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新风的降温。
而直膨机400产生的高温冷冻水可以输入至第二表冷器210中,通过第二表冷器210可以对生产场所的回风降温,该生产场所的回风为一定生产空间内部的回风,并非外界新风。被降温后的回风可以通过送风段300重新输送至生产场所,由此实现了对生产场所的降温,同时,被除湿后的新风也可以经过第二表冷器210进行降温,然后通过送风段300输送至生产场所。其中,高温冷冻水的温度一般为12℃~17℃,低温冷冻水的温度一般为7℃~9℃。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实现了降温和除湿功能的单独控制,可以通过第二表冷器210直接对生产场所内的回风进行单独降温,还可以通过第一表冷器110对新风进行单独除湿,并通过第二表冷器210对除湿后的新风进行降温,从而可以保证输入至生产场所内的风的温度及湿度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无需使系统过度冷却或再热,避免了能量浪费。
进一步,该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还包括新风风道130,所述除湿段100上设置有新风口120,所述新风口120与所述新风风道130相连,外界的新风可以通过新风风道130和新风口120进入除湿段100,并通过第一表冷器110进行除湿。
进一步,该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还包括回风风道230,所述降温段200上设置有回风口220,所述回风口220与所述回风风道230相连,生产场所的回风可以通过回风风道230和回风口220进入降温段200,并通过第二表冷器210进行降温。
进一步,该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还包括送风风道320,所述送风段300上设置有送风口310,所述送风口310与所述送风风道320相连,被除湿或降温的风可以通过送风口310及送风风道320输送至生产场所内。
具体地,所述直膨机400包括高温冷水供水管路410和高温冷水回水管路420;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410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400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4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21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420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40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4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210的出水口连通,由此可以使直膨机400和第二表冷器210之间形成一种循环回路,可以实现第二表冷器210的持续降温功能。
进一步,为了便于将第二表冷器210中的冷冻水泵入至直膨机400中,该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回水泵,所述回水泵设置在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420上。
具体地,为了提升回水效率,所述回水泵可以包括第一水泵430和第二水泵440,所述第一水泵430和所述第二水泵440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该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也可以包括低温冷水供水管路111和低温冷水回水管路112;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111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1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110进水口连通;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112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1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110出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实现了降温和除湿功能的单独控制,可以通过第二表冷器直接对生产场所内的回风进行单独降温,还可以通过第一表冷器对新风进行单独除湿,并通过第二表冷器对除湿后的新风进行降温,从而可以保证输入至生产场所内的风的温度及湿度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无需使系统过度冷却或再热,避免了能量浪费。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连通的除湿段、降温段和送风段;
所述除湿段中设置有第一表冷器,所述第一表冷器用于与中央空调相连,所述中央空调将低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一表冷器中,以对新风除湿;
所述降温段中设置有第二表冷器;
直膨机,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相连,用于将高温冷冻水输入至所述第二表冷器中,以对生产场所的回风降温;
所述送风段用于将经过除湿和/或降温的风送入至所述生产场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风道,所述除湿段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风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风道,所述降温段上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风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风道,所述送风段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膨机包括高温冷水供水管路和高温冷水回水管路;
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供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直膨机的进水口连通,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出水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水泵,所述回水泵设置在所述高温冷水回水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泵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低温冷水供水管路和低温冷水回水管路;
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供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进水口连通;
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中央空调连通,所述低温冷水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表冷器出水口连通。
CN201921556332.2U 2019-09-18 2019-09-18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Active CN210832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6332.2U CN210832362U (zh) 2019-09-18 2019-09-18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6332.2U CN210832362U (zh) 2019-09-18 2019-09-18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2362U true CN210832362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80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56332.2U Active CN210832362U (zh) 2019-09-18 2019-09-18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23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33694Y (zh) 一种基于高低温双冷源的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
CN101769575B (zh) 蒸发式与常规冷水机组结合作为冷源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
CN107036194B (zh) 高温水冷双冷源除湿新风换气机组
CN110748973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03712291B (zh) 可制备冷或热媒并同时处理空气热湿负荷的空调装置
CN102022788A (zh) 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机械制冷冷水机组联合供冷空调系统
CN103292398B (zh) 一种集成吹风型空调与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
KR101525610B1 (ko) 제습·증발냉각기반 친환경 전외기 공조시스템 및 전외기 공조방법
CN210832362U (zh) 组合空调温湿度处理系统
CN201177336Y (zh) 一种多联除湿机
CN104819523A (zh) 自带全部冷和热源的冷冻除湿式全空气空调机组
CN207570011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2926891Y (zh)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设备
CN100458291C (zh)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系统
CN105509202A (zh) 机房空调系统
CN205119315U (zh) 蒸发冷却型直膨式空气处理器
CN110440355B (zh) 水电站调温除湿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8548256A (zh) 一种自带冷热水循环供应的新风机
CN204786907U (zh) 自带全部冷和热源的冷冻除湿式全空气空调机组
CN203068711U (zh) 空调耦合应用系统
CN202109601U (zh) 结合辐射供冷的热湿分段处理空调装置
CN102914005A (zh) 低高温显冷末端联合的蒸发制冷空调的方法和装置
CN201680517U (zh) 一种半集中式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
CN109520046B (zh) 风冷压缩式制冷与蒸发制冷相结合的双冷源装置
CN205980081U (zh) 自带全部冷热源并同时制备冷/热水的全空气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