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172U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9172U
CN210399172U CN201921035223.6U CN201921035223U CN210399172U CN 210399172 U CN210399172 U CN 210399172U CN 201921035223 U CN201921035223 U CN 201921035223U CN 210399172 U CN210399172 U CN 210399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wall
air outlet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52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婷婷
王永涛
闫宝升
单翠云
张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352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9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9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9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机壳、送风组件和室内换热器,机壳的顶壁开设有顶进风口,前壁开设有前出风口,底壁开设有底出风口,并且前出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前壁的下部区域,且机壳的前壁由下至上呈向前倾斜设置,如此利用室内机的倾斜前壁阻隔前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向上回流,提升制热效果;送风组件包括供风部和导风部,供风部内设置有送风风机,送风风机配置为从顶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导风部流动,导风部配置为将送风风机吹出的气流向前出风口和/或底出风口引导,从而扩大送风方向的选择,满足制冷制热模式下的不同送风要求,提升用户的送风体验。

Description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机形式,因其占用空间小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
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主要为贯流风机单风口送风,进出风无气流干预结构,制热时,出风口吹出的上层气流很容易受上部进风口负压的影响未经过与室内环境空气换热直接回流至室内机中,影响制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防止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制热时出风口吹出的热气回流,提升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方向调整更灵活,提升送风舒适性。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其内限定有换热送风腔,所述机壳开设有顶进风口、前出风口和底出风口,所述顶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所述前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壁的下部区域,所述底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底壁,且所述机壳的前壁由下至上呈向前倾斜设置;
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送风腔内,包括供风部及导风部,所述供风部内设置有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配置为从所述顶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所述导风部流动,所述导风部配置为将所述送风风机吹出的气流向所述前出风口和/或所述底出风口引导;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送风腔内,并位于所述顶进风口与所述供风部之间的进风流路上。
可选地,所述供风部与所述导风部沿所述机壳的高度方向分布;
所述送风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转轴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供风部包括:风机蜗壳,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外周,并与所述导风部相通。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包括:
导风壳体,其内限定有与所述风机蜗壳相通的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体的前侧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的区域开设有与所述导风腔相通的前避让口,所述导风壳体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导风腔相通的旁通口,所述旁通口与所述底出风口相通,以向所述底出风口送风;
导风构件,设置于所述导风腔内,其前端穿过所述前避让口向所述前出风口延伸,所述导风构件具有前后延伸且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和至少一个绕前后方向延伸的环形射流口,所述环形射流口配置为将所述离心风机吹出的换热气流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所述贯通风道中的气流向前送往所述前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与所述贯通风道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避让口;
所述机壳的后壁与所述后避让口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进风口,以当所述环形射流口向前吹送气流时,促使所述后进风口周围的环境空气进入所述贯通风道中与由所述环形射流口引入所述贯通风道中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导风板,临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前开口设置,配置为绕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所述贯通风道的前开口;
第二导风板,临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后开口设置,配置为绕另一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所述贯通风道的后开口;
