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77177U - 一种监测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监测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77177U
CN210277177U CN201920465099.0U CN201920465099U CN210277177U CN 210277177 U CN210277177 U CN 210277177U CN 201920465099 U CN201920465099 U CN 201920465099U CN 210277177 U CN210277177 U CN 210277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bed
bed body
trunk
proces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650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劲鹏
戴鹏
黄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650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77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77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77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监测床,包括:床本体及监测部件;其中,所述床本体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与所述第二床体连接的躯干支撑体;所述躯干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床体上的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与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床体相对所述第一床体转动时,所述躯干支撑体随着所述第二床体联动,以改变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长度,其中,在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固定有所述监测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实时监测被检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监测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属于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监测床。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例如,睡眠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人们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监测,尤其是对睡眠时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监测,从而得知人体健康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目前对被检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监测的设备大多需要人们呈卧姿状态,一旦被监测者从卧姿转换到其他姿势时,例如坐姿,往往就会出现监测不到被检测者生理特征信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测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被监测者改变姿势无法监测的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测床,包括:床本体及监测部件;其中
所述床本体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与所述第二床体连接的躯干支撑体;
所述躯干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床体上的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与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对应;
所述第二床体相对所述第一床体转动时,所述躯干支撑体随着所述第二床体联动,以改变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长度,其中,在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固定有所述监测部件。
可选地,所述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躯干支撑体朝向所述被监测者的端面上。
可选地,所述监测部件包括信息采集部及与所述信息采集部连接的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
所述躯干支撑体上设置有安装槽及过线孔,所述信息采集部设置在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上,所述无线连接端口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信号输出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向所述躯干支撑体背向所述信息采集部的一侧伸出。
可选地,所述监测部件与所述躯干支撑体之间设置有弹性调节层。
可选地,所述弹性调节层包括橡胶、乳胶、硅胶或弹簧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可选地,所述监测部件通过粘贴层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或者
所述监测部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或者
所述监测部件通过魔术贴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接收所述监测部件发来的监测信号以得到监测结果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监测部件耦接。
可选地,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电压放大电路;其中,所述信号处理电路通过所述电荷放大电路与所述监测部件连接,通过所述电压放大电路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处理单元发来的监测结果,对所述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显示的中控单元,所述中控单元与所述处理单元耦接。
可选地,还包括: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二床体及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驱动单元根据所述处理单元发出的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二床体相对所述第一床体转动。
