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5257U -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15257U
CN210515257U CN201921300988.8U CN201921300988U CN210515257U CN 210515257 U CN210515257 U CN 210515257U CN 201921300988 U CN201921300988 U CN 201921300988U CN 210515257 U CN210515257 U CN 210515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light
touch
guide part
touch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009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玉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009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15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15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1525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5911 priority patent/WO202102758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显示领域,公开了一种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其中导光装置,包括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导光部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相对,且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β。从而控制触摸感应光轨迹距离触摸面的高度以免过高,进而提高触摸精度。

Description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显示领域,特别是一种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触摸显示屏的应用较为普遍,屏的一侧发射特定频谱的红外光线,另一侧接受红外光线信号,因为接受端响应光谱较宽,为了避免环境光的干扰,通常会使用滤光透镜,过滤环境中不利的频率信号。滤光透镜入光面和出光面平行,同时接收侧入光面和发射侧出光面都与触控平面有一定夹角,主要用于将入射面二次反射信号反射出触控平面,避免信号干扰。另外,从提升制造效率角度来考虑,入射和出射侧的滤光透镜使用了相同材质和同一制造模具。通过光线光路分析,为了反射干扰信号的平行面会将红外灯初始发射的红外光线抬高,使触控平面的高度抬高,进而在用户使用触控时会有未触控屏幕就有触控反应的现象,同时在书写结束时抬笔还有触控响应,这种时差反应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控制射出触摸感应光轨迹的高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
导光装置,包括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导光部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相对,且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
所述倾斜夹角为12度至40度。
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平行,所述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平行。
所述第一导光部的侧边与第二导光部的侧边相接而形成V字形,所述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的连接处为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具有尾部平面,该尾部平面从所述第一导光部一侧向第二导光部一侧延伸。
还包括有连接条,该连接条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
还包括有固定条,该固定条与连接条连接,该固定条位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相反方向。
所述固定条相对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中线向侧部偏移。
所述固定条远离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大于其靠近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
所述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的厚度相等。
触摸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边框、触摸感应灯及前述所述的导光装置,显示模组安装于边框上,触摸感应灯安装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边且位于显示模组的外侧,所述导光装置与所述触摸感应灯相对应。
所述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之间的中线相对于所述触摸感应灯的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之间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外表面。
所述边框包括相对应设置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在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位置均设有所述触摸感应灯及导光装置,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所述导光装置安装的第二导光部相对。
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的第一导光部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的第二导光部也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厚度是指,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垂直距离。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导光装置包括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用于触摸感应光的传导,由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触摸感应光进入两种不同的介质后会发生折射,其中,触摸感应光从第一导光部的第一表面进入,触摸感应光发生折射,进入到第一导光部内部,然后再从第二表面出来,此时触摸感应光射出时再次发生折射,此时导致进入的触摸感应光与出来的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然后触摸感应光从第二导光部的第三表面进入,触摸感应光发生折射,进入到第二导光部内,然后触摸感应光再从第四表面出来,同时也发生了折射,导致触摸感应光从第二导光部进入与出来的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由于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存在倾斜的夹角,所以触摸感应光经过第一导光部后,由于折射原因,导致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再经过第二导光部后,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反向的偏移,因此触摸感应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偏移经过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后可以相互抵消,所以触摸感应光射出的轨迹与射入的轨迹高度差得到控制,避免偏移过大。
