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8425U -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98425U
CN210798425U CN201921595141.7U CN201921595141U CN210798425U CN 210798425 U CN210798425 U CN 210798425U CN 201921595141 U CN201921595141 U CN 201921595141U CN 210798425 U CN210798425 U CN 210798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ranslation
lifting
parking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951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茂涛
曾鉴
何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951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984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98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984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所述立体存储车库通过对平移区和升降区的分别单独设置,基本解决了动车转出和停放过程冲突的问题,可进一步的提升动车在停车区的停放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中包括传统铁路、地铁、轻轨、单轨系统等;无论何种运输系统,其都可能涉及车库的建设,例如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目前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通常是采用升降平移区+停车区的结构设计。即升降平移区内基本设置一条可升降可平移的移动轨道,动车等运行至该移动轨道后,移动轨道及动车等在升降平移区内即同时完成升降动作,或者同时完成平移动作;通过升降和平移,移动轨道及动车同时达到与停车区的对应位置后,动车即可在其动力下自行运行至停车区内的适宜停车位置。
上述的特定结构设置下,移动轨道及动车之间是整体转移,基本属于一对一的方式,前一列动车停车完成,并且移动轨道返回至动车的接收位置后才能装载下一列动车;这种转移设置导致整体停车效率低下,而且立体存储车库的建设成本偏高。即使是在升降平移区内设置多条可升降可平移的移动轨道,其整体停车的流程步骤中,任一移动轨道移动至动车的接收位置均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多条移动轨道在建设时成本偏高,实际操作难度也会更大。
或者,还有的立体存储车库采用在停车区一侧设置升降区,在另一侧设置平移区,这样设置虽然将平移和升降操作分开,但是动车转进和转出的路线轨迹是相同的,也就是动车停放和转出过程不能同时进行,降低了动车的停放效率。
本申请所述的新型轨道系统特别指非传统轨道系统,可以是例如悬挂式轨道系统、内嵌式轨道系统或跨座式轨道系统。传统的轨道系统通常采用多列共同编组运行的动车,其所采用的立体车库在应用到独立组列运行的动车时,则会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同时降低了停放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为更好地提高动车的停放效率,提供一种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包括:
第一转移出入口与轨道运输线路连通的转移区,第一停车出入口与转移区的第二转移出入口连通的主停车区;转移区包括升降区和平移区;
所述升降区包括升降动车轨道梁、升降轨道和升降驱动装置,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沿升降轨道移动;所述平移区包括平移动车轨道梁、平移轨道和平移驱动装置,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沿平移轨道移动;所述平移区对应升降区的任一层进行设置;所述主停车区包括主停车轨道梁。
可选的,升降区、平移区和主停车区为多层结构,升降区设有多层升降工位;平移区各层设有多个平移工位,平移区任一层至少有一个平移工位连通同层的升降工位;主停车区各层的主停车轨道梁设有至少一个停车工位,任一主停车轨道梁停车工位连通同层的平移工位或升降工位。
可选的,升降区至少设置一个升降动车轨道梁和对应的升降轨道;平移区每层至少设置一个平移动车轨道梁,主停车区每层至少设置一个主停车轨道梁。
可选的,升降动车轨道梁、平移动车轨道梁和主停车轨道梁的长度至少大于一个动车的车身长度。
可选的,包括应急转移区,应急转移区与主停车区的第二停车出入口连通;应急转移区设置应急平移区或应急升降区。
可选的,设置有副停车区,副停车区连通于转移区的第一转移出入口,并且副停车区位于轨道运输线路的两侧;副停车区内设置有若干副停车轨道梁。
可选的,转移区内按动车沿轨道运输线路驶入方向依次设置升降区和平移区;轨道运输线路连通于升降区的第一升降出入口,升降区的第二升降出入口与平移区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主停车区的第一停车出入口与平移区的第二平移出入口连通;副停车区与平移区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并且副停车区位于轨道运输线路与升降区的两侧。
可选的,第一转移出入口与第二转移出入口分别位于转移区的相对两侧。
可选的,轨道运输线路设置道岔结构。
可选的,新型轨道系统包括跨座式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或内嵌式轨道系统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上述设置,本申请所述用于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在停放和送出动车时,其步骤是相互独立的,即升降区、平移区和停车区的动车转移过程可以同时进行,而无需将前一动车停放完毕后,再停放下一动车。比如,前一动车在从升降区转移到平移区后,下一动车即可准备进入到升降区中。通过将动车升降和平移的动作交给升降区和平移区独立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动车的停放和放出效率。
另外,通过设置应急转移区,进一步提升了动车的放出效率,并且,动车的停放与放出过程可经不同的路线完成,基本解决了动车转出和停车过程冲突的问题,可进一步的提升动车在停车区的停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的停车区截面示意图;
图4为设置有两个转移区的立体存储车库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进行阐述。
