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44070U -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44070U
CN210444070U CN201921108062.9U CN201921108062U CN210444070U CN 210444070 U CN210444070 U CN 210444070U CN 201921108062 U CN201921108062 U CN 201921108062U CN 210444070 U CN210444070 U CN 210444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wireless charging
cover piece
wireless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080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敏芳
王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rn Audi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080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44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44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44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结构,包括底座以及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充电座设有供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的充电面,所述充电面背离所述底座设置;以及无线充电发射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座内的充电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内的线路板,所述充电线圈用于将电能转化成无线充电信号并向所述充电面发射所述无线充电信号。通过使线路板和充电线圈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经底座和充电座进行散发,从而提供了无线充电装置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开始在各领域中探索并运用。无线充电技术使待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的完全分离。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充电装置,根据待充电器的摆放状态,分为平充式和立充式。对应于不同的场合,来设定待充电器的摆放状态。通常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线圈和线路板是设置在一起,从而方便充电线圈与线路板的电性连接。
但是,在长时间进行充电工作时,由于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比较紧凑,充电线圈和线路板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从而传导至待充电设备上的热量容易过高,导致待充电设备充电效率慢,甚至不充电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目前无线充电装置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结构,包括底座以及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充电座设有供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的充电面,所述充电面背离所述底座设置;以及
无线充电发射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座内的充电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内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的一端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线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用于将电能转化成无线充电信号并向所述充电面发射所述无线充电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无线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线路板与充电线圈分别设置在底座与充电座内,从而使线路板和充电线圈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经底座和充电座进行散发,从而提供了无线充电装置的散热效率,避免无线充电装置温度过高,有利于无线充电装置充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无线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图6的智能无线系统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标号与名称对应的关系如下所示:
100、无线充电装置;200、智能无线系统;300、手机;400、电源线;101、壳体结构;215、止挡槽;214、导光孔;125、散热孔;50、脚垫;227、感光孔;228、充电接口;11、上盖件;111、充电面;302、充电线圈;12、下盖件; 121、充电腔;40、阻尼转接结构;41、阻尼部;42、转接轴;411、转接孔; 122、过线孔;21、上底盖件;211、转接部;212、上底盖板;213、转动槽;23、硅胶垫;32、导光柱;31、线路板;33、感光元件;221、线路腔;22、下底盖件;20、底座;10、充电座;301、导线;30、无线充电发射结构;123、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垂直”、“平行”、“底”、“角”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100,无线充电装置100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请参阅图4至图5,无线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结构101以及无线充电发射结构30。壳体结构101包括底座20以及充电座10。壳体结构101的材料可为纯PC材质并通过注塑成型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充电座10的一端与底座20 的一端铰接,即充电座10与底座20之间的夹角可以调节设定。充电座10设有供待充电设备放置的充电面111。可选地,底座20一般平铺设置在工作台上,充电面111背离底座20设置,即充电面111与水平面呈预设夹角设置,其中充电面111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0~60°。通过调节充电面1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可以使待充电设备实现平/立/卧三模式进行充电。无线充电发射结构30包括设置于充电座10内的充电线圈302以及设置于底座20内的线路板 31,线路板31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源,线路板3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充电线圈302,具体地,无线充电发射结构30还包括导线301,充电线圈302与线路板31之间通过导线301电性连接。充电线圈302用于将电能转化成无线充电信号并向充电面111发射无线充电信号,待充电设备接收到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无线充电信号转化成电能。
