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8958U - 气力输灰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力输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8958U
CN210398958U CN201920656410.XU CN201920656410U CN210398958U CN 210398958 U CN210398958 U CN 210398958U CN 201920656410 U CN201920656410 U CN 201920656410U CN 210398958 U CN210398958 U CN 210398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bin
ash conveying
conveying pipe
stoke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564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伟然
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hong Shandong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neng Fenghuang Tengzho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neng Fenghuang Tengzhou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neng Fenghuang Tengzho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564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8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8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8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ification And Melting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包括石灰石总仓、第一手动插板阀、三通、第一仓泵、第二仓泵、第一输灰管、第二输灰管、第一炉前仓、第二炉前仓、第三炉前仓、第一炉膛、第二炉膛、第三炉膛、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储气罐。优点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该工艺装置设计简单、可实用性强,使用方便,既提高石灰石粉的输送推动力,进而保证石灰石粉高效的被运输到炉膛的内部,还能降低主系统运行风险及外排二氧化硫超标风险,还可为故障系统争取充足的检修时间,并且,通过对气料混合器8进行设计,提高了变频给料机出力,提高了石灰石粉料利用率、降低消耗。

Description

气力输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力输灰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其主要原理是:将煤送至锅炉内,煤的化学能在锅炉中转换为热能被水和水蒸汽吸收,蒸汽在汽轮机中做功从而转换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输送到用户。
在燃煤火力发电技术中,由于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为降低外排二氧化硫瞬时超标风险,需要向锅炉的炉膛中输送石灰石粉,从而和二氧化硫反应,降低外排二氧化硫超标风险。
但是,由于锅炉炉膛的压力非常高,传统的输灰系统向锅炉炉膛输灰时,由于石灰石粉输送动力不足,具有石灰石粉输送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包括石灰石总仓(1)、第一手动插板阀(2)、三通(3)、第一仓泵(4)、第二仓泵(5)、第一输灰管(G1)、第二输灰管(G2)、第一炉前仓(C1)、第二炉前仓(C2)、第三炉前仓(C3)、第一炉膛(D1)、第二炉膛(D2)、第三炉膛(D3)、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储气罐;
所述石灰石总仓(1)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手动插板阀(2)与所述三通(3) 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仓泵(4)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仓泵(4)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输灰管(G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灰管(G1)具有两个出口,各与所述第一炉前仓(C1)和所述第二炉前仓(C2) 的进口连通;所述三通(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仓泵(5)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仓泵(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炉前仓(C3)的进口连通;
所述储气罐分别与所述第一仓泵(4)和第二仓泵(5)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仓泵(4)和所述第二仓泵(5)提供气动力;所述储气罐的输气端还连接有第一输气管(Q1)、第二输气管(Q2)、第三输气管(Q3)和第四输气管 (Q4);所述第一输气管(Q1)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所述第一仓泵(4)的储料仓内部;所述第二输气管(Q2)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所述第二仓泵(5)的储料仓内部;所述第三输气管(Q3)的排气端延伸到所述第一输灰管(G1)的内部;所述第四输气管(Q4)的排气端延伸到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内部;
