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3425U -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63425U
CN210663425U CN201921816146.8U CN201921816146U CN210663425U CN 210663425 U CN210663425 U CN 210663425U CN 201921816146 U CN201921816146 U CN 201921816146U CN 210663425 U CN210663425 U CN 210663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medium
temperature
under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161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继新
俞兆龙
司双龙
李文斌
田斌守
王本明
张建堂
高胜友
魏国平
张馨予
杨建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161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634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63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634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地上热辅助系统、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及控制系统;其中,通过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完成热交换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通过地上热辅助系统的直供装置将换热介质传输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当换热介质未达到预设温度时,通过地上热辅助系统的换热提温泵送装置对换热介质提温后传输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水源热泵污染水环境,热源不够稳定的情况,有效地防止了水资源的污染,并且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热源。

Description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地热能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方法。
背景技术
浅层地热能,是从地表至地下200m深度范围内,储存于水体、土体、岩石中的温度低于25℃,采用热泵技术可提取用于建筑物供热或制冷等的地热能利用技术。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主要分为,一是水源热泵供热系统,二是土壤源热泵供热系统。前者需要抽取地下水,对水温、出水量、泥沙含量、同层回灌、水污染控制皆有严格要求,在很多地方已经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后者要求取热补热均衡,但在北方夏季制冷需求低的区域,土壤的热补偿严重不足,使得土壤源热泵供热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兴起的干热岩利用技术,《地热能术语》(NB/T 10097-2018)将其定义为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的异常高温岩体。干热岩国际上主要用于发电,以区别用于供暖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技术。从可经济开发利用角度来看,不是任何地方都具备干热岩开采条件的。从资源条件和技术难度来看,该系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水源热泵潜在水污染与同层回灌困难,土壤源热泵热补偿不足,干热岩开采的经济性和不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地上热辅助系统、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及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用于使换热介质与地下中深层岩土进行热交换;
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连接于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其包括:
换热提温泵送装置,用于在所述热交换后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对所述换热介质进行提温,并将提温后的所述换热介质输送至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以及
直供装置,用于在所述热交换后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将所述换热介质输送至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
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连接至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以将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输送的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包括:双层套管和高效换热端子;
其中,所述双层套管包括内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外层套管的下端连接于所述高效换热端子,所述换热介质由所述内层套管注入,并通过所述高效换热端子与地下中深层岩土进行换热后,由所述外层套管输送至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高效换热端子包括:高强度合金套管、高效换热器和高效传热介质;
其中,所述高强度合金套管连接至所述高效换热器,所述高效传热介质填充于所述高强度合金套管和所述高效换热器与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之间的缝隙处,以增大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与所述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套管的上部的外侧还设置有保温层,以防止所述换热介质通过所述外层套管流经地表时热能的快速流失。
进一步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管,其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外层套管的上端,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一端,第三端连接至所述末端热循环系统;以及
第二三通管,其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内层套管的上端,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所述一端,第三端连接至所述末端热循环系统;
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至所述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至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温控装置、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二温控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温控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温控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管内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控制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运行。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设置有管道泵,以为所述换热介质的输送提供动能。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利用储量巨大、热源稳定的中深层地下岩热资源进行供热,解决了通过燃煤取暖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问题。
(2)在换热过程中,不抽取地下水资源,杜绝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3)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的设置,使得在换热介质温度无法达到需求温度时,能够有效地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进而保证了供热末端的供热效果。
(4)通过在地下中深层岩土与高效换热器之间填充高效传热介质,有效地提高了换热效率。
(5)通过在外层套管的上部增设保温层,有效地避免了换热介质在流经地表时,所造成的热能损失。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1: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
10:中深层岩土
11:双层套管
111:外层套管
112:内层套管
12:高效换热端子
121:高强度合金套管
122:高效换热器
123:高效传热介质
13:保温层
2:地上热辅助系统
21:换热提温泵送装置
211:蒸发器
212:压缩机
213:冷凝器
22:直供装置
3: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
31:供热管网
32:末端散热设备
4:控制系统
41:第一温控装置
42:第一空置阀
43:第二控制阀
44:第三控制阀
45:第二温控装置
5:第一三通管
6:第二三通管
51、61:第一端
52、62:第二端
53、63:第三端
7:第一连接管
8:第二连接管
9:管道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地上热辅助系统2、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及控制系统4。
其中,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可以是一个(如图1所示),根据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的实际需求,也可以为多个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串并联方式连接至地上热辅助系统2,以保证能够提供充足的热能。
为了能够获取到地下中深层岩土10的热能,需通过钻机从地表向中深层岩土10钻井,将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设置于井内。具体的,根据当地的地质地温情况,以及热能的需求量,井径为150毫米-300毫米,井深在600-3000米。
在一实施例中,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可以包括,双层套管11和高效换热端子12,其中,高效换热端子12连接于双层套管11的外层套管111的下端,换热介质在内层套管112的上端注入,流经内层套管112的下端后通过高效换热端子12与地下中深层岩土10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换热介质通过外层套管111导出。