另外,可选地,所述监测部件包括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床本体中的第二床体可相对第一床体转动,可以实现被监测者从卧姿到坐姿的转换,同时,躯干支撑体随着第二床体联动,从容置空间内伸出,从而实现对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进行支撑,例如对被监测者的腰部和/或胸部进行支撑,躯干支撑体给用户腰部和/或胸部一个支撑,让被监测者感觉更舒服。监测部件设置在躯干支撑体上,躯干支撑体给用户的躯干进行支撑的同时,监测部件都能够实时采集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避免监测不到被检测者生理特征信息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监测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躯干支撑体伸出容置空间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监测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躯干支撑体缩进容置空间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床本体;11:第一床体;12:第二床体;13:躯干支撑体;
20:监测部件;21:处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对被检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监测的设备大多需要人们呈卧姿状态,一旦被监测者从卧姿转换到其他姿势时,例如坐姿,往往就会出现监测不到被检测者生理特征信息的情况。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监测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被监测者,改变姿势无法监测的问题。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监测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躯干支撑体13 伸出容置空间状态,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监测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躯干支撑体13缩进容置空间状态,如图1和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测床,包括:床本体10及监测部件20。
其中,床本体10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床体11和第二床体12、与第二床体12连接的躯干支撑体13。躯干支撑体13设置在第二床体12上的容置空间内,容置空间的位置与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对应。第二床体 12相对第一床体11转动时,躯干支撑体13随着第二床体12联动,以改变躯干支撑体13伸出容置空间的长度,其中,在躯干支撑体13伸出容置空间的表面固定有监测部件2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床本体10中的第二床体12可相对第一床体11转动,可以实现被监测者从卧姿到坐姿的转换,同时,躯干支撑体13随着第二床体12联动,从容置空间内伸出,从而实现对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进行支撑,例如对被监测者的腰部和/或胸部进行支撑,躯干支撑体13给用户腰部和/或胸部一个支撑,让被监测者感觉更舒服。监测部件20设置在躯干支撑体13上,躯干支撑体13给用户的躯干进行支撑的同时,监测部件20都能够实时采集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避免监测不到被检测者生理特征信息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床体的上表面是指与被监测者接触的一面,即床体用于躺人的一面。第二床体12可相对第一床体11进行转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二床体12以靠近第一床体11的一端为转轴,第二床体12远离第一床体11的一端绕着转轴转动。第二床体12上的容置空间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一个躯干支撑体13。
以容置空间为一个为例,在第二床体12未发生转动时,第一床体11的上表面与第二床体12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被监测者可以平躺在床本体10上,被监测者处于卧姿,图2中监测床的状态即为容置空间为一个,第二床体12未发生转动的状态。此时,躯干支撑体13位于容置空间内,躯干支撑体13未从容置空间内伸出,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时,躯干支撑体 13对应的位置可以是被监测者的腰部位置或者是胸部位置。
在第二床体12发生转动时,即第二床体12远离第一床体11的一端逐渐抬起,第二床体12发生倾斜,第二床体12可带动被监测者上身抬起,以便被监测者可以坐起,转动至一定角度后,第二床体12固定在当前角度。此时,被监测者处于坐姿,图1中监测床的状态即为容置空间为一个,第二床体12发生转动后的状态。此时,躯干支撑体13从容置空间伸出,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时,躯干支撑体13对应的位置为被监测者的腰部位置或者是胸部位置,从而可对被监测者的腰部或者是胸部进行支撑。
或者,在第二床体12未发生转动时,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被监测者处于卧姿状态,躯干支撑体13对应的位置是被监测者的胸部位置。在第二床体12发生转动时,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被监测者处于坐姿,躯干支撑体13对应的位置为被监测者的腰部位置,从而可对被监测者的腰部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容置空间也可以为多个,以容置空间为两个为例,其中一个容置空间对应被监测者的腰部位置,另一个容置空间对应被监测者的胸部位置。在第二床体12发生转动时,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被监测者处于卧姿状态,两处容置空间内的躯干支撑体13对应的位置是被监测者的腰部及胸部位置。在第二床体12发生转动时,被监测者躺在监测床上,被监测者处于坐姿,两处容置空间内的躯干支撑体13分别对应的位置为被监测者的腰部位置及胸部位置,从而可分别对被监测者的腰部及胸部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躯干支撑体13的伸出容置空间的长度是根据第二床体12的转动幅度的大小而改变的,例如,第二床体12远离第一床体 11的一端抬起的越高,躯干支撑体13伸出容置空间的长度越大。或者,第二床体12远离第一床体11的一端抬起的越高,躯干支撑体13伸出容置空间的长度越大,但是,当躯干支撑体13伸出到最大长度后,若第二床体12 远离第一床体11的一端继续抬高,躯干支撑体13的伸出长度不变。另外,第一床体11也可分为两部分,位于被监测者腿部的部分可以下降,使得被监测者的腿部放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设置在躯干支撑体13朝向被监测者的端面上。