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6836U -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6836U
CN210766836U CN201921533531.1U CN201921533531U CN210766836U CN 210766836 U CN210766836 U CN 210766836U CN 201921533531 U CN201921533531 U CN 201921533531U CN 210766836 U CN210766836 U CN 210766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foundation
buil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35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健生
王世斌
刘伟
姚聪琳
潘映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35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6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6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6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由混凝土浇筑形成,基础平台位于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钢结构之间。基础平台包括承台,承台的上部插入并固定有建筑物钢结构的框架外墙,承台为上小下大的方斗形结构承台。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若干个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的顶端设有斜凹槽,框架外墙插入并锚固在斜凹槽内。基础平台的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面侧壁均设有楼梯,楼梯的中心线与框架外墙的进出口的中心线相重合。基础平台由条形基础、梁筏基础进行支撑,由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混凝土填充制成构成,其强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抗震性好、现场安装、工期短、可工厂化制作等特点,且由于钢材可重复利用、能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如:在高层、博物馆、工业、农业等建筑上的运用日益成熟,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工艺,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坛庙等建筑物的建设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坛庙建筑物采用桁架设计的钢结构建筑物。由于其多建设在游览地区,且周围建筑物少,较为空旷,其抗震、抗风弯曲破坏、冲切破坏、剪切破坏等要求较高。目前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多为直接在地基上建设混凝土结构,再在混凝土结构上建设房屋,其抗震、抗风能力均比较弱。
基础平台的性能直接决定建筑物的安全性及建筑物的高度,基础平台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设计内容,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该基础平台位于地面基础与钢结构建筑物之间,其用来承受钢结构建筑物传递下来的荷载,将承受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面基础,其需要满足抗弯、抗剪、抗冲切的要求。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由混凝土浇筑形成,基础平台位于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钢结构之间,用于承载建筑物钢结构。基础平台包括承台,承台的上部插入并固定有建筑物钢结构的框架外墙,承台为上小下大的方斗形结构承台。
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若干个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建筑物地基上。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横截面尺寸,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的顶端设有斜凹槽,框架外墙插入并锚固在斜凹槽内。
基础平台还包括楼梯,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面侧壁均设有楼梯,楼梯的中心线与框架外墙的进出口的中心线相重合。在钢结构建筑物的四面均设有进入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梯,以在保证钢结构建筑物美观的前提下,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
本实用新型为建筑物钢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基础平台,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的设置,提高了基础平台的强度及硬度。且在横截面积较大的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上端设有斜凹槽,以对框架外墙进行固定,提高建筑物钢结构的稳定性。且上小下大的方斗形结构承台能够与其上部的上大下小方斗形钢框架外墙相呼应,且基础平台为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平台,其对于用于坛庙建筑来说,人们从楼梯下端步行进入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物内进行祭拜及观赏活动,也是具有一定庄重感及仪式感。
进一步的,斜凹槽与框架外墙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斜凹槽与框架外墙的倾斜角度及方向相同,以便于框架外墙的钢柱顺利的插入斜凹槽内,使得各个钢柱的受力均匀,提高框架外墙的稳定性。
优选的,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与框架外墙的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钢结构建筑物由上部的建筑物钢结构以及其下部的基础平台构成,将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的倾斜角度设置为与框架外墙的倾斜角度相同,能够提高钢结构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提高钢结构建筑物的美观性。
进一步的,建筑物地基上部的基础平台及钢结构建筑物的荷载较大,使得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变大,为了使建筑物地基能够承受钢结构建筑物的负荷,建筑物地基包括条形基础及梁筏基础,条形基础及梁筏基础的下部设有素砼垫层,条形基础及梁筏基础的上部设有方斗形结构承台,条形基础及梁筏基础的周围填充有砂石。
