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58550U - 转向差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差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58550U CN210258550U CN201920994632.2U CN201920994632U CN210258550U CN 210258550 U CN210258550 U CN 210258550U CN 201920994632 U CN201920994632 U CN 201920994632U CN 210258550 U CN210258550 U CN 2102585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king
- reducing valve
- pressure reducing
- control handle
- proportional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转向差速装置,包括结构对称的左行走部分和右行走部分,左行走部分包括左行走泵、左行走马达、左行走控制手柄,右行走部分包括右行走泵、右行走马达、右行走控制手柄;左行走部分还包括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右行走部分还包括右行走比例减压阀,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之间通过变比例板进行逆向控制。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左右行走泵控制压力的自动控制,进而实现转向时的差速自动匹配,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减少外侧轮胎磨损,避免转向时发动机熄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差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行走驱动系统,在工程机械行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采用液压驱动的系统应用于工程机械的各个领域,匹配方式也是各式各样。
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由于内外侧轮胎的转弯半径不同,而角速度相同,因此轮胎的线速度就不同。外侧轮胎的线速度就会比内侧轮胎的线速度大很多。如果不采用差速装置,由于外侧轮胎和内侧轮胎的转速是一样的,所以外侧轮胎必然会边滚动边滑动,滚动摩擦系数比滑动摩擦系数小很多,这样车辆消耗的功率就会变得很大,外侧轮胎的磨损也会加剧,严重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
对于行走速度不快,多数的液压行走驱动系统没有采用差速装置。有些车辆采用左右行走马达并联的方式实现差速,但是这种差速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应用范围窄,对路面要求很高,无法实现差速锁的功能。就是当其中一个车轮打滑空转时,另一个在路况好上的车轮也得不到扭矩,车辆就失去了行驶的动力。
还有一种方式如图1所示,是一种左右行走马达并联的方式的铰接车液压行走系统,包括左行走泵11、左行走控制手柄12、左行走马达13、右行走马达14、右行走控制手柄15、右行走泵16。其工作原理为:操作左行走控制手柄12,控制左行走闭式泵11的输出排量,左行走闭式泵11带动左行走马达13实现马达的转动,左行走马达13带动左行走车轮的转动,从而实现左行走。右行走原理与左行走相同。直线行走时,要求左右行走泵输出流量相同,即人操作手柄的行程相同。当转弯时通过转向器带动油缸实现转弯。要实现内外侧驱动轮实现速度不同,就要求左右行走马达的转速不同,进而就要求人操作左右手柄的行程不同。人是无法操作出准确的差速值的。如果不实现差速,或者实现的差速值不准确。转弯的时候外侧轮胎就会边滚动边滑动,外侧轮胎的磨损会加剧,严重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由于外侧轮胎出现滑动,因而消耗的发动机功率会变大,可能产生转弯发动机熄火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转向差速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差速装置,能够实现铰接车在转向的过程中差速自动匹配,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减少外侧轮胎磨损,避免转向时发动机熄火。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转向差速装置,包括结构对称的左行走部分和右行走部分,所述左行走部分包括左行走马达、给左行走马达提供动力的左行走泵、用来调节左行走部分进退的左行走控制手柄,所述右行走部分包括右行走马达、给右行走马达提供动力的右行走泵、用来调节右行走部分进退的右行走控制手柄;所述左行走部分还包括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左行走比例减压阀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左行走控制手柄的P口;所述右行走部分还包括右行走比例减压阀,右行走比例减压阀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右行走控制手柄的P口;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之间通过变比例板进行逆向控制。
具体的,所述转向差速装置设于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的车体上,前车架与后车架的左侧连接有左侧转向油缸,前车架与后车架的右侧连接有右侧转向油缸,所述左侧转向油缸和所述右侧转向油缸由转向器控制。
具体的,所述前车架上设有由左行走泵驱动的左侧车轮和由右行走泵驱动的右侧车轮。
具体的,所述左行走控制手柄和所述右行走控制手柄绑定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左右行走泵控制压力的自动控制,进而实现转向时的差速自动匹配,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减少外侧轮胎磨损,避免转向时发动机熄火。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转向差速装置的管线图;
图2为实施例转向差速装置的管线图;
图3为左转向时车架的俯视简图。
图中数字表示:
11-左行走泵,12-左行走控制手柄,13-左行走马达,14-右行走马达, 15-右行走控制手柄,16-右行走泵;
21-左行走泵,22-左行走控制手柄,23-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4-变比例板,25-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6-右行走控制手柄,27-右行走泵,28-左行走马达,29-右行走马达;
31-前车架,311-左侧车轮,312-右侧车轮,32-后车架,33-左侧转向油缸,34-右侧转向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向差速装置,包括结构对称的左行走部分和右行走部分,左行走部分包括左行走马达28、给左行走马达28提供动力的左行走泵21、用来调节左行走部分进退的左行走控制手柄22,右行走部分包括右行走马达29、给右行走马达29提供动力的右行走泵27、用来调节右行走部分进退的右行走控制手柄26;左行走部分还包括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左行走控制手柄22的P口;右行走部分还包括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右行走控制手柄26的P口;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之间通过变比例板 24进行逆向控制。其工作原理为:直线行走时,变比例板24对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和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的活塞压缩量相同,此时输出压力最大。转向时根据不同的角度变比例板24对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和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的活塞压缩量不同。通过计算转向时各个角度比例减压阀阀芯的压缩行程,设计出变比例板的曲线,从而控制左右行走比例减压阀的输出压力,因此可以实现左右行走泵控制压力的自动控制,进而实现转向时的差速自动匹配,使驾驶员操作方便,减少外侧轮胎磨损,避免转向时发动机熄火。
