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4331U -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4331U
CN210404331U CN201921511072.7U CN201921511072U CN210404331U CN 210404331 U CN210404331 U CN 210404331U CN 201921511072 U CN201921511072 U CN 201921511072U CN 210404331 U CN210404331 U CN 210404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temperature
cabin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10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大志
王英
朱润
李敏壮
雷喜良
沈瑶
蒋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photonics Co Ltd, Suzhou Maxphot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phot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10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4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4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4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包括机柜,机柜内部包括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光模区域主要放置光模模块,电模区域主要放置电模模块。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分离设置,分别采用不同液温的冷却液冷却,有效提高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背景技术
由于激光器内部光学器件对工作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采用低温液进行冷却,典型的低温液温度为20~25℃。电模模块对工作温度的要求较为宽松,使用较高的液温进行冷却也能良好工作。但在当前的激光器液冷架构中,使用相同温度的低温冷却液,通过分液器,将低温液分配给光模模块以及电模模块。该液冷架构对冷液机的制冷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解决现有激光器架构对冷液机要求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器架构,包括机柜以及机柜内设置的若干光模模块和若干电模模块;所述机柜内部包括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所述光模区域主要放置光模模块,所述电模区域主要放置电模模块;所述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分离设置,分别采用不同液温的冷却液冷却。
进一步地,激光器架构内对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实施分区域湿度控制;光模区域与电模区域相互隔离,分别布置在机柜的不同区域;所述光模模块包括泵浦源、谐振腔、合束器、剥模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电模模块包括开关电源、驱动线路板、控制线路板中的一种或多种;机柜外设置有外光路,与内部光模模块连接;所述外光路包括激光输出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光模区域采用低温冷却液冷却,所述电模区域采用相对的高温冷却液冷却;
所述激光器架构包括配液系统,配液系统分别向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提供循环冷却液,从而冷却光模区域、电模区域中的发热元件;
配液系统包括向电模区域提供高温冷却液的高温液冷系统以及向光模区域提供低温冷却液的低温液冷系统;所述低温冷却液温度为20~25℃;高温冷却液温度为25~40℃。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液冷系统包括输入管、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输出管;输入管与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导入高温冷却液;高温冷却液分液器用于将冷却液分配至发热的电模模块;冷却液流经发热的电模模块,最后由输出管导出;
低温液冷系统包括输入管、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输出管;输入管与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导入低温冷却液;低温冷却液分液器用于将低温冷却液分配至发热的光模模块;冷却液流经发热的光模模块,最后由输出管导出;
所述配液系统向外光路提供循环冷却液;高温液冷系统的输入管和/或分液器连通一外冷支路,用于分配一路冷却液输送至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
低温冷却液温度为20~24℃。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液冷系统中,输入管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外部的高温冷却液导入机柜内;高温冷却液分液器通过进液管与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用于将高温冷却液输送至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出液管与输出管连通,输出管自机柜内向外延伸,用于将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导出机柜外;
所述低温液冷系统中,输入管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外部的低温冷却液导入机柜内;低温冷却液分液器通过进液管与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用于将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出液管与输出管连通,输出管自机柜内向外延伸,用于将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导出机柜外;
