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2461U -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52461U CN210352461U CN201921141621.6U CN201921141621U CN210352461U CN 210352461 U CN210352461 U CN 210352461U CN 201921141621 U CN201921141621 U CN 201921141621U CN 210352461 U CN210352461 U CN 2103524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sh
- ridge
- water inlet
- paddy field
- vegetab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属于绿色种养技术领域。所述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包括田埂、进水口、出水口、截流装置、多个用于种植蔬菜的水田畦、用于蔬菜攀援的平棚架、沟渠、鱼坑和多个人行桥。本实用新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能充分利用空间,实现全田水陆空全覆盖增收,有效利用水流,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保护生态环境,节省生产成本,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均十分有利,适合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属于绿色种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长期的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各种肥料、农药、化学药品的无节制滥用,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升高,导致农业生产资源日渐匮乏,可利用土地、淡水越来越少。生物共生、互补的复合生态农业技术可以构建无害、环保、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和积极应用。鱼菜共生模式以其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等优点有了初步发展。鱼菜共生是集养鱼、种菜两种生产方式,构成的植物—微生物—鱼类互利共生的平衡生态圈。鱼类排泄物及饲料残渣为果蔬根系提供养分,蔬菜和微生物菌群将废水过滤后供应鱼类生长,果蔬和鱼类生长过程中无需施肥或少施肥,三者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实现了养鱼和种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
现有技术的的蔬菜-鱼立体共生种养系统结合蔬菜种植和浅水鱼养殖特点,在田埂的对角处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改良人字架横跨沟渠,在田埂内部设置用于种植蔬菜的水田畦区和鱼坑。存在如下缺陷: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同一直线上的现状;二是改良人字架不能充分利用空间结构,以实现光能最大利用效率;三是畦上人行踩踏导致土地板结;四是畦边土壤冲刷易散落,导致土壤流失。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本实用新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能充分利用空间,实现全田水陆空全覆盖增收,有效利用水流,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保护生态环境,节省生产成本,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均十分有利,适合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包括田埂、进水口、出水口、截流装置、多个用于种植蔬菜的水田畦、用于蔬菜攀援的平棚架、沟渠、鱼坑和多个人行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设在所述田埂的同一侧两端;所述截流装置设在所述进水口处;多个所述水田畦位于所述田埂的内部且互相平行间隔分布;在多个所述水田畦里种植蔬菜;所述平棚架包括多个立柱、多个连接杆和尼龙网,多个所述立柱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田埂和多个所述水田畦里,多个所述立柱的顶端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杆连接在一起,在多个所述连接杆的上方覆盖有所述尼龙网;所述沟渠位于所述田埂的内侧且环绕多个所述水田畦,所述沟渠内开挖有多个鱼坑;在所述沟渠和/或多个所述鱼坑内养殖鱼;多个所述人行桥分别位于所述田埂外周的地面和多个所述水田畦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在田埂的同一侧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充分考虑到实际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同一直线上的现状。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在进水口处设有截流装置,可以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既能有效节流,也能促进水流在水田畦区内长距离流动效率。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设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水田畦,每个水田畦的形状均设置为长方形且大小一致。这样水流在水田畦之间呈“S”形流动,可以提高水流长距离流动效率。
第四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平棚搭架方式,包括供蔬菜攀援的立柱、连接杆和尼龙网。这样的平棚搭架方式可以实现光能利用效率最大化,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人字架不能实现光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缺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截流装置包括截流板、固定桩和固定棒,所述固定桩固设在所述进水口处,所述固定桩上开有与所述截流板相卡接配合的斜槽,所述截流板的一端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固定棒相配适的通孔,所述截流板设有所述通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田埂内,所述固定棒的一端穿过其中的一个所述通孔并斜插入所述田埂的土壤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将截流板置于斜槽的不同的位置,即能实现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截流板开有通孔的一侧靠近水田畦,固定棒的一端穿过其中的一个通孔斜插入水田畦的土壤中,无需复杂的固定工具,非常地方便、简单、实用和高效。截流板不开有通孔的一侧靠近田埂外围的河流,用于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
