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4040U -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4040U
CN210404040U CN201921834420.4U CN201921834420U CN210404040U CN 210404040 U CN210404040 U CN 210404040U CN 201921834420 U CN201921834420 U CN 201921834420U CN 210404040 U CN210404040 U CN 210404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ductive piece
coplanar waveguide
waveguide feed
fee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44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庆余
吴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Shanwei BYD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Shanwei BY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Shanwei BYD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44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4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4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4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共面阵列天线,包括天线辐射单元、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其中,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对称的两组子辐射单元,每组子辐射单元包括相同尺寸的四个环形导体,每个环形导体具有一个开口,所述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所述四个环形导体的开口连接,其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连接,用于将电流提供给天线辐射单元。采用本申请方案的天线频带宽、损耗小、效率高且没有方向图畸变。

Description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背景技术
要设计理论增益18dB的天线,通常采用8单元的微带贴片天线阵列,如图1所示,其由8个微带贴片单元104(可以是圆形,方形,长方形,等)以一定的间距排列在介质基板102上,通过微带线103馈电网络实现将中心馈电端105对微带贴片单元104等幅同相馈电,介质板102背面为地板101,微带贴片距离地板远小于波长。此8单元微带贴片天线阵列,加工容易,组阵灵活,在很多领域有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频带窄。微带贴片天线为强谐振天线,本身带宽比较窄,常规设计的图1所示的8单元微带贴片天线阵列的带宽也比较受限,为了增加带宽,需要引入相对复杂的扩频技术,限制了其在宽带通信中的应用。
2.损耗大,天线效率不高。微带贴片及微带线技术本身对介质损耗比较敏感,8单元微带贴片阵列,介质损耗已经比较明显,天线效率通常不高,降低了有效增益。
3.高频应用受限。随工作频率升高,微带贴片及微带线的介质损耗会显著增加,图1所示8单元微带贴片阵列如果用于在高频段(比如微波,毫米波频段),通常需要选择价格比较贵的高频介质板7。
4.结构近似对称,但不是严格对称,其辐射方向图并不是完全轴对称,存在一定畸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共面阵列天线。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共面阵列天线,包括天线辐射单元、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其中,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对称的两组子辐射单元,每组子辐射单元包括相同尺寸的四个环形导体,每个环形导体具有一个开口,所述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所述四个环形导体的开口连接,其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连接,用于将电流提供给天线辐射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设置在四个环形导体之间,将四个环形导体形成并联的两组,每组内两个环形导体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四个环形导体的中心在相互垂直的两轴线方向对称分布,且每个环形导体的开口方向朝向同一对称轴。
进一步地,所述同一对称轴两侧的环形导体的开口位于两者中心之间的连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四个环形导体同为圆形或正多边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布置在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之间,其轴对称结构,其对称轴与两组子辐射单元的对称轴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包括等长的两个平行导体,两个平行导体的两端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连接,两个平行导体的中点位置与馈电端连接。
进一步地,初级波导馈电单元为“工”字形共面波导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三导体、第四导体、第五导体和第六导体,其中,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之间;第五导体从第一导体中央向第三导体垂直延伸,第六导体从第三导体中央向第一导体垂直延伸,第五导体和第六导体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的两条第五臂之间;
其中,第一导体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及第二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二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三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三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三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四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连接;第四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二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四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五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一导体的中点位置及馈电端的一极连接,第六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三导体的中点位置及馈电端的另外一极连接。