并且,在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均打开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配置为受驱动地转动至具有部分重叠的初始位置,并配置为受驱动地由所述初始位置同步向左转动或向右转动,以调整气流方向。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底出风口处,配置为受驱动地绕各自的横向转轴转动,以关闭所述底出风口或对所述底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引导。
可选地,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由后至前依次排布的后侧导风圈、中间导风圈及前侧导风圈;
所述后侧导风圈、所述中间导风圈及所述前侧导风圈均具有前开口、后开口和前后贯通所述前开口和所述后开口的气流通道,以限定出所述贯通风道,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前开口与所述前出风口对接;
所述后侧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以利用所述后侧导风圈与所述中间导风圈限定出后侧的所述环形射流口,利用所述中间导风圈与所述前侧导风圈限定出前侧的所述环形射流口。
可选地,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周壁包括由后至前依次分布的第一环形曲面、第二环形曲面和第三曲面;
所述第一环形曲面自后向前渐缩,所述第二环形曲面自后向前渐扩,且所述第二环形曲面的下端缘延伸至所述前出风口处;所述第三曲面成型为使其前端缘、上端缘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的投影为前端缘投影线、上端缘投影线;
所述前出风口的前缘在所述竖直平面的投影为所述前出风口投影线,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与所述前出风口投影线为同一直线,所述上端缘投影线沿前后延伸。
可选地,所述风机蜗壳与所述导风壳体呈一体化设计,所述风机蜗壳的上部区段容纳有所述离心风机,所述风机蜗壳的下部区段由所述上部区段向前下方延伸至所述导风壳体;
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由上至下延伸,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由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由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的下端向下延伸;
所述机壳的后壁包括与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贴合的上下延伸的后壁上区段、由所述后壁上区段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并与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贴合的后壁中区段以及由所述后壁中区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与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贴合的后壁下区段;
所述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壁下区段。
可选地,所述风机蜗壳的前端形成有供风部进风口;
所述室内换热器呈竖向布置于所述供风部进风口的前侧;
所述顶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的前部区域,并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侧上方。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室内换热器并承接自所述室内换热器流下的冷凝水;
密封板,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后方,其后壁形成有与所述供风部进风口相通的开口,其上端与所述机壳的顶壁抵接,其下端与所述接水盘配合密封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以使得由所述顶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全部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前出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前壁的下部区域,且机壳的前壁由下至上呈向前倾斜设置,如此利用室内机的倾斜前壁阻隔前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向上回流,使得前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与室内环境空气充分换热后再被吸入室内机内与室内换热器换热,提升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一个送风风机和一个导风部可选择前出风口和底出风口中的一个或两个进行送风,扩大送风方向选择的灵活性,可使室内温度快速均匀,满足制冷制热模式下的不同送风要求,提升用户的送风体验,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导风构件的环形射流口向前吹送气流,促使后部的环境空气进入贯通风道中与换热气流进行混合,增加了送风量,使得气流送出的距离更远,而且还可使得送出的气流更加柔和,形成暖而不燥、凉而不冷的舒适风。
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将风机蜗壳、导风壳体以及机壳的后壁、前壁设计为特别的形状和分布形式,使得后进风口的后方和下方具有较大的空气流通空间,可保证后进风口的进风量和进风顺畅性,使得自然风更好地进入导风构件的贯通风道中与换热风混合,实现较为理想的引风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处于关闭状态;以及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具有部分重叠的初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等方位均按照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靠近墙壁的一侧为后。横向即是指与室内机10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也即是指左右方向。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爆炸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10、送风组件、室内换热器101。
机壳110内限定有换热送风腔。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机壳110可包括具有后向开口的罩壳111和设置于罩壳111的后向开口处的后面板112,罩壳111和后面板112共同配合限定出换热送风腔,罩壳111可以由顶壁、侧壁、前壁1110以及底壁形成,后面板112封闭罩壳111的后向开口,从而封闭换热送风腔。
机壳110开设有顶进风口111a、前出风口111b和底出风口111c,顶进风口111a开设于机壳110的顶壁,前出风口111b开设于机壳110的前壁1110,底出风口111c开设于机壳110的底壁。其中,在如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机壳110的顶壁即是指罩壳111的顶壁,机壳110的前壁1110即是指罩壳111的前壁,机壳110的底壁即是指罩壳111的底壁。特别地,前出风口111b开设于机壳110的前壁1110的下部区域,而机壳110的前壁1110由下至上呈向前倾斜设置,如此利用室内机100的倾斜前壁1110阻隔前出风口111b吹出的热气流向上回流,使得前出风口111b吹出的热气流与室内环境空气充分换热后再被吸入室内机100内与室内换热器101换热,提升制热效果。
