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73640U -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73640U
CN210673640U CN201822155231.6U CN201822155231U CN210673640U CN 210673640 U CN210673640 U CN 210673640U CN 201822155231 U CN201822155231 U CN 201822155231U CN 210673640 U CN210673640 U CN 210673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head
air bag
support
stres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552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涛
刘兴德
徐茂莉
陈雪英
唐娟
万俊梅
廖敏
阳毅
吴小利
杜鹃
李盈
何爱唯
方其林
杨小凤
薛华
赵青青
孙远春
杨雪
熊思伦
薛英
张婷婷
林志武
吕静
李朋伟
叶聃
蒋佳佚
王黎
张宇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 filed Critical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
Priority to CN2018221552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73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73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73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包括侧支撑面、前支撑面、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辅助呼吸通道、通气管道和面部支撑气囊;所述胸腹部放松区与肩部受力区弧形连接,胸腹部放松区为斜向上开口的凹面;所述肩部受力区为斜向下开口的凸面,所述头部受力区与肩部受力区固定连接,头部受力区为平缓的曲面,所述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的表面均为软质材料制成;所述辅助呼吸道设在在面部支撑气囊的下部位置,所述辅助呼吸道与前支撑面贯通连接有通气管道;所述面部支撑气囊设在头部受力区中心位置,所述面部支撑气囊与打气囊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使用于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辅助视网膜复位中的应用研究。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传统U型枕进行头低俯卧位姿势,辅助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分离,具有发病隐匿,高发生率和高手术失败率等特点,而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目前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术方式,但该手术费用高,经济负担重,术后并发症多,同时患者术后需长期保持头低俯卧位 1-6个月,尤其术后第1个月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患者在采取头低俯卧位期间既能达到较高舒适度,又能长期坚持头低俯卧位,从而提高视网膜复位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避免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发生已经成为眼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研究显示,近视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我国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因素,而目前我国约有4亿近视人口,其中1000万已发展为病理性近视,儿童近视眼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一年级的近视发病率约为4.0%,初中生则高达60.0%,该现状提示我们随着近视发生率的增加,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也成正相关逐渐增加,导致玻璃体切割手术率上升,且该部分人群属中青年患者居多,属于家庭经济支柱,如何通过一次手术即达到视网膜良好复位,降低复发率,减少再次手术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严重挑战。同时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第一大国,2015年病患人数高达1.096亿人,研究预测204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 1.54亿,而该部分人群年龄较大,往往为60-80岁之间,全身基础疾病多,玻璃体切割手术机会往往仅1次,因此对于术后如何更好的保持头低俯卧位辅助视网膜复位的要求就更高,如何更加舒适的让这部分中老年患者平稳、舒适、安全、成功的度过围手术期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传统U型枕往往因各个商家制造标准不同,U型枕硬度、高度、大小存在很大差异,术后患者体验较差,无法达到长时间头低俯卧位要求,导致手术失败率高,医患矛盾增加,因此一种可以方便病人长期保持头低俯卧位姿势,并且使用过程中舒适度手术成功率提高的而改良式头部专用支架应运而生。
现有技术中,目前尚缺乏专用于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辅助视网膜复位的专用头部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解决了使用传统U型枕的病人肩部及双臂酸胀感;解决了使用传统U型枕的病人在头低俯卧过程中呼吸不畅的问题,还解决了使用过程中胸部压迫感及该类手术后的适应性问题,使不同身材的病人都能得到舒适的头低俯卧姿势。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包括侧支撑面、前支撑面、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辅助呼吸通道、通气管道和面部支撑气囊;所述胸腹部放松区与肩部受力区弧形连接,胸腹部放松区为斜向上开口的凹面,人体在俯卧时腹部和胸部与胸腹部放松区接触,减少了胸部和腹部对接触面的压迫,使人体俯卧时胸腹部更加舒适;所述肩部受力区为斜向下开口的凸面,人在俯卧时候,肩部与肩部受力区的斜向下开口的凸面接触,人体的重心通过肩部受力,使人体能够俯卧的时间更长,且更加舒适,避免了长时间俯卧时候人体各部位的肩部和双手支撑时导致的酸胀感。