外冷支路包括与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的进液管路以及回液管路,进液管路与高温液冷系统的输入管和/或分液器连通并向外延伸,用于将高温冷却液送出至机柜外部的对外光路;回液管路与输出管导通,用于将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回流至输出管;所述外冷支路的进液管路加装有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电模区域和光模区域分别位于机柜内上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或者所述电模区域和光模区域分别位于机柜内左右两侧;配液系统的高温液冷系统设置于电模区域,配液系统的低温液冷系统设置于光模区域;或者
所述机柜内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主要放置电模模块的电模区域、主要放置配液系统的配液区域、主要放置光模模块的光模区域;配液系统设置于配液区域;配液区域位于电模区域、光模区域之间;配液系统的高温液冷系统靠近电模区域的一侧设置,配液系统的低温液冷系统靠近光模区域的一侧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器架构包括湿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对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分别除湿或湿度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湿度控制系统包括对光模区域进行除湿以降低光模区域所在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的除湿装置或产品;所述湿度控制系统还包括对电模区域进行相对湿度控制的装置或产品;
所述对光模区域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或产品包括干燥剂、干燥器、空调、除湿器中的一种或几种,用于吸湿或冷却除湿来降低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
所述对电模区域进行相对湿度控制的装置或产品包括设置于电模区域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柜内空气来降低柜内的相对湿度。
进一步地,所述除湿器为TEC除湿器;所述加热器为PTC加热器;所述光模区域采用与所述电模区域相同或更高的防护等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激光器,包括激光输出单元以及上述激光器架构,所述激光输出单元为设置于机柜外的外光路,与内部光模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光模模块与电模模块分区域隔离布置,根据光学器件与电气器件不同的工作温度要求,提供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却液分别进行冷却,有效提高冷却效率;降低对冷液机制冷量的要求,提高冷液机的效能。
同时针对相互隔离的两个区域,可根据各自特点,灵活的采用不同内环境控制措施,从而取得更好的湿度管理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控湿方案一对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控湿方案二对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控湿方案三对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激光器架构,是激光器的主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光路结构以及电路结构的元器件,针对光路结构中的光模模块以及电路结构中的电模模块对工作温度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不同液温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对光模模块采用低温冷却液进行冷却,低温冷却液温度可以为20~25℃,较佳为20~24℃。对电模模块采用相对的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高温冷却液温度可为25~40℃,或者采用25~35℃。本实用新型激光器架构采用光模模块与电模模块分区域分离布置,提供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却液分别进行冷却,有效提高冷却效率;降低对冷液机制冷量的要求,提高冷液机的效能。
请参照图1-6所示,激光器架构包括机柜100以及机柜100内分离布置的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配液系统3以及湿度控制系统4。激光器架构还包括位于机柜100外的外光路(未图示),与内部的光模模块和/或电模模块连接。配液系统3分别向分离布置的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以及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提供循环冷却液,从而冷却电模区域1、光模区域2以及外光路中的发热元件。湿度控制系统4用于对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分别除湿或湿度控制。光模区域2为主要放置光模模块20的机柜内区域,包括若干光模模块20;电模区域1为主要放置电模模块10的机柜内区域,包括若干电模模块10。电模区域1、光模区域2分离布置可以是位置上相互隔开地设置,也可以设置隔离结构如隔板等隔离。电模区域1、光模区域2分离布置可以是上下布置,也可以是左右并列布置方式或其他方式,具体可根据激光器中光模模块20和电模模块10的安装位置进行布置。如图1所示的激光器架构第一实施例中,机柜100内部隔离为上下两区域,上部区域为电模区域1,下部区域为光模区域2。
电模区域1内设置电路结构的若干电模模块10,光模区域2内设置有光路结构的若干光模模块20。配液系统3包括高温液冷系统30以及低温液冷系统31。其中高温液冷系统30给电模区域1提供冷却液并进行液冷散热,低温液冷系统31用于给光模区域2提供冷却液并进行液冷散热。
高温液冷系统30包括冷却液的输入管和输出管34、38,高温冷却液分液器36以及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还可包括外部光路的外冷支路32。输入管34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高温冷却液分液器36连通,用于将外部的冷却液导入机柜100内。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进液管360连通高温冷却液分液器36且由高温冷却液分液器36分配冷却液,出液管361连通输出管38。冷却液流经各发热的电模模块10并吸收热量后由出液管361流入输出管38,由输出管38将其自机柜内部导出,以带走热量,可再次冷却后循环使用。输出管38自机柜内向外延伸。