进一步地,包括两个所述天线辐射单元,两个所述天线辐射单元的四组子辐射单元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轴对称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为工字型结构,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第三导电件、第四导电件、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其中,第一导电件和第三导电件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其中,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电件和第三导电件之间,第五导电件从第一导电件中央向第三导电件垂直延伸,第六导电件从第三导电件中央向第一导电件垂直延伸,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的两条第五臂之间,且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的末端构成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馈电输入端;
第一导电件的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及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单连接;第二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四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1.频带宽。以距金属反射板λ/4的环形天线阵列代替紧贴地板的微带贴片天线阵列,天线阵列自身带宽比较宽,加之共面波导馈电,其构成的8/16单元共面天线阵列,无须额外的扩频技术便可应用于宽频通信。
2.天线损耗小,效率高。环形天线阵列本身损耗比微带贴片天线阵列小,共面波导馈电网络的损耗要优于微带线馈电网络。
3.特别是在微波,毫米波频段,因其低损耗,比传统8、16单元微带贴片阵列天线更具优势。
4.结构严格对称,所以辐射方向图是理想的轴对称,没有方向图畸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现有技术天线阵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线示意图;
图3为环形导体的结构图,A为环形;B为正方形;C为菱形;
图4为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结构图;
图5为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案天线示意图;
图7为另一方案的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结构图;
图8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天线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天线仿真所得S11频率曲线;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天线仿真所得2D辐射(PHI=0)方向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天线仿真所得2D辐射(PHI=90)方向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天线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天线仿真所得S11频率曲线;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天线仿真所得2D辐射(PHI=0)方向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天线仿真所得2D辐射(PHI=90)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增益天线阵列,包括天线辐射单元1,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和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其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将电流通过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提供给天线辐射单元1。
其中,天线辐射单元1有一个或多个,每个天线辐射单元1包括对称的两组子辐射单元5,每一组子辐射单元5包括四个环形导体5-1,5-2,5-3,5-4,分别为第一环形导体5-1、第二环形导体5-2、第三环形导体5-3和第四环形导体5-4,每个环形导体具有一个开口,开口分别位于四个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51和第二端点52之间。优选地,四个环形导体5-1,5-2,5-3,5-4的中心在相互垂直的两轴线方向对称分布,例如第一环形导体5-1和第二环形导体5-2、以及第三环形导体5-3和第四环形导体5-4相对第一轴对称布置;第一环形导体5-1和第三环形导体5-3、以及第二环形导体5-2和第四环形导体5-4相对于与第一轴垂直的轴对称布置。优选地,每个环形导体5-1,5-2,5-3,5-4的开口方向朝向同一对称轴。优选地,第一环形导体5-1和第二环形导体5-2的开口位于两者中心之间的连线上,第三环形导体5-3和第四环形导体5-4的开口位于两者中心之间的连线上。环形导体5-1,5-2,5-3,5-4优选为圆形或正多边形结构,更优选地,所述正多边形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对称轴,图3中A、B、C中分别示出了优选的圆形、正方形和菱形三种结构。
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设置在每一组子辐射单元5的四个环形导体5-1,5-2,5-3,5-4之间,且与环形导体开口的两端点51和52连接,用于为四个环形导体提供平衡及同相电流信号。优选地,如图4所示,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为“工”字形共面波导结构,其包括第一导体m1、第二导体m2、第三导体m3、第四导体m4、第五导体m5和第六导体m6。
其中,第一导体m1和第三导体m3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体m2和第四导体m4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其中,第二导体m2和第四导体m4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体m1和第三导体m3之间。第五导体m5从第一导体m1中央向第三导体m3垂直延伸,第六导体m6从第三导体m3中央向第一导体m1垂直延伸,第五导体m5和第六导体m6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体m2和第四导体m4的两条第五臂之间,且第五导体m5和第六导体m6的末端构成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的第一输入端2-1和第二输入端2-2。