送风组件,设置于换热送风腔内,包括供风部和导风部,供风部内设置有送风风机,送风风机配置为从顶进风口111a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导风部流动,导风部配置为将送风风机吹出的气流向前出风口111b和/或底出风口111c引导,以由前出风口111b和/或底出风口111c向室内环境送风。如此通过导风部可选择前出风口111b和底出风口111c中的一个或两个进行送风,可扩大送风方向的选择,满足制冷制热模式下的不同送风要求,提升用户的送风体验。
室内换热器101,设置于换热送风腔内,并位于顶进风口111a与供风部之间的进风流路上。室内换热器101作为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室内换热器101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由于空调器中压缩制冷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其工作原理和构造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送风风机的类型、位置以及供风部、导风部的位置可以具有多种情况,例如,送风风机可以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等,供风部与导风部的位置可以根据送风风机的类型确定。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送风组件的示意图。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供风部与导风部沿机壳110的高度方向分布,以使送风组件整体竖向布置,减小送风组件所占前后空间,从而可减小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整体厚度。送风风机可为离心风机130,离心风机130的转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供风部还包括风机蜗壳120,设置于离心风机130的外周,并与导风部相通,以将离心风机130排出的气流引导至导风部。离心风机130的叶轮由高速电机131带动旋转,风机蜗壳120的后侧设置有风机护板132,高速电机131安装在风机护板132上。
离心风机130可从其轴向后端或前端吸入顶进风口111a周围的环境空气,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风机蜗壳120的前端形成有供风部进风口120a,离心风机130由其轴向前端吸入空气,室内换热器101呈竖向布置于供风部进风口120a的前侧,而顶进风口111a可开设于机壳110的顶壁的前部区域,并位于室内换热器101的前侧上方。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30、室内换热器101及顶进风口111a的如此设置方式,在机壳110的前壁1110与室内换热器10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减少风阻,提升气流进入的顺畅性。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均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包括导风壳体140和导风构件150,导风壳体140内限定有与风机蜗壳120相通的导风腔,导风壳体140的前侧与前出风口111b相对的区域开设有与导风腔相通的前避让口140b。导风构件150设置于导风腔内,其前端穿过前避让口140b向前出风口111b延伸,并且,导风构件150具有前后延伸且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150b和至少一个绕前后方向延伸的环形射流口150a,环形射流口150a配置为将离心风机130吹出的换热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150b,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贯通风道150b中的气流向前送往前出风口111b。离心风机130排出的换热气流经环形射流口150a的加速,由贯通风道150b向前快速吹向室内环境,增加了送风距离。
为配合贯通风道150b,导风壳体140的后壁与贯通风道150b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避让口(未示出),机壳110的后壁与后避让口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进风口112a,环形射流口150a向前吹送气流时,可促使后进风口112a周围的环境空气进入贯通风道150b中与由环形射流口150a引入贯通风道150b中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增加了送风量,还可使得送出的气流更加柔和,形成暖而不燥、凉而不冷的舒适风。
导风构件150可包括由后至前依次排布的后侧导风圈151、中间导风圈152及前侧导风圈153,后侧导风圈151、中间导风圈152及前侧导风圈153均具有前开口、后开口和前后贯通前开口和后开口的气流通道,以限定出前述的贯通风道150b,前侧导风圈153的前开口与前出风口111b对接。后侧导风圈151的前部区段处于中间导风圈152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中间导风圈152的前部区段处于前侧导风圈153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以利用后侧导风圈151与中间导风圈152限定出后侧的环形射流口150a,利用中间导风圈152与前侧导风圈153限定出前侧的环形射流口150a,如此构造成前后分布的两个环形射流口150a,以使前侧的环形射流口150a吹出的气流引导促进后侧的环形射流口150a吹出的气流向前流动,增加整体送风距离和送风量。发明人创造性地发现具有前后依次分布的两个环形射流口150a的导风构件150相比于仅具有一个环形射流口150a的导风构件150不仅显著地增加了送风距离,还可极大地提高送风量。
导风构件150的后侧导风圈151、中间导风圈152和前侧导风圈153可构造为一体式,以简化导风构件150的制造工艺,并方便导风构件150的整体装配。
前侧导风圈153的周壁包括由后至前依次分布的第一环形曲面153a、第二环形曲面153b和第三曲面153c,第一环形曲面153a自后向前渐缩,第二环形曲面153b自后向前渐扩,前侧导风圈153的渐缩段(也即第一环形曲面153a)可更加有效地引导气流向前流动,有利于自然风与换热风的混合,提高送风均匀性,而前侧导风圈153的渐扩段(也即第二环形曲面153b)在有效引导气流向前流动的同时,扩大前侧导风圈153的气流通道,以增大送风范围。
第二环形曲面153b的下端缘延伸至前出风口111b处,第三曲面153c成型为使其前端缘、上端缘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的投影为前端缘投影线1531,上端缘投影线(未标号),前出风口111b的前缘在前述竖直平面的投影为前出风口投影线1111,前端缘投影线1531与前出风口投影线1111为同一直线,而上端缘投影线沿前后延伸。如此使得前侧导风圈153的前端缘呈现与机壳的110的向前倾斜的前壁1110相匹配的向前倾斜状,可保证气流能够更加平稳顺畅地向前出风口111b流动,提高送风效率。并且,贯通风道150b中靠近第二环形曲面153b的下端缘的气流被向前侧下方引导,靠近第三曲面153c的上端缘的气流被向前侧引导,相对于仅渐扩式向前延伸的前侧导风圈,本实施例的前述结构的前侧导风圈153可增加气流下吹角度,进一步避免前出风口111b吹出气流向上回流。