躯干支撑体13朝向被监测者的端面能够直接或间接与被监测者进行接触,监测部件20设置在躯干支撑体13朝向被监测者的端面上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进行采集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同时,为实现无论在躯干支撑体13伸出或缩进容置空间时,监测部件20均能够监测到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躯干支撑体13朝向被监测者的端面不低于容置空间第二床体12的上表面所在平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包括信息采集部及与采集部连接的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采集部的一个作用是采集被检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以产生相应的监测信号。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的一个作用是实现监测部件20与外部设备连接,从而将监测信号发送至外部设备。
其中,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的设置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无线连接端口设置在躯干支撑体13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上,信号输出线从第二床体12的上表面延伸至第二床体12的床边。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躯干支撑体13上设置有安装槽及过线孔,信息采集部设置在躯干支撑体13伸出容置空间的表面上,无线连接端口位于安装槽内,信号输出线穿过过线孔向躯干支撑体13背向信息采集部的一侧伸出。监测部件20通过无线连接端口或信号输出线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过安装槽及过线孔可以避免监测部件20从床本体10的上表面进行走线,床本体10的上表面上看不见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一方面避免在躯干支撑体13多次伸出及缩回的动作后,对信号输出线造成磨损,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床本体10 更加美观。监测部件20与外部设备可选择有线或者无线中的一种方式进行连接,若有线及无线同时连接的情况下,有线的传输优先级大于无线的传输优先级。
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监测部件20与被监测者进行直接获间接地接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与躯干支撑体13之间设置有弹性调节层。躯干支撑体13与被监测者对监测部件20进行挤压时,弹性调节层同样受到监测部件20的挤压,从而发生变形,受到压力大的地方形变幅度大,受到压力小的地方形变幅度小,通过弹性调节层发生的形变,可以使得监测部件20更加贴合被监测者,从而使得采集到的生理特征信息更加准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调节层包括但不限于为橡胶、乳胶、硅胶或弹簧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举例来说,监测部件20呈片状结构,监测部件20包括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与躯干支撑体13之间设置有乳胶层,被监测者躺在床本体10上时,被检测者的腰部被躯干支撑体13支撑,被检测者的腰部对监测部件20进行挤压,乳胶层可沿着被监测者的腰部的曲线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监测部件20更加贴合被监测者的腰部。
其中,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用于捕捉被检测者的呼吸、心跳和身体活动所引起的振动信号,人体的振动信号可通过人体自身的振动传递给传感器,或者人体活动时,对床本体10产生振动,床本体10将振动信号传递给传感器,从而使得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能够监测人体的生理特征信息,生理特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呼吸信息、心跳信息和体动信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监测部件20上设置有多个监测区域,被监测者无需固定接触监测部件20的某一位置或者某一个区域,只要被监测者置于监测部件20 上,与监测部件20进行接触即可进行监测。
当被监测者置于监测部件20上时,多个监测区域中的部分监测区域根据被监测体的生理特征信息产生相应的监测信号,生理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呼吸信息、心跳信息和体动信息,体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翻身、移动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与躯干支撑体13的连接方式包括多种,例如,监测部件20通过粘贴层与躯干支撑体13连接;或者监测部件20 通过紧固件与躯干支撑体13连接;或者监测部件20通过魔术贴与躯干支撑体 13连接。
为实现对被监测部件20进行保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的外部还设置有外罩。外罩可将监测部件20罩住,监测部件20置于外罩中,躯干支撑体13伸入外罩与监测部件20连接。外罩的制作材料可与床本体10的床罩的制作材料一致。监测部件20设置于外罩的中空内腔中,防止监测部件20与外界的接触,减缓了监测部件20的磨损,增加了监测部件20的使用寿命。同时,外罩的制作材料可以是常用的布料,使得监测部件20的外观更加美观。被监测者在家庭中使用时,也不会因为监测部件20 的外观显得很突兀,被监测者也可以在外罩的外表面增加其他外罩等覆盖物,不会影响监测部件20的使用。而且,监测部件20置于外罩的中空内腔中,可以从外罩的一侧将信号输出线伸出中空内腔,外罩的设置不影响监测部件 2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在监测部件20的外部设置外罩,可以有效减缓监测部件20的磨损,但是,监测部件20与外罩之间有可能存在缝隙,被监测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翻身、上下移动等动作,导致外罩与监测部件2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这样就相对增加了监测部件20的磨损,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部件20与外罩的内壁贴合。例如,使用胶水、魔术贴等能起到粘合作用的物质将监测部件20与外罩的内壁贴合,或者,缝合等。监测部件20与外罩的内壁贴合连接,这样就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被监测者的动作导致监测部件20与外罩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问题。