更进一步,所述固定桩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田埂的土壤内,所述固定桩的顶部与所述田埂持平;在所述固定桩的中部位置,自顶部向下开有一贯穿前后的所述斜槽,所述斜槽的底部低于所述进水口的底部,所述斜槽与所述进水口的夹角ɑ为50-60°;在所述截流板从中部位置至其一端端部之间间隔开有多个所述通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桩采用水泥浇筑成型,其底部固设于田埂内部,更加的牢固稳定。在固定桩的中部位置开有斜槽,用于卡接截流板。
进一步,每个所述立柱的顶端分别通过绳子或铁丝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绳子或铁丝将立柱铰接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加方便和灵活。
进一步,在每个所述立柱上均设有人字架,每个所述人字架均包括两个沿所述水田畦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两侧的支架腿,每个所述支架腿的底端斜插入所述田埂或所述水田畦的土壤中,插入的深度为20cm-25cm,且所述支架腿与所述田埂或所述水田畦长度方向的夹角β为30°-40°,每个所述人字架的两个所述支架腿的顶端通过绑带与所述立柱铰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更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在每个所述立柱两侧均设有人字架,可以对立柱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更加牢靠稳固。
进一步,在每个所述水田畦的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均设有人行步道,在每个所述水田畦里的所述立柱位于所述人行步道的两侧位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在每个水田畦的中央位置设有人行步道,可以弥补现有技术的畦上人行踩踏所导致的土地板结情况,这样既不影响人行,又方便农事操作。
更进一步,所述立柱、所述连接杆、所述支架腿的材质均为竹竿或木棍。
采用上述更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材质简单易得,成本低廉。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处均设有防逃网。
采用上述更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上设有防逃网,可以防止鱼类逃跑。
进一步,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四周外侧的土壤上均覆盖有薄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水田畦四周边的土壤受到水流冲刷,容易产生散落。将水田畦四周边的土壤采用薄膜包覆,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刷作用,防止土壤流失。采用固定杆或者钉子固定住薄膜,更加稳定牢靠。固定杆可以采用竹竿或者木棍,固定杆的两端插入到水田畦的土壤里。
进一步,多个所述鱼坑分别设置在所述田埂和所述水田畦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水田畦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鱼坑可以调节更换流水,控制水量,增加蓄养的鱼类的数量。沟渠和鱼坑相结合,这样在沟渠水量减少,甚至无水时,鱼坑可以作为鱼类暂时的活动场所,就无需再转移鱼类到别处,省事省力,节约成本。鱼坑的形状设置为长方形。
进一步,所述蔬菜为樱桃番茄、豇豆、四季豆、扁豆、荷兰豆、刀豆、黄瓜、苦瓜、节瓜、丝瓜、甜瓜、西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蔬菜均为可以上架的蔬菜,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蔬菜架上攀援生长。
进一步,所述鱼类为草鱼、鲶鱼、鲤鱼、黄颡鱼、罗非鱼、鲫鱼、禾花鱼、鳝鱼、泥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鱼类,体重不超过250g,均偏向淡水浅水生活,适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沟渠和鱼坑里生活。
利用上述鱼和蔬菜共生系统进行鱼-蔬菜共生的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田埂的同一侧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进水口处安装设置用于调节水流的截流装置,在田埂内部开挖多个互相平行间隔分布的水田畦,在田埂内侧开挖沟渠且环绕多个所述水田畦,在所述沟渠内开挖多个鱼坑;在所述田埂外周的地面和多个所述水田畦之间设有多个人行桥;
步骤2:搭建平棚架;
步骤3:在所述沟渠和/或所述鱼坑里养鱼;
步骤4:在水田畦里种植蔬菜,蔬菜攀援在所述平棚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能充分利用空间,实现全田水陆空全覆盖增收,有效利用水流,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保护生态环境,节省生产成本,对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均十分有利。
(2)本实用新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市场前景广阔,适合规模化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田埂,2、进水口,3、出水口,4、水田畦,5、立柱,6、连接杆,7、尼龙网,8、人行桥,9、截流板,10、固定桩,11、固定棒,12、斜槽,13、通孔,14、人字架,15、支架腿,16、人行步道,17、沟渠,18、鱼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包括田埂1、进水口2、出水口3、截流装置、多个用于种植蔬菜的水田畦4、用于蔬菜攀援的平棚架、沟渠17、鱼坑18和多个人行桥8;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分别设在所述田埂1的同一侧两端;所述截流装置设在所述进水口2处;多个所述水田畦4位于所述田埂1的内部且互相平行间隔分布;在多个所述水田畦4里种植蔬菜;所述平棚架包括多个立柱5、多个连接杆6和尼龙网7,多个所述立柱5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田埂1和多个所述水田畦4里,多个所述立柱5的顶端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杆6连接在一起,在多个所述连接杆6的上方覆盖有所述尼龙网7;所述沟渠17位于所述田埂1的内侧且环绕多个所述水田畦4,所述沟渠17内开挖有多个鱼坑18;在所述沟渠17和/或多个所述鱼坑18内养殖鱼;多个所述人行桥8分别位于所述田埂1外周的地面和多个所述水田畦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在田埂的同一侧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充分考虑到实际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同一直线上的现状。