优选的,所述头部受力区与肩部受力区固定连接,头部受力区为平缓的曲面,人体在俯卧时,头部可以放置在头部受力区进行放松。
优选的,所述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的表面均为软质材料制成,可为海绵、泡沫、皮革等材料,使人体在接触时更加柔软和舒适。
优选的,所述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连接为一个曲率不同的人体弧形曲面,所述侧支撑面、人体弧形曲面和前支撑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架台;所述侧支撑面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两边部,所述侧支撑面设置为两个,分别与人体弧形曲面垂直;所述前支撑面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的顶部位置,前支撑面与人体弧形曲面相垂直,所述侧支撑面和前支撑面均与人体弧形曲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面部支撑气囊设在头部受力区中心位置,所述面部支撑气囊与打气囊连接,通过打气囊可以将气体充入面部支撑气囊中。
优选的,所述辅助呼吸通道设在面部支撑气囊的下部位置,所述辅助呼吸通道与前支撑面贯通连接有通气管道,通过通气管道可以使使辅助呼吸系统与外界空气连通,保证病人在俯卧时在辅助呼吸通道内呼吸顺畅。
优选的,所述面部支撑气囊连接有打气囊和出气通道,通过打气囊将气体冲入到面部支撑气囊中,根据不同病人自身头面部特征调节气囊的高度位置,既能满足头低俯卧的术后辅助视网膜复位的要求,又能使患者舒适度提升;所述出气通道上设置有出气开关,通过出气通道,可以将面部支撑气囊中的气体排出。
优选的,所述前支撑面上设置有储存腔,可以将打气囊收纳在储存腔中,避免了气囊的丢失,也方便看打气囊的收纳。
优选的,所述面部支撑气囊包括第一支撑气囊、第二支撑气囊、第一打气囊、第二打气囊和单向阀;所述第一支撑气囊为椭圆形,第一打气囊与第一支撑气囊连接,通过第一打气囊给第一支撑气囊冲入气体,所述单向阀设置在第一打气囊和第一支撑气囊之间,可以在病人压缩第一支撑气囊的时候在冲入气体,更容易使病人进行适应性调节,并且气体不会回流。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气囊上连接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一出气开关,第一出气开关控制第一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一出气开关设置在前支撑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气囊设置在第一支撑气囊的外侧位置,第二支撑气囊包括多个小气囊,小气囊沿椭圆形第一支撑气囊设置,小气囊间隔第一支撑气囊一端距离,所述小气囊共同与第二打气囊连接,通过第二打气囊将气体冲入到小气囊中,所述单向阀设置在第二打气囊和第二支撑气囊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气囊上连接有第二出气管和第二出气开关,第二出气开关控制第二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出气开关设置在前支撑面上。
优选的,所述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不小于第一支撑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病人自身的面部情况调整好第一支撑气囊的高度,同时也可以交替开启第二支撑气囊,使面部位置同一位置不会长时间受力,减少了患者某一面部部位因长时间受压而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尤其是减少了病人的下颏和额头因长时间受压迫而造成被压红、起水泡、坏死的情况发生。
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开启第一支撑气囊和第二支撑气囊,增加了面部与气囊的接触部,减小了单个接触部的压强。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不小于第一支撑气囊,使在同时使用第一支撑气囊和第二支撑气囊更符合面部特征。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气囊表层分别设置有吸水纤维层和散热纤维层,所述散热纤维层设置在吸水纤维层的上部,吸水纤维层与第一支撑气囊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为魔术贴粘接,当病人夏天长时间与面部接触使,会使病人面部发热并流汗,一旦发热、出汗,患者会感觉不舒服,散热纤维可以消散面部接触部的热量,汗液也会通过吸水纤维层进行吸附,增加客户的舒适度体验感,病人在使用过程,可以将吸水纤维层和散热纤维层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保证了接触面的卫生。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头部受力区气囊设计,有利于病人根据自身头面部特点,调整头部受力区大小,使头部受力区舒适度提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肩部受力区与胸腹部放松区设计,斜坡式设计,符合人体俯卧位舒适度要求,避免胸部压迫感,同时肩部得到有效放松,双手得到释放,避免长期俯卧位时肩部和双手支撑时导致的酸胀感,有利于长期保持头低俯卧位,利于病人的康复。
3、本实用新型采用辅助呼吸通道设计,下方预留5cm高度,8cm宽度的通道,便于外界空气与支架内部联通,辅助呼吸,有利于呼吸通畅,更可以面向心肺疾病患者使用。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普及使用,并且该结构对材料要求不高,可以用轻质材料,方便病人携带。
5、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圈面部支撑气囊,可以交替在不同的面部位置进行支撑减少某一面部部位因长时间受压而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尤其是减少了病人的下颏和额头因长时间受压迫而造成被压红、起水泡、坏死的情况发生。