2、若入射角的过大,容易导致触摸感应光散失,而且如果倾斜夹角过大,受到压力时,产生的抵抗压力的分力较小,所以容易导致导光装置的抗压强度降低;若倾斜夹角过小,环境光穿过第二导光部后,在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形成的反射角过小,环境光会在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反复反射,所以穿过第一导光部的环境光也就随之增多,因此将倾斜夹角控制在度至度范围,可以使得环境光反射次数增多,经过反射后快速射出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另外,由于触摸感应灯发射的触摸感应光较强,所以经过导光装置的触摸感应光损耗相对较少。
3、由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平行,触摸感应光进入到第一导光部后,经过先后发生的两次折射形成的角度偏移是刚好相反的,所以能相互抵消,即最终导致在射入第一导光部时和射出第一导光部时触摸感应光是平行的,同理,由于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平行,所以通过第二导光部的触摸感应光轨迹,射入第二导光部时和射出第二导光部时是平行的,因此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不会影响输入时的角度。
4、第一导光部的侧边与第二导光部的侧边相接设置为成V字形可以左右对称,因此在触摸感应光经过第一导光部后发生的位置偏移,经过对称的第二导光部后实现了反向的位置偏移,两者的位置偏移数值相同,方向相反,所以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后,触摸感应光的方向以及入射高度均相同。
5、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的连接强度,而尾部平面的设置有利于贴合连接的边框。
6、将固定条与连接条进行连接,而固定条位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相反方向,通过固定条与边框连接,从而实现了边框对导光装置的连接。
7、在实际安装时,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要靠近外侧,而用于固定作用的固定条设置在与V字形的开口的中线向侧部偏移,便于安装。固定条靠近连接条一端的尺寸小于远离连接条一端的尺寸,所以,在靠近连接条一端的位置形成一个倒扣,在安装时可以利用该倒扣实现安装。
8、触摸感应光,先后经过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由于折射的原因,导致触摸感应光在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内角度是发生偏移的,所以触摸感应光穿过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后,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会发生相对于入射时轨迹高度的偏移,经过第一导光部偏移距离为L1,经过第二导光部的偏移距离为L2,由于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对称,所以偏移的方向相反,又由于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的厚度相等,所以L1等于L2,从而触摸感应光入射时的轨迹与出射时的轨迹高度不变。
9、触摸显示装置,显示模组用于显示,其中触摸感应灯位于显示模组的外侧,发射出触摸感应光,而导光装置与所述触摸感应灯相对应,当触摸感应灯发射出触摸感应光后,首先经过导光装置,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先通过第一导光部,进行初次折射,此时触摸感应光轨迹发生偏移,然后再经过第二导光部,第二导光部将触摸感应光轨迹发生的偏移进行补偿,使得,触摸感应光从触摸感应灯发射出的触摸感应光进入经过导光装置后,触摸感应光轨迹角度以及高度位置变化较小甚至不变;然后再经过显示模组的表面,此时触摸感应光轨迹的高度是与发射出时的高度相同;再依次经过第二导光部和第一导光部后,以相同的角度以及高度进入到对侧进行触摸感应光源接收。所以预设感应面与实际感应面的高度差较小或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触摸感应光轨迹更贴近预设感应面,在触摸控制时,触摸感应光轨迹形成的实际感应面与预设感应面相贴近,设计时将预设感应面靠近触摸面,实际使用时更加接近设计时效果,避免用户抬笔后还产生触摸控制,造成多余的控制,所以实际感应面更加接近预设感应面,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12、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是对称设置的,光垂直于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之间的中线进入后,触摸感应光轨迹出来时亦能从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之间的中线对称射出,所以对发射出的触摸感应光运动轨迹不会发生偏移。
13、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之间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外表面。即开口与触摸屏或触摸玻璃相贴近,开口背侧需要设置有固定条,用于固定,而第一导光部以及第二导光部不会受到干扰,所以与显示模组进行贴近,不会存在多余结构干扰,还能尽可能的贴近显示模组。
14、导光装置安装在边框上的规格一致,通过导光装置安装方向的正反向,控制第二导光部始终与外界先接触,无需区分规格,方便了安装人员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摸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及触摸感应光穿过的轨迹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及环境光穿过轨迹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的第二导光部着色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导光部;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第二导光部;21、第三表面;22、第四表面;30、连接部;31、尾部平面;40、连接条;50、固定条;60、显示模组;70、边框;80、触摸感应灯;90、导光装置;β、倾斜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和图3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光轨迹示意,其中图2的带箭头的实线表示触摸感应灯80自身发出的光,向其前方呈分散状态传递,由于其他方向对触摸感应的影响较小,所以图纸中仅仅是表示实际有效的光轨迹,为了方便理解,此处命名为触摸感应光;图3的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环境光。
如图2和图3所示,导光装置90,包括第一导光部10、第二导光部20,第一导光部10具有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第二导光部20具有第三表面 21、第四表面22,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21相对,且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21之间存在倾斜夹角β。此处设置的倾斜夹角β为小于90度的锐角。
