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68340U -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68340U
CN210468340U CN201921612468.0U CN201921612468U CN210468340U CN 210468340 U CN210468340 U CN 210468340U CN 201921612468 U CN201921612468 U CN 201921612468U CN 210468340 U CN210468340 U CN 210468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brush
connecting seat
carbon brush
s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24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富强
王智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EASY SOUND ELECTROMECHA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EASY SOUND ELECTROMECHA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EASY SOUND ELECTROMECHA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EASY SOUND ELECTROMECHA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1246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68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68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68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包括接线座、连接座、支撑杆、支撑臂和碳刷;接线座和连接座固定连接在支撑杆两侧,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柱,支撑臂共有两个,两个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与连接座的两端铰接,两个支撑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碳刷铰接,两个碳刷与接线柱连接,碳刷与转子滑动连接,支撑臂的中部与连接座之间设有弹簧,弹簧将支撑臂拉向转子,使碳刷贴在转子的外侧面,碳刷与转子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弧度与转子外侧面弧度相同。这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用于风力发电机组上的滑环组件,碳刷与转子接触的一面为弧面,使碳刷无需预磨即可达到较大接触面积,不采用传统的恒压簧及刷盒结构,占用空间小,可以安装在有限的空间内。

Description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滑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一般置于塔筒顶部的机舱内,发电机所发出的电能通过电缆输送至地面,传输电缆自机舱进入塔筒沿重力方向向下铺设。发电机组在发电的过程中,叶片需要迎风设置,在风向改变的时候,叶片及机舵需要随着风向的改变而转动,在发电机组随风向转动的过程中,电缆也会产生扭转及摆动,电缆之间会有摩擦,并且会缠绕在一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连接发电机组的机舱电缆与向外输出电力的塔架电缆之间设置了滑环组件,转子与机舱电缆连接,电刷组件与塔架电缆连接,在机舱电缆和塔架电缆之间形成活动连接的导电通道,当机舱随风向改变而转动时可以避免电缆扭转。
但是,一方面,由于滑环组件的转动速度缓慢,每转一圈大约需要20分钟,碳刷无法达到预磨效果,不能保证碳刷与转子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由于滑环组件内安装碳刷及相关组件的空间有限,无法安装恒压簧及刷盒机构,所以,传统刷握结构无法在此滑环组件上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用于风力发电机组上的滑环组件,碳刷无需预磨即可达到较大接触面积,不采用传统的恒压簧及刷盒机构,占用空间小,可以安装在有限的空间内。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包括接线座、连接座、支撑杆、支撑臂和碳刷;
所述接线座和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两侧,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柱,所述支撑臂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座的两端铰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碳刷铰接,两个所述碳刷与所述接线柱连接,所述碳刷与转子滑动连接,所述支撑臂的中部与所述连接座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将所述支撑臂拉向所述转子,使所述碳刷紧贴在所述转子的外侧面,所述碳刷与所述转子相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弧度与所述转子外侧面弧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座的底面与所述连接座的顶面上均设有弧面槽,两个所述弧面槽相对设置,所述支撑杆置于两个所述弧面槽之间,所述接线座与所述连接座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螺栓将所述弧面槽压紧在所述支撑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柱共有三个,三个所述接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接线座顶面的两端和中间,两端的两个所述接线柱分别与碳刷连接,中间的所述接线柱与外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臂包括两块条状板,两块所述条状板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在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两块所述条状板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碳刷铰接,两块所述条状板的中间设有固定销,所述连接座的底面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固定销之间设有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螺栓共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用于风力发电机组上的滑环组件,碳刷与转子接触的一面设置为弧面,使碳刷无需预磨即可达到较大接触面积,不采用传统的恒压簧及刷盒机构,占用空间小,可以安装在有限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装配后的轴测图。
图中:1、接线座;2、连接座;3、支撑杆;4、支撑臂;5、碳刷;6、转子;7、弹簧;8、弧面槽;11、接线柱;12、紧固螺栓;21、固定环;41、条状板;901、顶板;902、底板;90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包括接线座1、连接座2、支撑杆3、支撑臂4和碳刷5;
接线座1和连接座2固定连接在支撑杆3两侧,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柱11,支撑臂4共有两个,两个支撑臂4的一端分别与连接座2的两端铰接,两个支撑臂4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碳刷5铰接,两个碳刷5与接线柱11连接,碳刷5与转子6滑动连接,支撑臂4的中部与连接座2之间设有弹簧7,弹簧7将支撑臂4拉向转子6,使碳刷5紧贴在转子6的外侧面,碳刷与转子6相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弧度与转子外侧面弧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自调心刷握结构用于滑环组件,滑环组件包括顶板901和底板902,顶板901和底板902之间设置多个连接杆903,多个连接杆903串接转子6,支撑杆3设置于转子6的外侧,支撑杆3上固定碳刷,使碳刷贴在转子6的外周,顶板901和底板902上均设置轴承,多个连接杆903两端分别与顶板901和底板902上的轴承连接,使转子6可以在顶板901和底板902之间转动,且转子6的转动平面与顶板901平行。
