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88499U -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88499U
CN210288499U CN201920894048.XU CN201920894048U CN210288499U CN 210288499 U CN210288499 U CN 210288499U CN 201920894048 U CN201920894048 U CN 201920894048U CN 210288499 U CN210288499 U CN 210288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llecting
collecting unit
pipe
branch pipe
bas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40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太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Zhongy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Zhongy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Zhongy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Zhongy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40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88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88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8849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应用在坡地建筑抗浮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第一集水单元位于坡地高处,第二集水单元位于坡地低处,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通过若干第一支管连通,第二集水单元通过给水管与市政管网连通;其优点是:减小了地下室底板长期受力不均而导致建筑容易造成差异沉降的情况。

Description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坡地建筑抗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近海地区及陡坡上,给建筑主体的施工和使用阶段的抗浮设计带来挑战。沿海地区坡地建筑由于地势势能差存在着较大的地下水浮力,水压力不仅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威胁,而且在建筑使用阶段对地下室底板产生较大的向上的压力,由于地下水位的高度差使得地下室底板长期不均匀受力,容易造成建筑的差异沉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优点是:减小了地下室底板长期受力不均而导致建筑容易造成差异沉降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包括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所述第一集水单元位于坡地高处,所述第二集水单元位于坡地低处,所述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通过若干第一支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水单元通过给水管与市政管网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通过第一支管连通,且第一集水单元高于第二集水单元,因而第一集水单元内的水便经第一支管流入第二集水单元内,再从市政管网排出,直至第一集水单元和第二集水单元内的水位一致,增加了地下室底板受到的水浮力的均匀性,从而减小了建筑容易差异沉降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集水单元包括若干沿地下室外墙排布的第一盲沟和第一检修井,各个所述第一检修井均串联在第一盲沟上;所述第二集水单元包括若干沿地下室外墙排布的第二盲沟和第二检修井,各个所述第二检修井均串联在第二盲沟上,所述第一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检修井和第一检修井连通,所述给水管与第二检修井连通,所述给水管高于第一支管与第二检修井的连接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坡体内的地下水分别渗入第一盲沟和第二盲沟内,然后输入各自对应的第一检修井和第二检修井中,当第一检修井内的水位高于第二检修井时,第一检修井内的水便通过第一支管流入第二检修井内;当第二检修井内的水位超过给水管后,多余的水便经给水管流入市政管网内,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地下室底板上开设有供第一支管穿过的第一集水井,所述第一支管位于第一集水井内的部分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支管在第一阀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上分别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地下室底板上开设有第二集水井,所述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均与第二集水井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支管位于第一阀门与第一检修井之间部分淤泥沉积较多时,操作者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打开第二阀门,使得第一支管内的水经第二支管流入第二集水井中,第一支管该部分沉积的淤泥便随水流一起流入第二集水井中,之后操作者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第三阀门,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完成第一支管的自清洗,保证了第一支管排水的流畅性,节省了人工清理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集水井外铺设有砖胎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砖胎膜起到了对第一集水井的加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集水井在砖胎膜外设有第二砂砾过滤层,所述第二砂砾过滤层外覆盖有第二土工布,所述第一集水井侧壁上设有刚性防水套管,所述刚性防水套管的一端穿进第二砂砾过滤层内,且穿进的一端包裹有第三土工布,所述刚性防水套管位于第三集水井内的一端设有第四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支管被堵塞时,操作者打开第四阀门,使土层内的水经刚性防水套管直接流入第一集水井内,起到了对地下室结构的保护作用;同时设置的第二土工布、第二砂砾过滤层和第三土工布对土层内的水进行过滤,降低了刚性防水套管被堵塞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盲沟包括渗水管、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多孔砖层,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一端与地下室外墙连接,所述渗水管支撑在混凝土垫层上,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层罩在渗水管外,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内侧填充有碎石过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层内的水依次经过混凝土多孔砖层、碎石过滤层和