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1114U - 监听器 - Google Patents

监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51114U
CN210351114U CN201920893456.3U CN201920893456U CN210351114U CN 210351114 U CN210351114 U CN 210351114U CN 201920893456 U CN201920893456 U CN 201920893456U CN 210351114 U CN210351114 U CN 210351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capacitor
circuit
resistor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34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明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Xunfa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Xunfa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Xunfa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Xunfa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34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51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51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511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监听器,包括外壳、电源电路、电源控制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电源电路和电源控制电路位于外壳内部的左侧,自激振荡电路位于外壳内部的中间,信号接收电路位于外壳内部的最右侧;电源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单片双极型芯片、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一电感、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直流电源分别与第一电容的正极、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六引脚、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八引脚、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监听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监听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上监听器已层出不穷,监听器装置现在有多种多样,有些监听器的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制造简单,就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当外面有任何响动时,都能通过该监听器装置进行监听,一般有效监听距离可达30m左右。图1为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使用的元器件较多,电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不方便维护。另外,由于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例如:缺少限流保护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监听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监听器,包括外壳、电源电路、电源控制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和电源控制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左侧,所述自激振荡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中间,所述信号接收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最右侧;
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单片双极型芯片、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一电感、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直流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六引脚、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八引脚、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MOS管的源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五引脚、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的负极均接地,所述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四引脚接地,所述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通过所述第二电容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为45kΩ。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监听器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型号为E-152。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监听器中,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为430pF。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监听器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监听器中,所述第一MOS管为P沟道MOS管。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监听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外壳、电源电路、电源控制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电源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单片双极型芯片、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一电感、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该电源电路与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二电阻用于进行限流保护,因此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监听器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监听器实施例中,该监听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中,该监听器包括外壳1、电源电路2、电源控制电路3、自激振荡电路4和信号接收电路5,其中,电源电路2和电源控制电路3位于外壳1内部的左侧,自激振荡电路4位于外壳1内部的中间,信号接收电路5位于外壳1内部的最右侧。
在使用时,先将电源控制电路3、自激振荡电路4、信号接收电路5焊接在电路板中,然后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将信号天线安装在外壳1的外边,通常情况下,本监听器需要由便携式调频收音机组合使用,使用时,应将本监听器放在接受信号良好的地方,将信号天线拉开,为了防止交流信号干扰音频信号,应将本监听器远离220V的交流电,调频收音机可随身携带,当外面有任何响动时,都会通过调频收音机监听,采用调频收音机监听,一般有效监听距离可达35m左右。
本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3、自激振荡电路4和信号接收电路5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路结构来实现,其工作原理利用的也是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獒述。
图3为本实施例中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中,该电源电路2包括直流电源VCC、第一电容C1、单片双极型芯片U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阻R2、第一MOS管M1、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第三电容C3和电压输出端Vo,其中,直流电源VCC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六引脚、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八引脚、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MOS管M1的源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七引脚连接,第一MOS管M1的栅极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漏极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压输出端Vo、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五引脚、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负极均接地,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四引脚接地,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第三引脚通过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该电源电路2与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维护,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二电阻R2为限流电阻,用于进行限流保护。限流保护的原理如下:当第二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较大时,通过该第二电阻R2可以降低第二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的大小,使其保持在正常工作状态,而不至于因电流太大导致烧坏电路中的元器件,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且用更少的元器件实现比传统技术更好的技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45kΩ。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电阻R2的阻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第二电阻R2的阻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增大或减小。