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在进水口处设有截流装置,可以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既能有效节流,也能促进水流在水田畦区内长距离流动效率。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设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水田畦,每个水田畦的形状均设置为长方形且大小一致。这样水流在水田畦之间呈“S”形流动,可以提高水流长距离流动效率。
第四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平棚搭架方式,包括供蔬菜攀援的立柱、连接杆和尼龙网。这样的平棚搭架方式可以实现光能利用效率最大化,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人字架不能实现光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缺陷。
其中,所述截流装置包括截流板9、固定桩10和固定棒11,所述固定桩10固设在所述进水口2处,所述固定桩10上开有与所述截流板9相卡接配合的斜槽12,所述截流板9的一端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固定棒11相配适的通孔13,所述截流板9设有所述通孔13的一端位于所述田埂1内,所述固定棒11的一端穿过其中的一个所述通孔13并斜插入所述田埂1的土壤中。将截流板置于斜槽的不同的位置,即能实现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截流板开有通孔的一侧靠近水田畦,固定棒的一端穿过其中的一个通孔斜插入水田畦的土壤中,无需复杂的固定工具,非常地方便、简单、实用和高效。截流板不开有通孔的一侧靠近田埂外围的河流,用于调节进入沟渠的水量大小。
所述固定桩10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田埂1的土壤内,所述固定桩10的顶部与所述田埂1持平;在所述固定桩10的中部位置,自顶部向下开有一贯穿前后的所述斜槽12,所述斜槽12的底部低于所述进水口2的底部,所述斜槽12与所述进水口2的夹角ɑ为50-60°;在所述截流板9从中部位置至其一端端部之间间隔开有多个所述通孔13。固定桩采用水泥浇筑成型,其底部固设于田埂内部,更加的牢固稳定。在固定桩的中部位置开有斜槽,用于卡接截流板。
每个所述立柱5的顶端分别通过绳子或铁丝与所述连接杆6连接。通过绳子或铁丝将立柱铰接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加方便和灵活。
在每个所述立柱5上均设有人字架14,每个所述人字架14均包括两个沿所述水田畦4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5两侧的支架腿15,每个所述支架腿15的底端斜插入所述田埂1或所述水田畦4的土壤中,插入的深度为20cm-25cm,且所述支架腿15与所述田埂1或所述水田畦4长度方向的夹角β为30°-40°,每个所述人字架14的两个所述支架腿15的顶端通过绑带与所述立柱5铰接在一起。在每个所述立柱两侧均设有人字架,可以对立柱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更加牢靠稳固。
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的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均设有人行步道16,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里的所述立柱5位于所述人行步道16的两侧位置。在每个水田畦的中央位置设有人行步道,可以弥补现有技术的畦上人行踩踏所导致的土地板结情况,这样既不影响人行,又方便农事操作。
所述立柱5、所述连接杆6、所述支架腿15的材质均为竹竿或木棍。上述材质简单易得,成本低廉。
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处均设有防逃网。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上设有防逃网,可以防止鱼类逃跑。
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四周外侧的土壤上均覆盖有薄膜。水田畦四周边的土壤受到水流冲刷,容易产生散落。将水田畦四周边的土壤采用薄膜包覆,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刷作用,防止土壤流失。采用固定杆或者钉子固定住薄膜,更加稳定牢靠。固定杆可以采用竹竿或者木棍,固定杆的两端插入到水田畦的土壤里。
多个所述鱼坑18分别设置在所述田埂1和所述水田畦4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水田畦4之间。鱼坑可以调节更换流水,控制水量,增加蓄养的鱼类的数量。沟渠和鱼坑相结合,这样在沟渠水量减少,甚至无水时,鱼坑可以作为鱼类暂时的活动场所,就无需再转移鱼类到别处,省事省力,节约成本。鱼坑的形状设置为长方形。
利用上述鱼和蔬菜共生系统进行鱼-蔬菜共生的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田埂1的同一侧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在进水口2处安装设置用于调节水流的截流装置,在田埂1内部开挖多个互相平行间隔分布的水田畦4,在田埂1内侧开挖沟渠17且环绕多个所述水田畦4,在所述沟渠17内开挖有多个鱼坑18;在所述田埂1外周的地面和多个所述水田畦4之间设有多个人行桥8;
步骤2:搭建平棚架;
步骤3:在所述沟渠17和/或所述鱼坑18里养鱼;