本申请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包括第一转移出入口与轨道运输线路连通的转移区,第一停车出入口与转移区的第二转移出入口连通的主停车区d2;转移区包括升降区b和平移区c1;
所述升降区b包括至少一个升降动车轨道梁3和对应的升降轨道5与升降驱动装置4,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做竖直方向的上下移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可运载动车1,使动车1上下移动,多套升降动车轨道梁3和对应的升降轨道5与升降驱动装置4可提升对多个动车1的运转效率;
所述平移区c1包括至少一个平移动车轨道梁7和对应的平移轨道6与平移驱动装置,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可运载动车1,动车1可在平移轨道6内横向移动,多套平移动车轨道梁7和对应的平移轨道6与平移驱动装置可提升对多个动车1的运转效率,所述平移区c1对应升降区b的任意一层进行设置,即升降区b任意一层对应连通有同层的平移区c1;
所述主停车区d2包括主停车轨道梁8,主停车轨道梁8的数量至少为1条,多条主停车轨道梁8并排并行设置,多条主停车轨道梁8可提升立体存储车库的存放容量,也可以提升动车1的转运效率。
所述升降区b、平移区c1和主停车区d2均为多层结构,并且升降区b、平移区c1和主停车区d2的楼层数是相同的,升降区b设有多层升降工位。平移区c1各层设有多个平移工位,平移区c1任一层至少有一个平移工位连通同一层的升降工位,主停车区d2各层的主停车轨道梁8设有至少一个停车工位,任一主停车轨道梁8的停车工位与同层的平移工位和/或升降工位连通。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升降动车轨道梁3、平移动车轨道梁7和主停车轨道梁8的长度至少大于一个动车1的车身长度,优选主停车轨道梁8的长度满足多辆动车1的停放。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轨道运输线路设置道岔区a,道岔区a设置有道岔结构2,道岔区a的轨道与立体存储车库直接连通。所述新型轨道系统包括跨座式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或内嵌式轨道系统中的任意一种。
道岔区a的轨道与升降区b的轨道匹配连接,可以将不同线路上的动车1经道岔结构2运行到升降区b的不同升降动车轨道梁3,或者将同一线路上的动车1经道岔结构2运行到升降区b的同一个升降动车轨道梁3,同样的,动车1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离开立体存储车库。该升降区b与相互连通的平移区c1相连通,主停车区d2与上述升降区b与平移区c1组成的转移区连通,通过该设置,可提升动车1进入立体车库和动车1离开立体车库的效率,并且可以将立体车库的动车1输送到相应的轨道线路上。
本申请还可以是,道岔区a的轨道与平移区c1的轨道匹配连接,可以将不同线路上的动车1经道岔结构2运行到平移区c1同层的不同平移动车轨道梁7,或者将同一线路上的动车1经道岔结构2运行到平移区c1同层的同一个平移动车轨道梁7,同样的,动车1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离开立体存储车库。该平移区c1与相互连通的升降区b相连通,主停车区d2与上述升降区b与平移区c1组成的转移区连通,通过该设置,可提升动车1进入立体车库和动车1离开立体车库的效率,并且可以将立体车库的动车1输送到相应的轨道线路上。该设置相比前者,每条主停车轨道梁8都需要设置单独一套动车升降结构,因此建设成本高于前者。故本申请优选采用升降区b与道岔区a相连通,平移区c1与升降区b和停车区d2相连通的设置。
请参考图4所示结构,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存储车库还可以设置应急转移区c2,应急转移区c2与主停车区d2的第二停车出入口连通;应急转移区c2设置应急平移区或应急升降区,可分别对应于主停车区d2的第一停车出入口连通的转移区中的平移区c1或升降区b。
应急转移区c2的设置可以促使动车从主停车区d2的第二停车出入口驶出,通过应急转移区c2转移到未停有动车的主停车轨道梁8,并从转移区驶出至轨道运输线路;从而有效应对需要大量且及时的动车车辆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存储车库还可以设置有副停车区d1,副停车区d1连通于转移区的第一转移出入口,并且副停车区d1位于轨道运输线路的两侧;副停车区d1内设置有若干副停车轨道梁。副停车区d1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立体存储车库的停车量。
为便于副停车区d1内的动车停放及转出,采用以下设置方式更为便捷:
转移区内按动车沿轨道运输线路驶入方向依次设置升降区b和平移区c1;轨道运输线路连通于升降区b的第一升降出入口,升降区b的第二升降出入口与平移区c1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主停车区d2的第一停车出入口与平移区c1的第二平移出入口连通;副停车区d2与平移区c1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并且副停车区d1位于轨道运输线路与升降区b的两侧。
前述所述的任一区的第一出入口和第二出入口均首先优先选择是任一对应区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转移出入口与第二转移出入口分别位于转移区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升降出入口与第二升降出入口分别位于升降区b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平移出入口与第二平移出入口分别位于平移区c1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停车出入口与第二停车出入口分别位于主停车区d2的相对两侧。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该实施例所述的立体存储车库包括转移区和沿动车进入方向依次设置的副停车区d1、主停车区d2;转移区包括升降区b和平移区c1,其中升降区b与轨道运输线路连通,升降动车轨道梁3可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对应的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升降轨道5和升降驱动装置4。升降区b连通轨道运输线路的道岔区a,道岔区a设置有道岔结构2。当升降动车轨道梁3运行到与道岔结构2相同的高度时,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轨道和道岔结构2的轨道匹配连接,动车1可直接从道岔结构2运行到升降动车轨道梁3或者从升降动车轨道梁3运行到道岔结构2。
平移区c1与升降区b相连通,其连通方式为,平移区c1各层至少设置一个平移工位与升降区b同层的升降工位相连接,优选设置平移区c1各层与升降区b同层的升降工位相连接的平移工位的数量与升降区b在该层设置的升降工位数量一致。平移区c1的平移工位连通副停车区d1和主停车区d2的停车工位。