本实施例中,该单片双极型芯片U1的型号为MC34063。第二电容C2用于调节单片双极型芯片U1工作频率。当a点电压Va低于1.25V时,单片双极型芯片U1内部的开关管和驱动管都导通,使其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短接后接地,则b点的电压Vb为0V。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为0V,第一三极管Q1截止。而第一MOS管M1的栅极电压被拉低,使第一MOS管M1导通。进而由直流电源VCC向第三电容C3充电,以提高电压输出端Vo的电压,达到自动控制电压输出端Vo稳定的作用。
当a点电压Va高于1.25V时,单片双极型芯片U1内部的开关管和驱动管都截止,则b点的电压Vb为直流电源VCC的电压。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高于发射极的电压,使第一MOS管M1导通。而第一MOS管M1的栅极极快速充电,第一MOS管M1截止。电路断开,第三电容C3放电,第一电感L1维持压输出端Vo的电压,一段时间后,a点的电压低于1.25V,第一MOS管M1再次导通。
该电源电路2的最大稳压电流取决于第一MOS管M1的最大电流,依据实际电路情况选择适合的第一MOS管M1。
本实施例中,第一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第一MOS管M1为P沟道MOS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三极管Q1也可以为PNP型三极管,第一MOS管M1也可以为N沟道MOS管,但这时电路的结构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该电源电路2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一MOS管M1的源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为限流二极管,用于进行限流保护。限流保护的原理如下:当第二二极管D2所在支路的电流较大时,通过该第二二极管D2可以降低第二二极管D2所在支路的电流的大小,使其保持在正常工作状态,而不至于因电流太大导致烧坏电路中的元器件,以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二极管D2的型号为E-152。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二极管D2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具有类似功能的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该电源电路2还包括第四电容C4,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一MOS管M1的栅极连接。第四电容C4为耦合电容,用于防止第一三极管Q1与第一MOS管M1之间的干扰,以更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耦合电容的作用是:是将交流信号从前一级传到下一级。耦合的方法还有直接耦合和变压器耦合的方法。直接耦合效率最高,信号又不失真,但是,前后两级工作点的调整比较复杂,相互牵连。为了使后一级的工作点不受前一级的影响,就需要在直流方面把前一级和后一级分开,同时,又能使交流信号从前一级顺利的传递到后一级,同时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就是采用电容传输或者变压器传输来实现。他们都能传递交流信号和隔断直流,使前后级的工作点互不牵连。但不同的是,用电容传输时,信号的相位要延迟一些,用变压器传输时,信号的高频成分要损失一些。一般情况下,小信号传输时,常用电容作为耦合元件,大信号或者强信号传输时,常用变压器作为耦合元件。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第四电容C4作为耦合元件,这样可以使后一级的工作点不受前一级的影响,也就是使第一MOS管M1的工作点不受第一三极管Q1的影响。第四电容C4为级间耦合电容,其作用是将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一MOS管M1前后级的直流偏置电电路隔离,以防止前后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其工作原理利用的是现有技术中级间耦合电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獒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为430pF。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增大或减小。
总之,本实施例中,该电源电路2与传统监听器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维护,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该电源电路2中设有限流电阻,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监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电源电路、电源控制电路、自激振荡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和电源控制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左侧,所述自激振荡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中间,所述信号接收电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最右侧;
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单片双极型芯片、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一电感、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电压输出端,所述直流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六引脚、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八引脚、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MOS管的源极和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输出端、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五引脚、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的负极均接地,所述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四引脚接地,所述单片双极型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通过所述第二电容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为45k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型号为E-1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为430pF。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监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监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为P沟道MOS管。
CN201920893456.3U 2019-06-13 2019-06-13 监听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51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3456.3U CN210351114U (zh) 2019-06-13 2019-06-13 监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3456.3U CN210351114U (zh) 2019-06-13 2019-06-13 监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51114U true CN210351114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85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345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51114U (zh) 2019-06-13 2019-06-13 监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51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87469U (zh) 射频功率放大器过压保护电路
US20070230717A1 (en) Condenser microphone circuit
CN110504930B (zh) 功率放大装置
CN202003174U (zh) 一种遥控器及其供电控制电路
CN201312286Y (zh) 一种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及其输出过流保护电路
CN210351114U (zh) 监听器
CN104469605A (zh) 具音频控制电路的电子装置
US6529067B2 (en) Power saving circuit for wireless pointer
CN109510600A (zh) 一种大功率线性高频放大器
CN209949125U (zh) 无线会议一体机
CN209946867U (zh) 红外触摸显示器
CN210952935U (zh) 消防数据采集分析仪
CN205265655U (zh) 待机功耗为零的单键开关机电路
CN211183521U (zh) 双电池选择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CN217469952U (zh) 一种射频电子切换开关的供电电路及射频电路
CN211406007U (zh) 触摸式ip网络调谐器
CN100472953C (zh) 具有减小的关断电流的可逆放大器电路
CN216959635U (zh) 一种防止外部电源短接的开关电路及供电装置
CN111030287A (zh)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CN209803953U (zh) 火灾报警控制器
CN209823641U (zh) 教学一体机
CN209946742U (zh) 可控电脑一体机
CN218976677U (zh) 一种可调节信号传输天线
CN210112045U (zh) 交换机
CN210222603U (zh) 高清触摸查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