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5734U -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5734U
CN210315734U CN201920797792.8U CN201920797792U CN210315734U CN 210315734 U CN210315734 U CN 210315734U CN 201920797792 U CN201920797792 U CN 201920797792U CN 210315734 U CN210315734 U CN 210315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ylinder
belt pulley
dredging device
base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977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瑜
王益土
程亮
江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to CN2019207977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5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5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573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crew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主要包括底座(31)和扶手(3),扶手(3)与底座(31)的后端固定连接;底座(3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铲刀壳(1),铲刀壳(1)内设置有用于铲起并抛洒淤泥的铲刀(11),所述铲刀壳(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筒(2),铲刀壳(1)与输送筒(2)连通,输送筒(2)内设置有绞龙(21),与绞龙(21)上端部对应的输送筒(2)侧壁设置有出杂口(20),淤泥被铲刀(11)抛洒进绞龙(21)后沿绞龙(21)向上移动最终从出杂口(20)排出。底座(31)上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铲刀(11)和绞龙(21)的电机(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尺寸小,更加适合在田间的小尺寸蓄道进行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道清淤领域,特别的,是一种质量轻、结构简单且易用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田的种植模式也会随之改变,近几年有很多区域已经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这已成为一种趋向,因此渠道在输水、排水上实现着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大部分田间渠道因流量小、流速缓,且一般不设有冲刷和沉沙设备,在输送多泥沙流水时,流水会把泥带入渠中,同时由于渠岸、渠坡的崩坏、滑坡,导致更多淤泥淤积于渠床内,导致田间的蓄道常常存在流动阻力较大、灌溉速度缓慢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情况来看,一整年渠道淤积量较大,一公里能达到少则几立方米多至几十立方米。渠道泥沙淤积会降低渠道的输水排水能力使灌区运行困难还会使渠道进入恶性循环。渠道清淤是每年冬季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必不可少要做的工作,但据调查分析,许多地方渠道清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长期以来,田间的渠道的疏浚清淤主要依靠人力为主,以水冲或者铲刀铲除的方式清淤,工作效果统一性低、工作效率低、生产周期拖沓久,且其清淤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决定了成本,人员开支的浪费现象大量存在;由于渠道处于路湿泥滑的环境,意外事故也常常发生,这不仅无法保障人身安全还会造成二次浪费,极度影响渠道的清淤工作进程,以至于许多罐区渠道清淤工作不能如期顺利开展。
为解决田间的蓄道易拥塞,影响灌溉工作的问题,工程中常用到自动化的蓄道清淤装置辅助清淤工作。公开号为CN107246042A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清淤装置,其通过在拖载平台上设置除淤装置和输送装置,将河道内的淤泥输送进河道清淤装置后部连接的储泥箱内,实现除淤工作。
但上述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且设置有笨重的储泥箱,操作较为困难,更适用于流道较宽的河道内,而不适合在流道尺寸较小的田间蓄道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清淤装置普遍结构复杂,搬运、使用不便,难以适用于流道较小且排布复杂的田间蓄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至少包括底座以及固定连接于底座后端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筒,输送筒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筒侧壁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出杂口,所述输送筒的上端封闭设置;绞龙,绞龙设置于输送筒内,所述绞龙包括绞龙轴和呈螺旋状且固定设置于绞龙轴上的绞龙齿,所述绞龙齿外径与所述输送筒内径适配,绞龙齿与输送筒的内壁围成呈螺旋状连续延伸的输送腔;输送腔包括一个入口以及一个出口,所述入口设置于输送筒下端,所述出口设置于输送筒侧壁上对应出杂口的位置;铲刀壳,铲刀壳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前端且与所述输送筒固定连接,所述铲刀壳内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口的输送通道;铲刀,所述铲刀设置于所述铲刀壳内,铲刀包括一根驱动轴,驱动轴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三排沿驱动轴外圆周面均匀设置的铲齿,所述铲齿包括一沿径向向外延伸设置的容淤部,以及一段从所述容淤部的尾端相对于容淤部偏折延伸设置的折弯部;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铲刀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电机与所述绞龙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座的尺寸与常规的田间蓄道尺寸适配,且设计时应保证各部件尺寸与底座对应。