升降区b的升降驱动装置4为吊具,通过吊具提升或下放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上升或下降,或者是其他可以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着升降轨道5上下移动的结构组合,该结构组合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即可。
平移区c的平移轨道6可以是为皮带或钢带等带状结构,平移动车轨道梁7承载于带状结构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带状结构的运动,带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还可以是平移轨道6为走形面,平移动车轨道梁7底部设置有与走形面匹配的走行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走行轮的运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还可以是其他可以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的结构组合,该结构组合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即可。
副停车区d1和主停车区d2内平行并排设置多条停车轨道梁,停车轨道梁的停车工位与平移区c1的平移工位连通,当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到与停车轨道梁对齐时,平移动车轨道梁7与停车轨道梁匹配连接,动车1可直接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的轨道运行到停车轨道梁从而进入停车区或者从停车区内的停车轨道梁运行到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
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的停车区的截面示意图,在停车轨道梁设置有通行空间,相关人员可在走行通行空间内对动车1进行检修和维护。
该立体存储车库的运作方式为:
需要停放的动车1经道岔区a进入到转移区的升降区b,升降区b的升降动车轨道梁3装载着动车1,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向上或向下运动,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升降工位到达预设位置;然后,转移区中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上述升降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升降动车轨道梁3转移到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最后,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对应的副停车区d1或主停车区d2的停车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进入到副停车区d1或主停车区d2的停车轨道梁,从而完成动车1的停放过程。
另外,需要放出动车1时,同层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对应的主停车区d2或副停车区d1的停车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停车轨道梁转移到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然后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同时,升降区b的升降动车轨道梁3到达预设位置,其升降工位与上述平移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转移到升降动车轨道梁3;最后,升降动车轨道梁3装载着动车1,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向上或向下运动,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升降工位与道岔结构2匹配连接,动车1从升降区b转移到道岔结构2的线路轨道上,从而完成动车1的放出过程。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所述的立体存储车库包括转移区、应急转移区c2和沿动车进入方向依次设置的副停车区d1、主停车区d2;转移区包括升降区b和平移区c1,其中升降区b与轨道运输线路连通,升降动车轨道梁3可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对应的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升降轨道5和升降驱动装置4。升降区b连通轨道运输线路的道岔区a,道岔区a设置有道岔结构2。当升降动车轨道梁3运行到与道岔结构2相同的高度时,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轨道和道岔结构2的轨道匹配连接,动车1可直接从道岔结构2运行到升降动车轨道梁3或者从升降动车轨道梁3运行到道岔结构2。
平移区c1与升降区b相连通,其连通方式为,平移区c1各层至少设置一个平移工位与升降区b同层的升降工位相连接,优选设置平移区c1各层与升降区b同层的升降工位相连接的平移工位的数量与升降区b在该层设置的升降工位数量一致。平移区c1的平移工位连通副停车区d1和主停车区d2的停车工位。
升降区b的升降驱动装置4为吊具,通过吊具提升或下放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上升或下降,或者是其他可以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着升降轨道5上下移动的结构组合,该结构组合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即可。
平移区c1的平移轨道6可以是为皮带或钢带等带状结构,平移动车轨道梁7承载于带状结构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带状结构的运动,带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还可以是平移轨道6为走行面,平移动车轨道梁7底部设置有与走行面匹配的走行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走行轮的运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还可以是其他可以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着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的结构组合,该结构组合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即可。
