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13128U - 防针刺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防针刺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13128U
CN210813128U CN201921522922.3U CN201921522922U CN210813128U CN 210813128 U CN210813128 U CN 210813128U CN 201921522922 U CN201921522922 U CN 201921522922U CN 210813128 U CN210813128 U CN 210813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hose
steel needle
piece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29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娜
唐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Wen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Wen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Wen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Chengdu Wen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9215229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13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13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131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钢针、针座、软管、软管固定件和针座连接件,针座与针座连接件的一端相连,针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软管固定件的一端相连,软管与软管固定件的另一端相连,钢针的一端固定在针座上,钢针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针座连接件、软管固定件和软管,并且在钢针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凸起部;针座连接件内设有防刺腔,防刺腔内在与软管固定件相连的一侧设有弹性挡片,弹性挡片与钢针的外壁紧贴,防刺腔内在远离软管固定件的一侧设有挡板,挡板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径与钢针的外径相适配;解决穿刺结束后,在撤出钢针时容易操作钢针将医护人员刺伤而产生感染的问题。

Description

防针刺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针刺留置针。
背景技术
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在穿刺结束撤出钢针时,容易出现钢针的刺伤将医护人员刺伤而是使医护人员产生感染的情况发生,所以需要一种防针刺的留置针,来避免钢针撤出的时候将医护人员刺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针刺留置针,解决穿刺结束后,在撤出钢针时容易操作钢针将医护人员刺伤而产生感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钢针、针座、软管、软管固定件和针座连接件,所述针座与针座连接件的一端相连,所述针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固定件的一端相连,所述软管与所述软管固定件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钢针的一端固定在针座上,所述钢针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针座连接件、软管固定件和软管,并且在钢针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凸起部;
所述针座连接件内设有防刺腔,所述防刺腔内在与软管固定件相连的一侧设有弹性挡片,所述弹性挡片与所述钢针的外壁紧贴,所述防刺腔内在远离软管固定件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与钢针的外径相适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软管固定件内设有注射腔和隔离塞,所述注射腔的一端与隔离塞相连,所述注射腔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相连通,所述注射腔的侧壁还连通设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通过输液管连通有三通接头,所述输液管上设有止水夹。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止水夹上设有进管通道、输液通道和止水通道,所述进管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输液通道相连通,所述进管通道的另一端在止水夹的侧边形成开口,所述止水通道与所述输液通道相连通;
