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1581U - 扬声器箱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51581U CN210351581U CN201920532822.2U CN201920532822U CN210351581U CN 210351581 U CN210351581 U CN 210351581U CN 201920532822 U CN201920532822 U CN 201920532822U CN 210351581 U CN210351581 U CN 2103515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sound
- sounding
- sound production
- lower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元组和贯穿所述壳体设置的出声孔,所述壳体包括呈环状的框架以及盖设于所述框架两端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上盖和下盖;所述发声单元组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且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发声单体,每一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的盆架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相对两侧的振膜和磁轭,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两个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框架共同围成前腔,两个所述发声单体、所述框架、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声音响度等声学性能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箱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发声单体以及贯穿壳体设置的发声孔,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壳体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前腔与所述发声孔连通。
然而,相关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中,所述壳体内仅设一个发声单体,其发声的声音响度受限,特别在比较吵杂的场合,所述扬声器箱的声音响度不够,甚至在有些特殊要求的场合无法满足人们对声音响度的要求。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声音响度更好的扬声器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元组和贯穿所述壳体设置的出声孔,所述壳体包括呈环状的框架以及盖设于所述框架两端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上盖和下盖;所述发声单元组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且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发声单体,每一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的盆架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相对两侧的振膜和磁轭,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两个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框架共同围成前腔,两个所述发声单体、所述框架、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
优选的,所述出声孔开设于所述框架,所述出声孔将所述前腔与外界连通形成侧面发声结构。
优选的,所述出声孔开设于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形成正面发声结构。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的隔磁板,所述隔磁板夹设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之间且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均间隔设置,所述隔磁板将所述前腔分隔为分别与所述出声孔连通的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
优选的,所述隔磁板完全覆盖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
优选的,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均有贯穿其上的通口,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个所述磁轭分别卡设于两个所述通口。
优选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优选的,所述发声单元组包括至少两组,所述出声孔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与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的两个所述前腔连通;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均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通口,四个所述发声单体的四个所述磁轭分别卡设于四个所述通口。
优选的,四个所述发声单体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优选的,所述框架呈矩形,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沿所述框架的长轴方向对称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在壳体内设置至少一组发声单元组,每组发声单元组包括两个发声单体,且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构成面对面辐射共用前腔结构,该结构一方面有效的增加了扬声器箱的发声响度(即音量)等声学性能,在2000Hz处提升约12dB;而每组发声单元组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错位设置后,有效减小了所述扬声器箱的共振,改善了大音量条件下的音质效果,且错位设置结构使得在对应的所述框架与所述上盖和下盖结合位置作出收弧设计结构,减小出声口的高度,空间利用效率高,满足终端装配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实施方式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实施方式一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实施方式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B-B线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与相关技术扬声器箱的频响性能比对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方式一
请同时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100,其包括壳体1、发声单元组2、贯穿所述壳体1设置的出声孔3以及隔磁板4。
所述壳体1具有收容空间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包括呈环状的框架11以及盖设于所述框架11两端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10的上盖12和下盖13。
所述发声单元组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0内。所述发声单元组2可以为一组,两组或多组。
每一组所述发声单元组2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11且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发声单体21。
每一所述发声单体21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11的盆架211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211相对两侧的振膜212和磁轭213。
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12及所述下盖13均有贯穿其上的通口14。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的两个所述磁轭213分别卡设于两个所述通口14,从而形成磁轭213外露结构,使得所述扬声器箱100的散热性能好。
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发声单体21的振膜侧即其支撑所述振膜212的一侧,即发声侧。
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相对并与所述框架11共同围成前腔101,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所述框架11、所述上盖12以及所述下盖13共同围成后腔102,所述前腔101与所述出声孔3连通,即所述前腔101通过所述出声孔3与外界连通。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声孔开设于所述框架11,所述出声孔3将所述前腔101与外界连通形成侧面发声结构。
上述结构中,同一组发声单元组2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构成面对面辐射共用前腔结构,该结构一方面有效的增加了扬声器箱100的发声响度(即音量)等声学性能,在2000Hz处提升约12dB,如图6所示;而每组发声单元组2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错位设置后,有效减小了所述扬声器箱100的共振,改善了大音量条件下的音质效果,且错位设置结构使得在对应的所述框架11与所述上盖12和下盖13结合位置作出收弧设计结构,减小出声口3的高度,空间利用效率高,满足终端装配需求
所述隔磁板4固定于所述框架11,所述隔磁板4夹设于同一组发声单元组2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之间且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均间隔设置,所述隔磁板4将所述前腔101分隔为分别与所述出声孔3连通的第一前腔1011和第二前腔101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磁板4与所述框架11为注塑一体成型。当然,所述隔磁板4也可省去。
所述隔磁板4的设置在所述前腔101内将其分隔成第一前腔1011和第二前腔1012两个前腔结构,相当于单一一个前腔结构的体积减小,有效的优化了其高频声学性能。同时,所述隔磁片4的隔磁和散热效果,起到便于组装和利于扬声器箱散热的作用,散热性能好,可极大程度提高所述扬声器箱100的最大功率和耐功率类的可靠性试验。