副停车区d1和主停车区d2内平行并排设置多条停车轨道梁,停车轨道梁的一端停车工位与平移区c1的平移工位连通,当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到与停车轨道梁对齐时,平移动车轨道梁7与停车轨道梁匹配连接,动车1可直接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的轨道运行到停车轨道梁从而进入停车区或者从停车区内的停车轨道梁运行到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
与主停车区d2的第二停车出入口还连通有应急转移区c2,应急转移区c2设置有应急平移区。主停车区d2的主停车轨道梁8的停车工位与应急平移区的平移工位连通,当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到与主停车轨道梁8对齐时,平移动车轨道梁7与停车轨道梁8匹配连接,动车1可直接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的轨道运行到主停车轨道梁8从而进入主停车区d2或者从主停车区d2内的主停车轨道梁8运行到平移动车轨道梁7上。
主停车区d2每层设置有至少一条快速转移轨道9,快速转移轨道9两端的出入口匹配连接平移区c1和应急平移区的平移工位,但是快速转移轨道9优选不设置停车工位,即优选其不作为动车的停放轨道。
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的停车区的截面示意图,在停车轨道梁设置有通行空间,相关人员可在通行空间内对动车1进行检修和维护。
该立体存储车库的运作方式为:
需要停放的动车1经道岔区a进入到转移区的升降区b,升降区b的升降动车轨道梁3装载着动车1,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向上或向下运动,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升降工位到达预设位置;然后,转移区中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上述升降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升降动车轨道梁3转移到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最后,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对应的副停车区d1或主停车区d2的停车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进入到副停车区d1或主停车区d2的停车轨道梁,从而完成动车1的停放过程。
需要放出动车1时,同层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对应的主停车区d2或副停车区d1的停车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停车轨道梁转移到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然后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同时,升降区b的升降动车轨道梁3到达预设位置,其升降工位与上述平移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转移到升降动车轨道梁3;最后,升降动车轨道梁3装载着动车1,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向上或向下运动,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升降工位与道岔结构2匹配连接,动车1从升降区b转移到道岔结构2的线路轨道上,从而完成动车1的放出过程。
另外,当主停车区d2的任一主停车轨道梁8远离转移区c1一端的出入口的动车1需要放出时,优选将其转移到应急平移区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然后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此时,平移工位与快速转移轨道9连通,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转移到快速转移轨道9;动车1再通过快速转移轨道9到达与平移区c1连通的一端;同层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与上述快速转移轨道9匹配连接,动车1从快速转移轨道9转移到平移区c1的平移动车轨道梁7;然后平移动车轨道梁7装载着动车1,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3沿平移轨道6横向移动,使平移动车轨道梁7的平移工位到达预设位置,同时,升降区b的升降动车轨道梁3到达预设位置,其升降工位与上述平移工位匹配连接,动车1从平移动车轨道梁7转移到升降动车轨道梁3;最后,升降动车轨道梁3装载着动车1,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向上或向下运动,使升降动车轨道梁3的升降工位与道岔结构2匹配连接,动车1从升降区b转移到道岔结构2的线路轨道上,从而完成动车1的放出过程。
在实施例1中,停靠在主停车区d2的靠里位置的动车需要放出时,需要将靠外位置的动车先转移到其他停车轨道梁上,然后才能转移需要放出的动车,影响了动车1放出的效率。通过快速转移轨道9和应急转移区c2的设置,可提升实施例1中,靠里位置的动车的放出效率,例如实施例2。
其中,上述“靠里位置”指靠近第二停车出入口的主停车区d2的位置,“靠外位置”指靠近第一停车出入口的主停车区d2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新型轨道系统可以是跨座式轨道、悬挂式轨道或者内嵌式轨道中的任意一种,对应的新型轨道系统为跨座式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或内嵌式轨道系统。但是在具体某一个上述用于单轨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内,其轨道形式应当是一致的,并且是上述轨道的其中一种。
综上,本申请所述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在停放和送出动车1时,其步骤是相互独立的,即升降区b、平移区c1和停车区的动车1转移过程可以同时进行,而无需将前一动车1停放完毕后,再停放后续动车1。比如,前一动车1在从升降区b转移到平移区c1后,后续动车1即可准备进入到升降区b中,因此提高了动车1的停放和转出效率。通过将动车1升降和平移的动作交给升降区b和平移区c1独立完成,可以显著提升动车1的停放和放出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快速转移轨道9和应急转移区c,动车1的停放与转出过程可经不同的路线完成,基本解决了动车1放出和停车过程冲突的问题,可进一步的提升动车1在停车区的停放效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考即可。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术语(若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移出入口与轨道运输线路连通的转移区,第一停车出入口与转移区的第二转移出入口连通的主停车区(d2);转移区包括升降区(b)和平移区(c1);
