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6722U -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6722U
CN210776722U CN201921897310.2U CN201921897310U CN210776722U CN 210776722 U CN210776722 U CN 210776722U CN 201921897310 U CN201921897310 U CN 201921897310U CN 210776722 U CN210776722 U CN 210776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oving
fingerprint
disposed
fingerprint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973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茂
高涛涛
张海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qiu titanium biome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973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76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6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6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该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包括固定镜筒、移动透镜组、移动控制器和贴附在主板上的指纹芯片,移动透镜组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内,固定镜筒围设在指纹芯片外,且移动透镜组设置在指纹芯片的上方,移动控制器设置在固定镜筒内并与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相对指纹芯片运动。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支架、马达和常规镜头等多个器件,以固定镜筒为一体,结构简单,解决了原有调焦方案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工序多等问题。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模式、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解锁方式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数字密码、图案、到指纹、人脸、虹膜,生物识别解锁的方式在不停的变换,在技术不断的突破的同时,手机解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也在大幅度提升,如今最令大家瞩目的屏下指纹也在不断的更新,屏下指纹主要以光学式为主,光学指纹模式也逐渐成为屏下指纹识别的主宰。光学式分为一体式、分离式和调焦式,目前调焦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此外,现有的调焦方案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工序多,造成生产良率低,不具备量产性等缺陷。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模式,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的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指纹识别移动终端,其指纹识别效果好,安全解锁的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包括固定镜筒、移动透镜组、移动控制器和贴附在主板上的指纹芯片,移动透镜组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内,固定镜筒围设在指纹芯片外,且移动透镜组设置在指纹芯片的上方,移动控制器设置在固定镜筒内并与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相对指纹芯片运动。
进一步地,移动控制器设置在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侧,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沿平行于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移动透镜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且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位于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第一透镜的两侧和第二透镜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控制器,移动控制器用于分别带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沿平行于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为凹透镜。
进一步地,移动控制器设置在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侧,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沿垂直于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做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移动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位于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且第三透镜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控制器,移动控制器与第三透镜连接,用于带动第三透镜沿垂直于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指纹芯片。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为凹透镜。
进一步地,移动控制器包括导电件和磁性承力件,磁性承力件设置在固定镜筒内,导电件与主板电连接并活动设置在磁性承力件之间,且导电件与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在通电时相对磁性承力件运动并带动移动透镜组运动。
进一步地,移动控制器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分别与移动透镜组和导电件连接,导电件用于在通电时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以带动移动透镜组移动。
进一步地,导电件包括线圈和弹片,线圈活动设置在磁性承力件之间并与主板电连接,弹片设置在线圈上并与弹性件连接,线圈用于在通电时推动弹片运动,以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
进一步地,屏下光学指纹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固定镜筒中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四透镜设置在移动透镜组的上方,第五透镜设置在移动透镜组与指纹芯片之间,且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移动透镜组均位于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均为凸透镜。
进一步地,固定镜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柔性电路排线,主板上设置有连接器,柔性电路排线分别与移动控制器和连接器连接,用于导通主板和移动控制器。