所述止水通道在沿与输液通道相连的一端至远离输液通道的一端,止水通道两侧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三通接头包括主管道和第二支管,所述主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输液管相连,主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肝素帽,所述第二支管倾斜的与所述主管道的侧壁相连通。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管道的外壁设有握持板,所述握持板呈三角形,且所述握持板沿主体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挡片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分别设置在钢针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挡片的长度长于第二挡片的长度。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防刺腔内还设有缓冲板和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板相连,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相连,所述缓冲板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与钢针的外径相适配。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针座的外端连接有针柄,所述针柄包括握持部和连接部,所述握持部通过连接部与针座相连,所述握持部上设有若干个防滑凸起。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软管固定件的一端设有连接凸楞,所述针座连接件的一端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楞设置在所述连接凹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钢针用于将软管送入静脉血管,以便于进行输液治疗,软管固定件起到连接软管和其他输液组件的作用,针座连接件起到固定针座的作用,在针座连接件内设置防刺腔,防刺腔中设置弹性挡片,在将钢针撤出时,在撤回到防刺腔内时,当钢针完全穿过弹性挡片后,弹性挡片由于自身的弹性复位进而将防刺腔的敞口封堵,在防刺腔内还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恰好能使钢针通过的第一通孔,而在钢针的针头端设置有凸起部,在钢针撤出时,在凸起部运动到第一通孔的位置时,第一通孔便会对凸起部起到限位的效果,进而避免钢针被完全拔出,使钢针的针头部分存放在防刺腔内,进而避免钢针被完全取出而对医护人员产生刺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针刺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软管固定件和针座连接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软管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针座连接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针座连接件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止水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钢针,2-针座,3-软管,4-软管固定件,5-针座连接件,6-凸起部,7-防刺腔,8-弹性挡片,9-挡板,10-第一通孔,11-注射腔,12-隔离塞,13-第一支管,14-输液管,15-三通接头,16-止水夹,17-进管通道,18-输液通道,19-止水通道,20-开口,21-主管道,22-第二支管,23-肝素帽,24-握持板,25-第一挡片,26-第二挡片,27-缓冲板,28-缓冲弹簧,29-第二通孔,30-针柄,31-握持部,32-连接部,33-防滑凸起,34-连接凸楞,35-连接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防针刺留置针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防针刺留置针包括钢针1、针座2、软管3、软管固定件4和针座连接件5,针座2与针座连接件5的一端相连,针座连接件5的另一端与软管固定件4的一端相连,软管固定件4的另一端与软管3相连,其中针座2用于固定钢针1,钢针1的一端与针座2相连,另一端为针头端,钢针1的针头端依次穿过针座连接件5、软管固定件4和软管3,并且在钢针1的针头端的外壁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凸起部6,在针座连接件5内设置有防刺腔7,防刺腔7内在与软管固定件4相连的一侧设有弹性挡片8,在钢针1未撤出时,弹性挡片8弯曲设置,并且弹性挡片8与钢针1的外壁紧贴,同时防刺腔7内在远离软管固定件4的一侧设置有挡板9,挡板9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1的第一通孔10,其中第一通孔10的内径与钢针1的外径相适配。
钢针1用于将软管3送入静脉血管,以便于进行输液治疗,软管固定件4起到连接软管3和其他输液组件的作用,针座连接件5起到固定针座2的作用,在针座连接件5内设置防刺腔7,防刺腔7中设置弹性挡片8,在将钢针1撤出时,在撤回到防刺腔7内时,当钢针1完全穿过弹性挡片8后,弹性挡片8由于自身的弹性复位进而将防刺腔7的敞口封堵,在防刺腔7内还设置有挡板9,挡板9上设置有恰好能使钢针1通过的第一通孔10,而在钢针1的针头端设置有凸起部6,在钢针1撤出时,在凸起部6运动到第一通孔10的位置时,第一通孔10便会对凸起部6起到限位的效果,进而避免钢针1被完全拔出,使钢针1的针头部分存放在防刺腔7内,进而避免钢针1被完全取出而对医护人员产生刺伤。
如图1、图2和图4,在钢针1未撤出时,弹性挡片8与钢针1的外壁紧贴,通过钢针1避免弹性挡片8做复位运动,在钢针1逐渐撤出后,钢针1在完全通过弹性挡片8时,钢针1不在对弹性挡片8其限位作用,此时弹性挡片8通过自身的回复运动便可将防刺腔7的敞口封堵,在将针座连接件5取下后,便可避免钢针1的针头将医护人员刺伤,而在钢针1的针头端的突出部运动到挡板9的位置时,由于挡板9内的第一通孔10的直径恰好等于钢针1的外径,第一通孔10便可对凸起部6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避免钢针1完全撤出防刺腔7,以避免钢针1完全撤出后将医护人员刺伤。
在本实用新型中,软管固定件4内还设置有注射腔11和隔离塞12,隔离塞12用于隔离,避免注射药水从软管固定件4内流出,注射腔11用于进行点滴治疗,注射腔11的一端与隔离塞12相连,注射腔11的另一端与软管3相连通,并且在注射腔11的侧壁还连通设有第一支管13,第一支管13通过输液管14连接有三通接头15,在输液管14上还设置有止水夹16,通过三通接头15的连接便于进行输液,第一支管13和输液管14起到连通三通接头15盒注射腔11的作用。