通过将线路板31与充电线圈302分别设置在底座20与充电座10内,从而使线路板31和充电线圈302所产生的热量分别经底座20和充电座10进行散发,起到分散热量的作用,减少无线充电装置100热量过于集中,避免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热量过高,从而提高了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散热效率,避免无线充电装置100温度过高,有利于无线充电装置100充电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7,可选地,充电座10朝向底座20的表面开设有容置槽123,充电座10相对底座20转动且充电座10的一侧表面抵接至容置槽123的槽底。可以理解的是,底座20相对充电座10转动,直至底座20的部分结构收容至容置槽123内,从而降低了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整体厚度,便于无线充电装置100 的携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座10包括与底座20铰接的下盖件12以及与下盖件 12连接的上盖件11,容置槽123开设于所述下盖件12,下盖件12还开设有呈开口腔结构的充电腔121,充电线圈302设置于充电腔121,且上盖件11盖合于充电腔121的开口处,充电面111设于上盖件11的外表面。可选地,上盖件 11与下盖件12可拆卸地进行连接,具体地,上盖件11与下盖件1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进行连接,从而方便上盖件11和下盖件12之间的装配和拆卸。
请参阅图4至图5,可选地,下盖件12上还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孔 125,散热孔125连通充电腔121且供充电线圈302所产生的热量或待充电设备传递至上盖件11上的热量通过。多个散热孔125呈两排设置,容置槽123位于两排散热孔125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线圈302设置有多个,各充电线圈302均向外发射无线充电信号并共同形成辐射区域,充电面111位于辐射区域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充电线圈302设置有三个,其中两个充电线圈302间隔且平铺设置于充电腔121的腔底,另一充电线圈302层叠设置于两充电线圈302上。这样,使得充电腔121的腔底被三充电线圈302所填满,充电转化率高达98%,且对外形成比较大的辐射区域,充电面111位于辐射区域内且充电面111上不存在充电盲区。使放置在充电面111上的待充电设备整体位于辐射区域内,待充电设备在充电面111处的摆放位置不会影响其充电效果,无需瞄准,随手放下就进行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20包括支撑于工作台的下底盖件22以及与下底盖件22连接的上底盖件21,下底盖件22开设有供线路板31设置的线路腔221,线路腔221呈开口腔结构,且上底盖件21盖合于线路腔221的开口处。具体地,上底盖件21与下底盖件2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进行连接,从而方便上底盖件21和下底盖件22之间的装配和拆卸。
可以理解的是,底座20与充电座10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底座20 与充电座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下盖件12开设容置槽123的表面与下底盖件22 抵接工作台的表面齐平设置,从而使得无线充电装置100整体结构紧凑,美观。
请参阅图4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底盖件21包括上底盖板212以及连接上底盖板212的转接部211,转接部211开设有连通线路腔221的转动槽 213,下盖件12的一端铰接于转动槽2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部211还开设有供待充电设备的一端容置的止挡槽 215。止挡槽215设置有硅胶垫23。为了防止无线充电装置100作为立式充电装置使用时,待充电设备会相对于充电面111打滑情况,止挡槽215呈U形槽结构。待充电设备的一端抵接止挡槽215的内壁,且可实现横竖摆放。设置在止挡槽215内的硅胶垫23,使待充电设备的一端容置于止挡槽215时,可确保立式充电时不打滑,进一步提高了待充电设备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4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100还包括阻尼转接结构40,阻尼转接结构40用于阻尼转动连接下盖件12与转接部211,阻尼转接结构40包括连接下盖件12并位于转动槽213且开设有转接孔411的阻尼部 41以及转动连接阻尼部41的转接轴42,转接轴42的一端连接下底盖件22,转接轴42的另一端位于转接孔411,转接轴42设置有两个,阻尼部41位于两转接轴42之间。通过阻尼转接结构40,可以使底座20与充电座10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停顿且可支撑待充电设备的重量。其中,转接轴42的材质为SK7猛钢和1215环保铁形成的复合材料。
可选地,在无线充电的基础上,无线充电装置100还拓展出待充电设备的支架功能,无线充电装置100通过阻尼转接结构40可实现底座20与充电座10 之间的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的任意折叠,改变传统固定的充电方式,实现平/立/ 卧三模式充电,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解决了用户在充电时使用手机 300的痛点,解放双手,让充电不仅仅是充电,而成为了一种“享受”。
在一个实施例中,阻尼部41还开设有连通充电腔121的走线孔,走线孔用于供导线301穿设。具体地,导线301的一端电性连接线路板31,导线301的另一端从位于转动槽213内的走线孔出插入并进入充电腔121且电性连接各充电线圈302。该设计巧妙,组装简单、结构紧凑、功能完善且方便随身携带,给用于良好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20的一端开设有导光孔214,底座20的另一端开设有感光孔227,充电装置还包括位于线路腔221且电性连接线路板31的充电指示结构,充电指示结构包括设于导光孔214处的导光柱32以及设于感光孔 227处的感光元件33。可选地,导光孔214开设于转接部211,导光柱32热熔固定在转接部211。感光孔227开设于下底盖件22上,感光元件33热熔固定在下底盖件22。下底盖件22上还开设有充电接口228,充电接口228与感光孔 227相邻设置。电源线400插接于充电接口228并电性连接线路板31。充电接口228设计在无线充电装置100的背面,起到隐藏线端作用,也可避免电源线 400缠绕,从而影响充电。
请参阅图4至图5,进一步地,感光元件33包括透明的感光柱,感光柱通过光线感知充电环境是处于夜晚还是处于白天,并将相关感应信号传输至线路板31,并由线路板31控制导光柱32的充电闪光模式。即,充电环境处于白天时,导光柱32充电时可连续闪绿灯;充电环境处于夜晚时,导光柱32闪亮5 次就停止闪亮。从而在用户晚上使用无线充电装置100时,不会带来额外影响,使用户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可选地,下底盖件22上还设置有脚垫50,脚垫50位于工作台与下底盖件 22之间,且用于增大无线充电装置100与工作台之间的摩擦力,放置无线充电装置100在工作台上滑动。
请参阅图6至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智能无线系统200,该智能无线系统200包括无线充电装置100,该无线充电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无线系统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个实施例中,智能无线系统200还包括与无线充电装置100配合并从充电面111处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手机300。可以理解的是,手机内设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结构,无线充电接收结构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无线充电信号转化成手机300电池的电能。