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磁板4完全覆盖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的振膜侧。
为了增加所述扬声器箱100的可发声响度即发声音量,将同一组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21设置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单元组2包括两组为例说明。两组发声单元组2的结构相同,则所述出声孔3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与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2的两个所述前腔101连通;所述上盖12及所述下盖13均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通口14,四个所述发声单体21的四个所述磁轭213分别卡设于四个所述通口14。
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所述框架11呈矩形,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2沿所述框架11的长轴方向对称设置。四个所述发声单体21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实施方式二
请结合图4-6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扬声器箱100’包括壳体41、发声单元组42以及贯穿所述壳体41设置的出声孔43。
所述壳体41具有收容空间4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41包括呈环状的框架411以及盖设于所述框架411两端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410的上盖412和下盖413。同一组中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421相对并与所述框架411共同围成前腔4101,两个所述发声单体421、所述框架411、所述上盖412以及所述下盖413共同围成后腔4102,所述前腔4101与所述出声孔43连通。
所述出声孔43开设于所述412上盖或所述413下盖,所述前腔4101与所述出声孔43连通形成正面发声结构。
除上述区别外,其余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在壳体内设置至少一组发声单元组,每组发声单元组包括两个发声单体,且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构成面对面辐射共用前腔结构,该结构一方面有效的增加了扬声器箱的发声响度(即音量)等声学性能,在2000Hz处提升约12dB;而每组发声单元组的两个所述发声单体错位设置后,有效减小了所述扬声器箱的共振,改善了大音量条件下的音质效果,且错位设置结构使得在对应的所述框架与所述上盖和下盖结合位置作出收弧设计结构,减小出声口的高度,空间利用效率高,满足终端装配需求。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扬声器箱,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元组和贯穿所述壳体设置的出声孔,所述壳体包括呈环状的框架以及盖设于所述框架两端并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上盖和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组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且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发声单体,每一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的盆架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相对两侧的振膜和磁轭,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相对设置且形成错位,两个所述发声单体与所述框架共同围成前腔,两个所述发声单体、所述框架、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共同围成后腔,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的隔磁板,所述隔磁板夹设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之间且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均间隔设置,所述隔磁板将所述前腔分隔为分别与所述出声孔连通的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开设于所述框架,所述出声孔将所述前腔与外界连通形成侧面发声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开设于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形成正面发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板完全覆盖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振膜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均有贯穿其上的通口,两个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个所述磁轭分别卡设于两个所述通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发声单体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组包括至少两组,所述出声孔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与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的两个所述前腔连通;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均设有贯穿其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通口,四个所述发声单体的四个所述磁轭分别卡设于四个所述通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发声单体呈同极性电连接以形成并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呈矩形,两组所述发声单元组沿所述框架的长轴方向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32822.2U CN210351581U (zh) | 2019-04-18 | 2019-04-18 | 扬声器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32822.2U CN210351581U (zh) | 2019-04-18 | 2019-04-18 | 扬声器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51581U true CN210351581U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180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32822.2U Active CN210351581U (zh) | 2019-04-18 | 2019-04-18 | 扬声器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5158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903A (zh) * | 2020-07-01 | 2020-10-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2839284A (zh) * | 2020-12-31 | 2021-05-25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发声单体和耳机 |
-
2019
- 2019-04-18 CN CN201920532822.2U patent/CN2103515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903A (zh) * | 2020-07-01 | 2020-10-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112839284A (zh) * | 2020-12-31 | 2021-05-25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发声单体和耳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64287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0016619U (zh) | 扬声器箱 | |
CN113099364B (zh) | 电子设备 | |
CN216775010U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0168201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6795282U (zh) | 一种新型骨传导振子以及骨传导蓝牙耳机 | |
WO2021174572A1 (zh) | 扬声器箱 | |
WO2015096334A1 (zh) | 扬声器模组及包含该扬声器模组的电子装置 | |
WO2021174570A1 (zh) | 扬声器箱 | |
KR102460785B1 (ko) | 스피커 및 모바일 단말기 | |
WO2019019325A1 (zh) |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2628369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0351581U (zh) | 扬声器箱 | |
CN111327999A (zh) | 扬声器箱 | |
CN211744718U (zh) | 发声器件 | |
US8103028B2 (en) | Electrostatic loudspeaker | |
CN108668207B (zh) | 一种发声装置 | |
CN213126464U (zh) | 一种发声单体和扬声器箱 | |
US20120008810A1 (en) | Speaker box | |
CN110996236A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07354602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1152196U (zh) | 音腔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 |
CN212628373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0609693U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0016620U (zh) | 扬声器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