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8500U -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8500U
CN210408500U CN201920667720.1U CN201920667720U CN210408500U CN 210408500 U CN210408500 U CN 210408500U CN 201920667720 U CN201920667720 U CN 201920667720U CN 210408500 U CN210408500 U CN 210408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handle
suture
rod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677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啸
满立波
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9206677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8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8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8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内腔中;其中,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内腔以使得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带线器,配置为经由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带线杆、把手和带线头;其中,带线杆设置在鞘管内,带线杆的一端连接把手,带线头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带线杆远离把手的一端,能够在带线杆的推拉作用下进出鞘管。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轻松地在操作空间狭小的深部组织中缝合并且能够明确缝合到需要缝合的部位,缝合效果确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该深度组织缝合器适用于多种深部组织缝合,应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背景技术
现阶段外科手术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需要进行深部组织缝合的情况,比如腹腔镜手术的切口,或尿道狭窄段切除后重新吻合的操作等。这些缝合操作的特点是缝合组织较深,操作空间非常狭小,使用传统的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缝合的方法非常困难。比如腹腔镜手术的切口,缝合部位较深,需要缝合肌肉筋膜,如果深度不到肌肉筋膜,术后容易出现切口疝,但是伤口长度一般只有2-3cm,所以操作空间非常狭小,使得传统方法缝合操作非常困难。再比如尿道吻合手术,原本手术位置就非常深,同时由于骨盆的阻挡,导致操作空间特别小,使得吻合操作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深部组织缝合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所述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其中,所述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所述内腔以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
所述带线器,配置为经由所述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带线杆、把手和带线头;其中,所述带线杆设置在所述鞘管内,所述带线杆的一端连接把手,所述带线头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所述带线杆远离把手的一端,能够在所述带线杆的推拉作用下进出所述鞘管。
可选地,所述带线头由两根记忆金属丝通过焊接或胶粘组成,两根记忆金属丝的一个连接点与所述带线杆相连。
可选地,所述带线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与所述鞘管由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带线杆设置于所述手柄与所述鞘管组成的通道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所述内腔以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之后通过将缝线缠绕在带线器的带线头上,将缝线带入伤口伤口缝合通道以对伤口进行缝合。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很轻松地在操作空间狭小的深部组织中进行缝合并且能够明确缝合到需要缝合的部位,缝合效果确切,手术时间有明显缩短,该深度组织缝合器适用于多种深部组织的缝合,应用范围广。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心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心针和套管的组合形态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线器在带线头放松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线器在带线头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10、空心针;111、内腔;120、内芯;130、带线器;131、鞘管;132、带线杆;133、把手;134、带线头;135、手柄;13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可选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结合图1-5所示,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110、内芯120以及带线器130;其中,空心针110设置有中空的内腔111,内芯120可抽插地设置在内腔111中;其中,内芯120在空心针110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内腔以使得空心针110的内腔111形成伤口缝合通道;带线器130,配置为经由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131、带线杆132、把手133和带线头134;其中,带线杆132设置在鞘管131内,带线杆132的一端连接把手133,带线头134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带线杆132远离把手133的一端,能够在带线杆132的推拉作用下进出鞘管13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心针110设置有中空的内腔111,内芯120可抽插地设置在空心针110的内腔111中,内芯120在空心针110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内腔111以使得空心针110的内腔111形成伤口缝合通道,之后通过将缝线缠绕在带线器130的带线头134上,将缝线带入伤口缝合通道以对伤口进行缝合。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很轻松地在操作空间狭小的深部组织中进行缝合并且能够明确缝合到需要缝合的部位,缝合效果确切,手术时间有明显缩短,该深度组织缝合器适用于多种深部组织的缝合,应用范围广。
其中,上述带线杆132可以为带有预设强度的带有柔性可自由弯曲的金属丝例如钢丝,带线杆132的强度值可以使在推拉把手133时,带线杆132可以使带线头134在鞘管131内进出,上述鞘管131的材质可以为软质金属,也可以为塑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结合图4-5所示,上述带线头134由两根记忆金属丝通过焊接或胶粘组成,两根记忆金属丝的一个连接点与带线杆132相连。
记忆金属具有超强的弹性和可恢复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线头134放松时为纺锤状环形结构,带线头134的一个连接点与带线杆132相连,使得通过把手133向鞘管131外推动带线杆132时,带线头134被放松出来恢复原状即纺锤状;通过把手133向鞘管131内拉动带线杆132时,带线头134收缩到鞘管131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结合图4-5所示,上述带线器130还包括手柄135,手柄135的一端与鞘管131由螺母136固定连接,带线杆132设置于手柄135与鞘管131组成的通道中。