6、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拆卸的散热层和吸水层,可以使面部接触部在夏天使用时更加舒适,也可以使气囊使用起来更加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头部受力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前支撑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支撑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侧支撑面;2、前支撑面;3、胸腹部放松区;4、肩部受力区;5、头部受力区;6、辅助呼吸通道;7、通气管道;8、面部支撑气囊;9、打气囊;10、出气通道;21、储存腔;81、第一支撑气囊;82、第二支撑气囊;83、第一打气囊;84、第二打气囊;85、单向阀;86、第一出气开关;87、第二出气开关;88、小气囊;110、吸水纤维层;112、散热纤维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侧支撑面1、前支撑面2、胸腹部放松区3、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5、辅助呼吸通道6、通气管道7和面部支撑气囊8;所述胸腹部放松区3 与肩部受力区弧形连接,胸腹部放松区3为斜向上开口的凹面,人体在俯卧时腹部和胸部与胸腹部放松区3接触,减少了胸部和腹部对接触面的压迫,使人体俯卧时胸腹部更加舒适;所述肩部受力区为斜向下开口的凸面,人在俯卧时候,肩部与肩部受力区的斜向下开口的凸面接触,人体的重心通过肩部受力,使人体能够俯卧的时间更长,且更加舒适,避免了长时间俯卧时候人体各部位的肩部和双手支撑时导致的酸胀感。
所述头部受力区5与肩部受力区固定连接,头部受力区5为平缓的曲面,人体在俯卧时,头部可以放置在头部受力区5进行放松。
所述胸腹部放松区3、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5的表面均为软质材料制成,可为海绵、泡沫、皮革等材料,使人体在接触时更加柔软和舒适。
所述胸腹部放松区3、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5连接为一个曲率不同的人体弧形曲面,所述侧支撑面1、人体弧形曲面和前支撑面2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架台;所述侧支撑面1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两边部,所述侧支撑面1设置为两个,分别与人体弧形曲面垂直;所述前支撑面2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的顶部位置,前支撑面2与人体弧形曲面相垂直,所述侧支撑面1和前支撑面2均与人体弧形曲面固定连接。
所述面部支撑气囊8设在头部受力区5中心位置,所述面部支撑气囊8与打气囊9连接,通过打气囊9可以将气体充入面部支撑气囊8中。
所述辅助呼吸通道设在面部支撑气囊8的下部位置,所述辅助呼吸通道与前支撑面2 贯通连接有通气管道7,通过通气管道7可以使使辅助呼吸系统与外界空气连通,保证病人在俯卧时在辅助呼吸通道内呼吸顺畅。
所述面部支撑气囊8连接有打气囊9和出气通道10,通过打气囊9将气体冲入到面部支撑气囊8中,根据不同病人自身头面部特征调节气囊的高度位置,既能满足头低俯卧的术后辅助视网膜复位的要求,又能使患者舒适度提升;所述出气通道10上设置有出气开关,通过出气通道10,可以将面部支撑气囊8中的气体排出。
所述前支撑面2上设置有储存腔21,可以将打气囊9收纳在储存腔21中,避免了气囊的丢失,也方便看打气囊9的收纳。
实施例2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面部支撑气囊8包括第一支撑气囊81、第二支撑气囊82、第一打气囊83、第二打气囊84和单向阀85;所述第一支撑气囊81为椭圆形,第一打气囊83与第一支撑气囊81连接,通过第一打气囊83给第一支撑气囊81冲入气体,所述单向阀85设置在第一打气囊83和第一支撑气囊81之间,可以在病人压缩第一支撑气囊81的时候在冲入气体,更容易使病人进行适应性调节,并且气体不会回流。
所述第一支撑气囊81上连接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一出气开关86,第一出气开关86控制第一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一出气开关86设置在前支撑面2上。
所述第二支撑气囊82设置在第一支撑气囊81的外侧位置,第二支撑气囊82包括多个小气囊88,小气囊88沿椭圆形第一支撑气囊81设置,小气囊88间隔第一支撑气囊81 一端距离,所述小气囊88共同与第二打气囊84连接,通过第二打气囊84将气体冲入到小气囊88中,所述单向阀85设置在第二打气囊84和第二支撑气囊82之间,
所述第二支撑气囊82上连接有第二出气管和第二出气开关87,第二出气开关87控制第二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出气开关87设置在前支撑面2上。
所述小气囊88充气后的高度不小于第一支撑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病人自身的面部情况调整好第一支撑气囊81的高度,同时也可以交替开启第二支撑气囊82,使面部位置同一位置不会长时间受力,减少了患者某一面部部位因长时间受压而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尤其是减少了病人的下颏和额头因长时间受压迫而造成被压红、起水泡、坏死的情况发生。
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开启第一支撑气囊81和第二支撑气囊82,增加了面部与气囊的接触部,减小了单个接触部的压强。小气囊88充气后的高度不小于第一支撑气囊,使在同时使用第一支撑气囊81和第二支撑气囊82更符合面部特征。