后侧导风圈151由后至前可呈渐缩式延伸,中间导风圈152由后至前可呈渐缩式延伸,使得后侧的气流更加顺畅地向前流动,并充分与换热风混合,提高送风均匀性。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风机蜗壳120与导风壳体140呈一体化设计,风机蜗壳120的上部区段121容纳有离心风机130,风机蜗壳120的下部区段122由上部区段121向前下方延伸至导风壳体140,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气流经风机蜗壳120流向导风壳体140路径上,由于过渡连接线不平缓而出现边界层效应,从而可避免气体的湍流和紊流等现象,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平稳顺畅地向导风壳体140流动。
上部区段121的后壁1211由上至下延伸,下部区段122的后壁1221由上部区段121的后壁1211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导风壳体140的后壁141由下部区段122的后壁的下端向下延伸。而机壳110的后壁包括与上部区段1211贴合的上下延伸的后壁上区段1121、由后壁上区段1121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并与下部区段122的后壁1221贴合的后壁中区段1122以及由后壁中区段1122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与导风壳体140的后壁141贴合的后壁下区段1123,且后进风口112a开设于后壁下区段1123。
本实施例通过将风机蜗壳120、导风壳体140以及机壳110的后壁、前壁1110设计为如上特别的形状和分布形式,使得后进风口112a的后方和下方具有较大的空气流通空间,可保证后进风口112a的进风量和进风顺畅性,使得自然风更好地进入导风构件150的贯通风道150b中与换热风混合,实现较为理想的引风效果。而且,如此构造成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100呈现上宽下窄式的新颖样式,打破了传统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形式,使得室内机100的横向侧面可更好地贴合室内房间的墙角空间,有利于节省室内机100所占空间,更能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转动至具有部分重叠的初始位置。
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第一导风板104可临近贯通风道150b的前开口设置,配置为绕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贯通风道150b的前开口,使得气流由前出风口111b吹向室内环境;第二导风板105临近贯通风道150b的后开口设置,配置为绕另一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贯通风道150b的后开口,便于自然风通过后进风口112a进入贯通风道150b内与换热风混合,使得由前出风口111b吹出的气流较为柔和。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导风板104的开闭选择是否由前出风口111b向室内环境送风,通过第二导风板105的开闭选择是否在吹向室内环境的换热气流中混合自然风,由此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送风体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第一导风板104、第二导风板105的布置位置、形状、尺寸满足:在第一导风板104、第二导风板105均打开时,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配置为可受驱动地转动至具有部分重叠的初始位置,并配置为受驱动地由初始位置同步向左或向右转动,从而可利用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调整贯通风道150b在横向(左右方向)上的气流走向,以将气流由前出风口111b向左或向右送出,增大气流覆盖范围,提升室内环境的温度均匀性。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04布置于前侧导风圈153中,第二导风板105布置于后侧导风圈151中,第一导风板104、第二导风板105均呈圆形,第一导风板104由关闭位置可顺时针转动90°至初始位置,第二导风板105由关闭位置可逆时针转动90°至初始位置,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一导风板104的后侧弧形区段与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导风板105的前侧弧形区段重叠。
导风壳体140的底壁可开设有与导风腔相通的旁通口,旁通口与底出风口111c相通,以通过导风壳体140底壁的旁通口将气流引导至底出风口111c送风,使得气流直接向下吹向底面,可适用于制热时的送风模式,实现暖脚式送风。
室内机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风板106,设置于底出风口111c处,配置为受驱动地绕各自的横向转轴转动,以关闭底出风口111c或对底出风口111c的出风方向进行引导。室内机100通过第三导风板106的开闭选择是否通过底出风口111c向室内环境送风,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送风体验。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出风口111c处布置有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导风板106,两个第三导风板106均关闭时,可完全封闭底出风口111c,第三导风板106打开时,可受控调节第三导风板106的转动角度,对底出风口111c的送风方向进行引导。
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送风模式。
室内机100在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04、第二导风板105均打开,第三导风板106关闭,室内机100从前出风口111b向室内送风。气流从顶进风口111a进入换热送风腔,与室内换热器101换热,经离心风机130的加压加速后进风风机蜗壳120,经过风机蜗壳120的整流进入导风壳体140。换热气流从导风构件150的环形射流口150a向前吹送,由于导风构件150的后侧导风圈151的导流作用,在贯通风道150b中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使后进风口112a周围环境的大量空气在该负压作用下经后避让口进入贯通风道150b内,继而与来自环形射流口150a的换热气流混合,提升前出风口111b吹出气流的温度,体感更加舒适。
室内机100在第一种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均关闭,第三导风板106打开,室内机100仅从底出风口111c向室内送风。气流从顶进风口111a进入换热送风腔,与室内换热器101换热,经离心风机130的加压加速后进风风机蜗壳120,经过风机蜗壳120的整流进入导风壳体140。由于第一导风板104和第二导风板105均关闭,进入导风壳体140的所有气流经旁通口流动至底出风口111c,由底出风口111c向下流向室内环境,室内机100可利用第三导风板106对气流方向进行一定的调整,由于底出风口111c送出的气流直接向下吹出,可以直达地面,快速对用户的腿脚位置进行加热。
