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80797U -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80797U
CN210380797U CN201921733535.4U CN201921733535U CN210380797U CN 210380797 U CN210380797 U CN 210380797U CN 201921733535 U CN201921733535 U CN 201921733535U CN 210380797 U CN210380797 U CN 210380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mos
switch tube
circuit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335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桥桥
陈康生
王礼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335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80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80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80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以及光耦,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与供电端VCC连接,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充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MOS管驱动电路,其不会影响到负载锁定电路的正常工作,从而可有效提高电池充电电路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尤其涉及一种不会影响负载锁定功能的MOS管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充电MOS管驱动电路,要么在没有发生充电保护状态时,拉高充电负极的电压,要么在发生充电保护状态时拉高充电负极的电压,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会使负载锁定电路出现误动作,例如过充保护状态的电池发生放电过流保护后断开负载不能释放,需要充电才能释放放电过流保护。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使得充电MOS驱动电路不会影响到负载锁定电路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会影响到负载锁定功能的MOS管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所述 MOS管驱动电路应用于电池充电电路中,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包括有相互连接的充放电MOS管电路与负载锁定电路,且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具有充电保护输出端,其中,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以及光耦U1,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供电端VCC 连接,该供电端VCC通过电阻R1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以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6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 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充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管的栅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和电阻R4,其中,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6及电阻R3均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
较佳地,所述负载锁定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管Q4、电阻R5以及电容C1,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与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放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5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极连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MOS管驱动电路,其不论电池充电电路是否触发充电保护,均不会影响到负载锁定电路的正常工作,从而可有效提高电池充电电路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MOS管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附图1公开了一种MOS管驱动电路,该MOS管驱动电路应用于电池充电电路中,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包括有相互连接的充放电MOS 管电路与负载锁定电路,且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具有充电保护功能电路,该充电保护功能电路具有充电保护输出端OVP;当发生充电保护时,该充电保护输出端OVP输出高电平,当未发生充电保护时,该充电保护输出端OVP 输出低电平。其中,所述的充放电MOS管电路包括有相互连接的充电MOS 管和放电MOS管,充电MOS管的漏极和放电MOS管的漏极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负载锁定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管Q4、电阻R5以及电容C1,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与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放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 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5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 Q4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极连接。另外,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还与用于驱动放电MOS管的驱动连接端DFET-DC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充电保护功能电路为现有技术可实现的功能电路,且该充电保护功能电路也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因此不再对其进行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 Q2、第三开关管Q3、以及光耦U1,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 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供电端VCC连接,该供电端VCC通过电阻R1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以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6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充电 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充电 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
作为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 管的栅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和电阻R4,其中,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6及电阻R3均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PNP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NPN三极管,所述第三开关管Q3为NPN三极管,所述第四开关管Q4为NPN三极管;且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三极管型号为MMBT5401,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所述第三开关管Q3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所述第四开关管Q4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另外,所述光耦U1的芯片型号可以为EL357。
以下简要地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MOS管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
将本实用新型的MOS管驱动电路应用于具有所述充电保护功能电路的电池充电电路中,如附图1所示,参考地为电池组负极BATT-,充电负极为 C-(即P2连接端);当未发生充电保护时,充电保护输出端OVP输出低电平,此时第三开关管Q3和光耦U1截止,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 导通,充电MOS管MC1导通,因此电池充电电路可以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并且充电MOS管MC1的栅极的高电平没有路径传到充电负极C-;当发生充电保护时,充电保护输出端OVP输出高电平,此时第三开关管Q3和光耦U1 导通,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截止,因此充电MOS管MC1截止,从而电池充电电路可以不可以对充电,并且充电保护输出端OVP的高电平由于光耦U1的隔离,因此该高电平没有路径传到充电负极C-。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MOS管驱动电路,不管充电保护功能电路是否触发充电保护,其不论电池充电电路是否触发充电保护,均不会拉高充电负极C-的电压,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到负载锁定电路的正常工作,当发生充电保护后,会使负载锁定,无法再对电池组进行充电,从而可有效提高电池充电电路的工作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MOS管驱动电路,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应用于电池充电电路中,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包括有相互连接的充放电MOS管电路与负载锁定电路,且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具有充电保护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以及光耦U1,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供电端VCC连接,该供电端VCC通过电阻R1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以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电阻R6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端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充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管的栅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充电MOS管的栅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2和电阻R4,其中,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6及电阻R3均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充电保护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PNP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NPN三极管,所述第三开关管Q3为NPN三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三极管型号为MMBT5401,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所述第三开关管Q3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U1的芯片型号为EL357。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锁定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管Q4、电阻R5以及电容C1,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与充放电MOS管电路中的放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5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源极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管Q4为NPN三极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MOS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关管Q4三极管型号为MMBT5551。
CN201921733535.4U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Active CN210380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3535.4U CN21038079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3535.4U CN21038079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80797U true CN210380797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56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33535.4U Active CN21038079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80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8109B (zh) 采用双向反接保护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
CN105119365A (zh) 一种双路直流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CN113363943B (zh) 一种电池的过流保护电路及电源设备
CN202513559U (zh) 一种电池短路保护电路
CN215934520U (zh) 电源切换系统及双电源供电设备
CN109450232B (zh) 高位mos管的驱动电路
CN218300991U (zh) 防反接的电池充电电路和防反接充电器
CN210380797U (zh)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CN210822113U (zh) 一种上电缓冲电路
CN106533409B (zh) 一种吸尘杯锂电池的零功耗控制装置
CN215419644U (zh) 一种电池的过流保护电路及电源设备
CN214380064U (zh) 电池包保护电路、装置及电动设备
CN202906437U (zh) 一种输入欠压保护电路
CN115912976A (zh) 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
CN201403045Y (zh)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CN212726842U (zh) 一种断电后加速放电的电路结构
CN201044436Y (zh) 一种过流自锁桥式驱动电路
CN211880153U (zh) 一种电压自举芯片、弱光采集电路及设备
CN211046468U (zh) 一种锂电池短路保护电路
CN106226681A (zh) 一种电源电路故障检测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0273521U (zh) 一种不同类型蓄电池并联使用的电池组充放电管理电路
CN210898562U (zh) 一种电池输出保护电路
CN216390578U (zh) 一种电池供电电路和终端设备
CN217335422U (zh) 一种igbt驱动电路
CN110224617B (zh) 一种防反接的可控硅整流线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000 No. 49, Baoyuan Road, Lianhu, Tangxia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second floor of building 6, No. 40, Baoyuan Second Road, Lianhu third industrial zone, Tangxia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JIABAI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