外部冷却液由外部冷液机或其他供液装置向机柜100内引入(相对的)高温冷却液,自输入管34输入至高温冷却液分液器36,向电模区域1内的发热电模模块10分配高温冷却液,高温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为25~35℃或者25~40℃,高温液冷系统30通过进液管360将高温冷却液输送至各发热电模模块10处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并由出液管361流回输出管38,所述液冷散热结构可以布设于发热的电模模块10的周围、底、顶部等适合散热的位置,可以是冷却管、腔体、开槽等液冷通道,通道内循环流动冷却液,通道壁为导热材料制成。液冷通道内的冷却液最后通过输出管38向机柜100外部导出同时带走热量,再次冷却后循环使用。
外光路包括激光头和/或切割头或其他激光输出单元,设置于机柜100外部,可同时由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高温冷却液的液温为25~35℃或者25~40℃。具体地,高温液冷系统30还包括外冷支路32,外冷支路32是高温液分液器36和/或输入管34另外分配出的一路冷却液,外冷支路32包括与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的进液管路320以及回液管路322,进液管路320自高温液分液器36和/或输入管34连通向外延伸,加装上流量计33之后将冷却液送出机柜100外部,用于对外光路的冷却,与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导通。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与回液管路322连通,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由回液管路322回流至输出管38。回液管路322与输出管38导通。当然,回液管路322也可直接向柜机外部导出冷却液。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可以直接通过冷却管、腔体、开槽等液冷通道,通道内循环流动冷却液,通道壁为导热材料制成。
低温液冷系统31包括低温冷却液输入管和输出管310、311,低温冷却液分液器312以及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输入管310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低温冷却液分液器312连通,用于将外部的冷却液导入机柜100内。低温冷却液分液器312与光模模块液冷散热结构之间通过进液管313连通,用于将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出液管314与输出管311连通,输出管311自机柜内向外延伸,用于将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导出机柜外,以带走热量,再次冷却后循环使用。输出管311自机柜内向外延伸。
外部冷却液由外部冷液机或其他设置向机柜100内引入(相对)低温冷却液,自输入管310输入至低温冷却液分液器312,向光模区域2内的发热光模模块20分配(相对)低温冷却液,低温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为20~25℃,较佳为20~24℃,低温液冷系统31通过进液管313将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各发热光模模块20处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并由出液管314流回输出管311,所述液冷散热结构可以是布设于发热光模模块20的周围、底、顶部等适合散热处的冷却管、腔体、开槽等液冷通道,通道内循环流动冷却液,通道壁为导热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通道也可以是供冷却液流动的腔体,发热的光模模块20或电模模块10设置于腔体外壁,冷却液由输入管导入至对应液冷通道后,冷却安装在腔体外壁的发热模块,冷却液最后可由输出管导出机柜100外部进行冷却后再循环使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光模模块20与电模模块10相互隔离地设置,分别布置在机柜100的不同区域。针对光模与电模对工作温度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不同液温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对光模模块20采用低温冷却液进行冷却,低温液温度为20~25℃,较佳为20~24℃。对电模模块10采用相对的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高温液温度为25~40℃,或者为25~35℃。
光模区域2内设置的光模模块20包括但不限于泵浦源、谐振腔、合束器、剥模器等光学器件,低温液冷系统31对各发热的光学器件进行冷却,通过低温液分液器312将低温冷却液分配给光模模块20的对应位置进行散热。
电模区域1内设置的电模模块10包括但不限于开关电源、驱动线路板、控制线路板等电气器件,通过高温液冷系统30对电模区域1内各发热电气器件进行冷却,通过高温液分液器将高温冷却液分配给发热的电模模块的对应位置进行散热。
上述高、低温冷却液分别经输入管/输入通道输送至对应分液器,再经各自对应的进液管分别输送至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进行液冷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模模块与电模模块分区域分离布置,可实施分区域地湿度控制,有效控制湿度。湿度控制是由湿度控制系统4实现的,湿度控制系统4包括但不限于干燥剂、干燥器、加热器、空调、除湿器等,用于吸收水份、除去水份、抽湿降温等。其中,光模模块20位于机柜100下部区域时,在机柜100下部区域内可进一步设置除湿装置。电模模块10位于机柜100的上部区域,则机柜100上部区域内进一步设置湿度控制措施。机柜100的上下部区域之间相互隔离。
可以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湿度控制,从而除湿成本更低。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参照图3,机柜100下部的光模区域2可采用较高防护等级,例如IP67,同时柜内下部的光模区域2内放置干燥剂41,通过干燥剂41吸收水份来维持柜内低的绝对湿度。机柜100上部电模区域1可采用较低防护等级,例如IP55,同时柜内上部的电模模块10内安装加热器40,例如PTC加热器,通过加热柜内空气来降低柜内的相对湿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4,机柜100下部的光模区域2可采用较低防护等级,例如IP55,同时在机柜100外侧安装机柜空调42,对机柜100下部内进行冷却除湿来降低光模区域2所在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空调42设置冷凝水排水管。机柜100上部内的电模区域1可采用较低防护等级,例如IP55,在电模区域1所在柜内安装PTC加热器40,通过加热柜内空气来降低电模区域1所在柜内的相对湿度。
再一种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5,机柜100下部内的光模区域2可采用较低防护等级,例如IP55,同时在光模区域2所在机柜内部安装除湿器43,例如TEC除湿器,通过冷却除湿来降低光模区域2所在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机柜100上部内的电模区域1可采用较低防护等级,例如IP55,同时电模区域1所在柜内安装PTC加热器40,通过加热柜内空气来降低电模区域1所在柜内的相对湿度。
