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6139U -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6139U
CN210726139U CN201920807945.2U CN201920807945U CN210726139U CN 210726139 U CN210726139 U CN 210726139U CN 201920807945 U CN201920807945 U CN 201920807945U CN 210726139 U CN210726139 U CN 210726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ivation
plant
holes
plat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79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绍华
李晶
李鹏
张小明
闫文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Sanan Sino Science Photobiotech Co Ltd
Fujian Province Sino Science Biolog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Sanan Sino Science Photo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Sanan Sino Science Photo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Sanan Sino Science Photobi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79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6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6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6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施环境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板,所述栽培板上设有三个以上由栽培孔组成的栽培行和栽培列,所述栽培行或者所述栽培列上具有距离不相等的栽培孔;或者包括两个设有相互配合的便于滑动的滑槽的栽培板,通过滑动其中一个栽培板使两个栽培板上同时出现相对应的栽培孔。本实用新型装置对栽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增加了植株间的光强,改善了植株间的空气流通性,提高了栽培效率,改善了植株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植株的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源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栽培条件,通过现有环控技术可以实现植物栽培环境条件的调控,但现有栽培装置存在很多缺点,很难实现精准调控,直接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这就需要优化现有栽培技术,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栽培装置。
目前栽培装置均采用等距栽培设计,此种栽培装置存在很多缺点,随着植株不断生长,株间空间狭小,叶片相互遮盖严重,植株下部光强弱,空气流通性差,气体交换不畅,导致局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二氧化碳交换差,从而影响了植株的产量和品质;采收时,由于植株个体空间狭小,采收不便,容易损伤叶片,增加采收损耗。
综上所述,目前的等距栽培设计随着植物的生长导致植株叶片相互遮盖严重,下部光强较弱,气体交换不流畅,从而使温度过高,严重影响了植株的产品与质量;等距栽培的设计使植株个体空间狭小,不易采收,采收损耗大大增加。相对于现有的等距栽培设计,本实用新型采用不等距排布栽培,可以增加株间光强和二氧化碳浓度,改善株间空气流通性,利于植株个体小环境气体交换,解决局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二氧化碳流通性差的问题,从而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栽培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植株间空气通风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改善植株局部温度与湿度以及能够改善植株品质,提高栽培效率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板,所述栽培板上设有由栽培孔构成的栽培行和栽培列,相邻两栽培行之间距离不相等,和/或相邻两栽培列之间距离不相等。不等距栽培行与栽培列的设置便于对栽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增加植株间的光强。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板上包括3个以上平行排布的栽培行和/或3个以上平行排布的栽培列。多个栽培行与多个栽培列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栽培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行上栽培孔间的距离或者栽培列上栽培孔间的距离不相等,栽培孔间距离不相等有利于对栽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增加植株间的光强,不等距栽培孔的设置也有利于改善植株间空气的流通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改善植株间的局部温度以及湿度。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板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栽培板和第二栽培板,所述第一栽培板上设有与第二栽培板相互配合的便于滑动的滑槽,有利于栽培板之间相互进行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栽培板的两侧,所述第二栽培板设有手持边,方便推动第二栽培板进行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栽培板上设有能够沿第一栽培板的滑槽进行滑动的滑块,便于第二栽培板在第一栽培板上进行滑动。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板,所述栽培板上设有多个栽培孔,任意一个栽培孔与其相邻的栽培孔之间的距离都不相等,不等距栽培孔的设置有利于改善植株间空气的流通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改善植株间的局部温度以及湿度,有利于植株的更好生长。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不等距栽培孔对栽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增加了植株间的光强,可操作性强且操作简单。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栽培行与栽培列错开排布能够改善植株间的空气流通性,提高植株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局部温度以及湿度。
3.本实用新型的不等距栽培装置能够有效地利用栽培空间,提高植株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局部温度以及湿度,从而增加植株的产量,改善植株品质,并且提高了栽培效率。