第一导体m1两端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5-1的第一端点51及第二环形导体5-2的第一端点51连接;第二导体m2两端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5-1的第二端点52及第三环形导体5-3的第一端点51连接;第三导体m3两端分别跟第三环形导体5-3的第二端点52及第四环形导体5-4的第二端点52连接;第四导体m4两端分别跟第二环形导体5-2的第二端点52及第四环形导体5-4的第一端点51连接。第五导体m5两端分别跟第一导体m1的中点位置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一个输出端口3-1连接,第六导体m6两端分别跟第三导体m3的中点位置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另外一个输出端口3-2连接。
如图2、5所示,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布置在两个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之间,用于将馈电端e1,e2的电流通过两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提供给两组子辐射单元5。其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为轴对称结构,其对称轴与两组子辐射单元5的对称轴重合,其包括两组输出端口,每一组输出端口包括两个输出端口3-1,3-2,分别与子辐射单元的第五导体m5和第六导体m6连接。
在一个方案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包括等长的两个平行导体h1,h2,其中两个平行导体的两端构成所述两个输出端口3-1,3-2,两个平行导体h1,h2的中点位置与馈电端e1,e2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出端口3-1,3-2与子辐射单元的第五导体m5和第六导体m6连接采用跳线结构4实现,所述跳线4置于介质板7下表面,所述介质板7用于支撑天线辐射单元1、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和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跳线4末端通过过孔分别跟2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2的输入端2-1,2-2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2个输出端口3-1,3-2连接。
优选地,如图2所示,还包括金属反射板6,设置在介质板7与辐射单元1相反的一面。用于遮挡反射天线背面的辐射信号,从而天线只能前向单边辐射。优选地,金属反射板与辐射单元的距离约为λ/8-λ/2,优选为λ/4,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优选地,每个环形导体内侧周长为3λ/4至5/4λ,优选1λ,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意两个相邻环形导体的中心间距为λ/2至1λ,优选3/4λ,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图6-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方案中,天线辐射单元1有两个,即共有四组子辐射单元5,分别为第一子辐射单元、第二子辐射单元、第三子辐射单元、第四子辐射单元,对应有四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分别为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该四组子辐射单元5及四组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相对两个垂直的轴对称布置。例如第一子辐射单元/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第二子辐射单元/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以及第三子辐射单元/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第四子辐射单元/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相对第一轴对称布置;第一子辐射单元/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第三子辐射单元/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以及第二子辐射单元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第四子辐射单元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相对于与第一轴垂直的轴对称布置。
此时,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结构类似,也为工字型结构。其包括第一导电件n1、第二导电件n2、第三导电件n3、第四导电件n4、第五导电件n5和第六导电件n6。
其中,第一导电件n1和第三导电件n3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电件n2和第四导电件n4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其中,第二导电件n2和第四导电件n4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电件n1和第三导电件n3之间。第五导电件n5从第一导电件n1中央向第三导电件n3垂直延伸,第六导电件n6从第三导电件n3中央向第一导电件n1垂直延伸,第五导电件n5和第六导电件n6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电件n2和第四导电件n4的两条第五臂之间,且第五导电件n5和第六导电件n6的末端构成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馈电输入端e1,e2。
第一导电件n1的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2-1及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单2-1连接;第二导电件n2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2-2及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2-1连接;第三导电件n3两端分别跟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2-2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2-2连接;第四导电件n4两端分别跟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2-2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2-1连接。第五导电件n5两端分别跟第一导电件n1的中点位置及馈电输入端e1连接,第六导电件n6两端分别跟第三导电件n3的中点位置及馈电输入端e2连接。
优选地,在馈电输入端e1,e2处增加了一段阻抗变换枝节n7,其作用是改善端口阻抗匹配。
优选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与四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的输入端2-1/2-2的连接采用跳线结构4实现。