梁筏基础上且沿梁筏基础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梁筏基础及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形成建筑物钢结构的主要支撑。条形基础上且沿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条形基础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形成对整个建筑物钢结构的辅助支撑。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平台位于水平地面以上,是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平台,为了提高基础平台的安全性,在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个顶角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平台,第一平台与楼梯之间设有第二平台。第一平台及第二平台的墙壁与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相平行。第一平台的台面低于方斗形结构承台的台面,第二平台的台面低于第一平台的台面。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还设有加强层,加强层由钢筋形成网状结构,加强层与建筑物地基相平行。加强层的设置,能够增强基础平台的硬度及强度,提高基础平台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基础平台位于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钢结构之间,其用来承受建筑物钢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将承受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建筑物地基,其需要满足抗弯、抗剪、抗冲切的要求。
2.楼梯的设置,使得钢结构建筑物的结构更加整齐美观,使人们从各个方位均可以经楼梯进入钢结构建筑物的内部,更能提现钢结构建筑物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钢结构建筑物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结构建筑物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础平台由混凝土浇筑形成,基础平台位于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钢结构之间,用于承载建筑物钢结构。基础平台包括承台,承台的上部插入并固定有建筑物钢结构的框架外墙。
请参图1所示,承台为上小下大的方斗形结构承台,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及若干个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建筑物地基上。
其中,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的横截面尺寸,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的顶端设有斜凹槽,框架外墙3插入并锚固在斜凹槽内,即在斜凹槽的平面上设有多个锚固孔,框架外墙3的下端设有钢板,钢板上设有若干个与锚固孔相对应的通孔,锚栓穿过通孔进入锚固孔内,将框架外墙3固定在基础平台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柱分布2在方斗形结构承台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的横截面尺寸为1300*3000,长度为17m;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的横截面直径为Φ500mm,长度为17m,单个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及单个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770KN。优选的,为便于框架外墙的钢柱顺利的插入斜凹槽内,使得各个钢柱的受力均匀,提高框架外墙的稳定性,斜凹槽与框架外墙3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在本实施例中,斜凹槽与框架外墙3的倾斜角度以45°为最佳。优选的,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与框架外墙3的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钢结构建筑物由上部的钢结构以及其下部的基础平台构成,将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的倾斜角度设置为与框架外墙3的倾斜角度相同,能够提高钢结构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提高钢结构建筑物的美观性。
如图1所示,建筑物地基上部的基础平台及建筑物钢结构的荷载较大,使得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变大,为了使建筑物地基能够承受钢结构建筑物的负荷。且经对钢结构建筑物的建设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其由上到下包括粉土层、粉质黏土层、粉土层、粉质黏土层、粉土层、黏土层,为III类地质。建筑物地基包括条形基础5及梁筏基础6,条形基础5及梁筏基础6的下部设有素砼垫层,条形基础5及梁筏基础6的上部设有方斗形结构承台,条形基础5及梁筏基础6的周围填充有砂石。梁筏基础6上且沿梁筏基础6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梁筏基础6及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1形成建筑物钢结构的主要支撑。条形基础5上且沿条形基础5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条形基础5及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形成对整个建筑物钢结构的辅助支撑。
如图1所示,基础平台还包括楼梯4,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面侧壁均设有楼梯4。楼梯4的下端设在水平地面上,楼梯4的上端位于方斗形结构承台的边缘,且楼梯4的中心线与框架外墙的进出口的中心线相重合。本实用新型为建筑物钢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基础平台,且在基础平台的四面均设有进入建筑物钢结构的楼梯,以在保证钢结构建筑物美观的前提下,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
实施例2:
作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楼梯4的倾斜角度为15~30°,由若干个楼梯段41由下到上依次连接形成,相邻所述楼梯段41之间设有楼梯平面42,楼梯平面42的宽度大于楼梯台阶的宽度。楼梯平面42的设置,使得人们可以进行停留休息。楼梯4的下部由多个不同高度的第三钢筋混凝土管桩进行支撑,第三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横截面尺寸与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2的横截面尺寸相同,且第三钢筋混凝土管桩的下端由条形基础5进行支撑。
作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基础平台位于水平地面以上,是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平台,为了提高基础平台的安全性,在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个顶角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平台7,第一平台7与楼梯4之间设有第二平台8。第一平台7及第二平台8的墙壁与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相平行。第一平台7的台面低于方斗形结构承台的台面,第二平台8的台面低于第一平台7的台面。