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结构简单、整体尺寸小、携带及操作方便,更加适合小流道、淤泥松软的田间蓄道;由于整体质量轻,搬运及使用时不会破坏经过的土壤环境,同时也更便于在地形复杂的田间进行搬运使用;更进一步的,由于结构简单,制造、购买的成本也低,适合在农村普及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输送筒向所述底座的后端倾斜设置,且所述输送筒与底座之间呈30°至50°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扶手倾斜设置,所述输送筒与所述扶手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输送筒与所述扶手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杆。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铲刀壳的前端靠近铲刀处设置有挡板。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扶手包括用于调节扶手整体长度的伸缩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三个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排布方式保持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整体平衡。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皮带轮一,所述电机连接驱动所述皮带轮一;至少一个皮带轮二,所述皮带轮二设置于所述底座对应皮带轮一的侧面,且皮带轮一与皮带轮二之间连接有皮带;至少一个皮带轮三,所述皮带轮三设置于所述铲刀壳对应所述皮带轮二的侧面,且皮带轮二与皮带轮三之间连接有皮带;所述皮带轮三连接驱动所述铲刀。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蜗杆,所述皮带轮二同轴连接驱动蜗杆;蜗轮,所述蜗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绞龙轴的下端部,且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筒的下端与所述铲刀壳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进一步的,每一排所述铲齿至少包括两个,同一排的铲齿之间留有间隙,相邻排的铲齿交叉排布,每一个铲齿均对应相邻排铲齿的间隙设置。
综合来看,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优点在于:
1.整机质量轻,结构简单,易搬运及使用,同时拆卸维修也十分简单;
2.输送筒呈30°至50°锐角的设计有利于更稳定地将淤泥输送到一定高度后从侧面的出杂口排出,同时有助于保持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使用时的平衡性,避免侧翻;将输送筒与扶手之间设计一定的间隙也有助于保持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的整体平衡,避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前端质量过大导致倾倒;
3.铲刀工作时旋转速度较高,挡板有助于防止铲起的淤泥以及杂物四散飞溅引发额外的损害结果;伸缩部使得扶手长度可调,有利于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需要,同时能适应不同深度的蓄道;底座设置有万向轮,更能适应流道复杂的田间蓄道,推动使用更加轻松;
4.由于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整体体积较小,其工作负载也较小,皮带能满足铲刀的传动需要,且结构简单易于设计;蜗轮蜗杆结构能够转换传递的动力的方向,满足绞龙正常工作需要,同时结构也十分简单;在输送筒的下端设置密封件有助于防止输送筒内的杂淤掉出;
5.铲齿在同一排上设置至少两个,且同排铲齿之间留有间隙,在部分铲齿损坏的情况下便携式清淤装置仍能够使用,同时减少了同一排铲齿的受力面积,避免由于铲齿受力过大导致铲刀整体崩坏;不同排铲齿之间交叉设置能够形成互补,保证铲齿在工作过程中能全面覆盖整个蓄道,完成蓄道的全面清淤。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蓄道清淤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侧视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铲刀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绞龙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铲刀壳,10-密封件,11-铲刀,110-铲齿,1101-容淤部,1102-折弯部,111-驱动轴,12-输送通道,13-挡板,2-输送筒,20-出杂口,201-皮带轮一,202-皮带轮二,203-皮带轮三,21-绞龙,211-绞龙轴,212-绞龙齿,213-入口,214-出口,22-蜗轮,23-蜗杆,24-输送腔,3-扶手,30-伸缩部,31-底座,32-连接杆,4-电机,41-电机罩,5-万向轮,6-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其主要包括:底座31,以及与底座31后端固定连接的扶手3;还包括输送筒2,输送筒2上端与扶手3固定连接,且输送筒2的上端部封闭设置,输送筒2侧壁靠近上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出杂口20;输送筒2内设置有绞龙21,绞龙21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一根驱动绞龙21转动的绞龙轴211以及用于运输淤泥的螺旋状绞龙齿212。所述绞龙齿212与输送筒2内壁围成输送腔24,所述输送腔24包括一个入口213及一个出口214,入口213设置于输送筒2的下端,出口214设置于输送筒2的上端且与出杂口20连通。
输送筒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铲刀壳1,所述铲刀壳1设置于所述底座31的前端,铲刀壳1内固定连接有铲刀11。铲刀11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包括一根用于接收外部传递动能的驱动轴111,以及至少三排均匀设置于驱动轴111外圆周面上的铲齿110,所述铲齿110包括一段垂直于驱动轴111外圆周面向外延伸设置的容淤部1101,以及从容淤部1101的尾端相对于容淤部1101偏折设置的折弯部1102,工作时,由折弯部1102铲起蓄道内的淤泥,容淤部1101对铲起的淤泥起到拖载作用。所述铲刀壳1内还设置有连通所述输送腔24的入口213的输送通道1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适用场景为田间的小流道蓄道,因此底座31的尺寸设计应满足小流道蓄道的尺寸要求,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小,具有易运输及易使用的优点。