4.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一套栽培板实现等距栽培与不等距栽培的转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对照组1的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不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不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4为对照组2的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不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的不等距栽培板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5不等距栽培板两子板连接剖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5不等距栽培板两子板连接侧面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5不等距栽培板两子板侧面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5不等距栽培板两子板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5栽培板栽培方式转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栽培板;101.栽培板1;102栽培板2;2.栽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2,本实施例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1,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9个栽培行和4 个栽培列,栽培行与栽培列在栽培板1上平行排布且行列对齐,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处于一条直线上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处于一条直线上,取任一栽培行上3个互相紧邻的栽培孔,其中,相邻的两个栽培孔的距离分别为a和b;任意取其中一栽培列上的3个互相紧邻的栽培孔,其中,相邻的两个栽培孔的距离均为a,其中,a≠b,选取生菜为样本进行育苗期的培育。
实施例2
请参阅附图3,本实施例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1,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6个栽培行和6 个栽培列,栽培行与栽培列在栽培板1上平行排布且行列对齐,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处于一条直线上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处于一条直线上,取任一栽培行上3个互相紧邻的栽培孔,其中,相邻的两个栽培孔的距离均为a;任意取其中一栽培列上的3个互相紧邻的栽培孔,其中,相邻的两个栽培孔的距离分别为a和b,其中,a≠b,选取生菜为样本进行育苗期的培育。
对照组1
请参阅附图1,本对照组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植物工厂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6个栽培行和6个栽培列,栽培行与栽培列在栽培板1上平行排布且行列对齐,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处于一条直线上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处于一条直线上,取任一栽培行或一栽培列上3 个互相紧邻的栽培孔,其中,相邻的两个栽培孔的距离均为a,选取生菜为样本进行育苗期的培育。
通过选取生菜为样本进行实验对比,分别在等距栽培板、列距不相等的不等距栽培板以及行距不相等的不等距栽培板上进行生菜的种植,一段时间后,对生菜植株的平均单株重量、株间二氧化碳浓度、株间光强、株间温度以及株间相对湿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8207156000004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82071560000051
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对生菜进行种植,有益效果如下:相比采用等距栽培板进行种植生菜,本实用新型的不等距栽培装置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列距不相等的不等距栽培板与行距不相等的不等距栽培板平均单株重分别提高了53.9%、48.4%;生长期间植株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株间光强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温度、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各项栽培环境参数均匀性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效提高了光源利用率,改善了株间空气流通性,提高了二氧化碳浓度,解决了局部温、湿度过高的问题。
实施例3
请参阅附图5,本实施例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1,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6个栽培行和6 个栽培列,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任取3个相邻的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3个栽培孔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以及c,其中,a≠b≠c,选取黄瓜幼苗为样本进行选育苗。
实施例4
请参阅附图6,本实施例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1,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6个栽培行和6 个栽培列,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任取3个相邻的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3个栽培孔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c以及b,其中,a≠b≠c,选取黄瓜幼苗为样本进行选育苗。
对照组2
请参阅附图4,本对照组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植物工厂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一个栽培板,栽培板1上预先设有由多个栽培孔2组成的6个栽培行和6个栽培列,所有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且栽培板上所有栽培列的第一个栽培孔2的连线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分布,任取3 个相邻的栽培行上的第一个栽培孔2,3个栽培孔2之间的距离均为a,选取黄瓜幼苗为样本进行选育苗。
通过选取黄瓜植株为样本进行实验对比,分别在等距栽培板与不等距栽培板上进行黄瓜幼苗的培育,一段时间后,对黄瓜幼苗植株的平均单株重量、叶片数、株间光强、株间温度以及出苗天数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82071560000061
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黄瓜育苗,有益效果如下:相比等距栽培板,本实用新型的不等距栽培板对黄瓜育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施例3与实施例4的不等距栽培板上的黄瓜幼苗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26.2%、21.4%;叶片数、株间光强要明显高于等距栽培,温度、湿度明显低于等距栽培,有利于提早出苗。且各项栽培环境参数均匀性要明显好于用等距栽培板培育的黄瓜幼苗,有效提高了光源利用率,改善了株间空气流通性,提高了二氧化碳浓度,解决了局部温、湿度过高的问题。
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不等距栽培装置进行植株的培育,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栽培空间,并能够增加植株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株间光强,降低植株间的温度、湿度,解决植株局部温度与湿度过高的问题,有效增加产量。
实施例5