实施例1:
附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新型共面阵列天线,天线基本架构及电气连接关系在前面图2-5中阐述,这里就不再罗列,其包括一个天线辐射单元1,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其包括8个环形导体,均采用圆形环结构,介质板为矩形结构,其长度160mm,宽度80mm,厚度0.6mm,介电常数4.3,损耗角正切0.025。金属反射板6采用矩形结构,其长度200mm,宽度120mm,设置于介质板7下方,其跟天线辐射单元1之间的距离为8mm,天线辐射单元各导体垂直方向厚度都为0.2mm,圆环形导体外径为10mm,内径为7mm,圆心间距离40mm。
两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其所有外沿导体(第一导体m1、第二导体m2、第三导体m3、第四导体m4)宽度为3mm,内沿导体(第五导体m5、第六导体m6)宽度为2mm。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中第三臂和第一导体m1的缝隙宽度、第四臂和第三导体m3之间的缝隙宽度、第五导体m5、第六导体m6与两侧第五臂之间的缝隙宽度都为2mm。
一个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两平行导体宽度3mm,厚度0.2mm,导体间距1mm,两导体中间位置之间为馈电端口。
两组跳线4放置于介质板7的下表层,单个导体宽度1mm,厚度0.2mm,末端通过“过孔”分别跟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的输入端2-1/2-2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输出端口3-1,3-2连接接。
图9所示,是仿真得到的馈电端口处的S11频率曲线,可以看到天线阻抗带宽比较宽,5GHz~6GHz的S11都小于-12dB,要明显优于微带贴片天线阵列。
图10-11所示,是仿真得到的远场辐射方向图,可以看到天线增益可达17.7dB,已经是比较理想的增益。同时可以看到,天线辐射方向图以z轴对称。另外,仿真的天线辐射效率较高,也明显优于传统的8单元微带阵列天线。
实施例2:
附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新型共面阵列天线,天线基本架构及电气连接关系在前面图6-7中阐述,这里就不再罗列,其包括两个天线辐射单元1,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其包括16个环形导体,均采用圆形环结构。金属反射板6采用矩形结构,设置于介质板7下方,其长度200mm,宽度200mm,其跟天线辐射单元1之间的距离为8mm,天线辐射单元各导体垂直方向厚度都为0.2mm,圆环形导体外径为10mm,内径为7mm,圆心间距离40mm。介质板7介电常数4.3,损耗角正切0.025,长度160mm,宽度160mm,厚度0.6mm。
四个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其所有外沿导体(第一导体m1、第二导体m2、第三导体m3、第四导体m4)宽度为3mm,内沿导体(第五导体m5、第六导体m6)宽度为2mm。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中第三臂和第一导体m1的缝隙宽度、第四臂和第三导体m3之间的缝隙宽度、第五导体m5、第六导体m6与两侧第五臂之间的缝隙宽度都为2mm。
一个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放置于介质板7的上表层,其整体也呈工字形,其所有外沿导体(第一导电件n1、第二导电件n2、第三导电件n3、第四导电件n4)宽度为3mm,内沿导体(第五导电件n5、第六导电件n6)宽度为2mm。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中第三臂和第一导体m1的缝隙宽度、第四臂和第三导体m3之间的缝隙宽度1mm,第五导体m5、第六导体m6与两侧第五臂之间的缝隙宽度都为2mm。阻抗变换枝节,宽度4mm,长度6mm,端部间距2mm
四组跳线4放置于介质板7的下表层,单个导体宽度1mm,厚度0.2mm,末端通过“过孔”分别跟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2的输入端2-1/2-2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3的输出端口3-1,3-2连接。
图13所示,是仿真得到的馈电端口处的S11频率曲线,可以看到天线阻抗带宽比较宽,5GHz~6GHz的S11都小于-10dB,优于16单元微带贴片阵列天线。
图14-15所示,是仿真得到的远场辐射方向图,可以看到天线增益可达20dB,尽管略小于理论增益21dB,但跟起他天线技术比已经是比较逼近理论极限增益。
另外,进一步仿真对比,天线辐射效率在-1dB左右,但如果把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更换成微带线馈电网络,整体天线辐射效率在-3dB左右,可以看到共面波导的介质损耗确实明显小于微带线方案。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辐射单元、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和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其中,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对称的两组子辐射单元,每组子辐射单元包括相同尺寸的四个环形导体,每个环形导体具有一个开口,所述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所述四个环形导体的开口连接,其中,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连接,用于将电流提供给天线辐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设置在四个环形导体之间,将四个环形导体形成并联的两组,每组内两个环形导体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环形导体的中心在相互垂直的两轴线方向对称分布,且每个环形导体的开口方向朝向同一对称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对称轴两侧的环形导体的开口位于两者中心之间的连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环形导体同为圆形或正多边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布置在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之间,其为轴对称结构,其对称轴与两组子辐射单元的对称轴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包括等长的两个平行导体,两个平行导体的两端与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连接,两个平行导体的中点位置与馈电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初级波导馈电单元为“工”字形共面波导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三导体、第四导体、第五导体和第六导体,其中,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之间;第五导体从第一导体中央向第三导体垂直延伸,第六导体从第三导体中央向第一导体垂直延伸,第五导体和第六导体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体和第四导体的两条第五臂之间;