本实施例中,其中包括的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20用于触摸感应光的传导,由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触摸感应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不同的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其中,触摸感应光从第一导光部10的第一表面11进入,触摸感应光发生折射,进入到第一导光部10内部,然后再从第二表面12出来,此时触摸感应光射出时再次发生折射,此时导致进入的触摸感应光与出来的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然后触摸感应光从第二导光部20的第三表面21进入,触摸感应光发生折射,进入到第二导光部20内,然后触摸感应光再从第四表面22出来,同时也发生了折射,导致触摸感应光从第二导光部20进入与出来的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由于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21存在倾斜的夹角,所以触摸感应光经过第一导光部10后,由于折射原因,导致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变化,再经过第二导光部20 后,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发生了反向的偏移,因此触摸感应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偏移经过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20后可以相互抵消,所以触摸感应光射出的轨迹与射入的轨迹高度差得到控制,避免偏移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触摸面表示触摸显示装置在触摸控制时,触摸到的实体面;实际感应面表示触控控制时,起到实际感应作用的面;预设感应面表示,触摸感应灯80发射出的触摸感应光没有经过导光装置90,直接进入到对侧的触摸感应灯80时,触摸感应光形成的感应面。
如图1所示,触摸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60、边框70、触摸感应灯80 及上述的导光装置90,显示模组60安装于边框70上,触摸感应灯80安装于所述显示模组60的侧边且位于显示模组60的外侧,所述导光装置90与所述触摸感应灯80相对应。此处所述相对应是指每个触摸感应灯80发出或接收触摸感应光均通过导光装置90。
触摸显示装置,显示模组60用于显示,其中触摸感应灯80位于显示模组 60的外侧,发射出触摸感应光,而导光装置90与所述触摸感应灯80相对应,当触摸感应灯80发射出触摸感应光后,首先经过导光装置90,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90,先通过第一导光部10,进行初次折射,此时触摸感应光轨迹发生偏移,然后再经过第二导光部20,第二导光部20将触摸感应光轨迹发生的偏移进行补偿,使得触摸感应光从触摸感应灯80发射出经过导光装置90后,触摸感应光轨迹角度以及高度位置变化较小甚至不变;然后再经过显示模组60 的表面,此时触摸感应光轨迹的高度是与发射出时的高度相同;再依次经过第二导光部20和第一导光部10后,以相同的角度以及高度进入到对侧进行触摸感应光源接收。所以预设感应面与实际感应面的高度差较小或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触摸感应光轨迹更贴近预设感应面,在触摸控制时,触摸感应光轨迹形成的实际感应面与预设感应面相贴近,在设计时将预设感应面靠近触摸面,实际使用时更加接近设计时效果,避免用户抬笔后还产生触摸控制,造成多余的控制,所以实际感应面更加接近预设感应面,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描述的触摸感应光贴近显示模组60,实际是贴近显示模组60表面的显示屏或保护玻璃,此处的显示屏或保护玻璃即为触摸面。本实施例中,以发射端为例进行描述,由于感应光接收端与发射端对称,故省略接收端的描述。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平行,所述第三表面21与第四表面22平行。
由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平行,触摸感应光进入到第一导光部10 后,经过先后发生的两次折射形成的角度偏移是刚好相反的,所以能相互抵消,即最终导致在射入第一导光部10时和射出第一导光部10时触摸感应光是平行的,同理,由于第三表面21与第四表面22平行,所以通过第二导光部20的触摸感应光轨迹,射入第二导光部20时和射出第二导光部20时是平行的,因此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90不会影响射入时的角度。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20的厚度相等,且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20对称,图2中点画线为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 20的对称中心。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21之间存在倾斜夹角β,第一导光部 10与第二导光部20对称,所以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21与对称中心线的夹角为β/2。
触摸感应灯80发出触摸感应光,先后经过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21以及第四表面22,由于折射的原因,导致触摸感应光在第一导光部 10和第二导光部20内角度是发生偏移的,所以触摸感应光穿过第一导光部10 和第二导光部20后,触摸感应光轨迹高度会发生相对于入射时轨迹高度的偏移,经过第一导光部10偏移距离为L1,经过第二导光部20的偏移距离为L2,由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20对称,所以偏移的方向相反,又由于第一导光部10与第二导光部20的厚度相等,所以L1等于L2,从而触摸感应光入射时的轨迹与出射时的轨迹高度不变。
导光装置90还能起到对环境光的过滤作用,当环境光经过第二透光20部时,先在第四表面22进行反射,除去部分环境光,原本环境光就较弱的情况下,经过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20后的反射和折射,能透过导光装置90 的环境光也就十分微弱,所以起到对环境光的过滤作用。
其中,所述倾斜夹角β为12度至40度。而在本实施例中,倾斜夹角β具体选择28度,若入射角的过大,容易导致触摸感应光散失,而且如果倾斜夹角β过大,受到压力时,产生的抵抗压力的分力较小,所以容易导致导光装置 90的抗压强度降低;若倾斜夹角β过小,环境光穿过第二导光部20后,在第二表面12和第三表面21之间形成的反射角过小,环境光会在第二表面12和第三表面21之间反复反射,所以穿过第一导光部10的环境光也就随之增多,因此将倾斜夹角β控制在12度至40度范围,可以使得环境光反射次数增多,经过反射后快速射出第二表面12和第三表面21。另外,由于触摸感应灯80 发射的触摸感应光较强,所以经过导光装置90的触摸感应光损耗相对较少。
如图3所示,当环境光垂直地进入到第二导光部20,此时环境光基本不会发生折射,环境光大部分穿过后,进入到第一导光部10,由于第二导光部20 的第三表面21与第一导光部10的第二表面12存在夹角,所以环境光经过第二表面12时会发生反射以及折射,通过反射将部分环境光进行过滤,另外,在经过第一表面11时,通过环境光再次发生反射,此时的原本入射的环境光就微弱,经过两次反射后就更加微弱。
如图4所示,将第二导光部20使用色母着色,加工成着色的透明的第二导光部20,采用该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无需后续加工而且色母着色可以对第二导光部20的内部着色,所以即使第二导光部20的第四表面22发生磨损,不影响对环境光的过滤。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光部10的侧边与第二导光部20的侧边相接而形成V字形,所述第一导光部10、第二导光部20的连接处为连接部30。第一导光部10的侧边与第二导光部20的侧边相接设置为成V字形可以左右对称,因此在触摸感应光经过第一导光部10后发生的位置偏移,经过对称的第二导光部20后实现了反向的位置偏移,两者的位置偏移数值相同,方向相反,所以触摸感应光经过导光装置90后,触摸感应光的方向以及入射高度均相同。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部30的外侧具有尾部平面31,该尾部平面31从所述第一导光部10一侧向第二导光部20一侧延伸。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20通过连接部30进行连接,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 20的连接强度,而尾部平面31的设置有利于贴合连接的边框70。