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气囊表层分别设置有吸水纤维层110和散热纤维层112,所述散热纤维层112设置在吸水纤维层110的上部,吸水纤维层110与第一支撑气囊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为魔术贴粘接,当病人夏天长时间与面部接触使,会使病人面部发热并流汗,一旦发热、出汗,患者会感觉不舒服,散热纤维可以消散面部接触部的热量,汗液也会通过吸水纤维层110进行吸附,增加客户的舒适度体验感,病人在使用过程,可以将吸水纤维层110和散热纤维层112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保证了接触面的卫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支撑面、前支撑面、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辅助呼吸通道、通气管道和面部支撑气囊;所述胸腹部放松区与肩部受力区弧形连接,胸腹部放松区为斜向上开口的凹面;所述肩部受力区为斜向下开口的凸面,所述头部受力区与肩部受力区固定连接,头部受力区为平缓的曲面,所述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的表面均为软质材料制成;所述辅助呼吸通道设在面部支撑气囊的下部位置,所述辅助呼吸通道与前支撑面贯通连接有通气管道;所述面部支撑气囊设在头部受力区中心位置,所述面部支撑气囊与打气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腹部放松区、肩部受力区、头部受力区连接为一个曲率不同的人体弧形曲面,所述侧支撑面、人体弧形曲面和前支撑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架台;所述侧支撑面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两边部,所述侧支撑面设置为两个,分别与人体弧形曲面垂直;所述前支撑面设置在人体弧形曲面的顶部位置,前支撑面与人体弧形曲面相垂直,所述侧支撑面和前支撑面均与人体弧形曲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支撑气囊连接有打气囊和出气通道,通过打气囊将气体冲入到面部支撑气囊中,根据不同病人自身头面部特征调节气囊的高度位置,既能满足头低俯卧的术后辅助视网膜复位的要求,又能使患者舒适度提升;所述出气通道上设置有出气开关,通过出气通道,可以将面部支撑气囊中的气体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面上设置有储存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支撑气囊包括第一支撑气囊、第二支撑气囊、第一打气囊、第二打气囊和单向阀;第一打气囊与第一支撑气囊连接,所述单向阀设置在第一打气囊和第一支撑气囊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气囊上连接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一出气开关,第一出气开关控制第一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一出气开关设置在前支撑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气囊设置在第一支撑气囊的外侧位置,第二支撑气囊包括多个小气囊,所述小气囊共同与第二打气囊连接,所述单向阀设置在第二打气囊和第二支撑气囊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气囊上连接有第二出气管和第二出气开关,第二出气开关控制第二出气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出气开关设置在前支撑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不小于第一支撑气囊充气后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气囊表层分别设置有吸水纤维层和散热纤维层,所述散热纤维层设置在吸水纤维层的上部,吸水纤维层与环形气囊可拆卸连接。
CN201822155231.6U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Active CN210673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5231.6U CN210673640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5231.6U CN210673640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3640U true CN210673640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6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55231.6U Active CN210673640U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73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6120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circulation of cerebral-spinal fluid
CN210673640U (zh) 一种手术后辅助恢复的头部专用改良支架
CN209032792U (zh) 多气囊可调压式颈托
CN214258836U (zh) 一种实用性强的俯卧位趴枕
CN205515302U (zh)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俯卧位支承垫
CN211962295U (zh) 一种妇产科用剖腹产手术后护理带
CN209984531U (zh) 一种折刀位俯卧垫
CN214073981U (zh) 一种眼睛术后俯卧头位装置
CN110141438B (zh) 固定头枕结构
CN107157226A (zh) 一种仿生护颈气囊枕头
CN203354091U (zh) 趴睡支撑架构造
CN201067451Y (zh) 眼内填充术后充气式、可拆卸体位调节组合装置
CN205459659U (zh) 婴幼儿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椅
CN111053636A (zh) 充气式高度可调节枕
CN217828279U (zh) 肛肠术后病人体位垫
CN219579162U (zh) 一种牵引枕
CN205612690U (zh) 一种女性患者俯卧位支撑垫
CN205339247U (zh) 医用头部牵引固定器
CN206166466U (zh) 一种睡眠枕头
CN110624166A (zh) 一种折叠式喉罩结构
CN215385591U (zh) 一种可调节仰卧位体位垫
CN218607012U (zh) 一种消除睡眠呼吸暂停器械
CN215915393U (zh) 一种用于临床护理的可拆卸枕头
CN209713468U (zh) 一种视网膜脱离术后充气式头枕
CN211535313U (zh) 一种视网膜手术后专用护理俯卧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