在一实施例中,高效换热端子12包括高强度合金套管121、高效换热器122以及高效传热介质123共同耦合组成。通过高强度合金套管121能够有效地保护高效换热器122不会被损坏,以保证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的稳定性。高效换热器122由高强度镍钢合金材料加工而成,在保证其机械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效换热端子12的换热效率。当然,高效换热器122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加工而成,此处不以此为限。为了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在地下中深层岩土10与高强度合金套管121及高效换热器122的空隙处,填充高效传热介质123。该高效传热介质123由水泥、混凝剂、降失水剂、分散剂、粒化高炉矿渣等材料混合搅拌而成,并通过泵送方式使其密实的填充在高强度合金套管121、高效换热端子12与中深层岩土10的空隙中。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经过热交换的换热介质流经外层套管111的上部时,因地表的土壤、砂砾、水层等造成换热介质的热能快速流失,在外层套管111的上部设置有保温层13,为了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温的效果,该保温层13可以为喷涂的纳米保温材料、聚氯酯发泡保温管、外层灌入聚合物保温砂浆等。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换热介质可以是水,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热传递较快的材质。
在一实施例中,地上热辅助系统2包括有对通过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1进行热交换后的换热介质进行提温的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以及将进行热交换后的换热介质直接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的直供装置22。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及直供装置22,将地下中深层岩土10热交换系统1与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有机的连通。
具体地,第一三通管5的第一端51连接至外层套管111的上端,第二端52连接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的一端,第三端53连接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第二三通管6的第一端61连接至内层套管112的上端,第二端62连接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的一端,第三端63连接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同时第一连接管7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第二连接管8分别连接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的另一端与第二三通管6的第三端63。
由此可知,当换热介质为水时,则第一三通管5与第一连接管7为热水管,第二三通管6与第二连接管8为冷水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与第二三通管6的第三端63组成直供系统22。
为了能够实现在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与直供装置22之间的转换,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4包括有设置于第一三通管5第二端52的第一温控装置41、设置于第二连接管8的第二温控装置45、设置于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的第一控制阀42、设置于第二三通管6的第二端62的第二控制阀43及设置于第二三通管6的第三端63的第三控制阀44。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温控装置41检测到有外层套管111输送的换热介质(例如,热水)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即,低于需求温度),则控制关闭第一控制阀42和第三控制阀44,开启第二控制阀43,进而将换热介质通过第一三通管5的第二端52输送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以对未达到温度需求的换热介质进行提温,并将提温后的换热介质经过第一连接管7及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同时,将经过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经过热交换的换热介质(例如,冷水)通过第二三通管6的第三端62及第二连接管8输送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进而通过第二三通管6的第二端62及第一端61输送至内层套管112,以此来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
当第二温控装置45检测到第二连接管8内的换热介质(例如,冷水)的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对热能的需求较大,当前温度的换热介质无法满足其需求,则控制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运行,以提高换热介质的温度;当第二温控装置45检测到第二连接管8内的换热介质(例如,冷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对热能的需求较小,则控制关闭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运行,以在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对热能需求较小时,能够减少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损耗,进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包括蒸发器211、压缩机212及冷凝器213,具体地,换热介质经过通过第一三通管5的第二端52进入蒸发器211,经过压缩机212的压缩增温,并经由冷凝器213来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以满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的需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温控装置41检测到外层套管111输送的换热介质(例如,热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即,满足需求温度),则控制第一控制阀42与第三控制阀44开启,第二控制阀43关闭,以此通过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将外层套管111输送的换热介质直接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同时将经过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经过热交换的换热介质(例如,冷水)通过第二三通管6的第三端63及第二三通管6的第一端61输送至内层套管112,以此来实现换热介质的循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温控装置41和第二温控装置45可以是PLC温控器,以实现根据温度的不同,实现对控制阀及换热提温泵送装置21的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包括供热管网31及末端散热设备32,末端散热设备32可以是室内暖气片、地暖管盘或风机管盘等设备。
为了使得换热介质能够快速的输送,以满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3的热能需求,在第一三通管5的第一端51、第二三通管6的第一端61以及第一三通管5的第三端53均设置有管道泵9,以保证换热介质流通的动能。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例如传输距离等因素,还可以设置多个管道泵9,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方法,该方法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如图2所示,该供热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输送的换热介质的当前温度。
具体地,因地理环境、供热需求等因素,使得各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对换热介质的温度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当换热介质通过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与地下中深层岩土进行热交换后,需要对换热介质的当前温度进行检测,已根据不同的当前温度来选择相应的地上热辅助系统。
步骤S20,判断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小于预设温度,以得到判定结果。
具体地,当获取到换热介质的当前温度后,需要对该当前温度与预设温度(即,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已根据不同的比较结果来控制不同地上热辅助系统来输送换热介质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其中,预设温度为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所需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的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对换热介质的温度需求也不相同,因此该预设温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步骤S30,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控制将所述换热介质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或直供装置传输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
具体地,当换热介质的当前温度小于上述预设温度时,说明换热介质的温度未能达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所需的温度,因此需要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进而需要将换热介质输送至换热提温泵送装置,以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后,再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
具体的提温方式,在上述以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当换热介质的当前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说明换热介质的温度以满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所需的温度,因此仅需通过直供装置将换热介质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即可。
