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8030U -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8030U
CN210428030U CN201921590685.4U CN201921590685U CN210428030U CN 210428030 U CN210428030 U CN 210428030U CN 201921590685 U CN201921590685 U CN 201921590685U CN 210428030 U CN210428030 U CN 210428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rame body
backlight module
type backlight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906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冠智
曹良阔
林振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5906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8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8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8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透光框体以及反射片。背板具有底部以及围绕底部的侧壁。发光元件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用于提供照明光束。透光框体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以围绕发光元件。透光框体具有入光面,且远离发光元件的顶端具有第一承载部。反射片配置于透光框体且远离透光框体的入光面的一侧,且反射片位于透光框体及背板的侧壁之间,其中照明光束借由反射片在透光框体内部传递至第一承载部并射出。一种包含上述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同时被提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无边框的视觉效果。

Description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发光模块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可以提供面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以便于使用者观看液晶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影像。一般而言,背光模块可以区分成直下式背光(direct type backlight)与侧面入光式背光(side type backlight)。相较于侧面入光式背光而言,直下式背光能够提供较高亮度的面光源。因此,当对背光源的亮度有较高需求时,通常采用直下式背光模块。
在目前的窄边框电视中,常见的做法为采用胶框承载扩散板及光学膜层,以及利用胶框承载显示面板的方式达到显示窄边框的目的。然而,目前胶框承载面的设计至少需达2.0毫米以上,因此此种做法的边框尺寸受到承载面宽度尺寸的限制,且胶框及缓冲胶条为不透光,因此光源无法到达胶框的端部,故窄边框效果仍然有限。除此之外,由于显示面板放置于胶框的承载面上,故对胶框及背板的精度要求及稳定性要求也较高,稍有偏差将导致胶框进入有效显示画面区域而遮挡像素。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无边框的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透光框体以及反射片。背板具有底部以及围绕底部的侧壁。发光元件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用于提供照明光束。透光框体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以围绕发光元件。透光框体具有入光面,且远离发光元件的顶端具有第一承载部。反射片配置于透光框体且远离透光框体的入光面的一侧,且反射片位于透光框体及背板的侧壁之间,其中照明光束借由反射片在透光框体内部传递至第一承载部并射出。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透光框体以及反射片。背板具有底部以及围绕底部的侧壁。发光元件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用于提供照明光束。透光框体配置于背板的底部上以围绕发光元件。透光框体具有一入光面,且远离发光元件的顶端具有第一承载部。反射片配置于透光框体且远离透光框体的入光面的一侧,且反射片位于透光框体及背板的侧壁之间,其中照明光束借由反射片在透光框体内部传递至第一承载部并射出。显示模块配置于透光框体的第一承载部上。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中,透光框体用于让照明光束传递进入并借由反射片的反射作用以传递至透光框体的承载部并射出。如此一来,借由透光框体与反射片的搭配效果,使作为显示装置边框的透光框体一部分也可协助传递照明光束,进而使得使用者可借由观察而体验出显示装置的无边框视觉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100以及显示面板50,其中直下式背光模块100包括背板110、发光元件120、透光框体130以及反射片140,用于提供照明光束L至显示面板50,而显示面板50配置于直下式背光模块100上。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例如为屏幕显示器、桌上型显示器、无边框电视显示器,或是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显示模块,例如是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使用者可从观赏显示器时体验到显示装置10的无边框视觉效果,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显示面板50配置于直下式背光模块100上。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5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块10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光学膜片60及扩散板160。光学膜片60,例如是扩散膜或增亮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其光学膜片60的数量、结构型态与种类。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光学膜片60的配置方式可依需求而进一步调整配置位置,扩散板160的规格及种类亦可依需求配置,本实用新型亦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60配置于扩散板160上,显示面板50设置于光学膜片60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直下式背光模块100用以提供照明光束L至显示面板50。详细而言,直下式背光模块100的背板110作为直下式背光模块100的外壳或底壳。背板110具有底部112以及围绕底部的侧壁114。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10的底部112具有第一延伸方向D1,背板110的侧壁114具有第二延伸方向D2,且第一延伸方向D1垂直于第二延伸方向D2。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110的侧壁114可设计为不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D1,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发光元件120配置于背板110的底部112上,用于朝远离背板110的底部112的方向(即出光方向)提供照明光束L。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2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阵列,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亦可以使用其他种类或型态的发光元件。