本实用新型激光器架构的第二实施例中,参照图6,为便于维护,将需要维护的部件尽量布置在一个独立的区域,本实施例中,将配液系统3独立地设置于配液控制区域5中,机柜100相应包括三个区域,分别为主要放置电模模块的电模区域1、放置高、低温冷却液分液器的配液区域5、主要放置光模模块20的光模区域2。机柜100采用竖直分隔方式,将机柜分成如并列三个区域,电模区域1、光模区域2位于两侧,配液区域5位于二者之间,以便于分别向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配液。可以理解,电模区域1、光模区域2位于两侧,配液区域5不限于并列的左、中、右排列方式,可根据具体结构进行设置。
配液系统3的高温液冷系统30和低温液冷系统31均设置于配液控制区域5,包括高、低温冷却液分液器(未图示)及输入管。其中高温液冷系统30布设于电模区域1一侧,通过高温输入管34及冷却液分液器向电模区域1内的发热电模模块10分配(相对)高温冷却液,高温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为25~35℃,高温液冷系统3通过液冷支路将高温冷却液输送至发热电模模块10处的液冷散热结构,液冷散热结构可以是布设于电模区域1内发热电模模块10周围和/或底、顶部的冷却管或液冷通道以及液冷通道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液冷通道最后向机柜100外部导出冷却液,可外部冷却后循环使用。
高温液冷系统30还包括通过高温液分液器另外分配出一路冷却液32,加装上流量计33后,送出机柜100外部,用于外光路的冷却。
低温液冷系统31布设于光模区域2一侧,通过低温冷却液分液器及输入管310向光模区域2内的发热光模模块20分配低温冷却液,低温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为20~25℃,低温液冷系统31通过液冷支路将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发热光模模块20处的液冷散热结构,所述液冷散热结构可以是布设于光模区域2内发热光模模块20周围和/或底、顶部的冷却管或液冷通道,通道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液冷通道最后向机柜100外部导出冷却液,可在外部冷却后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光模与电模分区域隔离布置,同时根据光学器件与电气器件不同的工作温度要求,提供两种不同的冷却液温用于冷却,提高液冷机效能。针对相互隔离的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可根据各自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内环境控制措施,从而取得更好的湿度管理效果。还可将需要维修的配液系统30的高、低温液冷系统30、31放置在机柜100的配液控制区域5,与电模区域1和光模区域2分离地布置,方便维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激光器,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激光器架构,激光器架构的机柜内部设置有光路结构和电路结构,激光输出单元设置于机柜外部,且与机柜内的光路结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到的“一”或“一个”包括一个或多个的两种情况,明确指出仅为一个的情况除外。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属于本申请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激光器架构,包括机柜以及机柜内设置的若干光模模块和若干电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内部包括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所述光模区域主要放置光模模块,所述电模区域主要放置电模模块;所述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分离设置,分别采用不同液温的冷却液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激光器架构内对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实施分区域湿度控制;光模区域与电模区域相互隔离,分别布置在机柜的不同区域;所述光模模块包括泵浦源、谐振腔、合束器、剥模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电模模块包括开关电源、驱动线路板、控制线路板中的一种或多种;机柜外设置有外光路,与内部光模模块连接;所述外光路包括激光输出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区域采用低温冷却液冷却,所述电模区域采用相对的高温冷却液冷却;
所述激光器架构包括配液系统,配液系统分别向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提供循环冷却液,从而冷却光模区域、电模区域中的发热元件;
配液系统包括向电模区域提供高温冷却液的高温液冷系统以及向光模区域提供低温冷却液的低温液冷系统;所述低温冷却液温度为20~25℃;高温冷却液温度为25~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液冷系统包括输入管、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输出管;输入管与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导入高温冷却液;高温冷却液分液器用于将冷却液分配至发热的电模模块;冷却液流经发热的电模模块,最后由输出管导出;
低温液冷系统包括输入管、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输出管;输入管与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导入低温冷却液;低温冷却液分液器用于将低温冷却液分配至发热的光模模块;冷却液流经发热的光模模块,最后由输出管导出;
所述配液系统向外光路提供循环冷却液;高温液冷系统的输入管和/或分液器连通一外冷支路,用于分配一路冷却液输送至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
低温冷却液温度为20~2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液冷系统中,输入管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高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外部的高温冷却液导入机柜内;高温冷却液分液器通过进液管与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用于将高温冷却液输送至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出液管与输出管连通,输出管自机柜内向外延伸,用于将电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导出机柜外;