所述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一炉膛(D1)的内部;所述第二炉前仓(C2)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二炉膛(D2)的内部;所述第三炉前仓(C3) 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三炉膛(D3)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所述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的结构相同,对于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包括:第二手动插板阀(6)、变频给料机(7)、气料混合器(8)、罗茨风机(9)、第三输灰管(G3)、第四输灰管(G4)、第五输灰管(G5)和落煤管(G6);
所述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口通过所述第二手动插板阀(6)与所述变频给料机(7)的进料端连接;所述变频给料机(7)的排料端与所述气料混合器 (8)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气料混合器(8)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罗茨风机(9) 连接;所述气料混合器(8)的出口与所述第三输灰管(G3)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输灰管(G3)引出三组输灰支管;对于每组输灰支管,均包括第四输灰管(G4)和第五输灰管(G5);所述第四输灰管(G4)和所述第五输灰管(G5) 的排灰口分别连接到所述落煤管(G6)的落煤口的左右两侧,所述落煤管(G6) 的排料口连接到所述第一炉膛(D1)的内部。
优选的,还包括备份切换单元;所述备份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弧形弯管(H1)、第二弧形弯管(H2)、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和第四阀门(F4);
所述第一输灰管(G1)和所述第二输灰管(G2)之间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和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的上方;在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上面安装所述第一阀门(F1);在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上面安装所述第二阀门(F2);在所述第二输灰管(G2)上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和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之间的位置,安装所述第三阀门(F3);在所述第一输灰管(G1) 上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的上方位置,安装所述第四阀门(F 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该工艺装置设计简单、可实用性强,使用方便,既提高石灰石粉的输送推动力,进而保证石灰石粉高效的被运输到炉膛的内部,还能降低主系统运行风险及外排二氧化硫超标风险,还可为故障系统争取充足的检修时间,并且,通过对气料混合器8进行设计,提高了变频给料机出力,提高了石灰石粉料利用率、降低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参考图1,包括石灰石总仓1、第一手动插板阀2、三通3、第一仓泵4、第二仓泵5、第一输灰管G1、第二输灰管G2、第一炉前仓C1、第二炉前仓C2、第三炉前仓C3、第一炉膛D1、第二炉膛D2、第三炉膛D3、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储气罐;
石灰石总仓1的出口通过第一手动插板阀2与三通3的第一端口连通;三通3 的第二端口与第一仓泵4的进口连接;第一仓泵4的出口与第一输灰管G1的一端连接,第一输灰管G1具有两个出口,各与第一炉前仓C1和第二炉前仓C2的进口连通;三通3的第三端口与第二仓泵5的进口连接;第二仓泵5的出口与第二输灰管G2的一端连接,第二输灰管G2的出口与第三炉前仓C3的进口连通;
储气罐分别与第一仓泵4和第二仓泵5连接,用于向第一仓泵4和第二仓泵5 提供气动力;储气罐的输气端还连接有第一输气管Q1、第二输气管Q2、第三输气管Q3和第四输气管Q4;第一输气管Q1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第一仓泵4的储料仓内部;第二输气管Q2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第二仓泵5的储料仓内部;第三输气管Q3的排气端延伸到第一输灰管G1的内部;第四输气管Q4的排气端延伸到第二输灰管G2的内部;
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端通过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第一炉膛D1的内部;第二炉前仓C2的排料端通过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第二炉膛D2 的内部;第三炉前仓C3的排料端通过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第三炉膛 D3的内部;其中,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的结构相同,对于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包括:第二手动插板阀6、变频给料机7、气料混合器8、罗茨风机9、第三输灰管G3、第四输灰管G4、第五输灰管G5和落煤管G6;
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口通过第二手动插板阀6与变频给料机7的进料端连接;变频给料机7的排料端与气料混合器8的第一入口连通;气料混合器8的第二入口与罗茨风机9连接;气料混合器8的出口与第三输灰管G3的进口端连接;第三输灰管G3引出三组输灰支管;对于每组输灰支管,均包括第四输灰管G4和第五输灰管G5;第四输灰管G4和第五输灰管G5的排灰口分别连接到落煤管G6的落煤口的左右两侧,落煤管G6的排料口连接到第一炉膛D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其工作原理为:
(1)石灰石总仓1存储石灰石粉;
当需要进料时,打开第一手动插板阀2,储气罐向第一仓泵4和第二仓泵5提供动力,并且,储气罐直接向第一仓泵4、第二仓泵5的内部供气;因此,第一仓泵4启动后,从石灰石总仓1抽取石灰石粉,当石灰石粉抽入到第一仓泵4内部时,由于储气罐直接向第一仓泵4内部供气,因此,气体充分作用于石灰石粉,将石灰石粉打散为流体状态;同样,第二仓泵5内的石灰石粉也被打散为流体状态;