前述的止水夹16内设置有进管通道17、输液通道18和止水通道19,进管通道17的一端与输液通道18相连通,进管通道17的另一端在止水夹16的侧边形成开口20,止水通道19与输液通道18相连通;止水通道19在沿与输液通道18相连的一端至远离输液通道18的一端,止水通道19两侧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通过开口20将输液管14放置于进管通道17内,然后将输液管14在进管通道17内滑动,便可使输液管14进入输液通道18中,当需要进行止水时,将输液管14逐渐向止水通道19内滑动,由于止水通道19在沿与输液通道18相连的一端至远离输液通道18的一端,止水通道19两侧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即是在如图6所示的方向中,止水通道19从下往上的方向止水通道19两侧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便可使止水通道19对输液管14起到止水的效果。
前述的三通接头15包括有主管道21和第二支管22,主管道21的一端与输液管14相连,主管道21的另一端连接有肝素帽23,第二支管22倾斜的与主管道21的侧壁相连通。主管道21的外壁设有握持板24,握持板24呈三角形,且握持板24沿主体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握持板24便于对主管道21进行握持,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弹性挡片8设置为两个,两个弹性挡片8分别为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在钢针1对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限位时,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均弯曲设置,第一挡片25的连接端与防刺腔7内壁相连,另一端与钢针1一侧的外壁紧贴,第二挡片26的连接端与防刺腔7内壁相连,另一端与钢针1另一侧的外壁紧贴,并且第一挡片25的连接端与第二挡片26的连接端沿钢针1的轴心对称分布,第一挡片25的长度长于第二挡片26的长度,在钢针1逐渐撤出时,由于第二挡片26较短,第二挡片26便可先进行回位,然后第一挡片25再进行回位,这样便可避免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发生干涉,并且可以很好的对防刺腔7的敞口封堵,在将针座连接件5取下后,便可避免钢针1的针头将医护人员刺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防刺腔7内还设置有缓冲板27和缓冲弹簧28,缓冲弹簧28的一端与缓冲板27相连,缓冲弹簧28的另一端与挡板9相连,在缓冲板27上设置有用于容纳钢针1的第二通孔29,第二通孔29的内径与钢针1的外径相适配,即是挡板9内的第二通孔29的直径恰好等于钢针1的外径。如图1、图2和图4,在钢针1未撤出时,弹性挡片8与钢针1的外壁紧贴,通过钢针1避免弹性挡片8做复位运动,在钢针1逐渐撤出后,钢针1在完全通过弹性挡片8时,钢针1不在对弹性挡片8其限位作用,此时弹性挡片8通过自身的回复运动便可将防刺腔7的敞口封堵,在将针座连接件5取下后,便可避免钢针1的针头将医护人员刺伤;而在钢针1的针头端的突出部运动到缓冲板27的位置时,由于缓冲板27内的第二通孔29的直径恰好等于钢针1的外径,第二通孔29便可对凸起部6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将钢针1阻挡在防刺腔7内,以避免钢针1完全撤出后将医护人员刺伤。缓冲弹簧28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力的效果,避免在用力过大时将钢针1完全拔出防刺腔7,此时便可通过缓冲板27和挡板9的配合作用起到两重保险的作用,能更好的渠道防刺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针座2的外端设置有针柄30,针柄30包括握持部31和连接部32,握持部31通过连接部32与针座2相连,握持部31上设有若干个防滑凸起33,连接部32起到连接针座2和握持部31的作用,握持部31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施针,防滑凸起33起到防滑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软管固定件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凸楞34,在针座连接件5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凹槽35,将连接凸楞34设置在连接凹槽35内,进而实现软管固定件4和针座连接件5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9)

1.一种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钢针(1)、针座(2)、软管(3)、软管固定件(4)和针座连接件(5),所述针座(2)与针座连接件(5)的一端相连,所述针座连接件(5)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固定件(4)的一端相连,所述软管(3)与所述软管固定件(4)的另一端相连,所述钢针(1)的一端固定在针座(2)上,所述钢针(1)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针座连接件(5)、软管固定件(4)和软管(3),并且在钢针(1)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凸起部(6);
所述针座连接件(5)内设有防刺腔(7),所述防刺腔(7)内在与软管固定件(4)相连的一侧设有弹性挡片(8),所述弹性挡片(8)与所述钢针(1)的外壁紧贴,所述防刺腔(7)内在远离软管固定件(4)的一侧设有挡板(9),所述挡板(9)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1)的第一通孔(10),所述第一通孔(10)的内径与钢针(1)的外径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固定件(4)内设有注射腔(11)和隔离塞(12),所述注射腔(11)的一端与隔离塞(12)相连,所述注射腔(11)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3)相连通,所述注射腔(11)的侧壁还连通设有第一支管(13),所述第一支管(13)通过输液管(14)连通有三通接头(15),所述输液管(14)上设有止水夹(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夹(16)上设有进管通道(17)、输液通道(18)和止水通道(19),所述进管通道(17)的一端与所述输液通道(18)相连通,所述进管通道(17)的另一端在止水夹(16)的侧边形成开口(20),所述止水通道(19)与所述输液通道(18)相连通;