导光装置90还包括有连接条40,该连接条40与所述连接部30相连接。其中连接条40与连接部30连接,并向外伸出,可以通过连接条40与边框70 进行连接,实现导光装置90的固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导光装置90还包括有固定条50,该固定条50与连接条40连接,该固定条50位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相反方向。将固定条50与连接条40进行连接,而固定条50位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相反方向,通过固定条50与边框70连接,从而实现了边框70对导光装置90的连接。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固定条50相对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中线向侧部偏移。由于在实际安装时,第一导光部10和第二导光部20要安装在边框70 的内侧,那么用于固定作用的固定条50设置在与V字形的开口的中线向连接条40一侧偏移的位置,更便于安装。
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条50远离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大于其靠近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即,固定条50靠近连接条40一端的尺寸小于远离连接条40一端的尺寸,所以,在靠近连接条40一端的位置形成一个倒扣,在安装时可以利用该倒扣实现安装。
此外,所述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21之间的中线相对于所述触摸感应灯 80的轴线垂直。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21之间是对称的,即第一导光部10 和第二导光部20之间是对称设置的,光垂直于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21之间的中线进入后,触摸感应光轨迹出来时亦能从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21之间的中线对称射出,所以对发射出的触摸感应光运动轨迹不会发生偏移。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光部10、第二导光部20之间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模组60的外表面。即开口与触摸屏或触摸玻璃相贴近,开口背侧需要设置有固定条50,用于固定,而第一导光部10以及第二导光部20不会受到干扰,所以与显示模组60进行贴近,不会存在多余结构干扰,还能尽可能的贴近显示模组60。
如图1所示,所述边框70包括相对应设置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在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位置均设有所述触摸感应灯80及导光装置90,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所述导光装置90相对。其中,导光装置90安装在边框70 上的规格一致,通过导光装置90安装方向的正反向,控制第二导光部20始终与外界先接触,无需区分规格,方便了安装人员的安装。
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90的第一导光部10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90的第二导光部20也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二导光部20始终与外界先接触。尤其是,当第二导光部20通过色母着色后,可以对环境光过滤。
在通常情况下,所述边框70还包括有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在第一侧边的所述触摸感应灯80为发射件,在第二侧边的所述触摸感应灯80为接收件,两者相配;在第三侧边的所述触摸感应灯80为发射件,在第四侧边的所述触摸感应灯80为接收件,两者相配。
为了表述清楚,在此处触摸感应灯80刚发出的触摸感应光,命名为第一触摸感应光,后续经过反射或折射的命名为第二触摸感应光、第三触摸感应光……。
如图1、图2所示,触摸感应灯80发出第一触摸感应光;第一触摸感应光经第一表面11后折射并相对于第一触摸感应光偏转&度成为第二触摸感应光;第二触摸感应光经第二表面12后折射并相对于第二触摸感应光偏转-&度成为第三触摸感应光,该第三触摸感应光相对于第一触摸感应光向第一侧平行偏移第一距离L1;第三触摸感应光经第三表面21后折射并相对于第三触摸感应光偏转-&度成为第四触摸感应光;第四触摸感应光经第四表面22后折射并相对于第四触摸感应光偏转&度成为第五触摸感应光,该第五触摸感应光相对于第三触摸感应光向第一侧的相反侧平行偏移第二距离L2;该第五触摸感应光沿着触摸玻璃发射到相对一侧的导光装置90。
为了表述清楚,在此处刚要进入的环境光,命名为第一环境光,后续经过反射或折射的命名为第二环境光、第三环境光……。
如图3所示,第一环境光经第四表面22反射、折射后,剩余的环境光为第二环境光;第二环境光射入第二导光部20,第二环境光经第三表面21反射、折射后,剩余的环境光为第三环境光;第三环境光射出第二导光部20,第三环境光经第二表面12反射、折射后,剩余的环境光为第四环境光;第四环境光射入第一导光部10,第四环境光经第一表面11反射、折射后,剩余的环境光为第五环境光;第五环境光被感应元件接收。
此时,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的环境光已较为微弱,对感应元件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导光部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相对,且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存在倾斜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夹角为12度至4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平行,所述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平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的侧边与第二导光部的侧边相接而形成V字形,所述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的连接处为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具有尾部平面,该尾部平面从所述第一导光部一侧向第二导光部一侧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条,该连接条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固定条,该固定条与连接条连接,该固定条位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相反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相对于所述V字形的开口的中线向侧部偏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远离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大于其靠近所述V字形的开口一侧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与第二导光部的厚度相等。