所述升降区(b)包括升降动车轨道梁(3)、升降轨道(5)和升降驱动装置(4),升降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动车轨道梁(3)沿升降轨道(5)移动;所述平移区(c1)包括平移动车轨道梁(7)、平移轨道(6)和平移驱动装置,平移驱动装置驱动平移动车轨道梁(7)沿平移轨道(6)移动;所述平移区对应升降区的任一层进行设置;所述主停车区(d2)包括主停车轨道梁(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升降区(b)、平移区(c1)和主停车区(d2)为多层结构,升降区(b)设有多层升降工位;平移区(c1)各层设有多个平移工位,平移区(c1)任一层至少有一个平移工位连通同层的升降工位;主停车区(d2)各层的主停车轨道梁(8)设有至少一个停车工位,任一主停车轨道梁(8)的停车工位连通同层的平移工位或升降工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升降区(b)至少设置一个升降动车轨道梁(3)和对应的升降轨道(5);平移区(c1)每层至少设置一个平移动车轨道梁(7),主停车区(d2)每层至少设置一个主停车轨道梁(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升降动车轨道梁(3)、平移动车轨道梁(7)和主停车轨道梁(8)的长度至少大于一个动车(1)的车身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应急转移区(c2),应急转移区(c2)与主停车区(d2)的第二停车出入口连通;应急转移区(c2)设置应急平移区或应急升降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副停车区(d1),副停车区(d1)连通于转移区的第一转移出入口,并且副停车区(d1)位于轨道运输线路的两侧;副停车区(d1)内设置有若干副停车轨道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转移区内按动车沿轨道运输线路驶入方向依次设置升降区(b)和平移区(c1);轨道运输线路连通于升降区(b)的第一升降出入口,升降区(b)的第二升降出入口与平移区(c1)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主停车区(d2)的第一停车出入口与平移区(c1)的第二平移出入口连通;副停车区(d1)与平移区(c1)的第一平移出入口连通,并且副停车区(d1)位于轨道运输线路与升降区(b)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第一转移出入口与第二转移出入口分别位于转移区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轨道运输线路设置道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其特征在于,新型轨道系统包括跨座式轨道系统、悬挂式轨道系统或内嵌式轨道系统中的任意一种。
CN201921595141.7U 2019-09-24 2019-09-24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Active CN2107984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5141.7U CN210798425U (zh) 2019-09-24 2019-09-24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5141.7U CN210798425U (zh) 2019-09-24 2019-09-24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98425U true CN210798425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3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95141.7U Active CN210798425U (zh) 2019-09-24 2019-09-24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984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85778A (zh) * 2019-09-24 2019-11-22 深圳空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85778A (zh) * 2019-09-24 2019-11-22 深圳空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4886B (zh) 一种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422165B (zh) 智能并行电梯系统
CN201186654Y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9422166A (zh) 智能多井道电梯系统
US4059194A (en) Container overhead transfer and storage system
CN210798425U (zh) 用于新型轨道系统的立体存储车库
CN107776595B (zh) 一种装卸货物的物流运输车
CN107776596B (zh) 一种具有门式结构的物流运输车
US3956994A (en) Container overhead transfer and storage system
CN107933578A (zh) 一种运输方法及管道运输系统
CN107697087B (zh) 一种转向架及物流运输车
CN211115051U (zh) 一种新型垂直升降立体车库
US2028476A (en) Garage for automobiles and the like
CN211543511U (zh) 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
CN107738652A (zh) 一种智能无停上下客系统
CN104234484A (zh) 双层横跨道路式立体停车库
CN107972687B (zh) 一种具有门式结构的物流运输车
CN105927012A (zh) 一种分段式垂直升降的高层梳叉式停车设备
WO2018041056A1 (zh) 一种轨道交通货运系统及轨道交通站台
CN202954599U (zh) 一种立体车库
CN210798424U (zh) 用于新型轨道交通的立体车库
CN102826094B (zh)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
CN205857857U (zh) 分段式垂直升降的高层梳叉式停车设备
CN107023199A (zh) 一种平面移动立体车库及搬运车辆方法
CN212453855U (zh) 一种移动式自动泊车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