室内机100在第二种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04打开,第二导风板105关闭,第三导风板106打开,前出风口111b、底出风口111c同时送风,前出风口111b送出的气流不与环境空气混合,满足对室内整体进行加热的要求。
室内机100在制冷/制热模式时还可通过调整第一导风板104、第二导风板105、第三导风板106的开闭选择其他送风模式。
本实施例中,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可包括接水盘103和密封板102,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01的下方,用于支撑室内换热器101并承接自室内换热器101流下的冷凝水。密封板102可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01的后方,其后壁形成有与供风部进风口120a相通的开口,其上端与机壳110的顶壁抵接,其下端与接水盘103配合密封室内换热器101的下方,以使得由顶进风口111a进入的空气全部经过室内换热器101换热,也即是保证离心风机130吸入的空气全部为换热空气,从而提升制冷制热效果。其中,室内换热器101可为板式换热器。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1)

1.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限定有换热送风腔,所述机壳开设有顶进风口、前出风口和底出风口,所述顶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所述前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前壁的下部区域,所述底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底壁,且所述机壳的前壁由下至上呈向前倾斜设置;
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送风腔内,包括供风部及导风部,所述供风部内设置有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配置为从所述顶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所述导风部流动,所述导风部配置为将所述送风风机吹出的气流向所述前出风口和/或所述底出风口引导;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送风腔内,并位于所述顶进风口与所述供风部之间的进风流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风部与所述导风部沿所述机壳的高度方向分布;
所述送风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转轴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供风部包括:风机蜗壳,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外周,并与所述导风部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
导风壳体,其内限定有与所述风机蜗壳相通的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体的前侧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的区域开设有与所述导风腔相通的前避让口,所述导风壳体的底壁开设有与所述导风腔相通的旁通口,所述旁通口与所述底出风口相通,以向所述底出风口送风;
导风构件,设置于所述导风腔内,其前端穿过所述前避让口向所述前出风口延伸,所述导风构件具有前后延伸且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和至少一个绕前后方向延伸的环形射流口,所述环形射流口配置为将所述离心风机吹出的换热气流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所述贯通风道中的气流向前送往所述前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与所述贯通风道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避让口;
所述机壳的后壁与所述后避让口相对的区域开设有后进风口,以当所述环形射流口向前吹送气流时,促使所述后进风口周围的环境空气进入所述贯通风道中与由所述环形射流口引入所述贯通风道中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风板,临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前开口设置,配置为绕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所述贯通风道的前开口;
第二导风板,临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后开口设置,配置为绕另一竖向转轴转动,以开闭所述贯通风道的后开口;
并且,在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均打开时,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配置为受驱动地转动至具有部分重叠的初始位置,并配置为受驱动地由所述初始位置同步向左转动或向右转动,以调整气流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底出风口处,配置为受驱动地绕各自的横向转轴转动,以关闭所述底出风口或对所述底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构件包括由后至前依次排布的后侧导风圈、中间导风圈及前侧导风圈;
所述后侧导风圈、所述中间导风圈及所述前侧导风圈均具有前开口、后开口和前后贯通所述前开口和所述后开口的气流通道,以限定出所述贯通风道,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前开口与所述前出风口对接;
所述后侧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并间隔设置,以利用所述后侧导风圈与所述中间导风圈限定出后侧的所述环形射流口,利用所述中间导风圈与所述前侧导风圈限定出前侧的所述环形射流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导风圈的周壁包括由后至前依次分布的第一环形曲面、第二环形曲面和第三曲面;
所述第一环形曲面自后向前渐缩,所述第二环形曲面自后向前渐扩,且所述第二环形曲面的下端缘延伸至所述前出风口处;所述第三曲面成型为使其前端缘、上端缘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的投影为前端缘投影线、上端缘投影线;
所述前出风口的前缘在所述竖直平面的投影为所述前出风口投影线,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与所述前出风口投影线为同一直线,所述上端缘投影线沿前后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蜗壳与所述导风壳体呈一体化设计,所述风机蜗壳的上部区段容纳有所述离心风机,所述风机蜗壳的下部区段由所述上部区段向前下方延伸至所述导风壳体;