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主板和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包括固定镜筒、移动透镜组、移动控制器和贴附在主板上的指纹芯片,移动透镜组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内,固定镜筒围设在指纹芯片外,且移动透镜组设置在指纹芯片的上方,移动控制器设置在固定镜筒内并与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相对指纹芯片运动。固定镜筒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并贴设在主板上,指纹芯片贴附在主板上并与主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指纹识别移动终端还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一安装开口,显示屏装配在安装开口上,固定镜筒、主板和指纹芯片均设置在壳体中,且固定镜筒的形状与安装开口的形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通过固定镜筒将移动透镜组和移动控制器均装配在内,同时通过移动控制器带动移动透镜组相对指纹芯片运动,从而改变移动透镜组和指纹芯片之间的焦距,实现调焦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通过设置固定镜筒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利用固定镜筒内的移动控制器控制移动透镜组的运动,省去了支架、马达和常规镜头等多个器件,以固定镜筒为一体,结构简单,解决了原有调焦方案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工序多等问题。且通过直接带动移动透镜组运动来实现调焦功能,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模式、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的使用原理图;
图3为图1中移动控制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的使用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的第一种使用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的第二种使用原理图。
图标:100-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10-固定镜筒;111-柔性电路排线;113-连接器;130-移动透镜组;131-第一透镜;133-第二透镜;135-第三透镜;150-移动控制器;151-导电件;1511-线圈;1513-弹片;153-磁性承力件;155-弹性件;170-指纹芯片;180-第四透镜;190-第五透镜;200-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10-显示屏;230-主板;250-壳体;251-安装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之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关于屏下光学指纹的调焦方案,通常是采用带有螺纹的镜头,并通过支架和设置在支架外的压电马达或音圈马达驱动镜头运动,构成一常规的动焦摄像模组,即AF(Auto Focus)摄像模组。此时的压电马达或者音圈马达由于体积较大只能放置在支架外的电路板上,并通过引脚与电路板连接,由于其结构复杂,且体积较大,同时各部件的制造和安装工序繁多,无疑给封装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镜头通过螺纹连接,其运动的传递性差,导致调焦过程繁复且不可靠,难以保证最佳调焦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通过固定镜筒一体装配移动透镜组和移动控制器,并通过移动控制器直接驱动移动透镜组运动,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安装在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00上,其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包括固定镜筒110、移动透镜组130、移动控制器150和贴附在主板230上的指纹芯片170,移动透镜组130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110内,固定镜筒110围设在指纹芯片170外,且移动透镜组130设置在指纹芯片170的上方,移动控制器150设置在固定镜筒110内并与移动透镜组13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130相对指纹芯片17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安装在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屏210下方,并位于主板230之上,固定镜筒110的下部贴合在指纹芯片170周围的主板230上,固定镜筒110的上部与显示屏210的下表面相贴合,从而在显示屏210和主板23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腔,移动透镜组130、移动控制器150以及指纹芯片170均设置在该容置空腔内部,指纹芯片170采用目前的常规方式D/B(裸片绑定)的工艺贴附于主板230上,采用W/B(金线绑定)的方式实现其信号连接,此处主板230为PCB电路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限定固定镜筒110的形状和材质,其主要作用是罩设在指纹芯片170上并向移动透镜组130和移动控制器150提供支撑。具体地,固定镜筒11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筒状、圆形筒状、菱形筒状等。固定镜筒110通过点胶或者焊接等方式贴附在主板230上。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控制器150分别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的两侧,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130沿平行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面的方向做直线运动。具体地,移动透镜组130直接由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承载,并在移动控制器150的带动下左右运动。
移动透镜组13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且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均位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路径上,第一透镜131的两侧和第二透镜133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控制器150,移动控制器150用于分别带动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沿平行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具体地,第一透镜131设置在第二透镜133的上方,第二透镜133设置在指纹芯片170的上方,且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在指纹芯片170的感光路径上至少部分重叠,使得光线能依次穿过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并由指纹芯片170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均为凹透镜,同时移动控制器150为多个,多个移动控制器150分设在第一透镜131的两侧和第二透镜133的两侧,分别通过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移动控制器150带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沿左右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还包括设置在固定镜筒110中的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第四透镜180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的上方,第五透镜190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与指纹芯片170之间,且第四透镜180、第五透镜190和移动透镜组130均位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路径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均为凸透镜。通过两个凸透镜和两个凹透镜的组合,即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来实现光纤的传递和指纹的成像。