所述低温液冷系统中,输入管自机柜外部伸入机柜内与低温冷却液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外部的低温冷却液导入机柜内;低温冷却液分液器通过进液管与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用于将低温冷却液输送至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进行液冷散热;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通过出液管与输出管连通,输出管自机柜内向外延伸,用于将光模模块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导出机柜外;
外冷支路包括与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连通的进液管路以及回液管路,进液管路与高温液冷系统的输入管和/或分液器连通并向外延伸,用于将高温冷却液送出至机柜外部的对外光路;回液管路与输出管导通,用于将外光路的液冷散热结构流出的冷却液回流至输出管;所述外冷支路的进液管路加装有流量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模区域和光模区域分别位于机柜内上部区域和上部区域,或者所述电模区域和光模区域分别位于机柜内左右两侧;配液系统的高温液冷系统设置于电模区域,配液系统的低温液冷系统设置于光模区域;或者
所述机柜内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主要放置电模模块的电模区域、主要放置配液系统的配液区域、主要放置光模模块的光模区域;配液系统设置于配液区域;配液区域位于电模区域、光模区域之间;配液系统的高温液冷系统靠近电模区域的一侧设置,配液系统的低温液冷系统靠近光模区域的一侧设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架构包括湿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对光模区域和电模区域分别除湿或湿度控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控制系统包括对光模区域进行除湿以降低光模区域所在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的除湿装置或产品;所述湿度控制系统还包括对电模区域进行相对湿度控制的装置或产品;
所述对光模区域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或产品包括干燥剂、干燥器、空调、除湿器中的一种或几种,用于吸湿或冷却除湿来降低柜内空气的绝对湿度;
所述对电模区域进行相对湿度控制的装置或产品包括设置于电模区域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柜内空气来降低柜内的相对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器为TEC除湿器;所述加热器为PTC加热器;所述光模区域采用与所述电模区域相同或更高的防护等级。
10.一种激光器,包括激光输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架构,所述激光输出单元为设置于机柜外的外光路,与内部光模模块连接。
CN201921511072.7U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Active CN210404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072.7U CN210404331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072.7U CN210404331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4331U true CN210404331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0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1072.7U Active CN210404331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4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0122B (zh) 热通道保持冷却系统和方法
CN103168509B (zh) 用于服务器的液体冷却系统
CN110062560B (zh) 散热方法、散热装置、和机柜
CN104053339B (zh) 具有改进的散热的电柜
CN106165557B (zh) 一种变速驱动系统以及一种用于封闭在壳体中的生热电子器件的冷却系统
KR102306445B1 (ko)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JP2023516518A (ja) 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用放熱装置および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放熱方法
CN105005368B (zh) 一种风冷散热装置
CN215187964U (zh) 冷却系统及预制化液冷数据中心
KR101437312B1 (ko) 데이터센터의 공기조화시스템
US20150375600A1 (en) Electric heater for vehicle heating circuit
CN210404331U (zh) 一种激光器架构及激光器
CN108617141B (zh) 一种高功耗传输设备机柜及模块化机房
KR20150099453A (ko) 접속형 배터리 모듈
CN105407685A (zh) 通信产品和基站系统
CN212161902U (zh) 一种小型储能电池柜
CN207381804U (zh) 一种集装箱式水冷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CN109210824B (zh) 模块化循环制冷装置及其循环制冷方法
CN21772180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3426761U (zh) 一种末端冷却装置及冷媒循环系统
CN209562171U (zh) 基于相变热交换的模块化可扩展直流充电堆系统
US11006545B2 (en) Textile machine comprising a cooling arrangement
CN209399803U (zh) 车用冷却散热装置以及车用散热器
RU2491662C1 (ru) Корпус прибора с воздуш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CN111740565A (zh) 一种级联逆变器一体式水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