本实用新型考量了消费者对使用功能完善及追求便携性的需求,折叠无线充的设计创意新颖,具有实用性高、改善效果显著,提高充电效率品质和用户体验好的特点,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无线充电器带来的享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结构,包括底座以及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充电座设有供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的充电面,所述充电面背离所述底座设置;以及
无线充电发射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座内的充电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内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的一端电性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线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用于将电能转化成无线充电信号并向所述充电面发射所述无线充电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充电座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充电座的一侧表面抵接至所述容置槽的槽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与所述底座铰接的下盖件以及与所述下盖件连接的上盖件,所述下盖件开设有呈开口腔结构的充电腔,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充电腔,且所述上盖件盖合于所述充电腔的开口处,所述充电面设于所述上盖件的外表面,所述容置槽开设于所述下盖件,所述充电线圈设置有多个,各所述充电线圈均向外发射所述无线充电信号并共同形成辐射区域,所述充电面位于所述辐射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连接于外部结构件的下底盖件以及与所述下底盖件连接的上底盖件,所述下底盖件开设有供所述线路板设置的线路腔,所述线路腔呈开口腔结构,且所述上底盖件盖合于所述线路腔的开口处;所述上底盖件包括上底盖板以及连接所述上底盖板的转接部,所述转接部开设有连通所述线路腔的转动槽,所述下盖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动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充电座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下盖件开设所述容置槽的表面与所述下底盖件抵接外部结构件的表面齐平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还开设有供所述待充电设备的一端容置的止挡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阻尼转接结构,所述阻尼转接结构用于阻尼转动连接所述下盖件与所述转接部,所述阻尼转接结构包括连接所述下盖件并位于所述转动槽且开设有转接孔的阻尼部以及转动连接所述阻尼部的转接轴,所述转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底盖件,所述转接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转接孔,所述转接轴设置有两个,所述阻尼部位于两所述转接轴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部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充电腔的走线孔,所述走线孔用于供外部的导线穿设。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导光孔,所述底座的另一端开设有感光孔,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线路腔且电性连接所述线路板的充电指示结构,所述充电指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导光孔处的导光柱以及设于所述感光孔处的感光元件。
10.一种智能无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配合并从所述充电面处接收所述无线充电信号的手机。
CN201921108062.9U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Active CN210444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8062.9U CN210444070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8062.9U CN210444070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44070U true CN210444070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05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08062.9U Active CN210444070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44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16775U (zh) 无线充电器
CN208257514U (zh) 组合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6865693U (zh) 一种自带充电仓存储器式双耳蓝牙耳机
CN210444070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CN208656457U (zh) 一种可分离式无线充电便携磁吸充电宝
CN203632323U (zh)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智能手机充电支架
CN207184116U (zh) 一种智能移动式充电器
CN206370865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手机壳
CN210196076U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风扇底座
CN208738877U (zh) 一种具有共享无线输出的充电器
CN107920149A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CN108378712B (zh) 饮料加热装置
CN209234031U (zh) 一种无线耳机收纳盒
CN205283211U (zh) 一种可进行无线充电的接受贴片
CN206461684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苹果手机保护套充电背夹
CN201112512Y (zh) 多功能充电和供电系统
CN215682265U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收音机
CN204131580U (zh) 多功能充电手机套
CN208782517U (zh) 一种组合型多功能充电器
CN217610407U (zh) 水杯组件
CN207926685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CN220673460U (zh) 一种带音乐时钟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09805459U (zh) 一种可调节固定方式的无线充电支架
CN215682263U (zh) 一种带风扇的便携式收音机
CN210927159U (zh) 触点无线充电支架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