具体地,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均固定安装在固定筒内,且第五透镜19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头的底侧部分,靠近指纹芯片170的位置,第四透镜18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头的顶侧部分,靠近显示屏210的位置。固定镜筒110内部由下往上,依次是固定安装的第五透镜190、活动装配的第二透镜133、活动装配的第一透镜131和固定安装的第四透镜180,其中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可以通过移动控制器150来实现左右移动,且第一透镜131和第二透镜133左右移动并不同步进行。两个凸透镜固定安装,通过两个凹透镜的移动发散折射光线距离来达到光路位置的变化,从而实现焦点的变动和聚焦。
参见图3,移动控制器150包括导电件151、磁性承力件153和弹性件155,磁性承力件153设置在固定镜筒110内,导电件151与主板230电连接并活动设置在磁性承力件153之间,且导电件151与移动透镜组130传动连接,用于在通电时相对磁性承力件运动并带动移动透镜组130运动。弹性件155分别与移动透镜组130和导电件151连接,导电件151用于在通电时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155,以带动移动透镜组13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55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的边缘连接,另一端与导电件151连接,磁性承力件153固定设置在固定镜筒110的内侧壁上,例如可以通过将磁性承力件153装入一壳体250,再将壳体250焊接在固定镜筒110的内壁上。
导电件151包括线圈1511和弹片1513,线圈1511活动设置在磁性承力件153之间并与主板230电连接,弹片1513设置在线圈1511上并与弹性件155连接,线圈1511用于在通电时推动弹片1513运动,以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155。
在本实施例中,磁性承力件153包括两个带极性的磁石,两个磁石固定设置在固定镜筒110的内侧壁上形成磁场,线圈1511设置在两个磁石之间,在线圈1511通电后,在安培力的作用下,线圈1511在磁场中发生运动,进而推动弹片1513运动,并压缩或者拉伸弹簧,从而通过弹簧带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凹透镜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弹簧,通过两侧的弹簧维持平衡,当其中一侧的弹簧压缩或者拉伸时,另一侧的弹簧随之发生运动,从而实现了凹透镜的左右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凹透镜的单侧设置有导电件151和磁性承载件,而另一侧仅仅是通过一弹簧进行连接,其同样能够实现通过导电件151通电后产生的安培力压缩或者拉伸弹簧,从而实现两个凹透镜的左右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磁性承力件153包括两个带极性的磁石,两个磁石之间增加可通电的导电件151,导电件151可以是导线段或者线圈1511,导线段或者线圈1511直接与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连接,在左右移动时,移动控制器150的一端连接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另一端固定在固定镜筒110的内侧,利用通电后产生的安培力推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其中导电件151直接起到承载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的作用,从而直接能够推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左右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移动控制器150也可以直接用特殊材料或电活性聚合物做成线或者弹簧,在通电的情况下直接推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左右运动。对于移动控制器15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但凡是能够实现带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沿左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镜筒11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柔性电路排线111,主板230上设置有连接器113,柔性电路排线111分别与移动控制器150和连接器113连接,用于导通主板230和移动控制器150。具体地,柔性电路排线111分别与多个线圈1511电连接,用于向多个线圈1511供电,且多个线圈1511之间独立供电,实现多个移动控制器150之间相互独立地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安装在显示屏210下方的主板230上,其指纹识别的图像传输过程如下:当手指接触到显示屏210的时候,显示屏210上的发光层或者其他光源发射光线到手指纹路上,手指纹路反射光线穿过显示屏210到达第四透镜180,第四透镜180折射出的光线闯过第二透镜133和第一透镜131后发射光线,最后穿过第五透镜190后落在指纹芯片170上。其中两个凹透镜传送出的图像,传导指纹芯片170上后,需要通过指纹芯片170图像处理,判断清洗成都,然后以电流驱动的方式来控制移动控制器150,并通过移动控制器150左右移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直到达到抓取到最清晰的图像为准后停止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的移动,以此抓取最清晰的指纹。通过中间两块凹透镜的移动发散折射光线距离来达到光路位置的变化,实现焦点的变动和聚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通过在固定镜筒110内由下至上依次装配第五透镜190、第二透镜133、第一透镜131和第四透镜180,并在固定镜筒110内壁上安装移动控制器150,通过移动控制器150移动两个凹透镜来实现调焦功能,结构简单,工艺难度低,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焦,抓取图像最清晰的状态,更好地提升指纹的识别能力和安全解锁的安全性。
第二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包括固定镜筒110、移动透镜组130、移动控制器150和贴附在主板230上的指纹芯片170,移动透镜组130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110内,固定镜筒110围设在指纹芯片170外,且移动透镜组130设置在指纹芯片170的上方,移动控制器150设置在固定镜筒110内并与移动透镜组13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130相对指纹芯片17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控制器150分别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的两侧,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130沿垂直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具体地,移动透镜组130直接由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承载,并在移动控制器150的带动下上下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镜筒110中固定设置有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第四透镜180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的上方,第五透镜190设置在移动透镜组130与指纹芯片170之间,且第四透镜180、第五透镜190和移动透镜组130均位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路径上。具体地,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均为凸透镜。