转子6与机舱电缆连接,碳刷5与接线柱11连接,继而与塔筒电缆连接,碳刷5与转子6之间滑动连接,形成导电通道,碳刷5与转子6接触面为弧形面,并且弧形面的弧度与转子6外周相适应,不需要预磨碳刷5,即可使碳刷5最大面积的接触转子6。
支撑臂4中部与连接座2之间的弹簧7,将两个支撑臂4向中间拉拢,两个支撑臂4端部的碳刷5均与转子6外周接触,在弹簧7的拉力下,碳刷5自动调整角度,使碳刷5与转子6的接触面积保持在最大位置。
进一步地,接线座1的底面与连接座2的顶面上均设有弧面槽8,两个弧面槽8相对设置,支撑杆3置于两个弧面槽8之间,接线座1与连接座2通过紧固螺栓12固定连接,并通过紧固螺栓12将弧面槽8压紧在支撑杆3上。弧面槽8增大了接线座1、连接座2与支撑杆之间的接触面积,连接更稳固。接线座1的底面和连接座2的顶面,即接线座1与连接座2连接时相对的两个面。
进一步地,接线柱11共有三个,三个接线柱11分别设置在接线座1顶面的两端和中间,两端的两个接线柱11分别与碳刷连接,中间的接线柱11与外线连接。碳刷的刷辫分别与接线座上临近的接线柱相连,中间的接线柱与塔筒电缆相连。接线座材质为H62铸铜,电的良导体。
进一步地,支撑臂4包括两块条状板41,两块条状板41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在连接座2的一端,两块条状板41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碳刷5铰接,两块条状板41的中间设有固定销42,如图3所示,连接座2的底面设有固定环21,固定环21与固定销42之间设有弹簧7。两个支撑臂与固定环21之间可以分别设置弹簧,也可以用一根弹簧的两端连接两个支撑臂,弹簧的中部连接在固定环21上。本实用新型不采用恒压簧,而采用普通的弹簧,通过支撑臂与固定环等机构,将碳刷压紧在转子外周。
进一步地,紧固螺栓共有两个。本实施例中,在三个接线柱中间分别安装一个紧固螺栓,两个紧固螺栓分别将接线座1和连接座2位于支撑杆3两侧的部分固定连接,进而使接线座1和连接座2固定在支撑杆3的两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座(1)、连接座(2)、支撑杆(3)、支撑臂(4)和碳刷(5);
所述接线座(1)和所述连接座(2)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3)两侧,所述接线座上设有接线柱(11),所述支撑臂(4)共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臂(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座(2)的两端铰接,两个所述支撑臂(4)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碳刷(5)铰接,两个所述碳刷(5)与所述接线柱(11)连接,所述碳刷(5)与转子(6)滑动连接,所述支撑臂(4)的中部与所述连接座(2)之间设有弹簧(7),所述弹簧(7)将所述支撑臂(4)拉向所述转子(6),使所述碳刷(5)紧贴在所述转子(6)的外侧面,所述碳刷与所述转子(6)相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弧度与所述转子外侧面弧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1)的底面与所述连接座(2)的顶面上均设有弧面槽(8),两个所述弧面槽(8)相对设置,所述支撑杆(3)置于两个所述弧面槽(8)之间,所述接线座(1)与所述连接座(2)通过紧固螺栓(12)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螺栓(12)将所述弧面槽(8)压紧在所述支撑杆(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柱(11)共有三个,三个所述接线座(1)分别设置在所述接线座(1)顶面的两端和中间,两端的两个所述接线柱(11)分别与碳刷连接,中间的所述接线柱(11)与外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4)包括两块条状板(41),两块所述条状板(41)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在所述连接座(2)的一端,两块所述条状板(41)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碳刷(5)铰接,两块所述条状板(41)的中间设有固定销(42),所述连接座(2)的底面设有固定环(21),所述固定环(21)与所述固定销(42)之间设有弹簧(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螺栓(12)共有两个。
CN201921612468.0U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Active CN210468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2468.0U CN210468340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2468.0U CN210468340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68340U true CN210468340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35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2468.0U Active CN210468340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683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1610A (zh) * 2019-09-25 2019-12-13 大连宜顺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1610A (zh) * 2019-09-25 2019-12-13 大连宜顺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1610A (zh)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CN102278286B (zh) 用于风力涡轮机的防雷系统和风力涡轮机
EP3060796B1 (en) Lightning current transfer system with spark gap and wind turbine using the lightning current transfer system
US20110181127A1 (en) Medium voltage electric rotary joint for a wind turbine generator
CN210468340U (zh) 一种可自调心刷握结构
CN207368394U (zh) 一种陆上风力发电机用变桨滑环
CN201155425Y (zh) 垂直轴柔性风轮
CN114447657B (zh) 一种电力输电线路断点连接装置
CN218498542U (zh) 一种电缆卷盘用滑环箱
CN112928569B (zh) 碳刷装置
CN214069049U (zh) 一种连接器的360度调节段结构
CN214196553U (zh) 风机塔筒与升压箱变的连接装置及风力发电设备
CN112271098B (zh) 一种摘挂式接地装置
CN212343284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线夹
CN210919351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用防雷接地装置
CN210142745U (zh) 防氧化高压接地杆
CN108001236B (zh) 集电器及应用其的集电系统
CN213959153U (zh) 一种可取代风电扭缆的电旋转连接结构
CN114156673B (zh) 一种用于变电站维护的接地线拆装装置
CN213167947U (zh)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矿用无轨胶轮车车载电源
CN215486400U (zh) 一种风电机组轮毂防雷装置
CN214499325U (zh) 一种海上风电防雷接闪系统
CN220539775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根部防雷跨接装置
CN212535943U (zh) 一种主轴防雷接地装置
CN210401510U (zh) 一种高压带电显示器底座卡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Tan Fu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Zhichao

Inventor after: Wu Xiaoping

Inventor before: Tan Fuqi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Zhicha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