为了提供必要的动力,底座31上还固定连接有电机4,电机4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所述铲齿11和绞龙21转动进行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电机4的正常工作且不会受到蓄道内溅起的积水的影响,应将电机4设置在相对于底座31具有一定高度的位置,例如以图1所示的方式设置。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电机4的外部设置电机罩41,可以有效避免蓄道内的积水溅到电机4内影响工作。
工作时,由前端的铲刀11的折弯部1102铲起淤泥,淤泥在容淤部1101的拖载下进入铲刀壳1,在惯性作用下产生离心运动与铲刀11分离,沿输送通道12抛洒进输送筒2下端的入口213内。淤泥从入口213进入输送腔24,由于绞龙21不断转动,淤泥被不断运送向输送腔24上端的出口214,最终从出杂口20排出。必要时,可在出杂口20外连接一根输送管道,将淤泥排到远离蓄道的位置。
为了保证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工作时的平衡性,同时为了方便推动,将输送筒2向底座31的后端倾斜30°至50°的方式设置,同时扶手3也对应地以倾斜方式设置,这种设计方式可以有效防止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由于前后质量不均导致推动过程中产生倾倒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装置的平衡性,扶手3与输送筒2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输送筒2通过连接杆32与扶手3连接,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底座31的前后长度加大,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的整体重心始终落在底座31的平面内,能够更加平稳地推动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进一步的,为了更便捷地推动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进行工作,底座31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三个万向轮5,且万向轮5排布方式能够保证底座平衡,优选的如图1所示的方式,底座31前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万向轮5,底座31的后端设置有一个万向轮5,即能满足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的平衡性要求,有效避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发生左右倾倒。
优选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如图2所示的方式设置,主要包括:与电机4连接并由电机4驱动的皮带轮201、与皮带轮201同侧且与底座31连接设置的皮带轮二202、与皮带轮201同侧且与铲刀壳1连接并能驱动铲刀11转动的皮带轮203,所述皮带轮一201与皮带轮202之间、皮带轮202和皮带轮203之间设置有皮带6,电机4通过皮带传动的方式驱动铲刀11进行旋转工作。第二驱动机构主要包括蜗轮22和蜗杆23,其中蜗轮22固定连接于绞龙轴211的下端部,所述皮带轮二202同轴连接并驱动蜗杆24,蜗轮22与蜗杆23啮合连接。电机4通过皮带传动方式驱动皮带轮二202转动,带动与皮带轮二202同轴连接的蜗杆23转动,蜗轮22与蜗杆23啮合传动,进而驱动绞龙21转动进行淤泥输送。这种设计下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结构非常简单,同时由于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工作负载较低,简单的驱动机构即能满足需求,简化了蓄道清淤装置的结构,使得制作成本降低。当热,与皮带轮类似的链轮传动、齿轮传动等其他的传动方式设计也可应用于此处,此处所述的皮带轮传动方式仅作为一种优选,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方式。
优选的,如图4所示,每一排铲齿110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同排相邻两个铲齿110之间留有间隙;不同排的铲齿110交叉设置,且不同排铲齿110均对应邻排的铲齿110之间的间隙设置。这种设计在大负载下即使部分铲齿110崩坏,其余铲齿110仍能够继续正常工作,可以起到保护铲刀11的作用,同时铲齿110不会由于与淤泥的接触面积过大导致铲刀11整体崩坏,有助于延长铲刀11的使用寿命;相邻两排铲齿110之间交叉设置能够使得铲齿110的工作部位覆盖整个蓄道,使得蓄道清淤工作更加充分。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至少包括底座(31)以及固定连接于底座(31)后端的扶手(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送筒(2),输送筒(2)与所述扶手(3)固定连接;所述输送筒(2)侧壁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出杂口(20),所述输送筒(2)的上端封闭设置;
绞龙(21),绞龙(21)设置于输送筒(2)内,所述绞龙(21)包括绞龙轴(211)和呈螺旋状且固定设置于绞龙轴(211)上的绞龙齿(212),所述绞龙齿(212)外径与所述输送筒(2)内径适配,绞龙齿(212)与输送筒(2)的内壁围成呈螺旋状连续延伸的输送腔(24);输送腔(24)包括一个入口(213)以及一个出口(214),所述入口(213)设置于输送筒(2)下端,所述出口(214)设置于输送筒(2)侧壁上对应出杂口(20)的位置;
铲刀壳(1),铲刀壳(1)设置于所述底座(31)的前端且与所述输送筒(2)固定连接,所述铲刀壳(1)内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口(213)的输送通道(12);
铲刀(11),所述铲刀(11)设置于所述铲刀壳(1)内,铲刀(11)包括一根驱动轴(111),驱动轴(111)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三排沿驱动轴(111)外圆周面均匀设置的铲齿(110),所述铲齿(110)包括一沿径向向外延伸设置的容淤部(1101),以及一段从所述容淤部(1101)的尾端相对于容淤部(1101)偏折延伸设置的折弯部(1102);