其中,第一导体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及第二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二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一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三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三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三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四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连接;第四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二环形导体的第二端点及第四环形导体的第一端点连接;第五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一导体的中点位置及馈电端的一极连接,第六导体两端分别跟第三导体的中点位置及馈电端的另外一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天线辐射单元,两个所述天线辐射单元的四组子辐射单元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轴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面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为工字型结构,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第三导电件、第四导电件、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其中,第一导电件和第三导电件均为同样的条形结构且平行对置;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均为平底U形结构,包括两平行的第三臂、第四臂及两端与第三臂、第四臂垂直连接的第五臂;其中,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以第五臂临近的方式对称布置;第三臂和第四臂平行设置在第一导电件和第三导电件之间,第五导电件从第一导电件中央向第三导电件垂直延伸,第六导电件从第三导电件中央向第一导电件垂直延伸,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均平行设置于第二导电件和第四导电件的两条第五臂之间,且第五导电件和第六导电件的末端构成二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馈电输入端;
第一导电件的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及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单连接;第二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一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三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四导电件两端分别跟第二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及第四初级共面波导馈电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CN201921834420.4U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Active CN210404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4420.4U CN210404040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4420.4U CN210404040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4040U true CN210404040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2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4420.4U Active CN210404040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4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3165B2 (en) Antenna arrays having shared radiating elements that exhibit reduced azimuth beamwidth and increased isolation
US11831083B2 (en) Compact wideband dual-polarized radiating elements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applications
US8228258B2 (en) Multi-port antenna
EP2727183B1 (en) Improved broadband multi-dipole antenna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US8063841B2 (en) Wideband high gain dielectric notch radiator antenna
US9184507B2 (en) Multi-slot common aperture dual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CN111725613B (zh) 一种天线单元及一种滤波天线阵列
US11973273B2 (en) High performance folded dipole for multiband antennas
CN105356071B (zh) 一种多端口分频电调天线
CN109193136B (zh) 一种具有宽带及滤波特性的高增益贴片天线
KR102000121B1 (ko) 마이크로스트립 패치 배열 안테나
CN110994163A (zh) 一种基于超表面的低剖面宽带微带天线
CN210404040U (zh) 一种共面阵列天线
CN211238488U (zh) 一种非对称偶极子广播电视多媒体发射天线
KR20190015419A (ko) 방사기에 신호를 공급하기 위한 회로 보드 조립체
CN112751164A (zh) 一种高增益天线振子
CN214849055U (zh) 相位平衡器及基站天线
CN219779197U (zh) 一种基于混合均衡馈电的双面印刷全向天线
CN114122736B (zh) 一种全向覆盖的宽带圆极化多波束天线阵列
CN118073849B (zh) 基于互补源及悬置解耦超表面的毫米波宽角扫描阵列天线
CN216529352U (zh) 一种低剖面超宽带天线
CN116613489B (zh) 移相器及天线组件
CN220710618U (zh) 盒式偶极子辐射元件和多频带天线
WO2023221681A1 (zh) 印刷天线以及通信设备
Xi Wang et al. A Novel Tri-Beam Antenna System Based on U-Shaped Dipo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