请参考图1。透光框体130配置于背板110的底部112上以围绕发光元件120。透光框体130为透光塑胶材料,例如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详细而言,透光框体130具有入光面S1,远离发光元件120的顶端(即朝向显示面板50的一侧)具有第一承载部132。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框体130的入光面S1倾斜于第二延伸方向D2,第一承载部132在第一延伸方向D1上的外侧边可与显示面板50的外侧边切齐,以展现利落的无边框外型,但本实用新型亦不限于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框体130在垂直于背板110的底部112的投影面上具有第一高度H1,而背板110的侧壁114在垂直于底部112的投影面上具有第二高度H2,其中第一高度H1大于第二高度H2。
反射片140配置于透光框体130且远离透光框体130的入光面S1的一侧,且反射片140位于透光框体130及背板110的侧壁114之间。反射片140与背板110的侧壁114之间可具有间隔E,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片140具有反射面S2,反射面S2倾斜于第二延伸方向D2。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10的底部112上还可配置有另一反射片150,用以增加照明光束L的使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照明光束L的至少一部分传递进入透光框体130,可借由入光面S1及反射面S2,使照明光束L在透光框体130中产生全反射或镜反射,并在其中传递。具体而言,当入光面S1的延伸方向与照往透光框体130的照明光束L的传递方向大于一特定角度时,可使得照明光束L在进入透光框体130后借由反射片140的反射面S2产生镜反射,以及在入光面S1产生全反射,进而在透光框体130内部传递照明光束L至第一承载部132并射出。因此,直下式背光模块100可借由设计透光框体130入光面S1的倾斜角度以提高照明光束L借由透光框体130对显示面板50发光效率。
在发光元件120发出的照明光束L时,透光框体130可让照明光束L通过,且反射片140可反射照明光束L。因此,发光元件120所发出的照明光束L可进入透光框体130,并借由反射片140的反射作用以传递至透光框体130的第一承载部132并射出至显示面板50。最终,照明光束L可朝显示装置10的显示侧方向传递出光,进而达到显示面板50的整面皆可出光的效果。如此一来,借由透光框体130与反射片140的搭配效果,使作为显示装置10边框的透光框体130也可协助传递照明光束L,进而使得使用者可借由观察而体验出显示装置10的无边框视觉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块100还可包括透光缓冲件170,配置于透光框体130的第一承载部132。透光缓冲件170例如是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的透光胶条,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具体而言,第一承载部132围绕显示面板50周围的其中一部分即作为显示装置10壳体的一部分,且在此作为显示装置10壳体的部分中,透光缓冲件170用以连接透光框体130与显示面板50。如此一来,透光框体130可连接于显示面板50,且可在显示面板50与透光部132之间产生缓冲力,进而达到保护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块100还可包括连接元件180,透光框体130还包括第二承载部134,直下式背光模块100的扩散板160,配置于第二承载部134上。具体而言,连接元件180连接于透光框体130的第二承载部134与扩散板160之间。因此,可将扩散板160固定于透光框体130的第二承载部134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80例如为扩散板固定胶或是其他种类固定胶条,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透光框体230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透光框体13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透光框体230的入光面S1的至少一部分或第一承载部232的第一承载顶面S3具有光学微结构B。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B可分布于全部的入光面S1,但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B亦可仅分布于部分的入光面S1,例如是入光面S1的上段区域、中段区域、下段区域或以上的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此一来,可使照明光束L传递进入入光面S1或由第一承载顶面S3传递射出时产生扩散或其他种类等均匀化光学效果。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透光框体230中还可包含有扩散粒子C。扩散粒子C在透光框体230中的浓度例如是介于5%至1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扩散粒子C的浓度及种类。如此一来,可使照明光束L传递进入透光框体130时产生扩散或其他种类等均匀化光学效果。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A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显示装置1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块100A的光学膜片60贴合于显示面板50下方,且光学膜片60配置在透光框体130的第一承载部132上,并连接于第一承载部132与显示面板50之间。如此一来,可使照明光束L由透光框体130的第一承载部132传递通过光学膜片60至显示面板50,进而光学膜片60能对分布在显示装置10边框处的照明光束L产生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中,透光框体用于让照明光束传递进入并借由反射片的反射作用以传递至透光框体的承载部并射出。如此一来,借由透光框体与反射片的搭配效果,使作为显示装置边框的透光框体一部分也可协助传递照明光束,进而使得使用者可借由观察而体验出显示装置的无边框视觉效果。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显示装置
50:显示面板
60:光学膜片
100、100A:直下式背光模块
110:背板
112:底部
114:侧壁
120:发光元件
130、230:透光框体
132、232:第一承载部
134、234:第二承载部
140、150:反射片
160:扩散板
170:透光缓冲件
180:连接元件
B:光学微结构
C:扩散粒子
D1、D2:方向
E:间隙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L:照明光束
S1:入光面
S2:反射面
S3:第一承载顶面。

Claims (12)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透光框体以及反射片,其中:
所述背板具有底部以及围绕所述底部的侧壁;
所述发光元件配置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上,用于提供照明光束;
所述透光框体配置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上以围绕所述发光元件,所述透光框体具有入光面,且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顶端具有第一承载部;以及