(2)然后,第一仓泵4通过第一输灰管G1向第一炉前仓C1和第二炉前仓C2 供料;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炉前仓安装的位置较高,例如,为17 米,而为了方便搬运和进石灰石粉,仓泵安装位置较低,所以,仓泵位于炉前仓的底部,且管线较长,传统方式中,常常存在输送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本申请中,一方面,通过向仓泵内直接充入气体,打散石灰石粉,使其呈流体状态,更有利于石灰石粉的高效输送;另一方面,储气罐直接向第一输灰管G1和第二输灰管G2供气,从而在石灰石粉输送的过程中,进一步补充提高其输送的推动力,进而保证石灰石粉高效的被运输到炉前仓的内部。
(3)石灰石粉进入炉前仓后,当需要向炉膛供石灰石粉时,打开第二手动插板阀6,变频给料机7连续进料,将炉前仓的石灰石粉输送到气料混合器8,同时,罗茨风机9也向气料混合器8中输送气体,气体和石灰石粉充分作用,并且,参见附图,气料混合器8的进口端非垂直状态,而是为倾斜状态,此种设计的优点为:如果为垂直状态,因罗茨风机送风对气料混合器垂直管落料有向上的阻力,从而不利于石灰石粉高效输送至炉膛内。而本申请中,将气料混合器8的进口端设计为倾斜状态,使得石灰石粉料与加压风混合更充分、降低了石灰石粉变频给料机出口落灰阻力,保证石灰石粉有效的被输送至炉膛内。
(4)经气料混合器8充分混合的石灰石粉,分别从对角输送到落煤管G6。传统方案中,石灰石粉管道单侧进入落煤管,与落煤混合不均匀,炉膛中二氧化硫未与石灰石粉充分接触和发生反应,造成外排二氧化硫瞬时超标。而本申请中,石灰石粉料并入落煤管由单侧进料改为对角进料,使得石灰石粉料更均匀分布于落煤中,降低外排二氧化硫瞬时超标风险,提高石灰石粉利用率和降低其消耗量。
因此,通过以上各个部分的优化,可以提高输灰系统向锅炉炉膛输灰的高效性,使石灰石粉更均匀分布于落煤中,提高石灰石粉利用率。
另外,本申请还设计一种备份切换单元,备份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弧形弯管 H1、第二弧形弯管H2、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和第四阀门 F4;
第一输灰管G1和第二输灰管G2之间上下相对设置第一弧形弯管H1和第二弧形弯管H2;第一弧形弯管H1位于第二弧形弯管H2的上方;在第一弧形弯管 H1上面安装第一阀门F1;在第二弧形弯管H2上面安装第二阀门F2;在第二输灰管G2上面,并且位于第一弧形弯管H1和第二弧形弯管H2之间的位置,安装第三阀门F3;在第一输灰管G1上面,并且位于第一弧形弯管H1的上方位置,安装第四阀门F4。
备份切换单元的作用为:
实现两套石灰石仓泵输送系统互为备用,当任一台仓泵故障时,可通过另一台仓泵逐一向任一炉前仓输送石灰石粉,紧急情况可同时向三台炉前仓输送石灰石粉。具体为:
1、当第一仓泵4故障时:
若开第三阀门F3,关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则第二仓泵5向第三炉前仓C3输送石灰石粉。
若开第二阀门F2、第四阀门F4,关第一阀门F1、第三阀门F3,则第二仓泵5向第一炉前仓C1和/或第二炉前仓C2输送石灰石粉。
2、当第二仓泵5故障时:
若开第四阀门F4,关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则第一仓泵4向第一炉前仓C1和/或第二炉前仓C2输送石灰石粉。
若开第一阀门F1,关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第四阀门F4,则第一仓泵4向第三炉前仓C3输送石灰石粉。
在上述设计中,参考图1,第一弧形弯管H1和第二弧形弯管H2均设计为弧形弯管结构,并且,每个弧形弯管的弧度为图1中的特定形状,此种设计可保证,在任意一种工况时,不会存在石灰石粉输料死角。如果出现死角,会增大石灰石粉输送阻力,从而不利于石灰石粉的高效输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力输灰系统,该工艺装置设计简单、可实用性强,使用方便,既提高石灰石粉的输送推动力,进而保证石灰石粉高效的被运输到炉膛的内部,还能降低主系统运行风险及外排二氧化硫超标风险,还可为故障系统争取充足的检修时间,并且,通过对气料混合器8进行设计,提高了变频给料机出力,提高了石灰石粉料利用率、降低消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气力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石灰石总仓(1)、第一手动插板阀(2)、三通(3)、第一仓泵(4)、第二仓泵(5)、第一输灰管(G1)、第二输灰管(G2)、第一炉前仓(C1)、第二炉前仓(C2)、第三炉前仓(C3)、第一炉膛(D1)、第二炉膛(D2)、第三炉膛(D3)、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储气罐;
所述石灰石总仓(1)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手动插板阀(2)与所述三通(3)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仓泵(4)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仓泵(4)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输灰管(G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灰管(G1)具有两个出口,各与所述第一炉前仓(C1)和所述第二炉前仓(C2)的进口连通;所述三通(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仓泵(5)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仓泵(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出口与所述第三炉前仓(C3)的进口连通;
所述储气罐分别与所述第一仓泵(4)和第二仓泵(5)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仓泵(4)和所述第二仓泵(5)提供气动力;所述储气罐的输气端还连接有第一输气管(Q1)、第二输气管(Q2)、第三输气管(Q3)和第四输气管(Q4);所述第一输气管(Q1)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所述第一仓泵(4)的储料仓内部;所述第二输气管(Q2)的排气端直接延伸到所述第二仓泵(5)的储料仓内部;所述第三输气管(Q3)的排气端延伸到所述第一输灰管(G1)的内部;所述第四输气管(Q4)的排气端延伸到所述第二输灰管(G2)的内部;
所述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一炉膛(D1)的内部;所述第二炉前仓(C2)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二炉膛(D2)的内部;所述第三炉前仓(C3)的排料端通过所述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连接到所述第三炉膛(D3)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所述第二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三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的结构相同,对于所述第一炉前仓炉膛输送单元,包括:第二手动插板阀(6)、变频给料机(7)、气料混合器(8)、罗茨风机(9)、第三输灰管(G3)、第四输灰管(G4)、第五输灰管(G5)和落煤管(G6);