电机(4),所述电机(4)与所述底座(3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4)与所述铲刀(11)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电机(4)与所述绞龙(21)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筒(2)向所述底座(31)的后端倾斜设置,且所述输送筒(2) 与底座(31)之间呈30°至50°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3)倾斜设置,所述输送筒(2)与所述扶手(3)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输送筒(2)与所述扶手(3)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杆(3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刀壳(1)的前端靠近铲刀(11)处设置有挡板(1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3)包括用于调节扶手(3)整体长度的伸缩部(3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1)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三个万向轮(5),所述万向轮(5)的排布方式保持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整体平衡。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皮带轮一(201),所述电机(4)连接驱动所述皮带轮一(201);
至少一个皮带轮二(202),所述皮带轮二(202)设置于所述底座(31)对应皮带轮一(201)的侧面,且皮带轮一(201)与皮带轮二(202)之间连接有皮带(6);
至少一个皮带轮三(203),所述皮带轮三(203)设置于所述铲刀壳(1)对应所述皮带轮二(202)的侧面,且皮带轮二(202)与皮带轮三(203)之间连接有皮带(6);所述皮带轮三(203)连接驱动所述铲刀(11);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蜗杆(23),所述皮带轮二(202)同轴连接驱动蜗杆(23);
蜗轮(22),所述蜗轮(22)固定设置于所述绞龙轴(211)的下端部,且所述蜗轮(22)与所述蜗杆(23)啮合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筒(2)的下端与所述铲刀壳(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0)。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排所述铲齿(110)至少包括两个,同一排的铲齿(110)之间留有间隙,相邻排的铲齿(110)交叉排布,每一个铲齿(110)均对应相邻排铲齿(110)的间隙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排所述铲齿(110)至少包括两个,同一排的铲齿(110)之间留有间隙,不同排的铲齿(110)之间交叉排布,每一个铲齿(110)均对应邻排铲齿(110)的间隙设置。
CN201920797792.8U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15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7792.8U CN210315734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7792.8U CN210315734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5734U true CN210315734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1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9779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15734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57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4751A (zh) * 2020-04-29 2020-07-17 王燕 一种水利工程快速清淤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111535386A (zh) * 2020-05-11 2020-08-14 高彩真 一种水利工程用水底去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4751A (zh) * 2020-04-29 2020-07-17 王燕 一种水利工程快速清淤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111535386A (zh) * 2020-05-11 2020-08-14 高彩真 一种水利工程用水底去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5734U (zh) 一种便携式蓄道清淤装置
CN110512682B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的高效清淤装置
CN211774045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排淤装置
CN214272192U (zh)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CN110397003A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水电站
CN114606921B (zh) 一种具有压滤功能的蓝藻收集船
CN117256219A (zh) 一种稻茬麦智能灭茬及浅旋开沟机
CN108672259A (zh) 一种滚筒筛分式采石箱
CN211069137U (zh) 一种平流式污水处理设备
CN208309674U (zh) 一种疏通港口的挖泥船
CN208201971U (zh) 铣挖装置及具有铣挖装置的清淤船
CN207073156U (zh) 河道清污船
CN215624960U (zh) 一种港口物料输送用垂直斗式提升装置
CN216276066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便于清淤的排水结构
CN216108394U (zh) 一种河道浮萍打捞收集装置
CN211621759U (zh) 一种泥沙清理系统的旋转式泥沙收集装置
CN113187012B (zh) 一种水产养殖清淤车用干湿分离装置
CN212224007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排淤装置
CN214272364U (zh) 地面沟槽的高效清理装置
CN108043109A (zh) 一种工业废水中杂质过滤装置
CN216006874U (zh) 一种河道治理用漂浮物拦截装置
CN210151807U (zh) 一种水利水电大坝清淤装置
CN220225605U (zh) 一种排水装置
CN213949667U (zh) 一种塑料水槽清洗提升机
CN213114769U (zh) 一种水利施工用排污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