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1008U -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51008U
CN210351008U CN201921473438.6U CN201921473438U CN210351008U CN 210351008 U CN210351008 U CN 210351008U CN 201921473438 U CN201921473438 U CN 201921473438U CN 210351008 U CN210351008 U CN 210351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riode
tube
switching tub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734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亮劲
吴海清
薛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Prima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Prima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Prima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Prima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734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51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51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5100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四三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输入电源经电感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和二极管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输出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流反馈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采用各自的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能够实现均流驱动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

Description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管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LED的供电电路常使用boost升压电路,给串联的LED灯条提供高压,并稳定电流。但是对于300W以上的LED供电电路,现有的使用单开关管(三极管或MOS管)的boost升压电路产生大电流存在一定的难点,同时容易导致开关管温升问题。现有技术也有采用两颗开关管的boost升压电路,但由于不同开关管不可避免的存在微小差异,直接简单的并联会导致开关时间不一致,不能很好的平摊电流,必然有一颗开关管电流大、温度高,并且温度越高,内阻越小,电流越大造成恶性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所述电路既能提高额定电流,又能大幅度减低温升,同时不会产生电路结构臃肿、可靠性低、增加成本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四三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
驱动信号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驱动信号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输入电源经电感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和二极管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输出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流反馈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N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源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P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漏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NPN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NPN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PNP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PNP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三三极管为第三PNP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第四PNP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三三极管为第三NPN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第四NPN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七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八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九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七电阻为可调电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设置,能够平摊电流;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接第三三级管/第四三极管,当IC驱动信号GATE变为低电平时,第三三级管/第四三极管对地导通,能够加速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管栅极和源极间的结电容放电,减少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开关瞬间损耗,降低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温度,提高工作效率的设置,既能提高额定电流,又能大幅度减低温升;同时,为了解决采用两个开关管会因为器件差异性,导致开关时间不同步和电路工作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两个开关管的驱动电路串联各自的驱动电阻、放电电阻和反馈电阻,且PCB线路对称设置,能够确保两个开关管工作环境一致。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列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四三极管Q4、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
驱动信号端GATE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驱动信号端GATE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输入电源VCC经电感N1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和二极管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输出电源VOUT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流反馈端ISENSE;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和所述第七电阻R7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和所述第八电阻R8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和所述第九电阻R9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四电阻R4的阻值和所述第十电阻R10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阻值相等。
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七电阻R7为可调电阻。
一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第一N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栅极G;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为漏极D;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为源极S;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为栅极G;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为漏极D;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为源极S。
另一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第一P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栅极G;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为源极S;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为漏极D;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为栅极G;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为源极S;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为漏极D。
第三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第一NPN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第二NPN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为发射极E。
第四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第一PNP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第二PNP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为集电极C。
第五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第三PNP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第四PNP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入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出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入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出端为集电极C。
第六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为第三NPN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Q4为第四NPN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入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输出端为发射极E;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控制端为基极B;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入端为集电极C;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输出端为发射极E。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在boost升压驱动电路,或者其他包括双MOS管或双三极管并联驱动的电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IC驱动信号(GATE)通过驱动电阻(第一电阻R1和第七电阻R7)分别驱动开关管(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关闭时,驱动信号(GATE)变为低电平(0V),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导通,发射极E和集电极C之间阻抗急剧减小,内阻接近0欧,开关管栅极G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九电阻R9对地放电,加速开关管放电,减少开关管开关损耗,减低温升;开关电流Id通过开关管流经电流反馈电阻(第五电阻R5和第十一电阻R11),反馈信号分别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十二电阻R12)反馈到IC的电流反馈脚(ISENSE),IC通过反馈信号感知电流。由于2颗MOS管采用各自独立的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电流反馈电路,MOS不会因器件差异性而互相影响。并且2颗MOS管电流Id1和Id2分别通过各自的反馈电阻(第五电阻R5和第十一电阻R11)流向地,U=I×R,反馈电阻上产生的压降,即反馈电压分别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十二电阻R12反馈到IC,实测能做到均流驱动MOS。
需要说明的是,此电路对PCB板要求很高,极短的时间开关管导通能流过很大电流,对布板走线很敏感,如果布板不能做到很对称,可以通过更改驱动电阻(第一电阻R1和第七电阻R7),调整开关速度,做到两开关管波形一致,均流驱动。经过实验验证,该电路可以大幅度减低驱动开关管的温度,从将近90度减低到66度,并且不会增加大量电路,也不会增加成本,具有实用价值。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9)

1.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四三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
驱动信号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驱动信号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分别相连接;
输入电源经电感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和二极管阳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输出电源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流反馈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N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源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PMOS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漏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NPN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NPN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PNP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为第二PNP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极管为第三PNP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第四PNP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为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为集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极管为第三NPN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为第四NPN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为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入端为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输出端为发射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七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八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九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阻值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七电阻为可调电阻。
CN201921473438.6U 2019-09-05 2019-09-05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51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3438.6U CN210351008U (zh) 2019-09-05 2019-09-05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3438.6U CN210351008U (zh) 2019-09-05 2019-09-05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51008U true CN210351008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7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73438.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51008U (zh) 2019-09-05 2019-09-05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510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4824A (zh) * 2019-09-05 2019-11-26 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4824A (zh) * 2019-09-05 2019-11-26 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CN110504824B (zh) * 2019-09-05 2024-03-05 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0765A (zh) 过压保护电路
TW201344386A (zh) 電源
CN210351008U (zh)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CN110971224A (zh) 一种控制电路及无触点开关
CN201860094U (zh) 开关电源短路保护电路
CN207150553U (zh) 一种用于mos管的限流电路及mos开关装置
CN211698756U (zh) 一种适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片机电源电路
CN110504824B (zh) 一种双开关管驱动的均流电路
CN111130321A (zh) 单电源负压功率开关管驱动电路
CN110798199A (zh) Mos管驱动电路
CN209930225U (zh) 一种mos管驱动电路
CN210327368U (zh) 一种用于mosfet驱动的驱动电路
CN203339960U (zh) 一种boost升压电路
CN217406396U (zh) 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6437532U (zh) 一种驱动电路及其照明设备
CN111077937A (zh) 一种适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片机电源电路
CN221151202U (zh) 一种高压启动电路
CN103337944B (zh) 一种带过流保护和过流反馈的驱动电路
CN219611599U (zh) 一种双管正激驱动电源电路
CN203415962U (zh) 一种带过流保护和过流反馈的驱动电路
CN210957871U (zh) 一种不关原边的电池活化线路
CN221174788U (zh) 一种电流检测电路
CN220066872U (zh) 一种短路过电压保护电路
CN220291870U (zh) 一种驱动能力强、快速开关的驱动电路
CN219145259U (zh) 一种低电源供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