渗水管上的孔后流入渗水管内,渗水管将水输送至第一检修井内,混凝土垫层起到了对渗水管的支撑作用,限制了渗水管的偏移,混凝土多孔砖层和碎石过滤层则将水中的颗粒物拦截,以保证渗水管的正常输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层外设有第一砂砾过滤层,所述第一砂砾过滤层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土工布,所述第二盲沟与第一盲沟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砂砾过滤层和第一土工布增强了对土层内水的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检修井和第二检修井内均设有爬梯和高压水枪;所述第一检修井和第二检修井内壁在靠近地面的一端均设有液位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梯方便了操作者进出第一检修井或第二检修井;当第一支管内沉积的淤泥较多时,操作者可利用高压水枪与第一支管接通,通过高压水进行清淤;当第一检修井或第二检修井内的水位过高时,液位传感器报警,提示相关人员采取应急措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第一检修井和第二检修井处于连通状态时,当第一检修井内水位高于第二检修井时,多余的水便从给水管排入市政管网,使得建筑高处和低处的地下水位持平,增加了地下室底板受水浮力的均匀性,从而稳定了建筑结构;
2.第一支管配合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可实现管道的自清洗功能,方便灵活;土层内的水在渗入渗水管前经过多重过滤,降低了渗水管被堵塞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集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二集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盲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阀门和第一集水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集水单元;11、第一盲沟;111、渗水管;112、混凝土垫层;113、混凝土多孔砖层;114、碎石过滤层;115、第一砂砾过滤层;116、第一土工布;12、第一检修井;2、第二集水单元;21、第二盲沟;22、第二检修井;31、第一支管;311、第一阀门;32、第二支管;321、第二阀门;33、第三支管;331、第三阀门;34、第一集水井;35、第二集水井;4、给水管;5、地下室外墙;51、地下室底板;52、砖胎膜;53、第二砂砾过滤层;54、第二土工布;55、刚性防水套管;551、第三土工布;552、第四阀门;56、爬梯;57、高压水枪;58、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集水单元1和第二集水单元2,第一集水单元1和第二集水单元2分别位于地下室的两侧,且第一集水单元1位于坡地高处,第二集水单元2位于坡地低处,第一集水单元1和第二集水单元2通过若干第一支管31连通,第一支管31从地下室底板51内穿过,第二集水单元2通过给水管4与市政管网连通。
如图2所示,第一集水单元1包括若干预设在土层内的第一盲沟11和第一检修井12,若干第一盲沟11沿地下室外墙5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地下室外墙5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若干第一检修井12则沿地下室外墙5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且各个第一检修井12均串联在第一盲沟11上;如图4所示,第一盲沟11包括渗水管111、混凝土垫层112和混凝土多孔砖层113,混凝土垫层112呈水平状态且其一端与地下室外墙5连接,渗水管111上的孔分布在两侧及顶部,且孔径为20mm,渗水管111支撑在混凝土垫层112上并与各个第一检修井12依次连接,混凝土多孔砖层113截面层L形,且混凝土多孔砖层113的一端与混凝土垫层112连接,另一端与地下室外墙5连接,从而将渗水管111罩住,混凝土多孔砖层113内侧填充有碎石过滤层114,碎石过滤层114内砾石的粒径为10mm-20mm。
如图4所示,混凝土多孔砖层113外还设有第一砂砾过滤层115,第一砂砾过滤层115内砾石的粒径为1mm-2mm,第一砂砾过滤层115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土工布116。
如图3所示,第二集水单元2包括若干预设在土层内的第二盲沟21和第二检修井22,若干第二盲沟21沿地下室外墙5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地下室外墙5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若干第二检修井22则沿地下室外墙5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且各个第二检修井22均串联在第二盲沟21上,第二盲沟21与第一盲沟11结构相同,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一一对应,第一支管31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第二检修井22和第一检修井12连通,给水管4与第二检修井22连通,且给水管4高于第一支管31与第二检修井22的连接端。
如图2和图3所示,土层内的水经第一土工布116(如图4)、第一砂砾过滤层115(如图4)、混凝土多孔砖层113(如图4)和碎石过滤层114(如图4)后渗入渗水管111内,渗水管111将水输入对应的第一检修井12或第二检修井22中,由于坡地的地势高度不同,第一检修井12内的水位高于第二检修井22,第一检修井12内的水便在压力差下经第一支管31涌入第二检修井22内,当第二检修井22内的水位给水管4位置时,多余的水便从给水管4排入市政网管,直至第一检修井12内的水位与第二检修井22内水位齐平,压力平衡,实现了地下室高低两侧地下水位的持平,增加了地下室底板51受水浮力的均匀性,稳固了建筑结构,减小了建筑容易差异沉降的情况发生;第一土工布116、第一砂砾过滤层115、混凝土多孔砖层113和碎石过滤层114对流入渗水管111内的水进行重重过滤,缩小水中颗粒物的含量,以减小渗水管111被堵塞,保证地下水的顺利传输。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壁上均设有爬梯56,以便于操作者进出检修,同时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壁在靠近地面的一端均设有液位传感器58,当第一检修井12或第二检修井22内水位过高时,液位传感器58发出警报,提示操作者检查管路并采取相应措施疏水,阻止水漫至地面。
如图5和图6所示,地下室底板51上开设有供第一支管31穿过的第一集水井34,第一支管31位于第一集水井34内的部分设有第一阀门311,第一支管31在第一阀门3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均位于第一集水井34内,且第二支管32位于第一阀门311与第一检修井12之间,第三支管33则位于第二检修井22与第二阀门321之间,地下室底板51上开设有第二集水井35,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均与第二集水井35连通,第一阀门311处于常开,第二阀门321和第三阀门331则处于常闭,以供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的水正常流通;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均设有高压水枪57(如图3)。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支管31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沉积淤泥,操作者可关闭第一阀门311,打开第二阀门321,使第一支管31在第一阀门311与第一检修井12间的水经第二支管32排入第二集水井35中,此时第一支管31该部分的淤泥便随着水流被带入第二集水井35中,之后操作者关闭第二阀门321,打开第三阀门331,将第一支管31另一部分中的淤泥带入第二集水井35内,实现了第一支管31内淤泥的自清洗,简单便捷,省时省力,成本低;当第一支管31内淤泥沉积过多时,操作者可将高压水枪57与第一支管31的进水端接通,依靠高压水流将第一支管31内的淤泥冲入第二集水井35中,灵活性高,当第二集水井35内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操作者可利用潜水泵将第二集水井35内的水抽出,保证第二集水井35内留有充足的空间。