如图2所示,在左转弯时,控制压力油经过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的P口减压后到A口,然后再经过左行走控制手柄22的P口,左行走控制手柄22的P 口经过1口与左行走泵21的Y1口接通,左行走泵21的Y2口经过左行走控制手柄22的2口与T口接通。左行走的速度取决于左行走泵21的输出排量,而左行走泵21的输出排量取决于Y1口的输入压力,也就是说左行走的速度取决于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输出的压力。所以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的输出压力,也就能有效地控制左行走的速度。右行走的油路走向和左行走的油路走向类似,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左行走控制手柄22、右行走控制手柄26、左行走比例减压阀23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25的T口连接同一个出油管。这样压力油能够回到同一储油机构,然后循环使用。
如图3所示,本装置设于前车架31与后车架32铰接的车体上,前车架31 与后车架32的左侧连接有左侧转向油缸33,前车架31与后车架32的右侧连接有右侧转向油缸34,左侧转向油缸33和右侧转向油缸34由转向器控制。
如图2和图3所示,前车架31上设有由左行走泵21驱动的左侧车轮311和由右行走泵27驱动的右侧车轮312。因为左右行走是分别独立控制的,避免了一个轮胎打滑,整车无行走动力的现象。案例中,前车架31中的左侧车轮311和右侧车轮312都是驱动轮,用来提供行走、爬坡时的动力。按照车辆的大小,也可以选择2驱、4驱、6驱甚至8驱方式。
左行走控制手柄22和右行走控制手柄26绑定在一起。需要前进时,这两个手柄同时向前推到底;后退时,这两个手柄同时往后拉到底。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转向差速装置,包括结构对称的左行走部分和右行走部分,所述左行走部分包括左行走泵、给左行走泵提供动力的左行走马达、用来调节左行走部分进退的左行走控制手柄,所述右行走部分包括右行走泵、给右行走泵提供动力的右行走马达、用来调节右行走部分进退的右行走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行走部分还包括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左行走比例减压阀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左行走控制手柄的P口;所述右行走部分还包括右行走比例减压阀,右行走比例减压阀的P口进油,减压后的压力油经过其A口到达右行走控制手柄的P口;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之间通过变比例板进行逆向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行走控制手柄、右行走控制手柄、左行走比例减压阀和右行走比例减压阀的T口连接同一个出油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差速装置设于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的车体上,前车架与后车架的左侧连接有由左行走比例减压阀控制的左侧转向油缸,前车架与后车架的右侧连接有由右行走比例减压阀控制的右侧转向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上设有由左行走泵驱动的左前车轮和由右行走泵驱动的右前车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行走控制手柄和所述右行走控制手柄绑定在一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4632.2U CN210258550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转向差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4632.2U CN210258550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转向差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58550U true CN210258550U (zh) | 2020-04-07 |
Family
ID=70045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94632.2U Active CN210258550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转向差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58550U (zh) |
-
2019
- 2019-06-28 CN CN201920994632.2U patent/CN2102585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21185073A (ja) | スキッドステア式全地形用車両 | |
CN100556727C (zh) | 具有改进的牵引控制的流体传动装置 | |
CN103522896B (zh) | 平地机前轮辅助驱动系统 | |
CN103496396A (zh) | 一种新型节能电动轮汽车差速助力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A3090543C (en) | Progressive steering system for an all-terrain vehicle | |
CN108556910B (zh) | 一种全轮转向系统 | |
CN109911009B (zh) | 一种金属矿山井下混凝土搅拌车全液压转向系统及方法 | |
CN210258550U (zh) | 转向差速装置 | |
CN105216860B (zh) | 半挂汽车列车精确转向和制动稳定性的半主动油液分流型控制装置和方法 | |
CN102897215B (zh) | 一种前轮转向半径可控的电控液压助力转向装置 | |
CN209776171U (zh) | 一种传动系统及平地机 | |
CN209814088U (zh) | 一种金属矿山井下混凝土搅拌车全液压转向系统 | |
CN203460698U (zh) | 平地机前轮辅助驱动系统 | |
CN113635966B (zh) | 一种四轮驱动滑移转向底盘液压控制系统 | |
US3854543A (en) | Auxiliary driven axles | |
CN101428642A (zh) | 五轴重型汽车转向系统 | |
CN103963834A (zh) | 汽车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机构 | |
USRE28324E (en) | Hydraulic drivk for multi-axle vehicles | |
CN206589954U (zh) | 一种电控变流量转向助力系统 | |
CN106882264B (zh) | 一种电控变流量转向助力系统 | |
CN107776401B (zh) | 一种双速液压行走系统 | |
JPS63258223A (ja) | 4輪駆動装置 | |
DE102009020089A1 (de) | Getriebeanordnung | |
CN2141779Y (zh) | 无差速、无级变速的汽车驱动、传动装置 | |
CN114348105B (zh) | 一种重型卡车后轮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