实施例3:
作为对实施例及实施例2的进一步改进,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还设有加强层,加强层由钢筋形成网状结构,加强层与建筑物地基相平行。加强层的设置,能够增强基础平台的硬度及强度,提高基础平台的使用寿命。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由混凝土浇筑形成,位于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钢结构之间,基础平台包括承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的上部插入并固定有建筑物钢结构的框架外墙,所述承台为上小下大的方斗形结构承台;
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设有若干个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若干个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的下端分别设置在建筑物地基上;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的顶端设有斜凹槽,所述框架外墙插入并锚固在所述斜凹槽内;
所述基础平台还包括楼梯,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面侧壁均设有所述楼梯,所述楼梯的中心线与所述框架外墙的进出口的中心线相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凹槽与所述框架外墙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的侧壁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与所述框架外墙的倾斜角度相同,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其特征在于:建筑物地基包括条形基础及梁筏基础,所述条形基础及所述梁筏基础的下部设有素砼垫层,所述条形基础及所述梁筏基础的上部设有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所述条形基础及所述梁筏基础的周围填充有砂石;
所述梁筏基础上且沿所述梁筏基础的长度方向设有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所述梁筏基础及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管桩形成建筑物钢结构的主要支撑;所述条形基础上且沿所述条形基础的长度方向设有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条形基础及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管桩形成建筑物钢结构的辅助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的4个顶角处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与所述楼梯之间设有第二平台;
所述第一平台及所述第二平台的墙壁与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的所述侧壁相平行;
所述第一平台的台面低于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的台面,所述第二平台的台面低于所述第一平台的台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斗形结构承台内还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钢筋形成网状结构,所述加强层与建筑物地基相平行。
CN201921533531.1U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Active CN210766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3531.1U CN21076683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3531.1U CN21076683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6836U true CN210766836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3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3531.1U Active CN21076683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68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1216A (zh) * 2021-01-13 2021-05-28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冲切钢管混凝土柱脚结构及其抗冲切能力估算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1216A (zh) * 2021-01-13 2021-05-28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冲切钢管混凝土柱脚结构及其抗冲切能力估算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52475B (zh) 一种桁架式挡土墙
CN107246016B (zh) 一种适用于基坑工程的吊挂式内支撑系统及基坑施工方法
CN101736757A (zh) 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双向同步施工方法
CN111648528A (zh) 设有水平支撑的伞状钢格构柱
CN210766836U (zh)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平台
CN109024632A (zh) 一种边坡加固的预制格构梁结构及装配整体施工方法
CN109812051A (zh) 一种车库顶板回顶支撑架及其施工方法
CN110904992B (zh) 整体装配式加装电梯的电梯基础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CN206418509U (zh) 一种高陡边坡的桩锚支护结构
CN103981799B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张弦劲性梁及其施工方法
CN209412984U (zh) 一种建筑物
CN214301837U (zh) 一种可折叠便利式倒f型挡土墙
CN204401462U (zh) 用于水中墩超长预应力盖梁施工支撑体系的支架
CN210712885U (zh) 一种带加固支撑柱的围堰
CN208857826U (zh) 一种边坡加固的预制格构梁结构
CN210104781U (zh) 一种塔吊基础与支撑相连共用立柱桩的结构
CN209412968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桁架剪力墙建筑结构
CN100366856C (zh) 一种观光标志塔
CN209412982U (zh) 一种隔层悬挑混凝土桁架式建筑
CN110042920A (zh) 用于高层建筑的装配式钢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212671006U (zh) 设有水平支撑的伞状钢格构柱
CN109281478A (zh) 一种剪力墙-混凝土桁架悬挑式建筑的装配方法
CN104404884B (zh) 用于水中墩超长预应力盖梁施工支撑体系的支架
CN204456181U (zh) 桁架式挡土墙
CN115162697B (zh) 一种异形柱施做用工字钢悬挑平台及施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