所述止水通道(19)在沿与输液通道(18)相连的一端至远离输液通道(18)的一端,止水通道(19)两侧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接头(15)包括主管道(21)和第二支管(22),所述主管道(21)的一端与所述输液管(14)相连,主管道(21)的另一端连接有肝素帽(23),所述第二支管(22)倾斜的与所述主管道(21)的侧壁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21)的外壁设有握持板(24),所述握持板(24)呈三角形,且所述握持板(24)沿主体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挡片(8)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所述第一挡片(25)和第二挡片(26)分别设置在钢针(1)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挡片(25)的长度长于第二挡片(26)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刺腔(7)内还设有缓冲板(27)和缓冲弹簧(28),所述缓冲弹簧(28)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板(27)相连,所述缓冲弹簧(28)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9)相连,所述缓冲板(27)上设有用于容纳钢针(1)的第二通孔(29),所述第二通孔(29)的内径与钢针(1)的外径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2)的外端连接有针柄(30),所述针柄(30)包括握持部(31)和连接部(32),所述握持部(31)通过连接部(32)与针座(2)相连,所述握持部(31)上设有若干个防滑凸起(3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固定件(4)的一端设有连接凸楞(34),所述针座连接件(5)的一端设有连接凹槽(35),所述连接凸楞(34)设置在所述连接凹槽(35)内。
CN201921522922.3U 2019-09-12 2019-09-12 防针刺留置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13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2922.3U CN210813128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针刺留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2922.3U CN210813128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针刺留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13128U true CN210813128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78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292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13128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针刺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131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61690U (zh) 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
WO2016068797A1 (en) Intravenous catheter assembly
CN103285449B (zh) 防刺留置针
CN210813128U (zh) 防针刺留置针
CN206454070U (zh) 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
CN202682468U (zh) 防针刺留置针
CN204307149U (zh) 密闭式正压留置针
CN205019520U (zh) 免封管式留置针
CN202554716U (zh) 无针正压双安全留置针
CN208989884U (zh) 防栓塞持续正压留置针
CN202822325U (zh)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CN201862061U (zh) 蝶式双安全留置针
CN210170576U (zh) 一种安全防回血的留置针
CN209092389U (zh) 留置针
CN105079922B (zh) 一次性防针刺伤装置
CN204170209U (zh) 密闭式留置针
CN202207365U (zh) 一种可防止血液回流的套管针
CN203244642U (zh) 一种静脉输液用安全夹组件
CN211611098U (zh) 一种易送管安全套管型留置针
CN210990605U (zh) 一种膝关节穿刺置管针
CN211535990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留置针
CN205698722U (zh) 一种抗凝血的静脉穿刺留置针
CN215900575U (zh) 一种介入动脉给药留置针
CN209967266U (zh) 一种防针刺伤头皮针
CN215351238U (zh) 带瓣膜留置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