移动透镜组130包括第三透镜135,第三透镜135位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路径上,且第三透镜135的两侧均设置有移动控制器150,移动控制器150与第三透镜135连接,用于带动第三透镜135沿垂直于指纹芯片170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指纹芯片17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135为凹透镜。且第三透镜13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以第三透镜135为单个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二透镜13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移动控制器150,且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同步控制第三透镜135上升或者下降,通过凹透镜的上升或者下降,改变折射光线的距离来达到光路位置的变化,从而实现调焦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芯片170贴附在主板230上,固定镜筒110贴附在主板230上并围设在指纹芯片170的正上方,固定镜筒110内由下往上的结构依次是第五透镜190、第三透镜135和第四透镜180,第五透镜19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筒110的下方,第四透镜18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筒110的上方,第三透镜135可以在移动控制器150的带动下沿上下方向运动,实现调焦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控制器150的结构和原理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移动控制器150中导电件151通电后的移动方向是上下方向,从而推动第三透镜135上升或者下降。对于移动控制器15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但凡是能够实现带动第一透镜131或第二透镜133沿上下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镜筒11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柔性电路排线111,主板230上设置有连接器113,柔性电路排线111分别与移动控制器150和连接器113连接,用于导通主板230和移动控制器150。具体地,柔性电路排线111分别与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电连接,且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接收的电流大小方向一致,使得两侧的移动控制器150能够同步驱动第三透镜135,使得第三透镜135上升或者下降。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安装在显示屏210下方的主板230上,其指纹识别的图像传输过程如下:当手指接触显示屏210时,显示屏210上的发光层或其他光源发射光线到手指纹路上,手指纹路反射光线穿过显示屏210到达第四透镜180,第四透镜180会使光线发生折射和聚焦,折射光线穿过第三透镜135后发散,最后穿过第五透镜190后落在指纹芯片170的感光面上。指纹芯片170经过图像处理后以电流大小方式通过移动控制器150驱动第三透镜135移动,抓取最清晰的图像后获取图像。
第三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6至图9,参见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00,包括显示屏210、主板230、壳体250和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其中光学指纹模组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屏下光学指纹模组100包括固定镜筒110、移动透镜组130、移动控制器150和贴附在主板230上的指纹芯片170,移动透镜组130活动装配在固定镜筒110内,固定镜筒110围设在指纹芯片170外,且移动透镜组130设置在指纹芯片170的上方,移动控制器150设置在固定镜筒110内并与移动透镜组13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移动透镜组130相对指纹芯片170运动。固定镜筒110设置在显示屏210的下方并贴设在主板230上,指纹芯片170贴附在主板230上并与主板23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镜筒110内安装有第四透镜180、第五透镜190和移动透镜组130,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为凸透镜,移动透镜组130包括至少一个凹透镜,且第四透镜18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筒110的上侧并位于显示屏210的下方,第五透镜190固定安装在固定镜筒110的下侧并位于指纹芯片170的上方,移动透镜组130设置在第四透镜180和第五透镜19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50具有一安装开口251,显示屏210装配在安装开口251上,固定镜筒110、主板230和指纹芯片170均设置在壳体250中,且固定镜筒110的形状与安装开口251的形状相适配。具体地,固定镜筒110在显示屏210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屏210相重叠,且其正投影的尺寸与显示屏210的尺寸相当。通过将固定镜筒110设计成和显示屏210一样的尺寸,使得第四透镜180与显示屏210的尺寸相当,并设置在显示屏210的下方,实现整个显示屏210部分都有指纹采集区,从而实现全屏下的指纹调焦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210为OLED屏幕,其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经过上层玻璃板后射在手指纹路上,手指纹路反射的光再穿过显示屏210进入到该屏下指纹识别模组中,其指纹识别过程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200,通过将固定镜筒110设计成与壳体250上的安装开口251相适配,使得屏下指纹模组的透镜与显示屏210的尺寸相当,进而能够实现全屏的指纹采集,大大提高了指纹采集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镜筒、移动透镜组、移动控制器和贴附在主板上的指纹芯片,所述移动透镜组活动装配在所述固定镜筒内,所述固定镜筒围设在所述指纹芯片外,且所述移动透镜组设置在所述指纹芯片的上方,所述移动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固定镜筒内并与所述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透镜组相对所述指纹芯片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侧,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透镜组沿平行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做直线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透镜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位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所述第一透镜的两侧和所述第二透镜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移动控制器,所述移动控制器用于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沿平行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为凹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侧,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透镜组沿垂直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做直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位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且所述第三透镜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移动控制器,所述移动控制器与所述第三透镜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三透镜沿垂直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面的方向运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指纹