所述第一炉前仓(C1)的排料口通过所述第二手动插板阀(6)与所述变频给料机(7)的进料端连接;所述变频给料机(7)的排料端与所述气料混合器(8)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气料混合器(8)的第二入口与所述罗茨风机(9)连接;所述气料混合器(8)的出口与所述第三输灰管(G3)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输灰管(G3)引出三组输灰支管;对于每组输灰支管,均包括第四输灰管(G4)和第五输灰管(G5);所述第四输灰管(G4)和所述第五输灰管(G5)的排灰口分别连接到所述落煤管(G6)的落煤口的左右两侧,所述落煤管(G6)的排料口连接到所述第一炉膛(D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力输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备份切换单元;所述备份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弧形弯管(H1)、第二弧形弯管(H2)、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和第四阀门(F4);
所述第一输灰管(G1)和所述第二输灰管(G2)之间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和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的上方;在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上面安装所述第一阀门(F1);在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上面安装所述第二阀门(F2);在所述第二输灰管(G2)上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和所述第二弧形弯管(H2)之间的位置,安装所述第三阀门(F3);在所述第一输灰管(G1)上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弧形弯管(H1)的上方位置,安装所述第四阀门(F4)。
CN201920656410.XU 2019-05-09 2019-05-09 气力输灰系统 Active CN210398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6410.XU CN210398958U (zh) 2019-05-09 2019-05-09 气力输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6410.XU CN210398958U (zh) 2019-05-09 2019-05-09 气力输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8958U true CN210398958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56410.XU Active CN210398958U (zh) 2019-05-09 2019-05-09 气力输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89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0052U (zh) 新型切片气力输送系统
CN203899446U (zh) 兼具粗脱硫功能的烟气脱硫装置
CN210398958U (zh) 气力输灰系统
CN202072291U (zh) 三废流化混燃炉高温细灰节能环保输送装置
CN210186850U (zh) 增效半干法脱硫系统
CN204433807U (zh) 一种省煤器排灰输送路径切换和控制系统
CN207483615U (zh) 一种具有烟气余热回用的节能环保石灰窖炉
CN209801524U (zh) 一种煤-生物质燃料耦合燃烧给料装置
CN100438951C (zh) 节能型蒸汽引射消化氧化输送一体化装置
CN101983943A (zh) 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
CN210994097U (zh) 一种湿式双轴螺旋叶片搅拌输送机
CN103438431B (zh) 一种生物质固体燃料锅炉
CN201620039U (zh) 一种锰酸钾生产工艺的加热系统
CN201901661U (zh) 一种直燃式煤气发生炉
CN208935830U (zh) 一种火电发电机二氧化碳置换集装装置
CN201059550Y (zh) 渐缩渐扩管和返灰泵以及飞灰再燃式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CN201547759U (zh) 锅炉粉煤灰复燃输送装置
CN106838968A (zh) 一种轻质燃料风送装置
CN201302383Y (zh) 用于余热发电的水泥窑窑头冷却机多级取废气系统
CN209081820U (zh) 一种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
CN110375326A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给料系统
CN205087609U (zh) 一种烧结厂生石灰输送系统
CN214470061U (zh) 一种多功能分解炉
CN213923137U (zh) 一种由单管切换至双套管的气力输送切换系统
CN105627347A (zh) 一种竹粉清洁能源锅炉送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77527 Mushi Town, Tengzhou City,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esident)

Patentee after: Lianhong (Shandong) Chem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277527 Mushi Town, Tengzhou City,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esident)

Patentee before: XINNENG FENGHUANG (TENGZHOU) ENER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