换热提温泵送装置与直供系统之间的切换方式,上述以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通过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使得换热介质与中深层岩土直接进行热交换,不会抽取地下水,对环境没有干扰,并且热源持续稳定,投资经济,对使用环境要求较小,便于推广。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与直供装置的设置,使得在中深层岩土的热量不足时,仍能够通过换热提温泵送装置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以保证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对热能的需求,当中深层岩土的热量充足时,可通过直供系统直接将换热介质输送至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不需在对换热介质进行提温,节省了能源的消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地上热辅助系统、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及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用于使换热介质与地下中深层岩土进行热交换;
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连接于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其包括:
换热提温泵送装置,用于在所述热交换后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对所述换热介质进行提温,并将提温后的所述换热介质输送至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以及
直供装置,用于在所述热交换后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将所述换热介质输送至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
所述供热末端热循环系统连接至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以将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输送的所述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热交换系统包括:双层套管和高效换热端子;
其中,所述双层套管包括内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外层套管的下端连接于所述高效换热端子,所述换热介质由所述内层套管注入,并通过所述高效换热端子与地下中深层岩土进行换热后,由所述外层套管输送至所述地上热辅助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换热端子包括:高强度合金套管、高效换热器和高效传热介质;
其中,所述高强度合金套管连接至所述高效换热器,所述高效传热介质填充于所述高强度合金套管和所述高效换热器与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之间的缝隙处,以增大所述地下中深层岩土与所述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套管的上部的外侧还设置有保温层,以防止所述换热介质通过所述外层套管流经地表时热能的快速流失。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通管,其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外层套管的上端,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一端,第三端连接至所述末端热循环系统;以及
第二三通管,其第一端连接至所述内层套管的上端,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所述一端,第三端连接至所述末端热循环系统;
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至所述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至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温控装置、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二温控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温控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温控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
所述第二温控装置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管内的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控制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设置有管道泵,以为所述换热介质的输送提供动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提温泵送装置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
CN201921816146.8U 2019-10-25 2019-10-25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Active CN2106634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16146.8U CN210663425U (zh) 2019-10-25 2019-10-25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16146.8U CN210663425U (zh) 2019-10-25 2019-10-25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63425U true CN210663425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12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16146.8U Active CN210663425U (zh) 2019-10-25 2019-10-25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634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78306A1 (zh) * 2019-10-25 2021-04-29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78306A1 (zh) * 2019-10-25 2021-04-29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1271A (zh)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及供热方法
KR101170981B1 (ko) 냉,난방 및 급탕에 필요한 열을 공급하는 신재생 하이브리드 열 공급장치 및 이에 따른 제어방법
CN109340864A (zh) 一种中深层与浅层地热能联合供热及浅层地热能补热系统
CN103453571A (zh) 一种封闭循环采暖系统
CN108518894B (zh) 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
CN111981563B (zh) 一种金属矿山闭坑矿井地热能地埋管供暖与制冷系统
CN107763712A (zh) 新型单井地热联合太阳能供暖系统
CN109869935B (zh) 一种地热能复合运行系统
KR101219315B1 (ko) 지중열복원 및 효율향상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형 지열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9974064A (zh) 基于充电桩电制热的移动相变储热系统
CN210663425U (zh) 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
KR20110002376A (ko) 지중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열원저장식 지열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202350367U (zh) 利用热管摄取地热的供热系统
NL2031422B1 (en) Middle-deep underground rock-heat type heating system and heating method
CN201522138U (zh) 一种以冻结管为地下换热器的热泵装置
CN210564484U (zh) 一种从采油井到计量站的“冷采冷输”采输油系统
CN114893930A (zh) 一种基于不同材质复合管的地埋管高效换热系统
CN102506510A (zh) 利用热管摄取地热的供热系统及工艺
CN205300034U (zh) 一种基于浅层地温能热泵系统的单管热井水平管网
CN207214220U (zh) 复合能源供暖系统
CN207778866U (zh) 一种水平换热和垂直换热相结合的地源热泵系统
KR101124357B1 (ko) 심정펌프장치와 지중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열원저장식 지열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205481937U (zh) 一种垂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CN217844135U (zh) 利用废弃矿井水源和冷却塔实现供暖与制冷的空调系统
CN202648028U (zh) 一种地埋管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Medium and deep underground rock thermal heating syste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0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

Pledgee: China Everbright Bank Co.,Ltd. Lanzhou Branch

Pledgor: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620000013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

Pledgee: China Everbright Bank Co.,Ltd. Lanzhou Branch

Pledgor: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620000013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Medium to deep underground rock thermal heating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

Pledgee: China Everbright Bank Co.,Ltd. Lanzhou Branch

Pledgor: GANSU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1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