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为凹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控制器包括导电件和磁性承力件,所述磁性承力件设置在所述固定镜筒内,所述导电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并活动设置在所述磁性承力件之间,且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移动透镜组传动连接,用于在通电时相对所述磁性承力件运动并带动所述移动透镜组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控制器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移动透镜组和所述导电件连接,所述导电件用于在通电时压缩或者拉伸所述弹性件,以带动所述移动透镜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线圈和弹片,所述线圈活动设置在所述磁性承力件之间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弹片设置在所述线圈上并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线圈用于在通电时推动所述弹片运动,以压缩或者拉伸所述弹性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光学指纹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镜筒中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四透镜设置在所述移动透镜组的上方,所述第五透镜设置在所述移动透镜组与所述指纹芯片之间,且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移动透镜组均位于所述指纹芯片的感光路径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均为凸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镜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柔性电路排线,所述主板上设置有连接器,所述柔性电路排线分别与所述移动控制器和所述连接器连接,用于导通所述主板和所述移动控制器。
14.一种指纹识别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主板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屏下光学指纹模组,所述固定镜筒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下方并贴设在所述主板上,所述指纹芯片贴附在所述主板上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指纹识别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移动终端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安装开口,所述显示屏装配在所述安装开口上,所述固定镜筒、所述主板和所述指纹芯片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且所述固定镜筒的形状与所述安装开口的形状相适配。
CN201921897310.2U 2019-11-06 2019-11-06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Active CN210776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97310.2U CN2107767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97310.2U CN2107767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6722U true CN210776722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62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97310.2U Active CN2107767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767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9394A (zh) * 2020-06-30 2020-09-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屏下指纹识别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9394A (zh) * 2020-06-30 2020-09-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屏下指纹识别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4655B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US2022040857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EP3349064B1 (en) Camera module applied to terminal and terminal including same
US9036358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transparent substrate
CN110650281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740235A (zh)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模组
CN109348104A (zh)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拍摄方法
US10536567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739217A (zh) 相机模块
CN102662223A (zh) 制作小型成像装置的方法
CN110852238A (zh)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CN110166665B (zh) 电子设备
WO2023142721A1 (zh)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776722U (zh) 一种屏下光学指纹模组和指纹识别移动终端
CN113489887A (zh) 防抖机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0441882B (zh) 镜头致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KR20140012814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09526169A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7911589A (zh) 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695971A (zh) 电路板、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93258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09299361U (zh)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214412848U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9227668U (zh) 一种扫描设备
CN219999459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04

Address after: 3 / F, factory building No.1, No.3, Taihong Road, high tech Zone,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Kunshanqiu titanium biometr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3, Taihong Road, Kunshan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Q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