其中,手柄135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与鞘管131通过螺母136固定连接,使得通过把手133拉动带线杆132时,可以防止鞘管131跟随带线杆132一起运动影响操作,带线杆132设置在手柄135与鞘管131组成的通道中,在推拉把手133时,带线杆132可以使带线头134可以在鞘管131内进出。
带线器130工作时为由带线头134带着缝线插入伤口缝合通道(即空心针的内腔)以将缝线带入伤口组织,带线器130的鞘管131在空心针110的内腔120中,其余部分在外部。
实际应用中,经多次试验获知,上述空心针110的长度在20cm左右,粗度为20G或者22G(针头单位),内芯120插入空心针部分的长度与空心针110长度大约相同,内芯120的内径与空心针110的内腔111的直径配合,带线器130的鞘管131的长度在40cm左右,鞘管131粗度为F2(针头单位)左右,手柄135与螺母136的总长在15cm左右,带线杆132的长度在60cm左右,带线头134放松状态下的最大内径在1cm-2cm。
上述深部组织缝合器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设置有内芯120的空心针110刺入伤口一侧组织,从空心针110中抽离内芯120使得空心针110的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然后在外部时,将缝线的一端放入带线器130的放松状态下的带线头134中,缝线的另一端留置在外部,之后拉动把手133,使带线头134在带线杆132的牵引下缩回到鞘管131内,之后将带有缝线的带线器130插入伤口缝合通道,在带线器130的鞘管131通过伤口缝合通道到达组织深处时推动把手133将带线头134推出鞘管131外,此时通过某些医疗器械如镊子,将缝线从带线头134上取下,之后拉动把手133使带线头134缩回鞘管131内,将带线器130从伤口缝合通道(即空心针110的内腔)中取出,再把空心针110取出;
接下来在伤口的另一侧组织上同样通过空心针110和内芯120建立伤口缝合通道,然后将带线器130插入伤口缝合通道内,在带线器130的鞘管131通过该侧的伤口缝合通道到达组织深处时推动把手133将带线头134推出鞘管131外,此时通过某些医疗器械如镊子,将之前留置在伤口内的缝线端缠入带线头134,拉动把手133使缠有缝线的带线头134缩回鞘管131内,之后将带线器130从伤口缝合通道中取出,推动带线器130的把手133使缠有缝线的带线头134放松,从带线头134上取下缝线的一端,然后将空心针110取出,完成缝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所述内腔以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之后通过将缝线缠绕在带线器的带线头上,将缝线带入伤口伤口缝合通道以对伤口进行缝合,带线头由两根记忆金属丝构成,使得带线头可在发生较大形变之后恢复原状,鞘管和手柄由螺母固定连接,使得带线杆运动时不会带动鞘管运动影响操作。基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针为直针,无需传统的弯针的转针动作,更适合操作空间狭小的深部组织缝合操作,并且术中能够明确缝合到需要缝合的部位,缝合效果更加确切,手术时间短。另外,由于空心针比较平滑且很细,对组织的损伤也较小,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可适用于多种深部组织缝合,应用范围广。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3)

1.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
所述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其中,所述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所述内腔以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
所述带线器,配置为经由所述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带线杆、把手和带线头;其中,所述带线杆设置在所述鞘管内,所述带线杆的一端连接把手,所述带线头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所述带线杆远离把手的一端,能够在所述带线杆的推拉作用下进出所述鞘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部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线头由两根记忆金属丝通过焊接或胶粘组成,两根记忆金属丝的一个连接点与所述带线杆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深部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线器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与所述鞘管由螺母固定连接,所述带线杆设置于所述手柄与所述鞘管组成的通道中。
CN201920667720.1U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Active CN210408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67720.1U CN210408500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67720.1U CN210408500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8500U true CN210408500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1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67720.1U Active CN210408500U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8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50385A (en) Surgical stab wound closure device and method
JP5192081B2 (ja) 軟組織の経皮的な修復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US5709692A (en)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placing suture or fasteners
JP3164532B2 (ja) 血管等の縫合装置及び方法
US5152769A (en) Apparatus for laparoscopic suturing with improved suture needle
US634805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sitive closure of an internal tissue membrane opening
JP5323815B2 (ja) 結節要素のためのローダー及び糸通し器
WO1997023157A2 (en) T-anchor su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US8734470B2 (en) Surgical apparatus
CN202776423U (zh) 一种腹腔镜手术用的套结器
CN210408500U (zh) 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
CN213489043U (zh) 一种穿刺缝合装置
CN106388889A (zh) 腹腔镜戳孔关闭器
CN106618722B (zh) 一次性吻合用型经尿道腹腔镜套管
US6969394B2 (en) Guides to prevent tangling sutures
US8435252B2 (en) Wound closure device
TWI551261B (zh) An in vitro kno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
CN212165830U (zh) 一种微创筋膜缝合器
CN110613491B (zh) 一种带线穿刺针
CN109303595B (zh) 一种带缝合功能的穿刺器
CN113545831A (zh) 套环带线式手术器
CN218960821U (zh) 一种微创筋膜缝合器
CN217310423U (zh) 一种用于腹腔镜切口的腹膜缝合器
CN216257330U (zh) 一种免缝合主动脉停跳液针
CN214805001U (zh) 疝气手术结扎缝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