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由上至下延伸,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由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由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的下端向下延伸;
所述机壳的后壁包括与所述上部区段的后壁贴合的上下延伸的后壁上区段、由所述后壁上区段的下端向下侧前方延伸并与所述下部区段的后壁贴合的后壁中区段以及由所述后壁中区段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与所述导风壳体的后壁贴合的后壁下区段;
所述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壁下区段。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蜗壳的前端形成有供风部进风口;
所述室内换热器呈竖向布置于所述供风部进风口的前侧;
所述顶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顶壁的前部区域,并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侧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室内换热器并承接自所述室内换热器流下的冷凝水;
密封板,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后方,其后壁形成有与所述供风部进风口相通的开口,其上端与所述机壳的顶壁抵接,其下端与所述接水盘配合密封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以使得由所述顶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全部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
CN201921035223.6U 2019-07-04 2019-07-04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0399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5223.6U CN210399172U (zh) 2019-07-04 2019-07-04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5223.6U CN210399172U (zh) 2019-07-04 2019-07-04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9172U true CN210399172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54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5223.6U Active CN210399172U (zh) 2019-07-04 2019-07-04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917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0595A1 (zh) * 2019-07-04 2021-01-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780608A (zh) * 2021-01-05 2021-05-11 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流扩散效果好的风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0595A1 (zh) * 2019-07-04 2021-01-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780608A (zh) * 2021-01-05 2021-05-11 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流扩散效果好的风机
CN112780608B (zh) * 2021-01-05 2022-05-24 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流扩散效果好的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2230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1005696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084428B (zh) 空调室内壁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99172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958862A (zh) 空调室内壁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66515A (zh) 空调室内壁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78773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178772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441334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0056962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9085943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399155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178775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9062626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399151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399154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399170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867237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19085944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99171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614384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99156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178774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