为实现对监测部件20的监测信号进行处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床还包括接收监测部件20发来的监测信号以得到监测结果的处理单元21,处理单元21与监测部件20耦接。处理单元21作为与监测部件20 连接的外部设备之一,监测部件20的一个作用是接收监测部件20发来的监测信号,并根据监测信号得到监测结果,其中,监测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次数,呼吸频率、心跳次数,心跳频率、体动次数和离床次数,等等。根据监测结果,被监测者或监护人员可以得到被监测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被监测者或其他监护人员能够获知监测结果,处理单元21包括显示部件,通过显示部件将监测结果进行实时显示,从而可以让被监测者或者其他监护人员能够看见监测结果。另外,处理单元21还包括储存部件,处理单元21通过储存部件可将各个时段所得到的监测结果进行存储,方便被监测者或者监护人员进行回看。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处理单元21上除了设置有与监测部件 20连接的端口外,处理单元21上也设置有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通过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处理单元21也可以与其他外部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将得到的监测结果传送至其他外部设备。例如,与监测部件20或与处理单元21连接的外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电脑、监测仪等。处理单元21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或者有线中的一种方式进行连接,若有线及无线同时连接的情况下,有线的传输优先级大于无线的传输优先级。
需要说明的是,容置空间为一个时,相应的躯干支撑体13为一个,监测部件20为一个,因此,处理单元21也为一个。当容置空间为多个时,相应的躯干支撑体13为多个,每个躯干支撑体13上均设置有一个监测部件20。针对多个监测部件20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每个监测部件20连接有一个处理单元21,每个处理单元21接收与其连接的监测部件20 发来的监测信号以得到监测结果。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多个监测部件20 连接同一个处理单元21,处理单元21接收多个监测部件20发来的监测信号以得到监测结果,其中,每个监测部件20发生监测信号时同时附带发生每个监测部件20的标识信息,以便处理单元21区分各个监测部件20。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床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电压放大电路;其中,信号处理电路通过电荷放大电路与监测部件20连接,通过电压放大电路与处理单元21连接。举例来说,监测部件20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上下位置关系的电极,具有上下位置关系的电极根据不同的形变向信号处理电路输出不同的压感信号,信号处理电路用于将不同的压感信号处理后向理单元输出不同的电信号。当被监测者躺在监测部件20上时,具有上下位置关系的电极的电极表面的电荷分布就会发生变化,内部产生电极化,同时在其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并且其受力的形变与该电荷信号成一定比例,当形变发生变化时电荷信号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形变消失时重新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由此将动态的机械能转换为电信号,经信号处理电路处理后连接到处理单元21,处理单元21检测出睡眠过程中呼吸、心跳以及体动信息。
为进一步地将处理单元21的到的监测结果进行集中处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床还包括用于接收处理单元21发来的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显示的中控单元,中控单元与处理单元21耦接。中控单元可针对一个监测床的监测部件20进行监测结果的处理,也可以针对多个监测床的监测部件20。例如,针对多个处理单元21来说,如医院中,可将中控单元设置在护士站,中控单元连接多个病房内的多个监测床的处理单元21,可对多个病房内的多个监测床监测到的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及显示,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分类储存、分类显示、启停监测部件20/ 处理单元21等。处理单元21的作用是针对单个监测部件20,可以得到单个监测结果。而中控单元可将多个处理单元21的监测结果进行集中处理及显示。再例如,针对一个处理单元21来说,中控单元连接一个监测床的处理单元21,可对单个处理单元21的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及显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监测床还包括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分别与第二床体12及处理单元21连接,驱动单元根据处理单元21发出的控制指令,驱动第二床体12相对第一床体11转动。通过驱动单元可实现床本体10与监测部件20、处理单元21的联动。通过监测部件20采集到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如呼吸次数,呼吸频率、心跳次数,心跳频率、体动次数等信息,处理单元21根据监测部件20发来的监测信号可以得到被监测者的睡眠状况,处理单元21根据监测结果向驱动单元发出的控制指令,以实现监测床的智能化联动。
举例来说,在第二床体12抬起状态下,监测单元在监测到被监测者睡着之后,可控制驱动单元将第二床体12调平,将被监测者的头部逐渐调低、放平,使得被监测者逐渐恢复成卧姿状态,实现更好的睡眠。在早上时,处理单元21监测到被监测者处于最浅睡眠的时候,可控制驱动单元逐渐将第二床体12抬高,使得被监测者的头部逐渐调高,帮助被监测者自然地醒来。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床本体中的第二床体可相对第一床体转动,可以实现被监测者从卧姿到坐姿的转换,同时,躯干支撑体随着第二床体联动,从容置空间内伸出,从而实现对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进行支撑,例如对被监测者的腰部和/或胸部进行支撑,躯干支撑体给用户腰部和/或胸部一个支撑,让被监测者感觉更舒服。监测部件设置在躯干支撑体上,躯干支撑体给用户的躯干进行进行支撑的同时,监测部件都能够实时采集被监测者的生理特征信息,避免监测不到被检测者生理特征信息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监测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本体及监测部件;其中
所述床本体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与所述第二床体连接的躯干支撑体;
所述躯干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床体上的容置空间内,所述容置空间的位置与被监测者的躯干的部分位置对应;
所述第二床体相对所述第一床体转动时,所述躯干支撑体随着所述第二床体联动,以改变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长度,其中,在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固定有所述监测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躯干支撑体朝向所述被监测者的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包括信息采集部及与所述信息采集部连接的无线连接端口及信号输出线;