所述反射片配置于所述透光框体且远离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透光框体及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照明光束借由所述反射片在所述透光框体内部传递至所述第一承载部并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传递进入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照明光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透光框体中产生全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倾斜于垂直所述底部的延伸方向,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入光面倾斜于垂直所述底部的所述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框体在垂直于所述底部的投影面上具有第一高度,所述侧壁在垂直于所述底部的所述投影面上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板,其中所述透光框体还包括第二承载部,所述扩散板配置于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第二承载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不垂直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的延伸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框体中包含有扩散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入光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学微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的第一承载顶面具有光学微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透光缓冲件,其配置于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第一承载部。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发光元件、透光框体以及反射片,其中:
所述背板具有底部以及围绕所述底部的侧壁;
所述发光元件配置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上,用于提供照明光束;
所述透光框体配置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上以围绕所述发光元件,所述透光框体具有入光面,且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顶端具有第一承载部;以及
所述反射片配置于所述透光框体且远离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透光框体及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之间,其中所述照明光束借由所述反射片在所述透光框体内部传递至所述第一承载部并射出;以及
所述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透光框体的所述第一承载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贴合于所述显示面板,且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第一承载部之间。
CN201921590685.4U 2019-09-24 2019-09-24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428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0685.4U CN210428030U (zh) 2019-09-24 2019-09-24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0685.4U CN210428030U (zh) 2019-09-24 2019-09-24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8030U true CN210428030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67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90685.4U Active CN210428030U (zh) 2019-09-24 2019-09-24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80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9301B (zh) 显示装置
US10852586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frameless visual effect
US978499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narrow bezel area
US20160216435A1 (en) Curved display device
TWI457664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N212675319U (zh) 光源模块及双屏幕显示装置
US9551894B2 (en) Display
US2008013736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6169173A1 (zh)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8700772B (zh) 显示装置
US7226200B2 (en) Light guiding device with two opposite light emitting surfaces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EP0971258A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20080144335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0428030U (zh)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5167033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CN214011695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JP6282663B2 (ja) 表示装置
KR101571344B1 (ko) 바텀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EP3301356A1 (en) Quantum dot unit, quantum dot sheet ha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quantum dot unit or the quantum dot sheet
US814711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KR20150018253A (ko) 표시장치
KR2011003299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219692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系统
CN102980098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WO2017104081A1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