步骤4:在水田畦4里种植蔬菜,蔬菜攀援在所述平棚架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田埂(1)、进水口(2)、出水口(3)、截流装置、多个用于种植蔬菜的水田畦(4)、用于蔬菜攀援的平棚架、沟渠(17)、鱼坑(18)和多个人行桥(8);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分别设在所述田埂(1)的同一侧两端;所述截流装置设在所述进水口(2)处;多个所述水田畦(4)位于所述田埂(1)的内部且互相平行间隔分布;在多个所述水田畦(4)里种植蔬菜;所述平棚架包括多个立柱(5)、多个连接杆(6)和尼龙网(7),多个所述立柱(5)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田埂(1)和多个所述水田畦(4)里,多个所述立柱(5)的顶端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杆(6)连接在一起,在多个所述连接杆(6)的上方覆盖有所述尼龙网(7);所述沟渠(17)位于所述田埂(1)的内侧且环绕多个所述水田畦(4),所述沟渠(17)内开挖有多个鱼坑(18);在所述沟渠(17)和/或多个所述鱼坑(18)内养殖鱼;多个所述人行桥(8)分别位于所述田埂(1)外周的地面和多个所述水田畦(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装置包括截流板(9)、固定桩(10)和固定棒(11),所述固定桩(10)固设在所述进水口(2)处,所述固定桩(10)上开有与所述截流板(9)相卡接配合的斜槽(12),所述截流板(9)的一端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固定棒(11)相配适的通孔(13),所述截流板(9)设有所述通孔(13)的一端位于所述田埂(1)内,所述固定棒(11)的一端穿过其中的一个所述通孔(13)并斜插入所述田埂(1)的土壤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桩(10)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田埂(1)的土壤内,所述固定桩(10)的顶部与所述田埂(1)持平;在所述固定桩(10)的中部位置,自顶部向下开有一贯穿前后的所述斜槽(12),所述斜槽(12)的底部低于所述进水口(2)的底部,所述斜槽(12)与所述进水口(2)的夹角ɑ为50-60°;在所述截流板(9)从中部位置至其一端端部之间间隔开有多个所述通孔(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立柱(5)的顶端分别通过绳子或铁丝与所述连接杆(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立柱(5)上均设有人字架(14),每个所述人字架(14)均包括两个沿所述水田畦(4)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5)两侧的支架腿(15),每个所述支架腿(15)的底端斜插入所述田埂(1)或所述水田畦(4)的土壤中,插入的深度为20cm-25cm,且所述支架腿(15)与所述田埂(1)或所述水田畦(4)长度方向的夹角β为30°-40°,每个所述人字架(14)的两个所述支架腿(15)的顶端通过绑带与所述立柱(5)铰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的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均设有人行步道(16),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里的所述立柱(5)位于所述人行步道(16)的两侧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处均设有防逃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水田畦(4)四周外侧的土壤上均覆盖有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鱼和蔬菜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鱼坑(18)分别设置在所述田埂(1)和所述水田畦(4)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水田畦(4)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41621.6U CN210352461U (zh) | 2019-07-19 | 2019-07-19 |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41621.6U CN210352461U (zh) | 2019-07-19 | 2019-07-19 |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52461U true CN210352461U (zh) | 2020-04-21 |
Family
ID=70272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41621.6U Active CN210352461U (zh) | 2019-07-19 | 2019-07-19 |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52461U (zh) |
-
2019
- 2019-07-19 CN CN201921141621.6U patent/CN2103524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19781Y (zh) | 泥鳅与水稻共生性新型生态稻田 | |
CN103787507B (zh) | 多功能立体式生态浮岛 | |
CN206402737U (zh) | 一种集约型水田开发整理及生态型种养模式 | |
CN105532342A (zh) | 一种稻田有机生态养殖系统 | |
CN106145374A (zh) | 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生态沟渠及该沟渠的铺设方法 | |
CN205884381U (zh) | 一种山区稻田养鱼水位调控的田间结构 | |
CN207918531U (zh) | 生境浮岛单体及生境型浮岛 | |
CN103329849A (zh) | 亚热带丘陵区牧草肉牛蔬菜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方法 | |
CN104365465A (zh) | 金线莲与铁皮石斛的套种栽培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7691310A (zh) | 一种鱼塘养殖用饲养装置 | |
CN103392474A (zh) | 紫色淮山、铁棍淮山药的种植新方法及其种植装置 | |
CN106234301A (zh) | 一种高效青蛙养殖方法 | |
CN109792945A (zh) | 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中的水生植物育苗装置 | |
US12089577B2 (en) | Insect-rice symbiotic comprehensive planting and breeding method mainly based on Tylorrhynchus proliferation | |
CN107484537B (zh) | 紫玉淮山高产培植方法 | |
CN210352461U (zh) | 一种鱼和蔬菜共生系统 | |
CN108684599A (zh) | 一种蔬菜-鱼立体共生的种养系统和种养方法 | |
CN107466622A (zh) |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 |
CN211746257U (zh) | 一种稻田养殖泥鳅专用的防敌害系统 | |
CN105145154B (zh) | 一种适用于消落带植树的环保型竹屑底肥篾编容器 | |
CN212589413U (zh) | 农田节水装置 | |
CN208300733U (zh) | 一种蔬菜-鱼立体共生的种养系统 | |
CN105284672A (zh) | 梯式井田设置及立体利用方法 | |
CN217546845U (zh) | 桃、鳖立体生态种养系统 | |
CN213127366U (zh) | 林下近野生药蔬复合种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