所述躯干支撑体上设置有安装槽及过线孔,所述信息采集部设置在所述躯干支撑体伸出所述容置空间的表面上,所述无线连接端口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信号输出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向所述躯干支撑体背向所述信息采集部的一侧伸出。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与所述躯干支撑体之间设置有弹性调节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调节层包括橡胶、乳胶、硅胶或弹簧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通过粘贴层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或者
所述监测部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或者
所述监测部件通过魔术贴与所述躯干支撑体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所述监测部件发来的监测信号以得到监测结果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监测部件耦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电压放大电路;其中,所述信号处理电路通过所述电荷放大电路与所述监测部件连接,通过所述电压放大电路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处理单元发来的监测结果,对所述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显示的中控单元,所述中控单元与所述处理单元耦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二床体及所述处理单元连接,所述驱动单元根据所述处理单元发出的控制指令,驱动所述第二床体相对所述第一床体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监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部件包括压电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
CN201920465099.0U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监测床 Active CN210277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5099.0U CN2102771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监测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5099.0U CN2102771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监测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77177U true CN210277177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7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65099.0U Active CN2102771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监测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77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478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adjustable bed with a vibration motor
US8672842B2 (en) Smart mattress
US918275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 bed with a safety stop
US2017011271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n Adjustable Bed with a Vibration Motor
KR100458695B1 (ko) 밀폐공기식 음 센서를 사용한 생체정보 수집장치
CN206651940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瘫痪护理病床
CN109276232A (zh) 睡眠监控系统
CN109620176A (zh) 一种智能睡眠监护方法及装置
CN111657862A (zh) 可洗涤一体化柔性织物阵列传感器及其方法和智能床垫
WO201317364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 bed with a safety stop
CN104783769A (zh) 一种呼吸心率无线远程监测、双向报警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与手机App应用
CN108209310B (zh) 床垫装置以及照护系统
CN110151131A (zh) 一种感应智能床垫生产工艺
CN108852314B (zh) 智能服装和人体检测系统
CN210277177U (zh) 一种监测床
CN213097856U (zh) 一种老人健康监测的智能终端
CN109965857A (zh) 一种智能睡眠监测保健床垫
CN217013342U (zh) 一种睡姿监测的床垫
CN214906746U (zh) 5g智能健康监测枕头
CN108013874A (zh) 一种便利的心电监护系统
CN109692401B (zh) 脑控式肢体恢复训练轮椅系统
CN209074598U (zh) 一种便利的心电监护系统
CN208511383U (zh) 护理床垫及护理系统
TWM535852U (zh) 壓瘡智慧感測床墊
JP2001276020A (ja) 密閉空気式音センサを使用した生体情報収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5 R & D room 1201, block a, building 7, Wanke Yuncheng phase I, Xingke 1st Street, Xil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2 whole floors)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 / F, building a, Tongfang information port, No.11 East, Langshan Road, North District, Shenzhen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51805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EDIC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