请参阅附图7-附图11,本实施例应用于植物栽培领域,一种植物工厂不等距栽培装置,包括两个栽培板1,两块栽培板1相互嵌套使用以实现等距栽培与不等距栽培之间的相互转换,分别为第一栽培板(101)和第二栽培板 (102),两栽培板结合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外层为第一栽培板101,里层为第二栽培板102;所述两块栽培板,第一栽培板101为白色,第二栽培板 102为黑色。两块栽培板上预先按照一定规律和尺寸设有不同的栽培孔,预留的栽培孔2如图9和图10所示,两块栽培板1上栽培孔列数相等且列距相互对齐,所述第一栽培板101与第二栽培板102宽度相等,第二栽培板102长度短于第一栽培板101。实现方式为第二栽培板102在第一栽培板101内部沿着纵向滑动,当两块栽培板的栽培孔2相互重叠时,即确定了实际栽培孔2 的位置。如图11所示,当第二栽培板102沿纵向滑至第一个设定位置时,此时为等距栽培;当第二栽培板102沿纵向滑至第二个设定位置时,此时为不等距栽培。位置1的等距栽培行间株距为130mm,位置2的不等距栽培行间株距为130mm和170mm交错;两种位置的栽培列之间的株距相等。选取生菜为样本进行种植,一段时间后,对生菜植株的平均单株重量、株间二氧化碳浓度、株间光强、株间温度以及株间相对湿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82071560000071
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种植生菜,有益效果如下:相比等距栽培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不等距栽培板对生菜进行种植,对生菜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等距栽培单株产量提高了29.1%,二氧化碳浓度、株间光强要明显高于等距栽培,温度、湿度明显低于等距栽培,且各项栽培环境参数均匀性要明显好于等距栽培,有效提高了光源利用率,改善了株间空气流通性,提高了二氧化碳浓度,解决了局部温、湿度过高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板,所述栽培板上设有由栽培孔构成的栽培行和栽培列,相邻两栽培行之间距离不相等,和/或相邻两栽培列之间距离不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板上包括3个以上平行排布的栽培行和/或3个以上平行排布的栽培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行上栽培孔间的距离或者栽培列上栽培孔间的距离不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板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栽培板和第二栽培板,所述第一栽培板上设有与第二栽培板相互配合的便于滑动的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栽培板的两侧,所述第二栽培板设有手持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栽培板上设有能够沿第一栽培板的滑槽滑动的滑块。
7.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栽培板,所述栽培板上设有多个栽培孔,任意一个栽培孔与其相邻的栽培孔之间的距离不相等。
CN201920807945.2U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Active CN210726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7945.2U CN21072613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7945.2U CN21072613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6139U true CN210726139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78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7945.2U Active CN21072613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61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roca-Delgado et al. Morphology, yield and quality of greenhouse tomato cultivation with flexible photovoltaic rooftop panels (Almería-Spain)
US10306841B2 (en) Crop grow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Haque et al. Planting arrangement and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ropical fruit crops—A Review
Kinoshita et al. Effects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on leaf area index and fruit yield in high-density soilless tomato culture using low node-order pinching
Lu et al. 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nutrient solution in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cherry tomato
CN210726139U (zh) 一种不等距栽培装置
Jiang et al. Responses of leaf photosynthesis, plant growth and fruit production to periodic alteration of plant density in winter produced single-truss tomatoes
Jeong et al. Field survey of greenhouse for strawberry culture-Case study based on western gyeongnam area
AU2008100248A4 (en) Superimposed Raising Seedlings Device
CN207491604U (zh) 精准配光的照明装置
CN111679034A (zh) 一种苗期耐低温玉米自交系的鉴定筛选方法
Tommila et al. Sphagnum moss is a promising growth substrate in arctic bramble container cultivation
Balázs et al. 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uniformity on the crop yield by pea microgreens growth experiments
CN109618780A (zh) 一种轻简化培养梨圆柱形的方法
CN105850643B (zh) 一种双干“y”字形梨拱形棚架栽培定植与整形方法
CN105638448B (zh) 一种在伐期按性状指标选择杉木优良无性系的方法
Bláha Possible Experimental Mistake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CN114847100A (zh) 一种弱光区番茄高光效增产栽培方法
Xiaolei et al. The optimal leaf area index for cucumber photosynthesis and production in plastic greenhouse
Toso et al. Nitrogen in plant growth and yield of common bean
CN201657618U (zh) 改良式育苗拨种器
CN109496588A (zh)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速滇重楼生物量积累的方法
CN205511241U (zh) 一种草莓种植中的使用地膜
Stallknecht et al. Growth of Snapdragon Under Simulated Transparent Photovoltaic Panels for Greenhouse Applications
Ion et al. Results regarding biomass yield at sunflower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and growing condi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