11.触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边框、触摸感应灯及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导光装置,显示模组安装于边框上,触摸感应灯安装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边且位于显示模组的外侧,所述导光装置与所述触摸感应灯相对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之间的中线相对于所述触摸感应灯的轴线垂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第二导光部之间的开口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外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相对应设置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在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位置均设有所述触摸感应灯及导光装置,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所述导光装置相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触摸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的第一导光部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两个导光装置的第二导光部也相对于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之间的中轴线的倾斜方向相反。
CN201921300988.8U 2019-08-09 2019-08-09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515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0988.8U CN210515257U (zh) 2019-08-09 2019-08-09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PCT/CN2020/105911 WO2021027587A1 (zh) 2019-08-09 2020-07-30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0988.8U CN210515257U (zh) 2019-08-09 2019-08-09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15257U true CN210515257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00988.8U Active CN210515257U (zh) 2019-08-09 2019-08-09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15257U (zh)
WO (1) WO20210275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7587A1 (zh) * 2019-08-09 2021-02-18 广州创知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1952B2 (ja) * 2008-07-03 2012-03-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光導波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CN203012685U (zh) * 2012-12-05 2013-06-19 成都吉锐触摸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线导光柱
CN203299781U (zh) * 2013-05-27 2013-11-20 成都吉锐触摸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红外触摸屏的导光柱
CN208752595U (zh) * 2018-09-12 2019-04-16 广州华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触摸屏及终端
CN109375835B (zh) * 2018-12-03 2022-08-02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210515257U (zh) * 2019-08-09 2020-05-12 广州创知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7587A1 (zh) * 2019-08-09 2021-02-18 广州创知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7587A1 (zh)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9593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8181762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EP131322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f-monitoring of proximity sensors
MX2008009889A (es) Dispositivo de sensor optico.
RU2010136346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CN210515257U (zh) 导光装置和触摸显示装置
US20130279192A1 (en) Prism light guide plate and corresponding backlight module
US2021019987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optical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7225600A5 (zh)
US7780331B2 (en) Surface illuminant equipment
CN105005419B (zh) 一种非接触式手势识别红外触摸屏
EP3012819B1 (en) Display device
US885805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corresponding backlight module
CN215814118U (zh) 红外触摸屏和红外触摸设备
US20140016347A1 (en) Surface illumination device
US1019119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547850B (zh) 可提高信噪比以降低能源消耗的光學偵測裝置
CN210129209U (zh) 框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WO2021052027A1 (zh) 导光条及触摸显示设备
CN210742909U (zh) 导光条、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设备
CN219574788U (zh) 一种红外触摸框结构及显示设备
CN100373310C (zh) 光学鼠标的导光装置
KR101866322B1 (ko) 전반사를 이용한 터치 감지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터치 감지 방법
EP2454649B1 (en) An encod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encoding
JPS63275980A (ja) 光学的な感知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