如图5所示,第一集水井34外铺设有砖胎膜52,第一集水井34在砖胎膜52外设有第二砂砾过滤层53,第二砂砾过滤层53外覆盖有第二土工布54,第一集水井34侧壁上设有刚性防水套管55,刚性防水套管55的一端穿进第二砂砾过滤层53内,且穿进的一端包裹有第三土工布551,刚性防水套管55位于第三集水井内的一端设有第四阀门552;当第一支管31被堵塞时,操作者打开第四阀门552,使土层内的水通过刚性防水套管55直接流入第一集水井34内,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增加建筑承载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水单元(1)和第二集水单元(2),所述第一集水单元(1)位于坡地高处,所述第二集水单元(2)位于坡地低处,所述第一集水单元(1)和第二集水单元(2)通过若干第一支管(31)连通,所述第二集水单元(2)通过给水管(4)与市政管网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单元(1)包括若干沿地下室外墙(5)排布的第一盲沟(11)和第一检修井(12),各个所述第一检修井(12)均串联在第一盲沟(11)上;所述第二集水单元(2)包括若干沿地下室外墙(5)排布的第二盲沟(21)和第二检修井(22),各个所述第二检修井(22)均串联在第二盲沟(21)上,所述第一支管(3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检修井(22)和第一检修井(12)连通,所述给水管(4)与第二检修井(22)连通,所述给水管(4)高于第一支管(31)与第二检修井(22)的连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室底板(51)上开设有供第一支管(31)穿过的第一集水井(34),所述第一支管(31)位于第一集水井(34)内的部分设有第一阀门(311),所述第一支管(31)在第一阀门(3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所述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上分别设有第二阀门(321)和第三阀门(331),地下室底板(51)上开设有第二集水井(35),所述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均与第二集水井(3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井(34)外铺设有砖胎膜(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井(34)在砖胎膜(52)外设有第二砂砾过滤层(53),所述第二砂砾过滤层(53)外覆盖有第二土工布(54),所述第一集水井(34)侧壁上设有刚性防水套管(55),所述刚性防水套管(55)的一端穿进第二砂砾过滤层(53)内,且穿进的一端包裹有第三土工布(551),所述刚性防水套管(55)位于第三集水井内的一端设有第四阀门(55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盲沟(11)包括渗水管(111)、混凝土垫层(112)和混凝土多孔砖层(113),所述混凝土垫层(112)的一端与地下室外墙(5)连接,所述渗水管(111)支撑在混凝土垫层(112)上,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层(113)罩在渗水管(111)外,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内侧填充有碎石过滤层(1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多孔砖层(113)外设有第一砂砾过滤层(115),所述第一砂砾过滤层(115)的上下两侧均覆盖有第一土工布(116),所述第二盲沟(21)与第一盲沟(11)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均设有爬梯(56)和高压水枪(57);所述第一检修井(12)和第二检修井(22)内壁在靠近地面的一端均设有液位传感器(58)。
CN201920894048.XU 2019-06-13 2019-06-13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288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4048.XU CN21028849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4048.XU CN21028849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88499U true CN210288499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96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404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28849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88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12936A (zh) 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8487276A (zh) 一种埋置式浅层组合排水管及施工方法
GB2452108A (en) A storm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CN107347481B (zh) 箱体汇水覆土种植系统及利用其进行露天坑体复垦的方法
WO2018036317A1 (zh) 一种集水排浸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4499560B (zh) 组合型雨水渗井及施工方法
CN114718101A (zh) 一种截渗墙联合降水井的尾矿库截渗结构及其修筑方法
CN206245444U (zh) 雨水渗透系统
CN111642369B (zh) 一种用于生态型加筋土边坡结构的太阳能滴灌系统及其铺设方法
CN210737511U (zh) 塔式地下水压力回灌设备
CN210288499U (zh)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CN109024645B (zh)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CN111501950A (zh) 一种地下管廊物流运输的排水系统
CN208578054U (zh) 一种埋置式浅层组合排水管
CN206752629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雨水检查井
CN107724405B (zh) 一种地埋管施工中地基降水施工方法
US20210131078A1 (en) Integrated utility distribution system
CN212801545U (zh)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KR101072407B1 (ko) 강변여과수의 여과층 조성 및 집수장치 설치방법
CN110663512B (zh) 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
CN114293578A (zh) 一种地下室降排水及水位监测的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JP2001115507A (ja) 地下貯水システム
CN116201217B (zh) 一种绿色海绵生物滞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20789815U (zh) 一种基坑排水结构
CN221142831U (zh) 隔绝地下水的基坑抗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